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Language in Thought and Action
译者: 柳之元
出版年: 2015-7
页数: 299
定价: 4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大学的邀请
ISBN: 9787301259702
内容简介 · · · · · ·
编者序
本书原名Language in Thought and Action,它所讨论的问题属于语义学范畴。语义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我们中国,不但知道这是一门什么学问的人很少,甚至很多人连这门学科的名字都不曾听过。照常理来说,我们一定会觉得,这样一门冷僻而陌生的学问与我们一定是格格不入。可是,这本书却绝对是个例外,读起来津津有味,一点儿也不枯燥。这固然要归功于作者“深入浅出”的写作技巧,同时我们也要感谢译者的译笔灵活通达。在改用中国古诗词代替原书例句这一点上,译者更是功不可没。
虽然我们对这门学问很陌生,可是书中讨论的问题却是我们时时刻刻都会碰到的问题。作者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想告诉人们“怎样说话、怎样听话”,话说对了有什么好处,话说错了有什么不好、会惹出什么祸,把话说好是如何重要;也许有人会对此感到惊讶;我们既能读又能写,还要学说话吗?我们一出生就...
编者序
本书原名Language in Thought and Action,它所讨论的问题属于语义学范畴。语义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我们中国,不但知道这是一门什么学问的人很少,甚至很多人连这门学科的名字都不曾听过。照常理来说,我们一定会觉得,这样一门冷僻而陌生的学问与我们一定是格格不入。可是,这本书却绝对是个例外,读起来津津有味,一点儿也不枯燥。这固然要归功于作者“深入浅出”的写作技巧,同时我们也要感谢译者的译笔灵活通达。在改用中国古诗词代替原书例句这一点上,译者更是功不可没。
虽然我们对这门学问很陌生,可是书中讨论的问题却是我们时时刻刻都会碰到的问题。作者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想告诉人们“怎样说话、怎样听话”,话说对了有什么好处,话说错了有什么不好、会惹出什么祸,把话说好是如何重要;也许有人会对此感到惊讶;我们既能读又能写,还要学说话吗?我们一出生就牙牙学语,学到如今还不够吗?谁不会说话,还学它干吗?还要读者本书?且慢,恐怕最需要读这本书的人便是那些自以为早已会说话的人。你究竟会不会听话呢?会不会说话呢?恐怕得看完这本书才能有一个比较可靠的答复。
这本书所说的“话说”或“语言”也包括“文字”在内。第八、九章实则是在告诉我们怎样协作。对爱好写作的读者朋友来说,本书无疑具有更大的意义。
作者简介 · · · · · ·
塞缪尔·早川(Samuel Hayakawa, 1906-1992),日裔美籍语言学家、心理学家、作家、政治家;旧金山州立大学英语教授,1968年任代理校长;1977-1983年间任美国参议员。本书为其代表作。
艾伦·早川(Alan Hayakawa),1974-1989年为报社记者,1992-2008年为网站编辑,现为自由撰稿人。
目录 · · · · · ·
第一章 语言与生存
第二章 符号
第三章 报告用的语言
第四章 前后文
第五章 有助于社会团结的语言
第六章 语言的双重任务
第七章 控制社会的语言
第八章 传达感情的语言
第九章 艺术和激荡的情绪
第二编 语言和思想
第十章 我们是怎样得到知识的
第十一章 捕风捉影
第十二章 分类
第十三章 二元价值观点与多元价值观点
第十四章 一团糟
第十五章 老鼠和人
第十六章 走向内心和外界的秩序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就像人生是错综复杂的,语言也是错综复杂的;就像人生不仅是理智的,语言不可能也不应是完全理智的。 伟大的文学不但能使我们吸取了别人的经验,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同情别人,还能帮助我们适应现实,精神健康,因为人类说到底还是一种感情动物,没有发泄和陶冶感情的工具,我们就会像没有安全阀的机器一样,有爆炸的危险。 我们会从实际事物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中逐步形成抽象的概念。 语言可以用来叙述语言。 同类之间通过语言进行广泛的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工具。 假如谈话的结果是引发或增加了争执和冲突(事实上经常如此),不是说的人有毛病就是听的人有毛病,要不然就是大家都有毛病。 