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后浪
原作名: The Silk Road : A New History
译者: 张湛
出版年: 2015-8
页数: 328
定价: 49.8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汗青堂
ISBN: 9787550253414
内容简介 · · · · · ·
【名人推荐】
丝绸之路是一条传说中在中古时期横穿欧亚大陆中心的商路,韩森的《丝绸之路新史》是对这个话题最可读和最可信赖的历史描述。作者在原始文献和优秀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使用了大量一手调查资料以及对馆藏文物的广泛研究。本书插图精美,前所未有地生动展现了在中亚绿洲间行走的商人 与驮兽,他 们运载着商品、思想、艺术、音乐和宗教。
——梅维恒(Victor H. Mair)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及中东研究系教授、敦煌学专家
这本书语言生动易读,同时内容非常丰富前沿。从各方面来说都非常成功。
——魏义天(Etienne de la Vaissière) 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学院中亚中古社会史教授
人们传统上对丝绸之路的印象是“笔直而通畅”,韩森颠覆了这个印象,以及丝绸非常重要的观念。相反,她详细展现了七个中亚绿洲的生活、历史与文化,让我们了解使用中文、俄...
【名人推荐】
丝绸之路是一条传说中在中古时期横穿欧亚大陆中心的商路,韩森的《丝绸之路新史》是对这个话题最可读和最可信赖的历史描述。作者在原始文献和优秀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使用了大量一手调查资料以及对馆藏文物的广泛研究。本书插图精美,前所未有地生动展现了在中亚绿洲间行走的商人 与驮兽,他 们运载着商品、思想、艺术、音乐和宗教。
——梅维恒(Victor H. Mair)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及中东研究系教授、敦煌学专家
这本书语言生动易读,同时内容非常丰富前沿。从各方面来说都非常成功。
——魏义天(Etienne de la Vaissière) 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学院中亚中古社会史教授
人们传统上对丝绸之路的印象是“笔直而通畅”,韩森颠覆了这个印象,以及丝绸非常重要的观念。相反,她详细展现了七个中亚绿洲的生活、历史与文化,让我们了解使用中文、俄语、日语及其他语种写作的学者的研究成果。她完成了一项盛举。
——吴芳思(Frances Wood) 大英图书馆前中文部主任、国际敦煌项目指导委员会成员
尽管渊博而迷人,本书并非一部丝绸之路的罗曼史。韩森挑战了人们对这个中亚十字路口的惯常描述。她发现当地居民主要处于维持生计和以物易物的状态,而非从事大规模的长途商业贸易; 她发现中国军队在把丝绸带到丝绸之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非商人。尽管她揭露了真相,这片地区却显得更加迷人。她巧妙地将古籍记述以及对丝绸之路的现代勘测结合起来,使那段历史栩栩如生,尤其是公元1000 年左右伊斯兰统治这片区域之前此地多元宽容的宗教氛围。这是一本让你读完就背上行囊出发的书!
——滕华瑞(Gray Tuttle)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化所教授、现代西藏研究专家
【内容简介】
在世界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一个著名符号。但它实际上是什么样子的?在人们对它的想象中,一般是这样一幅朦胧景象:驮着丝绸的骆驼商队在尘土飞扬的沙漠中穿行,在中国与罗马之间络绎不绝。本书将要为你揭示,现实的情况与此大相径庭,而且远远比这副景象有趣得多。
本书通过大量惊人的考古发 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这条商路的惯常理解。几个世纪以来,尽管大量关键材料仍然尚未发掘,但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已经出土了许多迷人的东西。既有官员刻意埋藏保存的文书,也有目不识丁的当地居民利用官方文书做成的鞋垫和寿衣。作者探讨了丝路上从长安到撒马尔罕的七座绿洲,那里聚集着商人、使节、朝圣者和旅客,信仰着从佛教到祆教的不同宗教,有着非常宽容的国际化氛围。
本书试图告诉读者,从来没有一条单一的连续的丝绸之路,有的只是东西方之间的一连串市场。中国和罗马之间几乎没有直接的贸易活动,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今天伊朗地区的居民。丝绸并不是这些商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中国发明的纸张对欧洲产生了更大的影响,而金属、香料和玻璃与丝绸一样重要。相比之下,这些商路上传播的思想、技术和艺术图案具有更大的意义。
总而言之,本书综合利用中、英、法、德、日、俄六种语言的前沿研究成果,讲述了一个有关考古发现、文化传播以及中亚与中国之间互动的迷人故事。
作者简介 · · · · · ·
