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的笔记(43)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 琵琶鱼

    在实际操作中,学者们一般都会围绕某一个(或数个)他们认为最为重要的机制编织一个合理的叙述,对所提出的问题做出解答。问题是,一个学者只要有一定的完型能力,就一定能够围绕某一机制编织出一个逻辑上自洽的叙述,尽管这个叙述可能与经验事实完全不符。 首先,我们在做历史研究时不应当提出单个,而应努力提出多个“为什么”式的问题,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解答。显然,对于两个理论a和b,如果a只能解释问题y,b却...

    2023-01-30 22:08:16   1人喜欢

  • 杨仙童

    推动全球史观的学者往往有很强的政治动机——即破除西方中心主义。问题是,当代社会几乎所有的主流文化和制度——从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从机械化制造到金融市场、从民主政体到威权政体、从民族国家到国际秩序——都是在西方先形成,然后在西方的压力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扩展的。

    2023-09-05 18:45:44

  • 杨仙童

    问:当今中国的思想界,党同伐异的风气泛滥。在探讨和辩论时,不同派别往往回避核心观点的碰撞,常常只作道德批评和人身攻击,令人担忧。请问,西方思想派别之间的辩论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答:在西方,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两个人之间要进行有效辩论也是很难的;而且也存在党同伐异的情况。但是,中国式辩论有却又有两个新的特点。第一是人身攻击和辱骂。第二是坚信对方是别有用心,或者说坚持认为对方某一观点的背后是某种不可告人...

    2023-09-05 18:44:15

  • 杨仙童

    鲁迅情怀,即想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改变中国。

    2023-09-05 18:24:16

  • 杨仙童

    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意识到,要维持政治稳定就必须坚持改革政策,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有赖于良好的经济表现,而非意识形态立场。

    2023-09-05 15:03:28

  • 杨仙童

    现在,中国人曾经的自大感已经消失,向西方学习成为常态,当然,这也是近百年来改革及革命的结果。

    2023-09-05 15:02:14

  • 杨仙童

    在19世纪,中国的国力及优越感似乎是个主要问题。当欧洲人在世界各地殖民时,中国清政府也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强权,并在中国南部、西部及亚洲内陆大规模扩张。到19世纪,中国人仍然认为中国是世界文化乃至地理空间上的中心。帝国的规模给了清政府及精英强烈的安全感。此外,文化优越感使当年的中国精英学习迟缓。

    2023-09-05 14:59:29

  • 杨仙童

    笔者的研究是从气候条件入手。降水量和温度会影响当地的生产方式、食物链和人口。长城一带大致可以看作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降水量低于400毫米的地区无法开展种植业,只能发展畜牧业。草原政体位于长城以北,以畜牧业为主;农业政体位于长城以南,以种植业为主。生产方式的差别会进一步影响到食物链。中原人以吃植物为主,游牧民族以吃肉为主。食物链的原则是每高一层级,就需要十倍的能量。这意味着在两地同等肥沃的情况下,游...

    2023-09-05 14:48:13

  • 杨仙童

    在农业地区,帝国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政体形态,而在游牧地区,稳定的政体形态则是部落联盟。游牧地区之所以能产生帝国,一般是由于产生了一位克里斯玛式的领袖,而他的权威则来自于带领部落成员进行成功的抢劫和掠夺。一旦抢劫与掠夺不成功,部落就会产生内乱与分裂。这时,时机与游牧部落领袖的视野都变得很重要。 如果一个游牧帝国在兴起后面对的是一个已经获得统一的农业帝国,比如西汉初年的匈奴、唐朝初年的突厥和清朝康乾时...

    2023-09-05 14:47:09

  • 杨仙童

    儒家的思想肯定是不利于现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的,但是科学思想在中国没有发展和儒家也没有什么必然关系。中国整个的哲学基础——不管是儒家也好,法家、道家、墨家也好——都不是从因果关系看问题,都喜欢从历史的长距离来审视问题,这样一来,中国就很难形成科学思维。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片面但是深入地看问题,就是把其他条件进行“控制”,从而思辨和考察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以及内在机制。在中国,不仅儒家,其他...

    2023-09-05 14:33:41

<前页 1 2 3 4 5 后页>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

>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