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高三上的十一假期,冲刺前的最后一本课外书。
最不想丢的东西,却最容易撒手离去。 人也好,自然也好,到最后,自己也好
评论里一堆觉得模仿百年孤独的,是对魔幻现实主义有什么误解??
一气呵成,酣畅淋漓!阅读过程中几度落泪,又几度体验身体似过电般的酸麻与喜悦。理智与本能都告诉我,这是一本好书啊!
好久没有读到过如此荡气回肠的小说了,好!
激情又忧伤 浪漫气质足 但文字和引申感稍弱。读过后让人更加崇拜自然 在一切都处于相对原始状态时 一切都是那么美
架构上有一点《百年孤独》的味道,语言也美,但力量感远远不如《白鹿原》,读起来有种轻飘飘的感觉。后三分之一尤其凌乱。
感觉在读《阿赞德人的巫术魔法》吧……异族风情写到位了,别的没太多感觉,落脚点有点低。横向对比《看不见的山》,后者是一个广阔的画卷。
“额尔古纳河啊, 你流到银河去吧, 干旱的人间……” 是啊,人世的饥渴已然让自然满目疮痍,“文明”也正越来越快地以“摧枯拉朽”般的气势横扫一切“传统”,都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其实,我对这个理想是很悲观的,倒不是因为别的,归根结底,我对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和作为是悲观的……退一步讲,即使人真的能“浪子回头”,那也不得看大自然愿不愿意? 照我看来,只要人骨子里没有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什么“和谐共处”,说得再好听,恐怕也无济于事,可恰恰这两者都是现代的“文明人”最缺乏的。
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 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的。
也许不是好奇心和虚荣心,我不会打开这本书。一开始会觉得叙事非常琐碎散漫,本就缺乏代入感的故事更加让人无从下手,但只要抱着淡然纯粹的心态读下去,就会被阿娘尼的岩画、画山的风、萨满的舞蹈和驯鹿的铃声震撼。这样的故事太独特了,鄂温克族人的历史值得被铭记。迟子建不愧是稀缺的,不可取代的女作家!
看的是此版本
花了三天的时间,其实前后加起来应该是四天读完,然后包括今天整理,是五天。从周一在星巴克躲着大雨打开了它,开头很缓慢,缓慢,到其中经历了升温太阳晴天又到今日的大雨天,彻底结束了它。是这几个夜晚躺在床上的一两个小时,阅读它。除了一个接一个的死亡到来以外,有令人意外的也有悲戚的,最后只剩下了叙述者我。然而看到跋才知道作者似乎仅仅只和鄂温克人实际接触了两天。里面有些叙述是不完备的,对整个脉络的勾勒是有所欠缺的,比如交待他们氏族的酋长去世的时候,他们氏族和别的氏族的关系,他们的酋长与他们这个乌力楞的关系,总觉得都没有说清楚呢。更像是一个真空在“我”这里发生的故事,或许我想了解得更多的关于这个民族的事情,不能单单凭借这部小说的想象,毕竟还有很多虚构的成分。但有一部分也很揪心,很怕那几十年外面的运动……
鄂温克版生死场➕百年孤独
讲述如此流畅,像一条徐徐流淌的大河。文笔如此清亮纤细,像细碎的粼粼波光。 鄂温克族人是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他们的出生、成长、结合、死亡,也成为山林里万物生灵再自然不过的一场场循环。 “曾是这片土地主人的他们,成了现代世界的‘边缘人’。”——半个月亮挂在天上,半个月亮落入人间,悬在中间的失乡人,归往何处去?
唉,感觉好久没读这么有感触的书了。确实有《百年孤独》的味道,至于算不算魔幻现实主义,咱不懂 咱也不去深研究,但至少从叙述风格和故事类型上来讲确实很像。都是一个家族或部落的衰亡史,也都是由内而外、从骨子里透着孤独。每次写到死了人或动物的时候,我心里都会疼一下,空落落的…如果说这本书有唯一的不足,就是人物的性格刻画上略微不饱满,尤其是接近尾声的时候。但不影响它依然是一本接近满分的好书。
书中描写的鄂温克人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对我来说是十分陌生的,好像在看另一个国家发生的事情。但读完正文和后记,内心还是感受到一点熟悉和共鸣,对迟子建来说,她在回忆自己的家乡,她给很多人安排了死亡,是一种告别。很佩服迟子建对语言的驾驭以及对情节的安排能力,让你在混杂中不迷失掉故事的方向!后记里写到她在青岛修改文稿,漫步海边细细回味自己的创作,不自觉地走了很久,就像这篇小说一样遥远。
土地与生命的力量。我是由土地中诞生,又被土地孕育的人类。
很美。
其实读了前面几页我便知道我会喜欢这个故事,也许是我太带入了,分不清虚构与非虚构,我以为这本书是作者用生命写成的,但也许这也反映了作者文风的流贯、动人。我很喜欢这本书,我所喜爱的:神秘、宗教、灵魂、大自然、生命它都有,我很喜欢这本书。
> 额尔古纳河右岸
39 有用 Kinyuan 2015-10-03 23:20:10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高三上的十一假期,冲刺前的最后一本课外书。
7 有用 量子拟态熊 2022-04-01 19:54:48
最不想丢的东西,却最容易撒手离去。 人也好,自然也好,到最后,自己也好
20 有用 Leticiatang 2020-02-27 11:45:40
评论里一堆觉得模仿百年孤独的,是对魔幻现实主义有什么误解??
1 有用 小薇 2022-02-23 22:24:43
一气呵成,酣畅淋漓!阅读过程中几度落泪,又几度体验身体似过电般的酸麻与喜悦。理智与本能都告诉我,这是一本好书啊!
