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原作名: The Glenn Gould Reader
译者: 庄加逊 / 曹利群 (校)
出版年: 2016-7-1
页数: 728
定价: 78.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40775629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编选了格伦·古尔德最富代表性的文章,包括一些从未发表的作品,按音乐、表演、媒体等辑分类,在编者精心的编排下,仿佛一部完整的古典乐章,精彩呈现了这位音乐怪杰的玩笑与沉思,堪称是对其音乐人生的最好注释。古尔德的文风精灵古怪,与他的钢琴演奏形成奇妙的呼应。无论是关于贝多芬 、莫扎特、理查·施特劳斯的评论,还是对于马勒、勋伯格创作的理解,他机智幽默的表达中充满真知灼见。对国内众多的古尔德迷来说,本书是一部缺席已久、期待已久、应当第一时间购买收藏的必读之作。
作者简介 · · · · · ·
格伦·古尔德 Glenn Gould (1932 - 1982),加拿大著名钢琴家,被誉为20世纪最具精神魅力的钢琴演奏家之一。他早年就蜚声国际,之后录制了诸多著名唱片,其中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等曲目已被奉为当世经典。
编者 提姆·佩吉 Tim Page,美国著名音乐评论人、作家、制片人,曾荣获普利策奖。他是古尔德的好友,两人交往颇多。
译者 庄加逊,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外国文艺理论硕士,现就职于上海交响乐团。著有《陌上花来》,译著有《雅纳切克私信集》、合译《亲爱的阿尔玛——马勒给妻子的信》。常年为《爱乐》《音乐爱好者》《读库》等杂志撰文。
校者 曹利群,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长期致力于古典音乐的传播与推广,曾任《爱乐》杂志主编。从事音乐写作,出版并翻译过音乐类作品。多次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大学和企业做古典音乐讲座。
目录 · · · · · ·
威廉·伯德与奥兰多·吉本斯
多梅尼科·斯卡拉蒂
赋格的艺术
哥德堡变奏曲
博基笔下的巴赫
莫扎特及相关话题:格伦·古尔德与布鲁诺·孟塞杰的对话
格伦·古尔德关于贝多芬的自我访谈
贝多芬的“悲怆”“月光”和“热情”奏鸣曲
贝多芬的最后三首奏鸣曲
钢琴上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四段臆造的乐评
几首贝多芬与巴赫的协奏曲
您不爱勃拉姆斯吗?
我们应当挖掘浪漫吗?不,他们只是一时的狂热
格里格与比才的钢琴音乐,请对评论者保持警惕
一路冲天的马勒数据库
为理查·施特劳斯辩护
理查·施特劳斯与电子化未来
理查·施特劳斯的《埃诺赫·阿登》
西贝柳斯的钢琴音乐
阿诺德·勋伯格:一种观念
阿诺德·勋伯格的钢琴音乐
莫扎特与勋伯格的钢琴协奏曲
阿诺德·勋伯格的《第二室内交响曲》
一只鹰,一只鸽,一只叫弗朗茨·约瑟夫的兔子
欣德米特:将再一次迎来他的时代?
双面玛丽亚
斯克里亚宾与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奏鸣曲
苏联音乐
艾夫斯第四
纪念文集,为“恩斯特·某某”而作
贝尔格、勋伯格与克热内克的钢琴音乐
科恩格尔德与钢琴奏鸣曲危机
20世纪加拿大钢琴音乐
十二音体系作曲家的左右为难
布列兹
未来与“扁平足女友”
特里·赖利:谈谈赖利的作品《C音》
古尔德的弦乐四重奏,作品第一号
你是想写首赋格啰?
卷二表演
让我们禁止鼓掌吧!
我们代表将被取消参赛资格的人向您致敬!
即兴的心理
评论家
斯托科夫斯基六章
采访鲁宾斯坦
莫德海港的回忆,或关于阿图尔·鲁宾斯坦的主题变奏
耶胡迪·梅纽因
寻找佩图拉·克拉克
史翠珊,与施瓦茨科普夫一样
间奏曲
格伦·古尔德就“格伦·古尔德”采访格伦·古尔德
卷三媒体
展望录音科技
音乐与技术
被剪掉的草坪总是更加鲜绿:一场关于听的实验
“噢,辛西娅,看在上帝的分上,一定还有些别的能看!”
