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敏感孩子的力量 短评

热门
  • 12 julie 2017-08-30 17:30:52

    书的内容很琐碎,其实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就是把敏感这个特点标签化了,此处的标签化不是贬义,意思是让人们认识到敏感是一种性格特点,不是什么需要修正的毛病。对于养育者来说,接纳,适应,顺其自然就是最好的办法。

  • 7 阿水 2019-11-04 12:43:23

    敏感的人,接收到的信息更多,意味着更容易走神,更多的情绪,更难作出决定。面对这样的孩子意味着更细致的观察,更多的接纳并付出更多的耐心。书本里比较强调个性造成的与人隔阂,我觉得这没什么。所以个人觉得这本书也没多大意思。

  • 6 蛀牙 2018-05-30 13:06:09

    “敏感是一种性格特点,不是什么需要修正的毛病。对于养育者来说,接纳,适应,顺其自然就是最好的办法。”作为敏感孩子的父母,需要减少对他们的刺激,更温柔更耐心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内容挺琐碎,从初生婴儿开始谈到成年离家的青年,感觉每一步都至关重要,每一次和孩子的接触沟通都是对孩子性格的塑造。

  • 3 芝麻酒酿小丸子 2022-12-15 20:53:51 北京

    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所谓的高需求宝宝就是高敏感儿童无疑了。书中的不少方法还是很有实操效果的。

  • 1 ChestnutMao 2020-11-02 18:30:57

    随手翻阅,未看完。看了书后更加确定自己曾经(或许现在)也是个敏感儿童(成人)。开头举的例子我几乎全中,曾经单纯以为这只是因为“内向”,现在才最终确认这就是敏感性人格。书中对于如何缓解敏感儿童的内心有一些例举,更多的是教家长如何“不敏感”,不要把孩子的敏感当作缺点,而是如视珍宝一般去利用孩子的敏感点、去引导孩子利用自己的敏感并将其运用到合适的地方。接受你的孩子是敏感儿童、接受你自己是个敏感家长,或许这样生活就不会显得那么困难了。整体略有启发,以后会考虑回顾。

  • 0 某小斐 2022-03-13 20:52:04

    正视孩子的敏感,保护ta,鼓励ta,发掘敏感带来的独特性。

  • 0 两脚鱼 2021-11-14 19:47:42

    人总是很难了解自己,这就导致长期的一种混乱无序。勉强自己去变得“正常",并不能真的让人变得正常。如果这样的特质有一半是天生的,那其实我并不需要去逼迫自己“打开”。我自在了,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好。我以前的方向错了。

  • 1 胡椒罐头 2021-10-25 11:25:33

    总之,这本书是有用处的,我觉得有高敏感孩子的父母真的应该人手一本看看。

  • 2 Shevian曹杏雯 2021-11-16 09:35:30

    对于育儿、教育以入行的人来说,整本书就表达了几个字,比正常小孩更慢一点….

  • 0 一只大美丽 2021-12-13 21:20:27

    尊重孩子,允许孩子按着自己的成长节奏来学习和生活。敏感的孩子,尤其需要父母的精心养育。

  • 0 韭菜花 2021-11-20 23:06:13

    内容有些琐碎,用“敏感”解释了很多不被赞扬的特点,让大家不因此而责怪孩子。应对敏感特质的原则:1相信孩子的感觉2认同孩子的不适感,并告知何时会结束3节制:提前告知能满足的限度 另一些注意点:1避免匆忙、提前适应环境、提前告知2讨论害怕的事情、示范自我调节能力、示范求助技巧(告诉老师)、示范冒险精神(试一试,不试不知道)。总而言之: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支持孩子

  • 0 豆干炒肉 2022-11-25 01:38:15 山东

    高敏高需

  • 0 银古桑 2022-10-19 00:15:06 江苏

    有一部分讲到了如果自己是高敏感,养育一个高敏感儿童时的优势和盲区。盲区这个确实没有意识到。总之是一个需要细致平衡的活,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爱。

  • 0 忙biubiu 2024-03-15 09:47:55 北京

    对我来说意义不大,可能是因为我家小孩不敏感

  • 0 一只压力锅 2022-04-26 10:37:47

    家有敏感儿童的实操指南

  • 0 tanguowawa 2023-12-26 11:50:05 湖南

    我儿子可能不是高敏感,比我好多了。

  • 0 若有来生 2024-01-19 08:11:59 福建

    1.18相当认真看的一本书。虽然不是很确定自己和孩子是不是属于高度敏感的特质,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和孩子的相处,大部分和书里的建议一样。

  • 0 Azure7 2024-02-05 01:31:10 北京

    回望童年

  • 0 猪头叶君 2023-08-31 20:22:33 北京

    作为“高敏感”这个标签或者分类是否成立还是需要更严谨的界定,但是我完全同意这个标签想释放的善意和教育理念——是社会文化对性格特性进行了价值排序,作为父母和教育家有责任为每一种性格创造平等地发展空间。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