6 有用 月落 2015-08-18 17:07:37
好久没有读到过如此荡气回肠的小说了,好!
7 有用 改名真他妈费劲 2021-10-11 23:00:20
激情又忧伤 浪漫气质足 但文字和引申感稍弱。读过后让人更加崇拜自然 在一切都处于相对原始状态时 一切都是那么美
20 有用 糊涂の侦探 2021-07-25 00:25:48
架构上有一点《百年孤独》的味道,语言也美,但力量感远远不如《白鹿原》,读起来有种轻飘飘的感觉。后三分之一尤其凌乱。
1 有用 Rae 2019-03-07 14:07:23
感觉在读《阿赞德人的巫术魔法》吧……异族风情写到位了,别的没太多感觉,落脚点有点低。横向对比《看不见的山》,后者是一个广阔的画卷。
2 有用 Martin马听 2021-01-10 22:27:48
“额尔古纳河啊, 你流到银河去吧, 干旱的人间……” 是啊,人世的饥渴已然让自然满目疮痍,“文明”也正越来越快地以“摧枯拉朽”般的气势横扫一切“传统”,都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其实,我对这个理想是很悲观的,倒不是因为别的,归根结底,我对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和作为是悲观的……退一步讲,即使人真的能“浪子回头”,那也不得看大自然愿不愿意? 照我看来,只要人骨子里没有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什么“和谐共处”,说得再好听,恐怕也无济于事,可恰恰这两者都是现代的“文明人”最缺乏的。
7 有用 醋溜小鱼干 2017-05-21 22:40:14
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 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的。
1 有用 Alice 2020-07-23 00:33:40
也许不是好奇心和虚荣心,我不会打开这本书。一开始会觉得叙事非常琐碎散漫,本就缺乏代入感的故事更加让人无从下手,但只要抱着淡然纯粹的心态读下去,就会被阿娘尼的岩画、画山的风、萨满的舞蹈和驯鹿的铃声震撼。这样的故事太独特了,鄂温克族人的历史值得被铭记。迟子建不愧是稀缺的,不可取代的女作家!
0 有用 勇敢的心 2021-04-01 09:15:28
看的是此版本
0 有用 Luna_Lovegood 2022-03-25 12:33:14
花了三天的时间,其实前后加起来应该是四天读完,然后包括今天整理,是五天。从周一在星巴克躲着大雨打开了它,开头很缓慢,缓慢,到其中经历了升温太阳晴天又到今日的大雨天,彻底结束了它。是这几个夜晚躺在床上的一两个小时,阅读它。除了一个接一个的死亡到来以外,有令人意外的也有悲戚的,最后只剩下了叙述者我。然而看到跋才知道作者似乎仅仅只和鄂温克人实际接触了两天。里面有些叙述是不完备的,对整个脉络的勾勒是有所欠缺的,比如交待他们氏族的酋长去世的时候,他们氏族和别的氏族的关系,他们的酋长与他们这个乌力楞的关系,总觉得都没有说清楚呢。更像是一个真空在“我”这里发生的故事,或许我想了解得更多的关于这个民族的事情,不能单单凭借这部小说的想象,毕竟还有很多虚构的成分。但有一部分也很揪心,很怕那几十年外面的运动……
1 有用 Yeks 2022-03-28 21:07:32
鄂温克版生死场➕百年孤独
3 有用 星崖 2022-04-05 14:42:14
讲述如此流畅,像一条徐徐流淌的大河。文笔如此清亮纤细,像细碎的粼粼波光。 鄂温克族人是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他们的出生、成长、结合、死亡,也成为山林里万物生灵再自然不过的一场场循环。 “曾是这片土地主人的他们,成了现代世界的‘边缘人’。”——半个月亮挂在天上,半个月亮落入人间,悬在中间的失乡人,归往何处去?
0 有用 寻羊冒险记 2022-03-25 19:56:37
唉,感觉好久没读这么有感触的书了。确实有《百年孤独》的味道,至于算不算魔幻现实主义,咱不懂 咱也不去深研究,但至少从叙述风格和故事类型上来讲确实很像。都是一个家族或部落的衰亡史,也都是由内而外、从骨子里透着孤独。每次写到死了人或动物的时候,我心里都会疼一下,空落落的…如果说这本书有唯一的不足,就是人物的性格刻画上略微不饱满,尤其是接近尾声的时候。但不影响它依然是一本接近满分的好书。
1 有用 奇迹唱片行 2022-03-25 11:23:04
书中描写的鄂温克人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对我来说是十分陌生的,好像在看另一个国家发生的事情。但读完正文和后记,内心还是感受到一点熟悉和共鸣,对迟子建来说,她在回忆自己的家乡,她给很多人安排了死亡,是一种告别。很佩服迟子建对语言的驾驭以及对情节的安排能力,让你在混杂中不迷失掉故事的方向!后记里写到她在青岛修改文稿,漫步海边细细回味自己的创作,不自觉地走了很久,就像这篇小说一样遥远。
0 有用 Coconut 2022-03-11 17:27:56
土地与生命的力量。我是由土地中诞生,又被土地孕育的人类。
0 有用 拙言 2022-02-12 22:48:50
很美。
1 有用 impkkkk 2022-03-19 14:38:19
其实读了前面几页我便知道我会喜欢这个故事,也许是我太带入了,分不清虚构与非虚构,我以为这本书是作者用生命写成的,但也许这也反映了作者文风的流贯、动人。我很喜欢这本书,我所喜爱的:神秘、宗教、灵魂、大自然、生命它都有,我很喜欢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