人的一切成就都以使用符号为基础。 符号与它们所代表的东西不一定有连带关系。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思想里,或多或少会存在对某些事物随意做出评价这一习惯。这一点往往得怪社会不好。因为在有些问题上,多数社会都是有系统地鼓励人们,养成把符号与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混为一谈的习惯。 在所有的文明社会里,宗教信仰、公民道德、爱国心的象征标记往往都会被看得比宗教信仰、公民道德、爱国心本身更重要。 符号并不就是所代表的事物,地图并不就是所代表的地区,言辞并不就是事实。 言辞世界 — 间接知识,言辞世界与外向世界的关系,就像地图与它假定代表的地域之间的关系一样。 我们每个人都承袭了许多无用的只是、错误的印象和谬见,因此我们所学到的总有一部分是必须抛弃的。 动听的字眼、精致的句子结构和表面上似乎是层层深入的理论,常会使我们感到“言之有物”。可是只要稍微仔细审查一下,我们就会发觉这些话的意识只不过是:凡是我们所恨的,我们就恨到极点,凡是我们所喜爱的,我们就爱到极点。 判断下的太早,往往会使我们看不清近在眼前的事物。 偏倚(slanting)— 两边偏倚。 每个人的经验都会先由他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背景选择节略一番,因此我们大家所得到的经验都是一开始就是“偏倚”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1 -
这种讨论最可笑的例子就是在许多地方的中学和大学里举行的辩论赛。在这种辩论上,“正”“反”两方都以夸张自己的主张和藐视对方的主张为主要工作;因此,双方辩论的结果往往对于增进知识并无多大益处。最终哪一方能在辩论中获胜,只能由说话技巧高不高、辩论员态度好不好等无关紧要的各点来决定。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十三章 二元价值观点与多元价值观点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语言学的邀请"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语言学的邀请"的人也喜欢 · · · · · ·
语言学的邀请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语言学的邀请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2 条 )


开启人生醒悟之门的钥匙
> 更多书评 62篇
-
银角大王 (Nortonsherl)
就像人生是错综复杂的,语言也是错综复杂的;就像人生不仅是理智的,语言不可能也不应是完全理智的。 伟大的文学不但能使我们吸取了别人的经验,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同情别人,还能帮助我们适应现实,精神健康,因为人类说到底还是一种感情动物,没有发泄和陶冶感情的工具,我们就会像没有安全阀的机器一样,有爆炸的危险。 我们会从实际事物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中逐步形成抽象的概念。 语言可以用来叙述语言。 同类之间通过语言... (1回应)2016-09-25 20:39:05 26人喜欢
就像人生是错综复杂的,语言也是错综复杂的;就像人生不仅是理智的,语言不可能也不应是完全理智的。 伟大的文学不但能使我们吸取了别人的经验,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同情别人,还能帮助我们适应现实,精神健康,因为人类说到底还是一种感情动物,没有发泄和陶冶感情的工具,我们就会像没有安全阀的机器一样,有爆炸的危险。 我们会从实际事物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中逐步形成抽象的概念。 语言可以用来叙述语言。 同类之间通过语言进行广泛的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工具。 假如谈话的结果是引发或增加了争执和冲突(事实上经常如此),不是说的人有毛病就是听的人有毛病,要不然就是大家都有毛病。 人的一切成就都以使用符号为基础。 符号与它们所代表的东西不一定有连带关系。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思想里,或多或少会存在对某些事物随意做出评价这一习惯。这一点往往得怪社会不好。因为在有些问题上,多数社会都是有系统地鼓励人们,养成把符号与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混为一谈的习惯。 