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Ayn Rand and the World She Made
译者: 启蒙编译所
出版年: 2016-1
页数: 544
定价: 78.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49566907
内容简介 · · · · · ·
安妮·C. 海勒所著是一部关于安·兰德的开创性传记。安·兰德在俄国革命的动荡时代度过童年,21岁时孤身赴美,来到好莱坞学习编剧。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她凭借韧性和勇气创作了表达自己哲学思想的小说,这些小说很有震撼力,广受欢迎。虽然当时多数知名作家都嘲笑她,但年轻人对她的书和理论趋之若鹜,并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形成一股崇拜热潮。海勒生动地勾勒出安·兰德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作品中隐藏着的影响和借鉴,还有兰德纠结的爱情生活,以及“兰德崇拜热”的兴衰。总之,海勒以全新的视角、翔实的资料和敏锐的洞察力透视出安·兰德戏剧性的生活和职业生涯。
《安·兰德和她创造的世界》的出版在美国不是一件小事,不光是读书界和媒体的焦点,也是整个美国社会的热点议题。这不只是因为火了大半个世纪的美国精神教母安·兰德终于有了一本材料充分、细节丰富、论衡据理、褒贬不至于太失当...
安妮·C. 海勒所著是一部关于安·兰德的开创性传记。安·兰德在俄国革命的动荡时代度过童年,21岁时孤身赴美,来到好莱坞学习编剧。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她凭借韧性和勇气创作了表达自己哲学思想的小说,这些小说很有震撼力,广受欢迎。虽然当时多数知名作家都嘲笑她,但年轻人对她的书和理论趋之若鹜,并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形成一股崇拜热潮。海勒生动地勾勒出安·兰德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作品中隐藏着的影响和借鉴,还有兰德纠结的爱情生活,以及“兰德崇拜热”的兴衰。总之,海勒以全新的视角、翔实的资料和敏锐的洞察力透视出安·兰德戏剧性的生活和职业生涯。
《安·兰德和她创造的世界》的出版在美国不是一件小事,不光是读书界和媒体的焦点,也是整个美国社会的热点议题。这不只是因为火了大半个世纪的美国精神教母安·兰德终于有了一本材料充分、细节丰富、论衡据理、褒贬不至于太失当的标准传记;也不只是大名鼎鼎的出版商兰登书屋善于营销炒作; 主要是此书的出版恰逢其时,正好赶上2008年经济危机。在美国,只要在经济危机期间,读没读过安·兰德的书,安·兰德的某段话语如何理解,必定是政治家互相驳难的口实;安·兰德是正确的或是邪恶的,就成了举牌游行的一道街头景致。
在中国,安·兰德的主要著作基本都翻译出版,但是有分量的传记长期阙如。按计划,上海贝贝特与启蒙编译所先合作出版这本权威的传记,以此带动国内的研究,然后再推出汉语写作的安·兰德研究著作。从学术文献出版的角度而言,权威传记的翻译出版是具有标志性的学术工程,意味着传播与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因此,《安·兰德和她创造的世界》翻译出版,意味着安·兰德及其客观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将上一个新的台阶,即由译介过渡到研究。但是,因为衔接沟通上的问题,导致如此重要的著作出版日期延宕,殊为遗憾。结果是计划中晚一些时候出版的学术研究性的评传(刘仲敬著)先出版了。从学理逻辑而言,建议先读这本《安·兰德和她创造的世界》。
作者简介 · · · · · ·
