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饮食器具设计考略》的原文摘录
-
直到北宋时期,中国人的起居方式完成了从席地坐到垂腿坐转化的整个演变过程,因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视线位置变高,视线范围变宽广,也引起了托盏高度的变化,宋代托盏的整体高度与唐代相比更为拉高,如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的宋代青白釉刻花带托盏②。同时受文人审美的影响,宋人更加崇尚雅致的茶具造型,较唐代而言,对于盏托的造型设计变得多样,材质也更为丰富,其中金银托盏的制作为了捶揲成型的便利,器壁普遍较薄,这也使得托盏整体显得较为轻盈。与此同时,在五代就已经出现在盏托中心加设的用来固定杯盏的高起状内托被普及开来,内托与托盏黏合在一起并一同烧制,使整个盏托看起来更加修长美观,这种托盏又被人称作是“台盏”。如镇江博物馆收藏的北宋景德镇青白釉带托盏,其中盏托中间有一半球形内托,上置一敞口盏。③宋代的茶坊酒肆几乎遍布当时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饮食业生意兴隆。规模较大酒店往往“绣旌相招,掩翳天日”,“脚店”、“茶坊”之类的小店更是数不胜数。饮食业的发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托盏的普及,上至宫廷下至坊间,都可以见到托盏的身影。例如在河南省禹州市白沙北宋赵大翁墓出土的《夫妻对坐图》④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男女墓主人对坐于高桌两侧的高椅上,桌上置一带碗注子、两只高圈足托盏(图3)。由于对茶叶的喜爱和对汉人饮茶方式的模仿,托盏也成为辽、西夏、金民族饮茶活动的重要饮具形式之一。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