在所有的文明社会里,宗教信仰、公民道德、爱国心的象征标记往往都会被看得比宗教信仰、公民道德、爱国心本身更重要。 符号并不就是所代表的事物,地图并不就是所代表的地区,言辞并不就是事实。 言辞世界 — 间接知识,言辞世界与外向世界的关系,就像地图与它假定代表的地域之间的关系一样。 我们每个人都承袭了许多无用的只是、错误的印象和谬见,因此我们所学到的总有一部分是必须抛弃的。 动听的字眼、精致的句子结构和表面上似乎是层层深入的理论,常会使我们感到“言之有物”。可是只要稍微仔细审查一下,我们就会发觉这些话的意识只不过是:凡是我们所恨的,我们就恨到极点,凡是我们所喜爱的,我们就爱到极点。 判断下的太早,往往会使我们看不清近在眼前的事物。 偏倚(slanting)— 两边偏倚。 每个人的经验都会先由他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背景选择节略一番,因此我们大家所得到的经验都是一开始就是“偏倚”的。 既然我们不能不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看这个世界,我们就要明白自己所看到的是多么有限。就像一位哲人说的,发现自己的偏见是智慧的开端,摆脱自己的偏见是自由的源泉。我们若是带着偏见就无法做到公正,进而也就无法提供一副恰切的地图。 “字典上的定义往往只是另外用一组字来代替我们所不认识的字,这只不过是掩饰了我们并没有能够真正理解其所代表的事物。一个人遇到一个不认识外文单词,查了下字典,知道它的意思是莺,就不再向下追问了。莺究竟是什么?长什么样子?他一点也说不出来。我们并不是只要咬文嚼字就能真正理解人生和宇宙,我们必须与文字所代表的实物发生接触才行。字典上的定义反倒让我们能够将自己的愚昧隐藏起来,不给自己和他人知道。”—休斯 字典编撰者是历史学家,而不是制定法律的人。 新的情势、新的经验、新的发明、新的感情,随时都在迫使我们用旧的字来应对新的用途。 大体来说,每当我们用别的字来解释一个字时,我们所告诉人的就是其内向意义或转义。 倘若一句话有外向意义,争论可以结束,双方也可达成一致看法;倘若一句话只有内向意义而没有外向意义,我们可能而且常常会争论不休。 语言本身可能就是悲剧的根源之一。 没有一个字能有两次意义完全相同。 有些时候,我们说话只不过是爱听自己说话而已。就像打球或跳舞一样,讲话能使我们产生一种活跃的快感。小孩子们一天到晚喋喋不休,成人们在澡堂里放声高歌,都只为欣赏自己的声音。 打破沉默本身就是说话的一个重要作用。 这些仪式性词句(ritual utterances)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好处呢?它们的好处就是“重新加强我们的社会团结”:正是靠着大家对一套套固定的言辞刺激有了共同反应,人类社会才得以维持完整,不致崩溃。 当语言变成一种仪式时,它所引起的效果在相当限度内就会和它的词句原来的意义变得毫无关系。 人们只有在听到彼此的心声确认对方喜欢自己的情况下才会信任对方,才敢直接表达。 同理,在人生和文学里,都有许多情况需要我们不要拘泥于字句,因为这些字句真正的意义常常会比它们表面的意义更聪慧,更好懂。我们之所以会对世界、人类和民主政治抱有许多悲观看法,至少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我们无意中把象征语言的标准应用到前象征修辞上去了。(将言辞当成有声音的、表达情感的姿势运用,叫做前象征用法,presymbolic。) 节奏的目的就是要唤起注意和引起兴趣。 有些“热衷道德”的人之所以会竭力反对“龌蹉”“下流”的书籍和电影,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内心特别纯洁,而是因为他们的内心特别病态。 我们要想增进自身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就不能专靠加强我们对语言的说明性含义的认识,而是得依靠社会经验,在不同的情形里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和阅读文学作品等方法,使自己对语言的情感性成分能有更加深切的理解。 用语言来控制、知道并影响别人未来行动的努力,可以成为语言的指示性用法 directive uses of language。 任何指示都不能使将来完全按照我们心里所想的样子出现,我们只要能够领悟到这一点,就可以不至于抱有不可能的期望,从而也就不至于生出不必要的失望。 文学和演讲里许多引人入胜之处,都建立在语言基础上 — 尾韵、歌韵、音节和节奏上的种种技巧。 拟人化: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不分。 典故是一种极为简捷的表达情感和引起共鸣的方法。 