安妮•C. 海勒,杂志编辑、记者,着重于货币金融领域,曾是《安条克评论》的总编辑,《君子》和《红皮书》杂志的小说编辑,《利尔》杂志的特刊编辑和康泰纳仕出版集团杂志发展小组的执行主编。曾为很多国家级杂志撰稿。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十月革命前的岁月(1905—1917)
第二章 抢劫者(1917—1925)
第三章 思考的自由(1926—1934)
第四章 我们与我们的兄弟不一样(1934—1938)
第五章 《源泉》(1936—1941)
· · · · · · (更多)
第一章 十月革命前的岁月(1905—1917)
第二章 抢劫者(1917—1925)
第三章 思考的自由(1926—1934)
第四章 我们与我们的兄弟不一样(1934—1938)
第五章 《源泉》(1936—1941)
第六章 一个个人主义者的灵魂(1939—1942)
第七章 金钱(1943)
第八章 声望(1943—1946)
第九章 高峰与低谷(1946—1949)
第十章 手段与目标(1950—1953)
第十一章 不动的行动者(1953—1957)
第十二章 《阿特拉斯耸耸肩》(1957)
第十三章 公共哲学家(1958—1963)
第十四章 透支(1962—1967)
第十五章 非此即彼(决裂)(1967—1968)
第十六章 以我们最崇高的名义(1969—1982)
后记
致谢
缩略词
精选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安·兰德和她创造的世界"试读 · · · · · ·
1982年,安·兰德在她位于纽约玛瑞山(Murray Hill)的公寓中去世,享年七十七岁。她在我生活的城市讲学、著述,度过了她最后三十年的岁月。对我而言,她是一种耳熟能详的存在,但我从来没有见到过。她创作的小说我当时只知道两部,一部是《源泉》,另一部是《阿特拉斯耸耸肩》。在缺乏可靠根据的情况下,我想当然地认为这两本小说属于粗制滥造之作或宣传材料。这两本小说对我的一些熟..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集体主义者渴望一个全知的神、一种利他主义目的或一个独裁者来告诉他们该做什么,好为自己的贫乏与空虚找一块遮羞布。 他们喜欢普通和“无私”的东西,害怕特殊和原创的,必须被自我创造的东西。 这样的人是靠别的选择而活的。他们的存在是一种二手的存在。 真正的自私是一种按照个人自己的原则、基于个人自己的思想活动而生活的愿望。 兰德断定,布尔什维克暴徒、俄国东正教信徒和普通美国人都不具备这种真正的自私。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9页 -
后来,当兰德作为一个小说家和一个在很大程度上自学成才的形而上学家而获得声誉时,她将这种思考称作“前哲学”。她解释道,青少年的任务是把童年喜欢的东西与不喜欢的东西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哪怕是潜意识的协调的“生命意义”。她把“生命意义”定义为一种对世界性质的内在评价。世界是可以理解的,还是支离破碎的?人们有选择的能力抑或仅仅是命运的奴仆?一个人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还是要孤立无援地对抗一个全能上帝或一个怀着恶意的世界方案?一个儿童将来会成为自信的创造者还是社会的寄生虫,就取决于于他怎样对这些问题作答。兰德不仅用坚决的肯定回答了这些问题,还用了很多年来证明,对个人能力和效能缺乏信任无异于道德怯懦。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安·兰德和她创造的世界"的人也喜欢 · · · · · ·
安·兰德和她创造的世界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安·兰德和她创造的世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 更多书评 5篇
-
-
OysterChu (second hand lives)