芮乐伟·韩森(Valerie Hansen),耶鲁大学历史教授,著名汉学家。著有《开放的帝国:1800 年之前的中国》(The Open Empire: A History of China to 1800,2015)、《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协商:中古契约研究》(Negotiating Daily Life in Tradition China: How Ordinary People Used Contracts, 600 —1400,1995)、《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na, 1127—1276,1990)等汉学专著。
张湛,哈佛大学近东语言与文明系伊朗学方向博士候选人。
目录 · · · · · ·
致 谢
学术惯例说明
年 表
序 章
第一章 楼 兰:中亚的十字路口
第二章 龟 兹:丝路诸语之门
第三章 高 昌:胡汉交融之所
第四章 撒马尔罕:粟特胡商的故乡
第五章 长 安:丝路终点的国际都会
第六章 敦煌藏经洞:丝路历史的凝固瞬间
第七章 于 阗:佛教、伊斯兰教的入疆通道
结 论 中亚陆路的历史
丝绸之路主要地名中英古今对照表
译后记
出版后记
· · · · · · (收起)
"丝绸之路新史"试读 · · · · · ·
2004年4月,诸多丝路研究的专家汇聚北京,参加由法国科研中心中国文明研究组、法国东方与西方考古研究组、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法国远东学院北京中心、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联合主办的“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气氛异常热烈,因为2001年以来在西安发现的几座粟特墓葬让所有人都激动不已。会议结束之后,我们几位外国学者约十五..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丝绸之路新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丝绸之路新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丝绸之路新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7 条 )
> 更多书评 37篇
-
元非 (Fuck-up Artist)
鸠摩罗什…… ……用汉字音译梵语的做法也让汉语本身发生了变化。据宾州大学汉学家梅维恒教授估算,汉语大概因此增加了35000个新词。不仅是般若(智慧)这种佛教术语,还包括“刹那”这种日常词汇。与梵语的接触还让中国人更好地了解到自己语言的语音结构。举例来说,中国人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语言是有声调的。这可是学汉语的学生第一天就会学到的。直到这时中国人才开始系统地了解自己语言中声调的性质。2017-06-18 20:49:08 3人喜欢
-
开篇提到的那个著名的阿斯塔那出土《高昌县上安西都护府牒》275匹绢的案件解读,就有点文不对题(尤其是后面高昌那一章事实上承认了开头的解读断章取义)。《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有完整的录文,显然说明案子中的绢当是作货币使用。赵丰的《敦煌丝绸与丝绸之路》最后二章对这个案件以及丝绸之路上绢练作为货币更是有非常精彩的研究,他最新策展的丝路之绸展览,加之图录《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与交流》里荣新江那篇文章也狠狠地...
2015-10-29 17:49:54 1人喜欢
-
北庭小白杨 (沙漠其实也挺美的 ~~~)
我已经多久没碰过纸质书了。。虽然最近各种琐事,但如我这般的快读手,许久才翻完一篇序章。。不过序章果然没啥意思。像我这种西域史的小白外加根本没能力亦或兴趣深入了解只想看个故事享受下书籍的读者,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其实是图文并茂的考古资料,但序章里没放多少来喂饱期待的胃口,整篇只如俺们研究生论文前的序言一样,搜肠刮肚的说明为毛要写这本书写这本书有毛的意义。。算了。继续读下去吧。期待后面精彩。2016-11-23 19:10:40
-
很忙很低调 (坚持理想不论天寒地冻路遥马亡)
致谢部分感谢的几位中国学者: 感谢华东师范大学的牟发松。在2005—2006学年,他接待了我们一家,并向我举例说明他的导师唐长孺是如何做研究的。 感谢北京大学的荣新江。他在这个领域造诣之深无人能比。感谢他让我借阅他个人收藏的图书和文章。 感谢人民大学的王炳华。感谢他让我分享关于新疆考古特别是尼雅、楼兰的渊博知识。2015-07-20 17:20:29
-
开篇提到的那个著名的阿斯塔那出土《高昌县上安西都护府牒》275匹绢的案件解读,就有点文不对题(尤其是后面高昌那一章事实上承认了开头的解读断章取义)。《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有完整的录文,显然说明案子中的绢当是作货币使用。赵丰的《敦煌丝绸与丝绸之路》最后二章对这个案件以及丝绸之路上绢练作为货币更是有非常精彩的研究,他最新策展的丝路之绸展览,加之图录《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与交流》里荣新江那篇文章也狠狠地...
2015-10-29 17:49:54 1人喜欢
-
□ 粟特人,属伊朗族,操粟特语。 □ 在偏远的雅格诺布谷地(今塔吉克斯坦)还有讲粟特语的后代语言。 □《大唐西域记》记载,衣着简单,多为皮制或毡制,粟特男人以布包头,并剃掉额发。 □ 偏见:“志性恇怯,风俗浇讹,多为诡诈,大抵贪求,父子计利。” □ 唐.正史:“生儿以石蜜啖之,置胶于掌,欲长而甘言,持宝若黏云……善商贾,好利,丈夫年二十,去傍国,利所在无不至。” □ 撒马尔罕不像塔克拉玛干沙漠那么干燥,土壤酸性...