事实感动人与语言中别的感动性成分之间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使用后者时,作者或说话者是在表达自己的感情。使用前者时,作者或说话者则是在压制自己的情感 — 也就是说,用客观的、所有旁观者都能证明的方法去报告事实,不管他本人会有什么样的情感。 一个能把事实正确讲出来的报告,往往会比直截了当的判断更能感动人。 让读者自己下结论。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说话时自行下结论的情况就比较少见,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在陈述事实。 科学使我们能够合作,文艺则能够扩展我们的同情心,使我们愿意合作。 心理健全只是一个程度问题,所有健全的人,都可以按照他们遇到的经验,以及他们应对那些经验时内心力量的强弱,变得更健全或更不健全一些。 一个伟大的小说家、戏剧家或诗人,就是一个将许多广泛的人生经验完美地综合起来使它们有一种秩序的人。 作家借助语言将其经验和态度整理出来,从而在读者心中产生作用,使读者也能把其个人经验和态度略事整顿。经过这番整顿,读者的内心也就可以变得略微整齐些。这就是艺术的目的。 学习语言是要将字词与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正确地联系起来。 定义对于一般事物一点也不能说明什么东西。它们只能描写大家的语言习惯,也就是说,它们只能告诉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大家会发出什么声音,我们应该把定义视为关于语言的陈述。 少用定义,随时随地指着外向阶层 —无论写作还是说话,我们都应该引用具体实例来证明自己讲的是什么。 在这个日益喧嚣的世界上减少大量没有意义的陈述。 在字眼里兜圈子没有意义,少用高阶抽象词汇,切切实实地说话。 检验抽象名词的标准并不是它们的抽象阶层“高”或“低”,而是能不能从它们推引到比较低些的阶层。 显然,有趣的谈话和写作,以及清晰的思想和随之而来的和谐心境,都需要高级抽象阶层与低级抽象阶层、语言与现实不停地互相发挥作用。 能写趣味隽永文章的作家,谈话内容充实的演说家,思路正确的思想家,应对得体的个人,在抽象阶梯的各个阶层面都能活动自如;他们能够迅速地、优美地、有条不紊地从高级阶层落到低级阶层,再从低级阶层升到高级阶层 — 他们的心智又活泼,又敏捷,又美丽,就像在树上飞来飞去的猴子一样。 文明愈加进步我们愈加能够感觉到我们的神经系统自动地略去了当前事物的特性。倘若我们不知道有些特性已被略去,或者感觉不到抽象化的过程,我们便会一看见某种事物便信以为真,从而使看见和相信成为一个过程。 在现代社会里生活的人,必须能够亲自观察,了解现实,不要被过去的印象或人言得来的“先入之见”迷住了心,将概念与现实混淆不清,引起许多不必要的误解。 许多谣言之所以愈传愈夸张,就是因为有些人忍不住要向更高的抽象阶层上走,从报告进展到推论,从推论进展到论断,然后再把不同的阶层混杂起来。由于我们对别人的行动常以这样匆促得来的判断为基础,也就难怪我们不但常把别人的生活弄得异常痛苦,而且常常把自己的生活也弄得十分不快。 不立刻做出任何反应,是一个人以及到达成年的表示。 不能以偏概全,偷换概念。 无论如何,在所有对大众具有广泛重要性的问题上,即使旷日持久,要费好多年才能解决,社会上总是会得到它想要的分类。当大家想要听的判决公布之后,便会有人欢呼:“真理胜利了!”总之,哪些分类法能够产生社会需要的结果,社会便会把哪些分类法视为“真理”。 固执和爱好争论是下等品质,通常只有内心最卑下的人才会那样。变更主意,改正自己,在极力认同时仍能放弃不对的见解,是难能可贵的强者或哲学家的品质。— 蒙田 只用两种价值(正负、好坏、冷热、爱恨)来观察一切事物的趋向,就叫二元价值观点。 如果一个政党觉得自己完全是对的,除它之外,任何一个政党都没有理由存在,当这样的一个政党掌握了政权时,反对党立刻便会被禁止发言。在这种情形下,那一政党便会宣布它的哲学是全国法定的哲学,它的利益是全民族的利益。 希特勒曾说过,宣传的作用就是要使人们能够把平常必须是在暴怒情况下才做得出来的事情,冷静镇定的完成。 二元价值观点只能产生争斗精神,而无法提升我们准确评价世界的能力。除非我们是以争斗为目的,否则在这种看法的指导下,我们最后得到的结果总是会与原来的相反。 所有二元价值的喧嘈和夸张的话语,都是一种蒙蔽大众耳目使他们不去注意更加切身问题的方法。 从根本上来说,二元的价值观点建立在一种单一的欲望上。 用两个以上的价值观点来观察事物的能力,叫多元价值的观点。 民主过程中的许多特性都以多元价值观点为前提。 一种民主政体越是发达,它的价值观点越是富于伸缩性,也就越是能够调剂民众间相互冲突的欲望。 二元价值观点差不多总是以表达情感的姿态出现。 想要从谈话(和其他交换意见的方式)中得到最大的好处,有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有系统地应用多元价值观点。 