集体主义者渴望一个全知的神、一种利他主义目的或一个独裁者来告诉他们该做什么,好为自己的贫乏与空虚找一块遮羞布。 他们喜欢普通和“无私”的东西,害怕特殊和原创的,必须被自我创造的东西。 这样的人是靠别的选择而活的。他们的存在是一种二手的存在。 真正的自私是一种按照个人自己的原则、基于个人自己的思想活动而生活的愿望。 兰德断定,布尔什维克暴徒、俄国东正教信徒和普通美国人都不具备这种真正的自私。2016-09-07 17:45 1人喜欢
-
谢宛风 (好好忍耐,不要沮丧)
芭芭拉的回忆有所不同。她回忆道,鉴于自己没有嫁给纳撒尼尔、没有忠于他的义务,因而兰德的态度就显得有点创根问底、严厉了。她感觉被羞辱了。然而,作为显然有罪的一方,她认定,自己无法请求那个当时已经成为她的“道德导师”、(最糟糕的是”)心理顾问的男人不再向他的导师征求建议。对布兰登来说,回首往事,他认为应该与芭芭拉在1951年深秋的那个晚上结束他们的关系。恰恰相反,在兰德的鼓励下,他成为芭芭拉非正式的精神...2018-11-30 20:26
芭芭拉的回忆有所不同。她回忆道,鉴于自己没有嫁给纳撒尼尔、没有忠于他的义务,因而兰德的态度就显得有点创根问底、严厉了。她感觉被羞辱了。然而,作为显然有罪的一方,她认定,自己无法请求那个当时已经成为她的“道德导师”、(最糟糕的是”)心理顾问的男人不再向他的导师征求建议。对布兰登来说,回首往事,他认为应该与芭芭拉在1951年深秋的那个晚上结束他们的关系。恰恰相反,在兰德的鼓励下,他成为芭芭拉非正式的精神治疗医师。“他准备帮助我达到完全爱上他的那种崇高状态,”芭芭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对一个采访者说,“向一个我每次忏悔他都活剥我的皮的人忏悔被想象为有利于我的自尊。”他们坚定了他们的决心,并且在1952年夏天订婚。六个月后,他们结婚了。 引自第257页 简直可怕😱
回应 2018-11-30 20:26 -
谢宛风 (好好忍耐,不要沮丧)
但兰德之所以前后不一致,主要应归因于她的性格。她不会承认她写了 部有缺陷的剧本。即使以前不是这样,但自她长大成人后,对其生活中的冲突、失败、失望,她明确拒绝考虑自己负有责任。根据一个曾经是她的朋友的人回忆:“在所有我与她相知的那些年里,我从没听她说过哪怕与她做错、做过头、做得不公平有丝毫联系的话。”随着声望日隆,她逐渐意识到她在读者和观众中的偶像地位,逐渐倾向于把自己的生活与笔下人物的生活融合...2018-11-30 20:04
但兰德之所以前后不一致,主要应归因于她的性格。她不会承认她写了 部有缺陷的剧本。即使以前不是这样,但自她长大成人后,对其生活中的冲突、失败、失望,她明确拒绝考虑自己负有责任。根据一个曾经是她的朋友的人回忆:“在所有我与她相知的那些年里,我从没听她说过哪怕与她做错、做过头、做得不公平有丝毫联系的话。”随着声望日隆,她逐渐意识到她在读者和观众中的偶像地位,逐渐倾向于把自己的生活与笔下人物的生活融合在一起,而她的人物即使有错误的话,那么错误也是因为忽视别人的不良企图而生,并非缺乏客观性、外交手腕和智慧所致。在她的记忆中,困难与失望与其说只是(即使令人恼火)普通的挫折,倒不如说是与邪恶进行的拉锯战中的插曲,就像洛克、“平等7-2521”的战争那样。人和事件非黑即白。她把自己得到的帮助说得微不足道,没有提及影响过她的思想家,而是将自己展现为一个完全自我创造的灵魂。 引自第226页 回应 2018-11-30 20:04
-
后来,当兰德作为一个小说家和一个在很大程度上自学成才的形而上学家而获得声誉时,她将这种思考称作“前哲学”。她解释道,青少年的任务是把童年喜欢的东西与不喜欢的东西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哪怕是潜意识的协调的“生命意义”。她把“生命意义”定义为一种对世界性质的内在评价。世界是可以理解的,还是支离破碎的?人们有选择的能力抑或仅仅是命运的奴仆?一个人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还是要孤立无援地对抗一个全能上帝或一个怀...
