秩序的沦陷 短评

热门 最新
  • 0 九路岛主 2024-04-08 15:47:56 广东

    读来祛魅神剧的叙述,思考问题要先掏空自己去挖掘行为背后逻辑动机(即使隔雾看花,当局者迷),而非用一个正确立场去塑造一个非忠即奸的形象

  • 0 在我的死的彼岸 2024-03-25 18:19:37 湖南

    在日本对战争的拒不补偿,对罪恶的拒不忏悔面前,国共两党似乎在逃避战争的失责,他们都认为是自己赶走了日本人。“汉奸”是一个带有明显的贬义指向,指带那些邪恶、不耻的通敌者。“合作者”的感情指向,则没有那么明显。“合作者”们在战争中见风使舵,为自己征取财富和地方。他们在任何阵营都能找一份好工作,在地方上,他们是代表。

  • 0 鸿雁在云鱼在水 2024-02-20 15:25:32 江苏

    整体比较啰嗦,看得很累,但是意味深长。尤其是结尾:占领之初,谁能知道“占领政府”是在日本失败一天后倒台还是四年后崩溃?谁能知道它将被共产党政权所取代?谁能知道地方头面人物与日本人、国民党、共产党哪个派别的合作代价更高?

  • 0 贺宏亮 2024-02-14 18:24:56 四川

    感觉比较一般。

  • 0 Civilizations 2024-01-17 09:35:45 广西

    本书探讨日本占领初期基层社会的实际状态,日军在长江三角洲一面进行战争,一面征召合作者建立新的顺从政权。战乱中的人们在面临道德和求生的困境时纠结、抉择,此时期存在一些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人事,存在一群介于心甘情愿的通敌者和积极抗战的抵抗者之间的一类人。作者提醒历史研究者不能塑造道德准则,也不能制造道德知识,要远离民族主义和道德预设;也提醒我们不能用自己的道德要求来推断处于仓促条件下人们行动的原因,不能用参与者无法预测的结果来评估他们的行为。

  • 0 千叶 2024-01-15 18:48:26 陕西

    记叙文

  • 0 莫菱子 2023-12-02 18:59:13 北京

    《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意在跳脱民族国家的框架,以二战史研究中的合作史(historiography of collaboration)为参照系,在区域史的范围内呈现战时中国的“灰色地带”(gray zone)。此书的长处在取自下而上的视角,兼具世界史的背景;而其不足之处或在因标举价值中立,将政治秩序与道德意识剥离开后,对中国自身的历史脉络与情感记忆体贴不够。(袁一丹)

  • 0 momo 2023-12-02 10:03:16 天津

    选题算是一个空白。但没有研究出什么有价值的成果。

  • 0 脂肪葡萄 2023-11-04 22:07:56 四川

    私以为是非常小切口的作品(符合写论文的思路),以至于史料非常不充分的程度。基调是不要把抗战期间亲日的中国人一棒成“汉奸”,有可能是一种“合作”,能够更好的保全国人,恢复秩序。(只是“合作”和“通敌”的界限十分暧昧) 算是打开一些新思路,抗日战争期间社会精英的选择(老百姓是没有选择的永远被统治)只是基于自身的利益,没有那么多民族大义舍身为国,个人如何挽大厦于将倾?都是豪赌哪一边能笑到最后罢了。而日本失败可以暴论于升斗小国难吞巨象,没有足够多的资源在中国建立新秩序,基层政权难以为继。但作者的一个举例:崇明岛游击队“抵抗”炸了一火车日军,于是日本人怒而屠杀一百多村民,作者声称这“应由抵抗行为来负责”。有错的永远是侵略者,怪反抗者的行为激怒了侵略者给我气笑了。 最后仍然,越了解这段历史,越憎恶日本。

