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尼茨勒中短篇小说选 短评

热门 最新
  • 14 Cathy- 2017-02-25 21:49:42

    “梦与醒,真理与谎言是混在一起的” 德语中的Traum(梦)和Trauma(创伤)是两个美丽而难译的关联词。

  • 5 G.D. 2016-06-17 15:28:41

    冷峻的梦呓,译文极佳

  • 4 欢乐分裂 2016-07-09 17:15:25

    他和她的灵魂早已一刀两断,却依旧在互诉真相里体会嫉妒和报复的复仇快感,现实不过一捧虚幻流沙;通篇内心独白,意识流动的跳跃,心灵的渴求及焦灼,欲望在死亡笼罩下的冰冷阴影投射,人类舔舐着甜而腥的嫉羡,跌入自织的困境;《死者无语》属典型精彩短篇,心理描摹细腻;《鳏夫》与《另一个男人》题材接近、视角不同,非常好看,你无法报复一个死者。

  • 2 孔龙 2018-03-09 12:18:49

    好几篇主题是一致的,但唯独喜欢《梦的故事》,几乎算得上精巧,而其他短篇中通篇的内心独白于我是一场灾难。

  • 4 老仙女 2017-12-06 16:03:43

    最后一篇美国人对他的书评写的很到位:任何地方没有安全。我们对别人一无所知,对自己也一无所知。我们永远游戏人间,懂得意义的人才是聪明人。 于是,他认真严肃地游戏人间。——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作家,第一次看他的书,但确实挺佩服的,意识流还能写的这么让人不跳戏、情节还充满反转、入梦不能醒的感觉,确实是高手。

  • 2 M-Tiare 2017-08-13 02:48:14

    用呓语般的文字表现内心世界的撕裂和挣扎

  • 1 Himmiko 2018-03-22 13:58:01

    不知为何我读的中国画报出版社的豆瓣搜不到....不过同译者应该没差

  • 1 夏川南 2016-04-30 14:07:35

    施尼茨勒,男神无疑!哪怕整页整页不分段也无法阻止我昏天黑地地读下去!几年前就知道《沉静如海》的女主演朱莉·德拉姆演过《爱尔丝小姐》的迷你剧,可惜资源一直找不到。几天前无意从书架上淘来了原作,没想到这么好看。世界真小!好想看看拍成电视剧的《爱尔丝小姐》会是怎么样的。啊,将来的人生里无论如何也要了却这个心愿啊。

  • 0 糯米仔 2016-04-05 22:38:34

    翻译挺棒的~~♪(^∇^*)

  • 0 2016-12-18 22:33:16

    施尼茨勒的作品常常出现丰富的心理活动,近乎妄想症的梦呓。究其源头,可能是19世纪后期奥地利的时代病——奥匈帝国的日趋瓦解带来的亡国之殇。《凡尔赛条约》后,施尼茨勒与弗洛依德所在的维也纳,终将在悠扬的乐声织成的美梦中醒来,然而,奥地利社会生活与艺术文化的美好已经成为了当时人们的精神吗啡,“梦Traum与创伤Trauma ”是这一时期文化生活的关键词。 如同他说的:梦与醒,真理与谎言是混在一起的。任何地方没有安全。我们对别人一无所知,对自己也一无所知。我们永远游戏人间,懂得意义的人才是聪明人。 于是,他严肃的,游戏人间。

  • 0 窈窕妃 2018-02-22 20:30:18

    梦幻故事和电影版是两种气质

  • 0 故事贩卖机 2022-05-12 00:58:19

    心理学家医生的小说,梦的故事结构精巧

  • 1 UniverseHitter 2022-08-05 16:27:30

    非常喜欢《埃尔瑟小姐》,同样是卖身替赌徒父亲还债的故事,埃尔瑟是《罪与罚》中索尼娅的反面,即使整个文本充斥着大量谵望般的梦呓,埃尔瑟的话也依然能够打动我:“我要成为一个放荡的女人,但是我不做妓女,您打错了算盘,冯·道斯戴先生。”

  • 0 挖挖机 2022-11-20 16:29:59 浙江

    受不了男人。《埃尔瑟小姐》一篇很好。《轮舞》理解不了

  • 0 布帕夏 2022-05-03 23:28:05

    游离而克制,将内心活动神秘化为一种幽微的氛围,像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反面,永远不会滔滔不绝,就算全部“真相”倾囊而出,仍不能为其他书中角色、读者、甚至产生这一心理活动的主人公所知晓。

  • 0 NADPH 2024-04-06 23:49:43 浙江

    补标

  • 0 Lyman 2022-05-09 15:44:25

    库布里克的电影还原度如此之高超出想象,读【梦的故事】脑子里一直闪现的是汤姆克鲁斯和妮可基德曼两口子的画面...

  • 0 向上不是向北方 2022-07-05 14:30:58

    前面的 看得人困了 后面三篇 还可以

  • 0 勺樂 2022-07-26 09:34:52

    当脑海中的意识之流以文字的形式出现,会让人觉得这是一种谵妄性的语言,密不透风、应接不暇,但其实每个人真实的思绪流动只会比作家所呈现的更加逻辑散乱,更加节奏多变。我仍感佩这些意识流作家近乎精准地呈现,捕捉意识已是很难,同时又不能忘记自己的写作意识,还需警惕不可用写作意识干扰对真实意识的捕捉。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