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黄老对自己提出的“间架性设计”和“数目字管理”蜜汁执着,就像他指出历代执政者企图用简单的数学公式和道德建设来治国理政一样,黄老也把自己的两项观念用来解释历代出现的问题。本书不伐一些未曾意识到的历史观点,比起大历史真的有料许多。还是要坚持整理一下(因世界杯拖慢了整理进程@_@)
历史学家需有连贯思考的能力。
随笔。以文学思维论历史,以至于部分行文痛苦,论点支撑逻辑奇怪。读了似乎就像什么也没读。
由孔孟开始,元顺帝截止。秦汉“第一帝国,隋唐宋“第二帝国”,明清“第三帝国”。第一帝国政体还带有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大。第二帝国大规模和系统性的科举取士,造成了新的官僚政治。第二帝国是“外向的”,“竞争性的”,第三帝国是“内向的”,“非竞争性”。我们国家政治早熟,统一的时间也早,用熟读诗书之人来统治大量农民,无法应对变量,历朝历代,无非是在历史同现实里寻找交集,所以面对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八国联军这样的事情,我们是完全无力处理的,因为这个情况,史无前例,也不是亚洲圈的事儿。
not bad
有观点的历史书。棒哭。可以反复看。
作者从西方现代管理的角度探讨中国历史的演化,欠缺之处是没有考虑到各朝各代当时的情况,所以有些章节读来有生搬硬套之嫌。不过,这样的尝试好比在中西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无疑是很新颖的观点,值得后人更为深入的探究。
第一第二第三帝国的设定不能说完美无缺,但已经是非常有见地且自洽的体系。
不过提到艺术和文学的地方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每次看来都觉震撼,让我一个只有6年历史学科教育的普通读者看来实在受益匪浅。这样一本解读历史的书籍,把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做了简单的串联,让我粗浅地体会到了一点朝代之间更替的原因,更明白了第一二三帝国之间存在的延续性和不同之处。看待中国历史有了一个真正的角度,而不是像以往的零散,总觉得各个朝代之间无甚关联。中国历史真的越看越爱。
观点常新
长篇大论了,有的看不下去
可以和《中国大历史》合着看。
写的太随意晦涩了,当初作为报纸专栏看看可能还行,编辑成书就很轻佻了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确实能够解释一些通常没能注意到的问题,但通读全书,感觉所谓大历史观就是一种高级的宿命论。“一切皆是有迹可循的;XX时候就已经注定了XX的结局,更早还可以追寻到XX时期。”
以西方现代管理的角度来论述中国历代政治问题,中国政治初期早熟,传统的官僚制度着重于掌握大量的小自耕农,无法应对变数,企图长期保持各地区的平衡,文官组织可以相互替换,使社会各方面均一雷同,行政不讲究效率,社会普遍缺乏中层机构,缺乏现代组织与技术运用的能力,更无适当的意识形态去主持管理趋于商业化的财政。而当人口激增,社会进步,官僚即无从下手,以道德代替法律,不尊重个人财产权,或以道德名义抑制豪强,民法不能展开,无法数字化管理,直到清帝国而发展到尽端。
看历史是为了看未来,卷后琐语收得好
历史难以在短视野看透,当时世人不知身在其中,为其所困,但在长时期远视界眼光下,都有合理性与必然性。
谈大历史亦为一种历史分期的眼光,基于政体性质和财政税收特点,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三期帝国,秦汉“第一帝国”,隋唐宋“第二帝国”,明清“第三帝国”,其间时代为过渡期,具有双重特性和尝试调整。本书独到之处,是以现代财政税收的眼光研究中古以后的中国史,“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这并不是说道德不重要,而是新社会的道德要靠社会的结构而决定其内涵”。“第二帝国”具有“外向”和“竞争性”,但在官僚政治、大陆性格等因素下,财政管理难题难以解决,王安石变法失败、贾似道买公田反映症结,“第三帝国不得不”转向“内向”与“非竞争性”,采用原始的洪武型财政税收,造成的种种社会特征一直延续到晚清,“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乃是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的经济体制。(《中国大历史》)”
大历史的视角,通古今的视野。通透,长见识。
>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7 有用 鲨鱼 2018-06-18 15:15:57
黄老对自己提出的“间架性设计”和“数目字管理”蜜汁执着,就像他指出历代执政者企图用简单的数学公式和道德建设来治国理政一样,黄老也把自己的两项观念用来解释历代出现的问题。本书不伐一些未曾意识到的历史观点,比起大历史真的有料许多。还是要坚持整理一下(因世界杯拖慢了整理进程@_@)
2 有用 陈小憨˙Ꙫ˙ 2017-06-27 17:16:19
历史学家需有连贯思考的能力。
1 有用 徘徊客 2023-02-09 17:30:25 浙江
随笔。以文学思维论历史,以至于部分行文痛苦,论点支撑逻辑奇怪。读了似乎就像什么也没读。