逻辑是讨论语言的语言,并不是讨论事物或事件的语言。 言论和出版自由之所以会与民主政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书报的审查和禁止之所以会与暴君和独裁者不可分离,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 在沟通知识的工业里,技术上的进步既可以帮助也可以损害交换知识的自由。它们对自己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要视控制这种工业的政治和经济势力的性质如何而定。 交换知识变得日益迅捷便利,反而使得愚妄的行为也传播得更快。 内向观点 intensional orientation — 只根据言辞而不是根据言辞所代表的事实去采取行动。 每个人都是他自己最全神贯注、深为感动的听众。— 温德尔 约翰逊 内向观点是一个很抽象很概括的名词,包括以下的比较具体的错误:不注意前后文、自动反应倾向、把不同的抽象阶层混为一谈、只注意相同的地方,不注意不同的地方、满足于用定义来解释言辞。 预定的论断会带来预定的故事。 在评价的过程中,情愿以言辞为根据而不情愿以事实为根据是一个严重的病症。 许多新闻像娱乐,许多娱乐像广告,许多广告像新闻。 电视也是一种社会变革工具。 许多人之所以会得神经衰弱症,也是因为他们的问题“无法解决”。(诺曼 马耶尔 老鼠实验) 1)面对一个特殊问题,他们都已学会老鼠选择一个固定的步骤的习惯。 2)发现情形已经改变,原来的决定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时,他们会感到非常的震惊。 3)不论是由于震惊、焦虑还是失望,他们会凝固在原来的决定上,不顾结果,继续选择那条路。 4)他们开始发怒,不肯再做任何行动。 5)当外界压力迫使他们非得选择一条路不可时,他们会再次作出原来熟悉的决断。从而再碰一下鼻子。最后,即使目标已在眼前清晰可见,只需另选一个方向就能达到,他们却反过来因为过去失望而发了疯。他们四处乱跑,躲在角落里烦恼,不肯吃东西,痛恨一切,咒骂一切,心灰意懒,对自己的境遇不再过问。 制度惰性 institutional inertia 社会学上所谓的制度,是指一种有组织的团体行为方式,根深蒂固,并被公认为一个文化的基本部分。 所有的制度都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你只要对自己的制度习以为常,最后就会觉得它是唯一正确而恰当的行事办法。每个人都倾向于保护自己的制度,使它们不致受到挑战或攻击。这一事实是社会之所以能够稳固存在的基础。 无论什么问题,一定要有外向的讨论。得到了外向的回答并且广泛地传播出去之后,也就没有分为“右倾”或“左倾”阵营的需要。 我又要告诉你们:凡人所说的闲话,当审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来。因为要凭你的话定你为义,也要凭你的话定你有罪。— 《马太福音》12:36-37 言辞的意义不在言辞中,而在我们的脑海里。 当你想要“以火攻火”的时候,记住消防员平常总是用水的。 牛1不是牛2,牛2不是牛3。 多想想事实,而不想名词就会对问题有新的看法。 沸点越低,死亡率越高。 我们不要以外有成就的思想家就一定会比毫无成就的人“思考的更多”。这种想法是一种错误。他们只不过是思考的效率比较高而已。 人生唯一可能有的安全,就是来自内心的主动安全(dynamic security):这种安全的源泉便是一种从无穷多元价值观点得来的伸展自如、灵活无比的心境。 一个成人(感情上成熟的人)是一个独立的、能够自己想出问题的答案、知道没有一个答案能包罗万象的人。 我们估量别人和外界事物时智慧的高低,多半要视我们自我评价时智慧的高低而定。 每个人都有一种把自己真心的理由隐藏起来而另外找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作解释的习惯。 让别人的判断(以及我们心中认为是他们的判断)过分影响我们,是我们之所以会有渺小感、犯罪感和不安全感的最常见的理由之一。 经验本身是一位非常不完善的老师,因为它并不能教给我们怎样去理解自己的经验。 除非一个人知道要在经验里寻找什么,否则他的经验往往会对他毫无意义。 引自 1 1回应 2016-09-25 20:39:05 -
语言学的邀请 原书名Language in Thought and Action ~~~ 译者序 两大原则: 一是,语言是人类特有的工具,语言有其社会作用。二是,人类思想中绝大部分是没有声音的语言,语言会影响人类的思想进而创造出现代的思想系统和社会制度。 ~~~ 第一编 语言的功用 ~ 第一章 语言和生存 p18: 讨论:所谓“适者生存”(社会达尔文论者)的最大逻辑问题,并不是只有“弱肉强食”的老虎、狮子是生存者,那些“弱小”的动物也有其生...