  • 0 一个马甲 2023-09-09 19:27:28 上海

    关于如何思考在沦陷期身份界定的问题的重要著作

  • 0 溪山 2023-08-31 18:48:34 广东

    补标,这本书是我的汉学启蒙之作,打开了抵抗和投敌之间巨大的灰色地带,其主题也在近作里得到发挥

  • 0 饭桌朋友 2023-08-31 18:35:25 湖北

    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在概念层面对汉奸、通敌者或合作者有更多理解,而是反复在说很多常识。我想作者可能原本希望向读者揭示敌占区的政治、经济秩序如何重建并艰难地维持,不过总的来说材料还是太少了,导致既不能非常精确地复原,也没有量化的分析(很少),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日本作战前期对中国的疯狂惩罚给他们自己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甚至影响了整个战局。这也令人不禁去想,假如日本真的采取了另外一种更加重视经济的、实用主义的侵略方式,那么历史的走向也许会变得更加可怕。

  • 0 浮生无闲 2023-08-14 11:29:01 浙江

    在战争环境中,意图是模糊的,结果是未知的。抵抗和通敌都是少数,更多的是中间的人。 研究近代史的作者都喜欢在最后侧面提供国民党失败的一个因素。

  • 0 Faust 2023-08-07 09:47:54 辽宁

    以“抵抗”为基调的战争史论述以民族主义、派系主义、人道主义和道德观念作为支撑。最有趣的材料是宣抚员的工作回忆录。满洲沦陷区Rana Mitter有过讨论,卜正民对“维持会”的基本认识也来自那本书。本人读到的材料来看,日俄战争后南满地区(满铁附属地)就有“维持会”;1945年日军战败、“民主政府”成立前,东北地区各县市头面人物也组织“维持会”,“维持会”的类型问题,是否可以再做更细致的讨论?另,《上海书评》有一篇袁一丹的评论,赞扬少质疑多。

  • 0 Section 230 2023-08-05 22:22:07 北京

    第几次印刷加进的<中文版序>,在失序的当下同感秩序的陷落,解读出来的况味,该是正当其时。 “在这个评判的游戏中,时间是个玩笑者。那些与失败者合作的人被战败拖下了水,而那些与胜利者合作的人则成为英雄,只要人们相信那是个胜利的故事。”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试图向双方表明,每一方在责问对方前应先探讨自己的过失。” 历史或许又走到,应该、可以、是时候再一次离散出去,为转身回看自己的故乡,踏出那一步了,即便这个循环总是在踏出第一步之后,就必然陷入历史无序的洪流。 联系当下我们自己的合作经历,还有勇气探究自己的过失吗?胜利的防控我们也曾参与其中,荒谬成为存在的前提,再不会求全责备,可我们集体无意识,接受的是怎样的秩序,又身体力行维护的是怎样的秩序?路边停车无可回避到了俄罗斯使馆,外卖员的逆行路线导航……

  • 0 比远方更远 2023-06-24 18:15:02 北京

    能在民族、政治、人道、道德的主流思潮中努力对冲该等思潮不断泛化的势头,且敢于在极为敏感的领域尝试,或生动体现了优秀汉学家如何保持研究的客观立场以实现对本土研究的超越。在巍巍“森林”中有力拨开粗细不一的枝蔓,正视更为“茂密”并贴合地面的“灌木丛”,不仅是其史学功力所在,更是由其独立的“良知”支撑,如此才可能抓住“随历史而消失的真相”……

  • 0 沉默 2023-05-13 15:11:37 安徽

    对当年的所谓“汉奸”的不同于传统观点的解读,抛弃了非黑即白的两极化的史观,对许多普通与敌合作者的行为多角度理解,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真实状况,不能用道德观念简单归类。由于国共双方都没有对这些人的行为有多角度理解的需求,故而幸存下来的资料奇缺,造成此书的写作难以深入开展。海外学者的客观中立的历史观才是内地最稀缺的。

  • 0 王木子 2023-03-12 10:44:38 北京

    第八章关于基层社会层层补位的分析比较精彩

  • 0 豆芽菜籽子 2023-01-14 02:59:51 河南

    有点啰嗦和枯燥了,,其实作者的主要观点开个序言结语就明白的差不多了,中间用了一堆没头没尾的史料叙述

  • 0 光明哥 2023-01-09 12:46:26 河北

    以抗战初期日军占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政权重建为主题,作者关注的视角新颖,是国内史学界较少谈及的。中间几章读起来很有带入感,后面则有些乏力。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