2016-01-29 17:19
后来,当兰德作为一个小说家和一个在很大程度上自学成才的形而上学家而获得声誉时,她将这种思考称作“前哲学”。她解释道,青少年的任务是把童年喜欢的东西与不喜欢的东西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哪怕是潜意识的协调的“生命意义”。她把“生命意义”定义为一种对世界性质的内在评价。世界是可以理解的,还是支离破碎的?人们有选择的能力抑或仅仅是命运的奴仆?一个人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还是要孤立无援地对抗一个全能上帝或一个怀着恶意的世界方案?一个儿童将来会成为自信的创造者还是社会的寄生虫,就取决于于他怎样对这些问题作答。兰德不仅用坚决的肯定回答了这些问题,还用了很多年来证明,对个人能力和效能缺乏信任无异于道德怯懦。 引自 第二章 抢劫者(1917—1925) 回应 2016-01-29 17:19 -
谢宛风 (好好忍耐,不要沮丧)
尽管兰德有意识地采用了具有层级的意义,但还是发现,那些批判的疏漏让 她难以接受。兰德后来向一个朋友吐露,她曾期盼“要么最好,要么最差”,“我想要那些赞美能赞到点上。关于(那部剧本)的评论写得不够聪明”。 在取得第一次公开成功的时刻,兰德的主要情绪竟然是不满。发现这一点后,不免让人感到困惑。她曾经想离开俄国,在一个她对其文化和语言几乎一无所知的国家里成为一个作家。短短八年里,在她喜欢的一些影星的关...2018-11-28 17:28
尽管兰德有意识地采用了具有层级的意义,但还是发现,那些批判的疏漏让 她难以接受。兰德后来向一个朋友吐露,她曾期盼“要么最好,要么最差”,“我想要那些赞美能赞到点上。关于(那部剧本)的评论写得不够聪明”。 在取得第一次公开成功的时刻,兰德的主要情绪竟然是不满。发现这一点后,不免让人感到困惑。她曾经想离开俄国,在一个她对其文化和语言几乎一无所知的国家里成为一个作家。短短八年里,在她喜欢的一些影星的关注下,她已经迈出了大大的第一步。那么,她为什么不能庆祝呢?因为兰德是一个深受驱策的女人,她不仅把赞美献给了人类的成就,还为了成为人类成就的化身而不懈地工作着。对她来说,她自己的成功永远都不够。这就是她驱动力的特点,而赌注在不断地攀升。 引自第84页 回应 2018-11-28 17:28 -
谢宛风 (好好忍耐,不要沮丧)
在这一点上,《我们活着的人》类似于兰德过去创作的电影剧本《红色爪 牙》。但就某种宽泛的意义而言,《我们活着的人》是一部政治小说。就像兰德所有的著作那样,这部小说也是与力量息息相关的。兰德在她的日记中写道,她写这部小说是为了展示“强力”在一种文化中“的统治及其对最好的(人们)所做的事情”。她对简・维克说:“这部书真正且唯一的主题,就是个人反对大众。”她忠于她不朽的主题,将每个人物都放在极权主义的...2018-11-28 17:34
在这一点上,《我们活着的人》类似于兰德过去创作的电影剧本《红色爪 牙》。但就某种宽泛的意义而言,《我们活着的人》是一部政治小说。就像兰德所有的著作那样,这部小说也是与力量息息相关的。兰德在她的日记中写道,她写这部小说是为了展示“强力”在一种文化中“的统治及其对最好的(人们)所做的事情”。她对简・维克说:“这部书真正且唯一的主题,就是个人反对大众。”她忠于她不朽的主题,将每个人物都放在极权主义的背景中进行估量,与个人力量的缺失作了比较。为了让其家人获得比较好的生活条件,曾是社会名流的基拉母亲迅速加入了一个红色教师工会。就像兰德的父亲与外祖父那样,基拉的舅舅以前曾经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此时则骄做地实施了罢工,让他的资本家本领和他的精神一起衰退了。基拉的表妹伊琳娜是一个像兰德妹妹诺拉那样的艺术家,因为犯下在房间藏匿反共产主义男朋友的罪行,遭到速捕并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伊琳娜的哥哥维克托是一个邪恶的新贵,通过告发自己的妹妹获得了政治权力。伊琳娜的罪行显然是对兰德的俄国情人列夫・贝克尔曼青年时期英勇行为的纪念。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活着的人》可以被视为她与列夫和解的一种尝试,视为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心理根源的一种思索。 引自第94页 回应 2018-11-28 17:34 -