2017-03-13 17:47:56 4人喜欢
语言学的邀请 原书名Language in Thought and Action ~~~ 译者序 两大原则: 一是,语言是人类特有的工具,语言有其社会作用。二是,人类思想中绝大部分是没有声音的语言,语言会影响人类的思想进而创造出现代的思想系统和社会制度。 ~~~ 第一编 语言的功用 ~ 第一章 语言和生存 p18: 讨论:所谓“适者生存”(社会达尔文论者)的最大逻辑问题,并不是只有“弱肉强食”的老虎、狮子是生存者,那些“弱小”的动物也有其生存之道,也在适应并生存下来。 p21: 摘录:合群居住的主要原因是整合统一神经系统,次要才是整合统一体力。我们可以将一切社会组织,无论人类还是禽兽,都视为许多神经系统大规模的合作。 p21: 语言可以用来叙述语言,这一点上,人类的发声机制与动物的叫喊有着本质区别。 p24: 文化和智识的合作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大原则。这种同心协力必须有语言作为媒介才能实现。 ~ 第二章 符号 用一样东西代表另一样东西的过程,叫象征化过程。 符号与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讨论:想起最近的一个新闻,研究表明叫同样名字的人相貌也会很相似。原因在于,人们对某个名字会有一个特定的主观想象,叫某个名字的人也会受这种心理暗示,在行为、性格上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外貌体态。些其实就是一个符号反过来影响事物的例子。 符号的错觉,象征性的符号可能被人当做真实,甚至替代现实,以至于他们看不到现实的真面目。 p38: 符号与他们代表的东西并不一定有连带关系。可事实是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把符号与它们代表的事物混为一谈,甚至觉得符号比它们代表的事物重要的多。 讨论:这里的观点很像《人类简史》里面关于想象构建了整个社会的观点。 p40: 符号并不就是其所代表的事物,地图并不就是其代表的地区,言辞并不就是事实。 p41,通过言辞学到的世界叫“言辞世界”,直接知道或由个人经验直接知道的世界叫“外向世界”。一个人长大,如果他脑子里的言辞世界和他日子增多的外向世界经验差别不大,他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如果他的脑子里是错误的地图,是错误的知识和迷信,他就会不断遇到麻烦。 p43,我们可以借助想象的或者错误的报告、从正确报告得来的错误推论或者一些漂亮辞藻,随意用语言创造与外在世界毫无关系的地图。讨论:现实中似乎有很多这样的“错误地图”,比如宗教,比如各种神话传说。 ~ 第三章 报告用的语言 报告的两个规则:它们是可以证实的;它们尽可能避免作出推论和判断。 p52,怒词和喜词只能表明我们的态度,但绝不是描写外向世界实际状况的报告。 p58,偏倚,故意挑选材料使读者对所写的题目产生好印象或坏印象这一过程。偏倚虽然并不发表明显的判断,但却故意使读着作出某些判断。每个人的经验都会先由他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背景选择一番,因此我们大家一开始都是偏倚的。 既然我们不能不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看这个世界,我们就要明白自己所看到的是多么有限。发现自己的偏见是智慧的开端,摆脱自己的偏见是自由的源泉。 ~ 第四章 前后文 外向意义,也叫本义;内向意义,也叫转义或含义。外向意义就是它在外界里所指代或表示的东西。内向意义就是它在我们脑海里所引起的一切。 如果一句话有外向意义,争论可以有结束,双方也可以达成一致看法;如果一句话只有内向意义而没有外向意义,我们可能而且常常会争论不休。 p71,没有一个字能有两次意义完全相同。 讨论:如果照文中的叙述,那就永远无法有一个绝对意义。因为每个事物本身总是在变化的,而符号或者言辞都是主观的东西,每个人又有不同。这样看来,作者似乎是不可知论者。 解释字义必须以整个前后文为基础。 ~ 第五章 有助于社会团结的语言 将言辞当成有声音的、表达感情的姿势运用,叫做前象征。人声本身就有表达感情的力量,和它说的话几乎没有多少关系。社交性礼貌用语也大都属于前象征的性质。 语言的社交功能:打破沉默本身就是说话的一个重要功用。