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格手记 短评

热门
  • 168 渡边 2016-05-19 14:10:35

    得等,一辈子都要去搜集意义和甜蜜,那也许会是漫长的一生,然后在尽头,或许能写出十行好诗。

  • 29 Decayedaybed 2015-08-25 13:55:44

    在Strand书店被店员推荐买了原版。笔法流畅,情感深厚。终于有了译作

  • 26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15-07-01 09:34:28

    首次直接译自德文的里尔克唯一小说作品

  • 26 Lily Legacy 2018-02-07 23:46:59

    《布里格手记》,甚或里尔克的诗句,是神的语言,它揭露了世界的真相,但这真相包含巨大的真实,如此巨大,对于凡夫俗子是不可解的。凡人必须不断深思、彻悟,才能得窥其思想冰山之一角。所以,凡人几乎不可能完全理解并阐述这本书。也许,这就是真正的诗之语言。

  • 17 六點圖書 2018-04-28 15:40:03

    正式出版的新书《布里格手记》,页221注释2的“1936年”应改为“1925年”。 译者笔误加编辑失误未看出来,在此更正,并向读者表示歉意。

  • 7 Peter Cat 2020-06-09 15:15:37

    巴黎,这致命的疾病,这阴郁的死水—神经官能症的老巢,终于承托住了里尔克虚假的童年梦魇,幸免于难是不可能的,此时,这位修辞奴役下幻想者已经能预见他必将献身于现代性深渊的宿命。

  • 2 维城乱马 2015-12-31 16:41:34

    写在日记里 http://www.douban.com/note/524969358/

  • 12 黎戈 2020-01-11 09:06:09

    他不是设障,但是这本书的阅读是有点艰难的,因为他试图把所有的字都写在水上,让它在下一秒就变形、滑走、或自我更新,作者是在冰上跳芭蕾,读者也根本就立不住脚,然而,美正得自于书写动作于空中的划痕,他让我想起塞尚或莫兰迪,那些终身致力于消解物品在观者脑中固有形象和体积感的开拓者。

  • 3 moongate 2016-02-22 11:25:45

    痛苦的时候看看挺好,关于死亡,关于浪子的故事,关于女性的大爱是我觉得最精彩的三部分,值得收藏

  • 6 虫虫 2020-10-29 19:06:36

    一个人早年作的诗是这般乏意义,我们应该毕生期待和采集,如果可能,还要悠长的一生;然后,到晚年,或者可以写出十行好诗。因为诗并不像大家所想象,徒是情感,而是经验。单要写一句诗,我们得要观察过许多城、许多人、许多物,得要认识走兽,得要感到鸟儿怎样飞翔和知道小花清晨舒展的姿势。得要能够回忆许多远路和僻境,意外的邂逅,眼光光望它接近的分离,神秘还未启明的童年,和容易生气的父母……可是单有记忆犹未足,还要能够忘记它们,当它们太拥挤的时候,还要有很大的忍耐去期待它们回来。因为回忆本身还不是这个,必要等到它们变成我们的血液、眼色和姿势了,等到它们没有了名字而且不能别于我们自己了,那么,然后可以希望在极难得的顷刻,在它们当中伸出一句诗的头一个字来。

  • 4 𝑾𝒂𝒍𝒅𝒆𝒊𝒏𝒔𝒂𝒎𝒌𝒆𝒊𝒕 2020-12-31 18:15:21

    一次对小说和诗歌的双重更新。里尔克一生都在修炼用语言将物之逝性赎出的能力,没有《布里格手记》对经验碎片不厌其烦的把捉,就不会有《致俄尔甫斯的十四行诗》《杜伊诺哀歌》对崇高神恩的领受。

  • 1 汪见殊 2017-09-05 18:49:18

    可以反反复复掰开揉碎了读…天知道我怎么现在才读它!

  • 3 Segenreich 2020-12-30 15:49:21

    小说破碎为诗,诗破碎为所有。

  • 7 对春天过敏 2017-09-14 08:23:33

    太完美了!里尔克的天赋让人自惭形秽。小说掺杂了一部分他本人的经历,可以从中窥探到一点他内心敏锐的来源,至于他到底如何让孤独如此广大而深远,如何衍生出繁复的思想,灵感如恒河沙数,甚至将这些锋利的审视写得斯文柔和,都无从而知。我归因于他不可复制的天分,只能在段落与段落间反复惊叹。

  • 3 2015-10-07 17:06:22

    里爾克是天才。大段大段被標識出來的段落,太多出人意料的想法。把小說寫成詩,關於生死、愛和被愛。

  • 2 书鬼 2021-12-21 01:10:08

    读得很慢,有些不舍得读完。译文对我来说是好听的文本,视角像高高低低的撞钟,向外、向内、向后、向上敲着哪里哪里就洇开波纹,每一次都会因其中的美与热惊醒。

  • 1 看不见的城市 2020-04-10 10:09:15

    和林克译本对照阅读,底本应该是不同的,两者各有千秋,彼此参考阅读更有利于理解,此版注释略冗繁,引用的文本与图像有时有助于理解,有时则多余乃至诠释过度了。

  • 3 阴极射线管 2020-01-20 17:47:00

    大部分时间是震惊、惊艳、启示的。 有几个瞬间自我会突然刻薄: 这根本没情节算什么小说? 但紧接着就会回答自己: 即使《圣经》里有一个错别字少个几十页也不能影响《圣经》成为《圣经》 因为对比诗性跳跃的小说,情节似乎是为愚蠢的没有想象力和深刻生命经验的读者准备的。 对于少有的启示类的思想成果,望着眼前这本书背后竟然操着神的口音、其语言系统及整个神经官能组织都非同寻常的、不遗余力地将真理、伟大的爱(而非被爱)无偿翻译给后代的里尔克,除了动情,我不能举动。 规则是为人类指定的 天才不算。 卡夫卡不算,里尔克不算—— 我指那些生理结构(大脑)绝对异于常人的天才。这个意义上的作家也并不多。无疑敏感的的作家不少,但大多是狭隘的,与宗教过近或过远的,以上两位距离正好。 最重要的:但愿我可以写完这篇论文!!!

  • 5 Alain 2017-11-23 15:31:19

    #107#里尔克借布里格的镜像自深深处的假面自白,如诗漂流的意识蕴藉于流光绮丽夺目的口舌马拉松之中。如果在很久以前读到,我会像当初手抄整本《解体概要》那样手抄这本。

  • 3 Arnoro 2017-01-03 18:29:52

    我是写不出诗的人,仅能看看里尔克也满足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