OysterChu (second hand lives)
集体主义者渴望一个全知的神、一种利他主义目的或一个独裁者来告诉他们该做什么,好为自己的贫乏与空虚找一块遮羞布。 他们喜欢普通和“无私”的东西,害怕特殊和原创的,必须被自我创造的东西。 这样的人是靠别的选择而活的。他们的存在是一种二手的存在。 真正的自私是一种按照个人自己的原则、基于个人自己的思想活动而生活的愿望。 兰德断定,布尔什维克暴徒、俄国东正教信徒和普通美国人都不具备这种真正的自私。2016-09-07 17:45 1人喜欢
-
谢宛风 (好好忍耐,不要沮丧)
芭芭拉的回忆有所不同。她回忆道,鉴于自己没有嫁给纳撒尼尔、没有忠于他的义务,因而兰德的态度就显得有点创根问底、严厉了。她感觉被羞辱了。然而,作为显然有罪的一方,她认定,自己无法请求那个当时已经成为她的“道德导师”、(最糟糕的是”)心理顾问的男人不再向他的导师征求建议。对布兰登来说,回首往事,他认为应该与芭芭拉在1951年深秋的那个晚上结束他们的关系。恰恰相反,在兰德的鼓励下,他成为芭芭拉非正式的精神...2018-11-30 20:26
芭芭拉的回忆有所不同。她回忆道,鉴于自己没有嫁给纳撒尼尔、没有忠于他的义务,因而兰德的态度就显得有点创根问底、严厉了。她感觉被羞辱了。然而,作为显然有罪的一方,她认定,自己无法请求那个当时已经成为她的“道德导师”、(最糟糕的是”)心理顾问的男人不再向他的导师征求建议。对布兰登来说,回首往事,他认为应该与芭芭拉在1951年深秋的那个晚上结束他们的关系。恰恰相反,在兰德的鼓励下,他成为芭芭拉非正式的精神治疗医师。“他准备帮助我达到完全爱上他的那种崇高状态,”芭芭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对一个采访者说,“向一个我每次忏悔他都活剥我的皮的人忏悔被想象为有利于我的自尊。”他们坚定了他们的决心,并且在1952年夏天订婚。六个月后,他们结婚了。 引自第257页 简直可怕😱
回应 2018-11-30 20:26 -
谢宛风 (好好忍耐,不要沮丧)
但兰德之所以前后不一致,主要应归因于她的性格。她不会承认她写了 部有缺陷的剧本。即使以前不是这样,但自她长大成人后,对其生活中的冲突、失败、失望,她明确拒绝考虑自己负有责任。根据一个曾经是她的朋友的人回忆:“在所有我与她相知的那些年里,我从没听她说过哪怕与她做错、做过头、做得不公平有丝毫联系的话。”随着声望日隆,她逐渐意识到她在读者和观众中的偶像地位,逐渐倾向于把自己的生活与笔下人物的生活融合...2018-11-30 20:04
但兰德之所以前后不一致,主要应归因于她的性格。她不会承认她写了 部有缺陷的剧本。即使以前不是这样,但自她长大成人后,对其生活中的冲突、失败、失望,她明确拒绝考虑自己负有责任。根据一个曾经是她的朋友的人回忆:“在所有我与她相知的那些年里,我从没听她说过哪怕与她做错、做过头、做得不公平有丝毫联系的话。”随着声望日隆,她逐渐意识到她在读者和观众中的偶像地位,逐渐倾向于把自己的生活与笔下人物的生活融合在一起,而她的人物即使有错误的话,那么错误也是因为忽视别人的不良企图而生,并非缺乏客观性、外交手腕和智慧所致。在她的记忆中,困难与失望与其说只是(即使令人恼火)普通的挫折,倒不如说是与邪恶进行的拉锯战中的插曲,就像洛克、“平等7-2521”的战争那样。人和事件非黑即白。她把自己得到的帮助说得微不足道,没有提及影响过她的思想家,而是将自己展现为一个完全自我创造的灵魂。 引自第226页 回应 2018-11-30 20:04 -
谢宛风 (好好忍耐,不要沮丧)