这种前象征的“为说话而说话”是一种活动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建立交情,维持关系。仪式性词词句的好处就是重新加强我们的社会团结。了解日常语言的前象征成分。如果把象征语言的标准应用到前象征的言辞上,就会产生误解。 ~ 第六章 语言的双重任务 p91,报告式的语言是工具性质的,能增长我们的知识见闻;表情的语言(例如论断、前象征的作用等)则能感动我们。说话时最能感动人的一个成分就是声音的语调、强弱、好听或不好听,发声时音量的变化,以及声调的抑扬顿挫;另一个成分是节奏。 说明性含义,就是指经过大家公认并能用别的言辞表达出来的客观意义。情感性含义,是指它在听众心里所唤起的各种感情气氛。 p101,我们要想增进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就不能仅仅加强对语言说明性含义的认识,还得依靠经验,在不同情况与不同人打交道和阅读文学作品等方法,使自己对语言的情感性成分能有更深切的了解。 ~ 第七章 控制社会的语言 语言与未来事件的关系:促成事情发生。 有了语言工具,我们就能影响未来的事物,这种用语言来控制、指导别人未来行为的努力,可以称为语言的指示性用法。 人类互相合作聚成社会的基础是他们之间的信任。指示性语言,特别是那些社会性的指示性语言应该避免导致失望、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指示性语言构建了社会规则。 指示性语言与说明性语言往往比较相似,应该区分。指示性语言是设立目标,说明性语言是描写现状。 ~ 第八章 传达感情的语言 重复的词语,好的修辞,隐喻和直喻,俚语俗语,典故,用事实感动人。 “在书本里过别人的生活”,用比较正式的术语就是“象征性体验”,有时也叫“间接性体验”。 科学使我们能够合作,文艺则能扩展我们的同情心,使我们愿意合作。 ~ 第九章 艺术和激荡的情绪 情感性语言最重要的功用就是缓解激荡的情绪。小说戏剧诗歌的起源,都是因为体验到十分强烈的情感的时候,想要把它们说出来。 运用符号帮助我们维持精神健康和心理平衡。 艺术是一种秩序。作家借助语言将其经验和态度整理出来,从而在读者心中产生作用,使读者也能把其个人经验和态度略事整顿。经过这番整顿,读者的内心也就可以变得略微整齐些,这就是艺术的目的。
回应 2017-03-13 17:47:56 -
我们必须学会的本领是将判断摒除在叙述之外。一篇报告文不可以说:“那位参议员态度固执 十分倔强,不肯合作。”而应该说:“那位参议员是唯一投票反对那一法案的人。”法庭审理案件时,有些证人由于无法明确地把他们自己的意见(他不是人)和形成他们意见的客观事实(某日被告逼我在一张纸上签字)区分开,因此有时会引起相当多的麻烦,法官要询问好长时间才能弄明白他们究竟是根据了什么样的事实,才会有这种看法。 有些词汇... (2回应)
2021-08-08 14:52:25 3人喜欢
我们必须学会的本领是将判断摒除在叙述之外。一篇报告文不可以说:“那位参议员态度固执 十分倔强,不肯合作。”而应该说:“那位参议员是唯一投票反对那一法案的人。”法庭审理案件时,有些证人由于无法明确地把他们自己的意见(他不是人)和形成他们意见的客观事实(某日被告逼我在一张纸上签字)区分开,因此有时会引起相当多的麻烦,法官要询问好长时间才能弄明白他们究竟是根据了什么样的事实,才会有这种看法。 有些词汇是直接表示赞成或不赞成的,这些词句可以被叫做“怒词”、“喜词”,它们绝对不是描写外部世界中实际情况的报告。“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女孩”并没有说出那个女孩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它只不过是一种表示快慰的声音。有些演说家或社论作者激愤地发言要求控制“法西斯”、“贪婪的资本家”、“华尔街”、“外国思想”也是如此。 我们把这些词语叫做“怒词”、“喜词”,并不是说事情可以就此了结。倘若它们有了可证实的报告作为后盾,我们也许就能找到和说话的人一样激动的理由,我们也许能赞美那个女孩有多优秀。不过,倘若只有“怒词”、“喜词”而没有报告作为后盾,我们最多只能问一句:“你为什么那么想?”此外就没有别的可以讨论下去了。 “里根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还是一个善于演戏的政客?”“瓦格纳是伟大的音乐家,还是发神经病似的乱叫?”“反对控枪的人是疯子,还是滋油的捍卫者?”像这类问题,只允许你在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中挑一个,因此,无论你赞成哪一方,你都把自己降低到了与对方同样固执愚蠢的程度。可是,我们若是能换一种方式提出问题:“你为什么支持(或反对)堕胎(枪支管制)?”我们就可以对自己的朋友或近邻多一些了解。了解他们的意见和理由,我们也会变得比讨论以前稍稍聪明一些,稍稍多知道一些,或是稍稍公正一些。