广播即音乐:格伦·古尔德与约翰·杰索普的对话
北方的概念·引子
《北方的概念》简述
《新来的人》简述
卷四杂集
以赫伯特·冯·霍夫梅斯特博士名义发表的三篇文章
多伦多
奇尔库特港会议
真相、幻相还是心理历史学:P.D.Q.地下笔记
唱片十年
罗斯玛丽的宝贝
荒岛唱片目录
电影《五号屠宰场》
一本格伦·古尔德的传记
终曲古尔德与佩吉谈话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喜欢读"古尔德读本"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古尔德读本"的人也喜欢 · · · · · ·
古尔德读本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 更多书评 6篇
-
-
Cosmos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这首编号为1的作品之所以好,归功于贝尔格近乎完美的音乐表达手法,既强化作曲家永不停歇的奇思妙想,又掩盖了他略显放荡不羁的风格(我意识到这种评价会招人非议)。这是崩塌、不信任的语言,是抒发音乐厌世观的语言,洪水般泛滥的半音体系风格促成了此类创作语汇的形成,作曲家最终背叛了调性体系。半音体系使贝尔格的音乐个性得以充分舒展:极度癫狂所带来的不安、悲壮的坚定与坦荡、不扭捏的自我揭示。同时也纵容了他的弱点...2017-09-30 19:31:26 2人喜欢
-
Cosmos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即便在今天,我们觉得我们理解了巴赫作品中的暗示、含义,看懂了他创作冲动里的多样性,却发现赋格依然是其全部音乐活动中最重要、最值得探讨的精华。巴赫的创作技法总是有一股持续不断地朝赋格发展的倾向。任何他发展出来的新结构似乎最终都是为赋格而作。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的舞曲,或者最庄重的合唱主题都在祈求一个回答,渴望一场赋格技巧中的对位飞行以实现完美解决。他尝试调节每个声音的响度以及人声乐器的结合方式...2017-09-25 22:37:07 2人喜欢
即便在今天,我们觉得我们理解了巴赫作品中的暗示、含义,看懂了他创作冲动里的多样性,却发现赋格依然是其全部音乐活动中最重要、最值得探讨的精华。巴赫的创作技法总是有一股持续不断地朝赋格发展的倾向。任何他发展出来的新结构似乎最终都是为赋格而作。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的舞曲,或者最庄重的合唱主题都在祈求一个回答,渴望一场赋格技巧中的对位飞行以实现完美解决。他尝试调节每个声音的响度以及人声乐器的结合方式,借由这样的方式来雕塑音乐;他为问题提供了多种答案,总是令回答残缺不全,直到等来下一场解答。那种感觉像是永远停驻在表皮之下,即便是最安逸愉悦的时刻,比如他在康塔塔里出售咖啡或是为安娜·玛格达莱娜创作简短笔记,人们都能发现潜在的赋格线索。而当他不得不抑制自己的赋格嗜好,时不时地加入搜寻过分单纯化主题控制的潮流大军,令自己融入所属的时代时,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几乎写在脸上的痛苦。
回应 2017-09-25 22:37:07 -
呱哆大陛下! (专心地学习 ,痛快地游玩)
公允地说,在贝多芬全部三十ニ首钢琴奏鸣曲中,至少有六首以“一听即识”的贝多芬式风范赢得特殊的公众青睐。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成为标题音乐一一最受好评的是“悲怆”“月光”“热情”,其次是“田园”“黎明”以及“告别”。然而,除却“月光”(一首关于组织平衡的大胆实验)及“告别”(或许是作曲家关于音乐动机压缩最聪明、最富策略的一次尝试,其创作方式直接影响了作曲家晚期创作风格的转化),这些著名的奏鸣曲中没有...2021-02-11 20:46:39