两个月后,在4月份,兰德撰写了《个人主义者宣言》。此文是一篇长达三 十三页、论战性的论文,展示了她的道德哲学在那个时期的发展状况的全貌。它不仅模仿并放大了《颂歌》最后对个人头脑统治权的呼唤(“我是,我思,我要”),并且在时间上要早于兰德在六十年代撰写的那些著名的道德、政治小册子。 兰德在宣言中解释说,思想健全的首先要理解的是,人是一种独立的实体,是他自己的目的,而永远不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既然如此,他...2018-11-29 22:07
两个月后,在4月份,兰德撰写了《个人主义者宣言》。此文是一篇长达三 十三页、论战性的论文,展示了她的道德哲学在那个时期的发展状况的全貌。它不仅模仿并放大了《颂歌》最后对个人头脑统治权的呼唤(“我是,我思,我要”),并且在时间上要早于兰德在六十年代撰写的那些著名的道德、政治小册子。 兰德在宣言中解释说,思想健全的首先要理解的是,人是一种独立的实体,是他自己的目的,而永远不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既然如此,他就具有某些不可剥夺的的权利。这些权利未经任何国家、社会或集体的授权,而是提供了反对所有政府和社会的庇护。这些权利不仅构成了“人反对其他所有人的防护”,而且是绝对的。它们之中包括生存、自由、追逐幸福的权利。历史上嗜血的暴君曾经试图剥夺人们的这些权利,或者引诱人们为了穷人、祖国、强化的安全及公共利益放弃他们的权利。从来没有暴君承认他是在为自己寻求权力,他们总是声称,他们是在为某种高贵的目的服务。警告市民:那些告诉你为了别人或别的事物而放弃你的权利的人,通常都想成为这个“别人”或“别的事物”。 其次,政府是为了保护你的权利而存在的,并且只是为了保护你的权利而存在,而你不是为了服从或服务国家而存在的。实际上,你根本不欠政府什么,甚至也不欠税,政府资金应该通过自愿的方式来募集。正如共产主义证明的那样,忠诚于国家的首要性其实是奴隶制和停滞的秘诀。实际上,兰德与帕特森都效仿阿尔伯特・杰伊・诺克,认为政府无论是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没有对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很多政府都将天才迫害致死。国家唯一值得肯定的功能是保护个人不受彼此干扰,以便他们可以安宁地创造、工作。 其三,有“并且永远都有”一种进步之源,那就是处在一个政治、经济自由国家的个体的人。这是汽车、蒸汽机、电灯以及所有伟大的音乐、艺术和文学的源泉。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是发展出的唯一一个仅仅按照与一种机遇或需求并置的个人的理性运作的体系,并且就其本身而论,这要感谢一百五十年来的工业创造力和物质进步,而这种创造力和进步是世界从来不曾知道的。 或许,最重要的是,资本主义不像共产主义,它不要求做不可能的事情。它 不要求人们翻转他们自身并将自己的欲望“拧成”荣耀以服务于它的目的,而共产主义却这么做了。兰德辩称,尽管自由市场使非凡的生产力成为可能并进而使大多数人受益,但那只是一种副作用。资本主义赋予人的“自然、健康的利己主义”以自由的余地,可以让人丰富自我(如果他愿意这样的话),并进而丰富他人。兰德宣布:“自私是一种宏大的力量。”她辩称,没有一个天才受到了帮助他人的欲望的激励,激励他们的只有对他们自己的观念和想象的信奉,并且这种信奉完全是自私的。不过这一点是存在争议的,即使兰德后来也似乎受到了一种指导别人的欲望的驱使。虽然如此,兰德的这种观点依然是对她憎根的黑暗、严苛的基督教及愤世族俗的斯大林主义的信条的一种情感上的有力反驳。 最后,就像自由主义者宣称的那样,资本主义不会以弱者为代价来为强者服务。这是因为,其一,弱者靠他们自已永远不能创造同等程度的进步与繁荣,并且他们受益于那些在能力和积极性方面超过自己的人的创造;其二,资本主义是种自由、自愿的贸易体系。从理论上讲,举个例子,没有人被迫按照一种固定的政府价格出售他的劳动或商品,也无人被迫购买另一个的商品。正如她在《阿特拉斯耸耸肩》中引人注目地坚持并详细阐释的那样,资本主义的瑕疵和滥用是引入集体主义前提的一种结果,这些前提采取了政府管制和诸如税收不公平之类的不公平形式。 引自第150页 回应 2018-11-29 22:07 -
谢宛风 (好好忍耐,不要沮丧)
