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新闻史资料 (一切归零)
- 中国近代城市史及城市文化 (我家狗叫茅台)
- 北京志(教育与出版业) (newleft)
- 书单|出版与翻译 (木头鞋子)
- 北京文化 (海上菠蘿)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3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20年代北京的文化空间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小城鱼太郎 2017-02-11 17:29:07
即使当逸闻来了解也很有趣,原来吴虞就是个地方上的昏秀才,新文化同人的自我纯洁化从那时候就开始了。另外还有后记里的“王老师对我的影响除了学问的趣味、对文字的敬重,对学生的投入之外,当然也包括晨昏颠倒的作息习惯和对下水的喜爱。”
0 有用 房顶上的猫 2024-01-07 08:58:17 北京
本书以五四前后至20世纪20年代的《晨报副刊》和《京报副刊》为主要研究对象,辅以其它主流报刊史料,试图考察20年代北京的文化空间。作者选取了《晨报副刊》与无政府、马克思两大主义的关系,两大副刊对讲学社及杜威、罗素访华的报道以及报纸正刊、副刊对“苏谢事件”的报道等个案,剖析报纸副刊所呈现出的政治与文化间的复杂关系。本书源于作者2010年成稿的博士学位论文,代表了当时报纸研究的典型做法和副刊研究的前沿... 本书以五四前后至20世纪20年代的《晨报副刊》和《京报副刊》为主要研究对象,辅以其它主流报刊史料,试图考察20年代北京的文化空间。作者选取了《晨报副刊》与无政府、马克思两大主义的关系,两大副刊对讲学社及杜威、罗素访华的报道以及报纸正刊、副刊对“苏谢事件”的报道等个案,剖析报纸副刊所呈现出的政治与文化间的复杂关系。本书源于作者2010年成稿的博士学位论文,代表了当时报纸研究的典型做法和副刊研究的前沿动态。以今日的眼光来看,作者在个案选取和重视正刊与副刊的互动关系还有考察副刊青年读者群这三点上确有建树,值得进一步开掘。但是全书的整体论述较为单薄,没能勾勒出报纸副刊与北京的文化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结语部分更是一笔带过,缺少中观层面的讨论,令读者倍感遗憾。如何突破报纸研究的瓶颈,值得选题者深入思考。 (展开)
1 有用 平果 2019-11-14 09:15:30
故事材料有点意思,论述欠奉
1 有用 或需 2017-08-02 21:09:27
并没有使读者对历史有进一步认识。作者采取故事分析法又没有对之前个案研究的回顾,特别是历史学背景的学者所做的研究,在材料分析上少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