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学了那么多年翻译,从来没想到第一本正经出版的译作竟是自己偶像的首作……感谢「未读」系列引进了如此独特的作品。Peter Mendelsund 虽然本行是设计师和演奏家,他的思维辐射域却是极其广阔的,文学、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现象学……越是去了解他,越是能发现他更多的内涵。我想我需要慢慢梳理一下,再做详细的分享。请大家多多支持,拙译定有不足之处,望前辈们不吝赐教。
以书本模拟电影的形式,总比不上漫画。护封易磨损且镂空,不能摊平。如此设计味大于内容的一册书,没有做成精装,也应该赶时髦做成裸背装(虽然不喜欢)。插图极美,因此显得文字版式极难看。文章立意新,可惜止步于此,其实从心灵哲学或实验哲学处借鉴,原本会是相当有趣的书。书之最可恨处莫过于未搔到痒处,遗恨。最可看片段的截取,有时不读书的好处是见凡引用皆觉新奇,以片段想象猜测原著,往往大相径庭,但读者可以过一把作者的瘾。读过书的好处则是重走老路,不会觉得陌生还能看看别人体会到的不同细节。不少译文使用已有中译,但也有已有中译却不加引用或引用而不注明的,不知何故。
对阅读转换的一些探讨,比起简单直白的图片与影像,文字之于大脑生成的意象要复杂、独特的多,这也是阅读所具备的不可取代性和独一无二性的魅力,由进入到深入,从映射到反射,文字变成镜像的过程确实是一种不可言传的体验。
怎样读书和写书,归结为一句话:书,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很难得一本并非从叙事学角度去研究阅读的,而是从图像和意象上,作者是个设计师,提出一些貌似简单的视觉和文本的关联问题,但每个问题背后都牵扯写作,读者的阅读想象,包括视听感觉到图像转化的问题,配图很赞
太好了我終於翻完了。一大早在地鐵上開始看,整個人都不好了。什麼鬼。不斷拋出一堆問題,然後又沒有一個深入好好去談的,寫了一堆問號以後,就用一句話了結,比如「然而這樣是行不通的」,what the huck。後面忍不住快速翻完了。內文排版感受不到好在哪裡,看起來像上個世紀的產物。不知道這本東西怎樣炒起來的。by the way,作者的封面設計比這本書的內容好看一百倍。
言之无物,与成功类书籍同属可质疑为什么要出版之类。
这是一本探讨阅读和想象力如何相辅相成的书,怎样通过阅读扩展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如何借助想象力来领悟作者文字没有写出的东西。有意思。
看了作者简介后,这本书连同他设计的书都想看一遍。世界最顶尖的书籍装帧设计师。美国克诺夫出版社(Alfred A. Knopf)艺术副总监,万神殿书局(Pantheon Books)艺术总监。他的设计被《华尔 街日报》形容是“当代小说封面中最具辨识度与代表性的设计”。他的作品《情人》(玛格丽特· 杜拉斯著)获得《纽约时 报》2013 年最佳图书封面 设计。他操刀的著名封面还有《龙文身的女孩》、卡夫卡作品系列、卡尔维诺作品系列等。
Mira,你翻译得很好。
书本身过度设计,阐述视角挺有意思,适合旅途闲翻
作者以一种对图书而言非常极端的方式(让每一页都充斥非文本、类文本信息)探讨了文字与图像,逻辑与情绪,思维与感受之间的联系。总的说,作者的探讨方式比他的探讨主题更吸引人。如果提供信息的载体不是书,图文并茂早就是基本要求了。所以问题可以转换为,作为载体的书,如何作用于读者?
有金句,整本书形式主义得厉害。
作者自读自high的产物,你如果想理解里面的东西的话,最好跟着作者思路走,不然你根本不知道你在读什么。还是挺有意思的,可以反复读的一本书。
此书应该可以打一个「文论」的 tag。
注62序号标错了
版式确实有些意思,也提出了点有趣的问题(阅读小说时脑中的画面到底是如何建构出来的?),但是却止步于此了
以《到灯塔去》开篇,也以此结束;出现了无数次的安娜·卡列宁娜;穿插不断的黑白图像符号......一个设计师用图像思维的语言所说的关于文字的想象和文字的画面。从来不曾以这样角度去思考过阅读,看似琐碎无序的行文,却带出了阅读时人们思维、联想、想象的方式,让人思考“阅读”这一过程发生了什么。
2015年已读083。大部分对于阅读的感受、看法都能在其它谈论阅读,谈论文学,谈论小说技艺的书中读到,但是,本书最大的亮点显然不在文字——以文字量来说的话,价格可能还会觉得高了,真正精彩的是书里的配图,着实开眼界。就是略厚,摊读不易,累手。
才子之作,凝练的文笔,传达出完全个人化的阅读体验,挣脱了文论体系的约束,显出别样的自由;而充满创造力的版面设计,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部艺术的佳作
> 当我们阅读时,我们看到了什么
79 有用 Mira 2015-06-11 22:43:41
学了那么多年翻译,从来没想到第一本正经出版的译作竟是自己偶像的首作……感谢「未读」系列引进了如此独特的作品。Peter Mendelsund 虽然本行是设计师和演奏家,他的思维辐射域却是极其广阔的,文学、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现象学……越是去了解他,越是能发现他更多的内涵。我想我需要慢慢梳理一下,再做详细的分享。请大家多多支持,拙译定有不足之处,望前辈们不吝赐教。
10 有用 歧木零 2016-01-17 17:31:16