在这一点上,《我们活着的人》类似于兰德过去创作的电影剧本《红色爪 牙》。但就某种宽泛的意义而言,《我们活着的人》是一部政治小说。就像兰德所有的著作那样,这部小说也是与力量息息相关的。兰德在她的日记中写道,她写这部小说是为了展示“强力”在一种文化中“的统治及其对最好的(人们)所做的事情”。她对简・维克说:“这部书真正且唯一的主题,就是个人反对大众。”她忠于她不朽的主题,将每个人物都放在极权主义的...2018-11-28 17:34
在这一点上,《我们活着的人》类似于兰德过去创作的电影剧本《红色爪 牙》。但就某种宽泛的意义而言,《我们活着的人》是一部政治小说。就像兰德所有的著作那样,这部小说也是与力量息息相关的。兰德在她的日记中写道,她写这部小说是为了展示“强力”在一种文化中“的统治及其对最好的(人们)所做的事情”。她对简・维克说:“这部书真正且唯一的主题,就是个人反对大众。”她忠于她不朽的主题,将每个人物都放在极权主义的背景中进行估量,与个人力量的缺失作了比较。为了让其家人获得比较好的生活条件,曾是社会名流的基拉母亲迅速加入了一个红色教师工会。就像兰德的父亲与外祖父那样,基拉的舅舅以前曾经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此时则骄做地实施了罢工,让他的资本家本领和他的精神一起衰退了。基拉的表妹伊琳娜是一个像兰德妹妹诺拉那样的艺术家,因为犯下在房间藏匿反共产主义男朋友的罪行,遭到速捕并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伊琳娜的哥哥维克托是一个邪恶的新贵,通过告发自己的妹妹获得了政治权力。伊琳娜的罪行显然是对兰德的俄国情人列夫・贝克尔曼青年时期英勇行为的纪念。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活着的人》可以被视为她与列夫和解的一种尝试,视为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心理根源的一种思索。 引自第94页 回应 2018-11-28 17:34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Nan A. Talese (2009)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
Anchor (2010)暂无评分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安·兰德和她创造的世界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由新书店怪阿姨 2016-01-03
春药? 毒药? 谢谢!
1 有用 莹莹 2016-03-13
八卦略多。至少将其还原成实际的存在,也会有很多与自己宣传的伟大相违和的地方,也会在晚年一样变得失智与愤怒;也讲清楚了为什么一个从俄国利他主义家庭出身的小姑娘为在日后提出利己主义、理性至上及客观主义伦理,主张有限政府和个人自由,反对集体主义,提倡金本位的资本主义了。
0 有用 Ethanity 2018-11-10
神奇的是尽管安兰德的思想很迷人 我却对她的生平没有太多兴趣 读完的一个体会是小学和中学教育没有逻辑学与哲学该是多么可怕
0 有用 hx 2016-09-16
很不错 非常值得一看
0 有用 will20100602 2018-01-03
对安兰德传记不感兴趣
0 有用 度谙 2021-02-25
差的译本。直接读她的书吧,源泉不错
0 有用 光荣与梦想 2020-03-06
后半部篇章过多集中于私生活,看得人昏昏欲睡。
1 有用 Chambord 2019-11-15
对兰德神话的祛魅,对于她自我僵化、不容异己的教主作派有详细叙述。兰德终究只能成为亚文化偶像,无法配享合众国的太庙。我也已经走出她了。
0 有用 GyborgFG 2019-08-09
后面就是狗血的撕逼
0 有用 Morgan 2019-07-06
平庸的傳記,不平庸的安·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