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这个话题,在今日中国人社会,言必咬牙切齿。言必“船坚炮利”和“国耻”之类的情绪名词。史学之中,还没有由女性讲过,而且是英国的知识分子。
蓝诗玲的《鸦片战争》讲了几点:
第一,在十九世纪,抽鸦片是上流和中产阶级的文化。欧洲的知识分子吸,中国的世家子弟也吸。
第二,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十九世纪之前,中国人自己也种鸦片:陕北、云贵、新疆。为什么东印度公司的鸦片可以倾销?因为英国人的货品,价格和供应稳定,提炼的质量精良,没有加三聚氰胺,没有加工业染料,没有假冒,是品牌保证,就像今天的英国寄宿学校,中国人有了点钱,都要把子女抢着往英国送。
第三,卖鸦片的东印度公司,即渣甸洋行的前身,只是生意人,并不是中国人想象的那样,是英国政府侵华的先头部队,没有一套大计,先把中国人的体质搞垮,再由帝国主义派兵。东印度公司垄断了鸦片的提炼和运输,西向则输货欧洲,东进则中国大市场,像今日英美烟草的万宝路,中国大陆有得卖,香港便利店有得卖,炎黄子孙抽,美国的白种人也抽,十分正常。
这样讲,并不是说卖鸦片是一场善举。不必以非黑即白的中国式思维急于控诉。只是讲出事实。历史学家的职责,是讲事实,分析背景,更不是一面倒的洗脑……
蓝氏《鸦片战争》,行文雍容而平实,以国际贸易的角度来讲一件世界文明史上的小小的冲突。不是说要增加国际视野,培养独立思考,要有另类思维吗?……
历史不是拍给妇孺农民看的电影,情节黑白两极,角色忠奸分明。好人是善良无瑕,坏者则凶神恶煞。
譬如鸦片战争,其中的英人义律(Charles Elliot),要求政府国会批准出兵,在中国人的历史教科书里,一律只妖魔化为“帝国主义侵华头子”。
但是现实之中,这位义律不止是什么“侵华头子”,而是一个人物。人物的性格可以很复杂,在黑白忠奸的标准之外,有很丰富的色彩。
蓝诗玲(Julia Lovell)说鸦片战争,角度与远东的民族主义者不同。鸦片战争是两个人的战争:一方是中国的林则徐,另一方是英国外交官与军人义律。
历史教科书不会叫中国的儿童了解一个真实的义律:贵族出身,因崇拜纳尔逊,加入海军,然后奉外交部之命遣派英属圭亚那。
时维一八三○年。英国国会已经禁止蓄运黑奴,义律到西印度群岛去执法,搜查英国商船,凡发现有私运黑奴者,即行逮捕。
义律不是一个帝国主义者,他信仰人权。问题来了:后来他奉派中国,因为林则徐没收了英商的鸦片烟。义律不喜欢贩运鸦片的行为,但却奉命保护东西方合法的自由贸易。
贩运黑奴,是非法的,义律厌恶鸦片买卖,尤其怡和渣甸洋行。林则徐宣布“鸦片充公”,义律当初认为,不是问题,但“人即正法”,要把头号商人颠地抓起来杀头,义律本来也无所谓,后来却犯了一个错误:伦敦政府没有明确的命令,义律却把皇室扯了进来,告诉颠地,给清廷没收的一千箱鸦片,英商损失,政府会负责。
怎样“负责”?赔钱了事,是负责,出兵夺回,也是负责。但英国政府从没说过要给鸦片英商擦屁股,忽然要拨款赔钱,不行。这就是鸦片战争关键的起因:沟通阻隔,语意不清……
陶杰评语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