2020-12-28 19:38:24
□ 粟特人,属伊朗族,操粟特语。
□ 在偏远的雅格诺布谷地(今塔吉克斯坦)还有讲粟特语的后代语言。
□《大唐西域记》记载,衣着简单,多为皮制或毡制,粟特男人以布包头,并剃掉额发。
□ 偏见:“志性恇怯,风俗浇讹,多为诡诈,大抵贪求,父子计利。”
□ 唐.正史:“生儿以石蜜啖之,置胶于掌,欲长而甘言,持宝若黏云……善商贾,好利,丈夫年二十,去傍国,利所在无不至。”
□ 撒马尔罕不像塔克拉玛干沙漠那么干燥,土壤酸性大。
□ 很多材料在八世纪早期伊斯兰征服之后都被毁了。
□ 马兰达坎,撒马尔罕的希腊语名字。
□ 从六世纪晚期起,到七世纪初,西北人常常用伊朗萨珊王朝(224-651)打造的银币贷款、购物。
□ 粟特人会改变自己的衣着、发型,以满足新的游牧征服者的要求,这些征服者包括匈人、嚈达人yàn dā、寄多罗人、突厥人。
□ 突厥人曾控制过撒马尔罕,他们还曾得到萨珊王朝协助,萨珊王朝远在西方,都城在泰西封(今巴格达附近)
□ 509年,撒马尔罕落入嚈达人之手,(伊朗、突厥组成的部落联盟,生活在阿富汗北部,也被称为“白匈奴“)
□ 突厥人与粟特人之间的文化联系非常紧密。突厥人在八世纪发明了自己的文字,但常使用粟特文。
回应 2020-12-28 19:38:24 -
□ 佉卢文:kharoshthi 公元三世纪到四世纪,用来书写梵语和其他印度语言的文字 □ 吉尔吉特附近的一些路段,可以看到古人在石墙上留下的画和字,喀喇昆仑山口组画。喀喇昆仑公路上的佛教石刻,位于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巴尔代斯坦省霍独尔镇附近的大石堆中,位于印度河上游北岸。公元1—8世纪之间。 □ 奇拉斯下游50公里左右的夏迪亚尔遗址有550条粟特语题记。 □ 斯坦因确信公元二三世纪楼兰的印度移民跟自己一样,沿着印度河、...
2020-12-28 19:37:54
□ 佉卢文:kharoshthi
公元三世纪到四世纪,用来书写梵语和其他印度语言的文字
□ 吉尔吉特附近的一些路段,可以看到古人在石墙上留下的画和字,喀喇昆仑山口组画。喀喇昆仑公路上的佛教石刻,位于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巴尔代斯坦省霍独尔镇附近的大石堆中,位于印度河上游北岸。公元1—8世纪之间。
□ 奇拉斯下游50公里左右的夏迪亚尔遗址有550条粟特语题记。
□ 斯坦因确信公元二三世纪楼兰的印度移民跟自己一样,沿着印度河、吉尔吉特河、罕萨河一路翻山越岭,在罕萨河的尽头,有好几条通往新疆的路可供选择。
□ 斯坦因河斯文赫定在楼兰、尼雅发现过精美的木雕,其图案与健陀罗地区的木制品类似,这就确认了这些木雕的制作者是从巴基斯坦阿富汗地区迁徙至此。
回应 2020-12-28 19:37:54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7.9分 62人读过
-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暂无评分 8人读过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西域研究 (冬季风)
- 艺术史外文原著 (libi)
- 37°暖书单(二) (37°暖)
- 梁文道《一千零一夜》书单 (看理想)
- 广义人类学备忘录 (nothing传叔)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丝绸之路新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17 有用 Biomass 2015-08-18 18:14:21
2015/08/18 今日安西的维稳经济与汉唐无异。大量军费和货币流入边寨造成“市场经济发达”的虚假景观。中原王朝的大军退去后,立刻被打回原型。
3 有用 辄馨 2015-08-17 16:43:44
阿克赛钦地区。。。把唐传奇译成唐代传奇- -
3 有用 专程路过 2015-08-21 12:15:50
性价比很高的一本书。
5 有用 阿道克 2015-07-22 12:07:25
用考古材料重现丝路日常生活,写的很精彩
2 有用 鞋舌不跑偏 2015-11-13 02:13:58
和这部抓马新史比起来故事会的文字都显得清冽了许多
0 有用 YS 2022-06-17 21:47:20
对普通读者友好,卡师翻译添彩。
0 有用 王钟国 2022-06-12 08:19:29
破除丝绸之路上的神话!
0 有用 Alice070809 2022-06-09 00:14:55
科普向 打破了一些被灌输的固有观点
0 有用 𒀭Dennis Ma 2022-06-04 15:51:54
近散文式的畅销书写法,虽然有点注水但其实还算是比较不错作品。
0 有用 沉默 2022-06-04 15:14:55
此书展示了“丝绸之路”的原貌,消除了以往人为成分,“丝绸之路”不是贸易之路,而是中原地区与西域、波斯帝国的人员交往、宗教、文化互通的途径,贸易只是局部和附属的,通过“丝绸之路”中原地区接触到了各种宗教文化和新商品、新技能,也把自己的造纸和纺丝技术传播开来,当然这一切都是伴随战争而来的,军队往往是这种交流的主体,纷争与融合才使得不同的区域与民族慢慢形成今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