公允地说,在贝多芬全部三十ニ首钢琴奏鸣曲中,至少有六首以“一听即识”的贝多芬式风范赢得特殊的公众青睐。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成为标题音乐一一最受好评的是“悲怆”“月光”“热情”,其次是“田园”“黎明”以及“告别”。然而,除却“月光”(一首关于组织平衡的大胆实验)及“告别”(或许是作曲家关于音乐动机压缩最聪明、最富策略的一次尝试,其创作方式直接影响了作曲家晚期创作风格的转化),这些著名的奏鸣曲中没有哪首称得上展示了贝多芬的革命性突破。在这张包含三首奏鸣曲的专辑中,便有这么两首一“悲怆”及“热情”可归属于无趣的类别,它们因代表了作曲家该阶段创作期的音乐型而更受瞩目,而非什么特殊的、有冒险精神的音乐建构理念。 在贝多芬早期的钢琴作品中,作品第13号“悲怆”,或许是最具有交响倾向的创作。第一乐章的开篇以令人印象深刻的庄 引自 贝多芬的“悲怆”“月光”和“热情”奏鸣曲 回应 2021-02-11 20:46:39
-
-
-
Cosmos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即便在今天,我们觉得我们理解了巴赫作品中的暗示、含义,看懂了他创作冲动里的多样性,却发现赋格依然是其全部音乐活动中最重要、最值得探讨的精华。巴赫的创作技法总是有一股持续不断地朝赋格发展的倾向。任何他发展出来的新结构似乎最终都是为赋格而作。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的舞曲,或者最庄重的合唱主题都在祈求一个回答,渴望一场赋格技巧中的对位飞行以实现完美解决。他尝试调节每个声音的响度以及人声乐器的结合方式...2017-09-25 22:37:07 2人喜欢
即便在今天,我们觉得我们理解了巴赫作品中的暗示、含义,看懂了他创作冲动里的多样性,却发现赋格依然是其全部音乐活动中最重要、最值得探讨的精华。巴赫的创作技法总是有一股持续不断地朝赋格发展的倾向。任何他发展出来的新结构似乎最终都是为赋格而作。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的舞曲,或者最庄重的合唱主题都在祈求一个回答,渴望一场赋格技巧中的对位飞行以实现完美解决。他尝试调节每个声音的响度以及人声乐器的结合方式,借由这样的方式来雕塑音乐;他为问题提供了多种答案,总是令回答残缺不全,直到等来下一场解答。那种感觉像是永远停驻在表皮之下,即便是最安逸愉悦的时刻,比如他在康塔塔里出售咖啡或是为安娜·玛格达莱娜创作简短笔记,人们都能发现潜在的赋格线索。而当他不得不抑制自己的赋格嗜好,时不时地加入搜寻过分单纯化主题控制的潮流大军,令自己融入所属的时代时,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几乎写在脸上的痛苦。
回应 2017-09-25 22:37:07
-
呱哆大陛下! (专心地学习 ,痛快地游玩)
公允地说,在贝多芬全部三十ニ首钢琴奏鸣曲中,至少有六首以“一听即识”的贝多芬式风范赢得特殊的公众青睐。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成为标题音乐一一最受好评的是“悲怆”“月光”“热情”,其次是“田园”“黎明”以及“告别”。然而,除却“月光”(一首关于组织平衡的大胆实验)及“告别”(或许是作曲家关于音乐动机压缩最聪明、最富策略的一次尝试,其创作方式直接影响了作曲家晚期创作风格的转化),这些著名的奏鸣曲中没有...2021-02-11 20:46:39
公允地说,在贝多芬全部三十ニ首钢琴奏鸣曲中,至少有六首以“一听即识”的贝多芬式风范赢得特殊的公众青睐。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成为标题音乐一一最受好评的是“悲怆”“月光”“热情”,其次是“田园”“黎明”以及“告别”。然而,除却“月光”(一首关于组织平衡的大胆实验)及“告别”(或许是作曲家关于音乐动机压缩最聪明、最富策略的一次尝试,其创作方式直接影响了作曲家晚期创作风格的转化),这些著名的奏鸣曲中没有哪首称得上展示了贝多芬的革命性突破。在这张包含三首奏鸣曲的专辑中,便有这么两首一“悲怆”及“热情”可归属于无趣的类别,它们因代表了作曲家该阶段创作期的音乐型而更受瞩目,而非什么特殊的、有冒险精神的音乐建构理念。 在贝多芬早期的钢琴作品中,作品第13号“悲怆”,或许是最具有交响倾向的创作。第一乐章的开篇以令人印象深刻的庄 引自 贝多芬的“悲怆”“月光”和“热情”奏鸣曲 回应 2021-02-11 20:46:39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漓江出版社 (2017)9.3分 7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古典音乐入门读物】 (袁小球)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37°暖书单(一) (37°暖)