以书本模拟电影的形式,总比不上漫画。护封易磨损且镂空,不能摊平。如此设计味大于内容的一册书,没有做成精装,也应该赶时髦做成裸背装(虽然不喜欢)。插图极美,因此显得文字版式极难看。文章立意新,可惜止步于此,其实从心灵哲学或实验哲学处借鉴,原本会是相当有趣的书。书之最可恨处莫过于未搔到痒处,遗恨。最可看片段的截取,有时不读书的好处是见凡引用皆觉新奇,以片段想象猜测原著,往往大相径庭,但读者可以过一把作者的瘾。读过书的好处则是重走老路,不会觉得陌生还能看看别人体会到的不同细节。不少译文使用已有中译,但也有已有中译却不加引用或引用而不注明的,不知何故。
8 有用 影随茵动 2015-07-06 10:26:55
对阅读转换的一些探讨,比起简单直白的图片与影像,文字之于大脑生成的意象要复杂、独特的多,这也是阅读所具备的不可取代性和独一无二性的魅力,由进入到深入,从映射到反射,文字变成镜像的过程确实是一种不可言传的体验。
10 有用 Shirleysays 2015-06-23 22:42:41
怎样读书和写书,归结为一句话:书,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6 有用 恶鸟 2015-09-12 08:07:38
很难得一本并非从叙事学角度去研究阅读的,而是从图像和意象上,作者是个设计师,提出一些貌似简单的视觉和文本的关联问题,但每个问题背后都牵扯写作,读者的阅读想象,包括视听感觉到图像转化的问题,配图很赞
5 有用 汐和 2015-07-31 16:36:39
太好了我終於翻完了。一大早在地鐵上開始看,整個人都不好了。什麼鬼。不斷拋出一堆問題,然後又沒有一個深入好好去談的,寫了一堆問號以後,就用一句話了結,比如「然而這樣是行不通的」,what the huck。後面忍不住快速翻完了。內文排版感受不到好在哪裡,看起來像上個世紀的產物。不知道這本東西怎樣炒起來的。by the way,作者的封面設計比這本書的內容好看一百倍。
3 有用 smile 2015-09-19 22:36:15
言之无物,与成功类书籍同属可质疑为什么要出版之类。
2 有用 张躲躲 2015-06-23 10:43:00
这是一本探讨阅读和想象力如何相辅相成的书,怎样通过阅读扩展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如何借助想象力来领悟作者文字没有写出的东西。有意思。
4 有用 小小 2015-06-22 17:12:41
看了作者简介后,这本书连同他设计的书都想看一遍。世界最顶尖的书籍装帧设计师。美国克诺夫出版社(Alfred A. Knopf)艺术副总监,万神殿书局(Pantheon Books)艺术总监。他的设计被《华尔 街日报》形容是“当代小说封面中最具辨识度与代表性的设计”。他的作品《情人》(玛格丽特· 杜拉斯著)获得《纽约时 报》2013 年最佳图书封面 设计。他操刀的著名封面还有《龙文身的女孩》、卡夫卡作品系列、卡尔维诺作品系列等。
2 有用 把噗 2015-06-13 14:16:19
Mira,你翻译得很好。
0 有用 不流ᝰ 2018-01-28 14:31:46
书本身过度设计,阐述视角挺有意思,适合旅途闲翻
1 有用 坚定躺平的锡兵 2015-12-05 09:02:39
作者以一种对图书而言非常极端的方式(让每一页都充斥非文本、类文本信息)探讨了文字与图像,逻辑与情绪,思维与感受之间的联系。总的说,作者的探讨方式比他的探讨主题更吸引人。如果提供信息的载体不是书,图文并茂早就是基本要求了。所以问题可以转换为,作为载体的书,如何作用于读者?
1 有用 jiaon 2016-04-06 19:32:51
有金句,整本书形式主义得厉害。
1 有用 奇诺 2015-06-25 16:39:39
作者自读自high的产物,你如果想理解里面的东西的话,最好跟着作者思路走,不然你根本不知道你在读什么。还是挺有意思的,可以反复读的一本书。
1 有用 realfish 2015-09-13 19:52:22
此书应该可以打一个「文论」的 tag。
0 有用 湮没人群 2015-07-10 12:24:00
注62序号标错了
1 有用 Showing V1.4.1 2020-03-23 10:23:19
版式确实有些意思,也提出了点有趣的问题(阅读小说时脑中的画面到底是如何建构出来的?),但是却止步于此了
2 有用 麦田有棵树 2015-12-15 18:49:48
以《到灯塔去》开篇,也以此结束;出现了无数次的安娜·卡列宁娜;穿插不断的黑白图像符号......一个设计师用图像思维的语言所说的关于文字的想象和文字的画面。从来不曾以这样角度去思考过阅读,看似琐碎无序的行文,却带出了阅读时人们思维、联想、想象的方式,让人思考“阅读”这一过程发生了什么。
1 有用 微笑迦朵 2015-07-22 13:58:47
2015年已读083。大部分对于阅读的感受、看法都能在其它谈论阅读,谈论文学,谈论小说技艺的书中读到,但是,本书最大的亮点显然不在文字——以文字量来说的话,价格可能还会觉得高了,真正精彩的是书里的配图,着实开眼界。就是略厚,摊读不易,累手。
0 有用 庄蝶庵 2016-02-13 22:13:38
才子之作,凝练的文笔,传达出完全个人化的阅读体验,挣脱了文论体系的约束,显出别样的自由;而充满创造力的版面设计,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部艺术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