4 有用 严肃活泼王十一 2018-07-22 03:15:15
由孔孟开始,元顺帝截止。秦汉“第一帝国,隋唐宋“第二帝国”,明清“第三帝国”。第一帝国政体还带有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大。第二帝国大规模和系统性的科举取士,造成了新的官僚政治。第二帝国是“外向的”,“竞争性的”,第三帝国是“内向的”,“非竞争性”。我们国家政治早熟,统一的时间也早,用熟读诗书之人来统治大量农民,无法应对变量,历朝历代,无非是在历史同现实里寻找交集,所以面对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八国联军这样的事情,我们是完全无力处理的,因为这个情况,史无前例,也不是亚洲圈的事儿。
0 有用 首席备胎 2017-10-30 15:30:09
not bad
0 有用 Belgium 2017-08-06 18:34:15
有观点的历史书。棒哭。可以反复看。
1 有用 天兵 2017-05-13 10:30:03
作者从西方现代管理的角度探讨中国历史的演化,欠缺之处是没有考虑到各朝各代当时的情况,所以有些章节读来有生搬硬套之嫌。不过,这样的尝试好比在中西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无疑是很新颖的观点,值得后人更为深入的探究。
0 有用 Cyborg.z 2019-03-25 19:32:09
第一第二第三帝国的设定不能说完美无缺,但已经是非常有见地且自洽的体系。
0 有用 可以证明 2018-02-28 13:21:52
不过提到艺术和文学的地方
0 有用 山歌 2022-04-03 23:35:04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每次看来都觉震撼,让我一个只有6年历史学科教育的普通读者看来实在受益匪浅。这样一本解读历史的书籍,把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做了简单的串联,让我粗浅地体会到了一点朝代之间更替的原因,更明白了第一二三帝国之间存在的延续性和不同之处。看待中国历史有了一个真正的角度,而不是像以往的零散,总觉得各个朝代之间无甚关联。中国历史真的越看越爱。
0 有用 No.11 2022-03-01 16:58:27
观点常新
0 有用 NNKK宝贝 2022-02-15 17:12:21
长篇大论了,有的看不下去
0 有用 姚啊姚 2022-01-25 15:47:30
可以和《中国大历史》合着看。
0 有用 周披萨 2022-01-23 22:58:40
写的太随意晦涩了,当初作为报纸专栏看看可能还行,编辑成书就很轻佻了
0 有用 匠与高千 2021-12-25 17:26:29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确实能够解释一些通常没能注意到的问题,但通读全书,感觉所谓大历史观就是一种高级的宿命论。“一切皆是有迹可循的;XX时候就已经注定了XX的结局,更早还可以追寻到XX时期。”
1 有用 林儿响叮当 2021-11-26 20:36:33
以西方现代管理的角度来论述中国历代政治问题,中国政治初期早熟,传统的官僚制度着重于掌握大量的小自耕农,无法应对变数,企图长期保持各地区的平衡,文官组织可以相互替换,使社会各方面均一雷同,行政不讲究效率,社会普遍缺乏中层机构,缺乏现代组织与技术运用的能力,更无适当的意识形态去主持管理趋于商业化的财政。而当人口激增,社会进步,官僚即无从下手,以道德代替法律,不尊重个人财产权,或以道德名义抑制豪强,民法不能展开,无法数字化管理,直到清帝国而发展到尽端。
0 有用 大风起 2022-11-20 20:08:04 上海
看历史是为了看未来,卷后琐语收得好
0 有用 小mo 2022-11-30 14:42:43 北京
历史难以在短视野看透,当时世人不知身在其中,为其所困,但在长时期远视界眼光下,都有合理性与必然性。
0 有用 云雀 2022-09-22 20:06:12 北京
谈大历史亦为一种历史分期的眼光,基于政体性质和财政税收特点,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三期帝国,秦汉“第一帝国”,隋唐宋“第二帝国”,明清“第三帝国”,其间时代为过渡期,具有双重特性和尝试调整。本书独到之处,是以现代财政税收的眼光研究中古以后的中国史,“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这并不是说道德不重要,而是新社会的道德要靠社会的结构而决定其内涵”。“第二帝国”具有“外向”和“竞争性”,但在官僚政治、大陆性格等因素下,财政管理难题难以解决,王安石变法失败、贾似道买公田反映症结,“第三帝国不得不”转向“内向”与“非竞争性”,采用原始的洪武型财政税收,造成的种种社会特征一直延续到晚清,“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乃是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的经济体制。(《中国大历史》)”
0 有用 新闻可乐 2022-09-25 17:22:10 浙江
大历史的视角,通古今的视野。通透,长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