- 有笙有瑟(2) (🦉的瓦涅密)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古尔德读本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这么近,那么远 2019-12-26 20:27:27
按需。“本书编选了格伦·古尔德最富代表性的文章,包括一些从未发表的作品,按音乐、表演、媒体等辑分类,在编者精心的编排下,仿佛一部完整的古典乐章,精彩呈现了这位音乐怪杰的玩笑与沉思,堪称是对其音乐人生的最好注释。古尔德的文风精灵古怪,与他的钢琴演奏形成奇妙的呼应。无论是关于贝多芬 、莫扎特、理查·施特劳斯的评论,还是对于马勒、勋伯格创作的理解,他机智幽默的表达中充满真知灼见。对国内众多的古尔德迷来说... 按需。“本书编选了格伦·古尔德最富代表性的文章,包括一些从未发表的作品,按音乐、表演、媒体等辑分类,在编者精心的编排下,仿佛一部完整的古典乐章,精彩呈现了这位音乐怪杰的玩笑与沉思,堪称是对其音乐人生的最好注释。古尔德的文风精灵古怪,与他的钢琴演奏形成奇妙的呼应。无论是关于贝多芬 、莫扎特、理查·施特劳斯的评论,还是对于马勒、勋伯格创作的理解,他机智幽默的表达中充满真知灼见。对国内众多的古尔德迷来说,本书是一部缺席已久、期待已久、应当第一时间购买收藏的必读之作。” (展开)
1 有用 EnigmaYu 2016-07-17 00:52:50
唱片封套部分翻译
0 有用 雨言 2018-11-18 13:29:37
翻译较差
0 有用 孟冬 2017-05-16 22:03:27
看古尔德讲赋格的艺术,想起索尔仁尼琴的《癌症楼》,复调小说,主题和对题同时行进。也听了他的版本的前奏曲和赋格。有点感觉像教科书。他对贝多芬的奏鸣曲的解读很像文本解读。和鲁宾斯坦的对话也蛮有趣~
2 有用 Trovatore 2017-05-10 15:41:39
叶公好龙—说我自己。
0 有用 豆豆 2022-04-20 21:52:50
The purpose of art is not the release of a momentary ejection of adrenaline, but is rather, a lifelong construction of a state of wonder and serenity.
0 有用 YoungKingdom 2022-04-20 18:36:54
古尔德真的是散发着最顶级人格魅力的人啊!怎么会有这么可爱的人呢?正如他的演奏一样,充满了理性的光芒。而这在世俗生活里,必然会被一部分人误读为偏激,乃至有攻击性,观点鲜明不可避免的会被认为是奇特的、广受争议的,这种不犬儒的思维在任何领域都是难能可贵和稀缺的,也正是每个个体之于所在领域的最大贡献,因为这样才会真正的创造出实质性的内容。对于巴赫、勋伯格的赞赏,对于莫扎特(特别是后期作品)和贝多芬的批判,... 古尔德真的是散发着最顶级人格魅力的人啊!怎么会有这么可爱的人呢?正如他的演奏一样,充满了理性的光芒。而这在世俗生活里,必然会被一部分人误读为偏激,乃至有攻击性,观点鲜明不可避免的会被认为是奇特的、广受争议的,这种不犬儒的思维在任何领域都是难能可贵和稀缺的,也正是每个个体之于所在领域的最大贡献,因为这样才会真正的创造出实质性的内容。对于巴赫、勋伯格的赞赏,对于莫扎特(特别是后期作品)和贝多芬的批判,特别是对肖邦音乐的否定(不过我记得在哪篇采访中,古尔德对肖邦的夜曲也很肯定),都能体现出来古尔德在“学术”方面的清晰观点,像这样“那个时代的音乐充满了空洞的戏剧姿态和哗众取宠的自我炫耀,那种俗气的、享乐的情调,很让我反感”的段落真的是太让人喜欢了。 (展开)
0 有用 朝天椒 2022-01-29 08:12:36
还行吧,虽然有点不懂。
0 有用 Pierrot 2021-11-24 22:58:03
不学无术的人自然有一半的文章读不动,但剩下的足够喜欢。《此房是我造》中的对话修辞也类似古尔德自己和自己的对话,古尔德对那部影片的意义绝不止BGM。
0 有用 itomatobb 2021-10-02 10:00:32
给五星的人,真的看了吗。。真的看得下去吗??这翻译简直惨不忍睹好吗,,极其生硬和别扭。可惜了,本来可以给四星,只能扣两星了。巴赫的几篇等,写的还是极好的。再说一遍,翻译太差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