判断如何阻碍了思想?它会让我们看不清楚。举个例子,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如果一开始就下判断:“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银行家。”那我们的后文就必须与前面的判断相一致,接下来所说的就和事实不一样了。即使你在写文章之前真心相信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银行家,你也应该暂时将这种观念抛到脑后,以免阻碍自己的视野,看不清事物的真相。
要是有两个人争论,一个人说:“合作社可以救美国”,另一个人说:“合作社不适合美国”,他们最好就此打住不要再讲下去了。可是,倘若他们中有一个人说道:“在我看来,合作社似乎可以解决我们的问题。”另一个人应道:“在我看来,合作社似乎是一种相当恶劣的制度。”那么,他们之间还存在着继续交换意见的可能。
2回应 2021-08-08 14:52:25
-
(括号内的大多是自己的理解归纳) 我们不能因为象征化过程会引起种种复杂可笑的举止便主张回到猫狗一样的原始生活。一个比较理想的解决办法便是着手了解这一象征化过程,这样也可使我们不再去做它的奴隶,而至少可以在某种限度内变为它的主宰。 在有些问题上,多数社会都是有系统地鼓励人们,养成把符号与他们所代表的事物混为一谈的习惯…因此,现代社会里的公民需要的并不仅仅是“常识”,他们必须对一般符号(尤其是言辞)...
2019-02-10 17:15:15
(括号内的大多是自己的理解归纳)
我们不能因为象征化过程会引起种种复杂可笑的举止便主张回到猫狗一样的原始生活。一个比较理想的解决办法便是着手了解这一象征化过程,这样也可使我们不再去做它的奴隶,而至少可以在某种限度内变为它的主宰。 在有些问题上,多数社会都是有系统地鼓励人们,养成把符号与他们所代表的事物混为一谈的习惯…因此,现代社会里的公民需要的并不仅仅是“常识”,他们必须对一般符号(尤其是言辞)的能力和限度有一个科学化的理解,才能不至于被他们身边复杂的语义环境完全冲昏头脑。 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会使我们的脑子里装下错误的、与这个世界不合的地图:第一种是别人给我们的地图原本就是错误的;第二种事别人给我们的地图是正确的,只是我们误解了它们,从而创造出错误的地图来。 我们需要感觉到自己的偏倚,而且酌量考虑到它,才能让语言的过程继续进行下去,最后也许就能和别人达成一致的意见。 人类一旦在对内向意义的理解上出现偏差,往往会在实际生活中造成悲剧性的后果;究其实质,语言本身可能就是悲剧的根源之一。 没有一个字能有两次意义完全相同。(每个人联想到“壶”这个词的时候出现的内向意义都不相同,以及“公道”等词) (用做表情的声音,前象征,语气表示情感 为发声而发生,产生一种活跃的快感,打破沉默本身,建立友情,至于谈着什么则并不重要。)不知道语言的前象征用法这一现象,在受过教育的人中出现较多…许多受过教育的人士在茶话会上或欢迎会上,一听到一般客人讨论琐碎的小事,就断定除了他们自己,别人都是傻子。 (外向含义和内向含义,内向含义分为说明性含义和情感性含义) 我们之所以不许人用有关生理或性的“脏”字,可能是因为我们内心里虽都存有某种情感,私下却感到惭愧,甚至对自己都不愿承认因此我们才会恼恨那些会使我们想到那种感情的话和说那种话的人。有些“热衷道德”的人之所以会竭力反对“龌龊”“下流”的书籍和电影,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内心特别纯洁,而是因为他们的心理特别病态。 (指示性语言,面相将来,促成事情发生,其包含的诺言需要许诺的人尽责实现;在社会中,凡是违反一些指示性语言的人都要收到惩罚,这就构成了社会的基础) 我们认为只要把某些词句按照固定方式一遍又一遍地讲下去,就可以对未来产生一种力量,使未来的事件一定能不能以我们讲的方式出现,我们在新年里要说“吉祥话”“讨口彩”就是这种迷信的表现之一。 要将意思翻译出来,往往就会曲解词句的情感性含义,反过来也是一样。 语言之所以能够发展、变迁、生长,随时随地适应我们变动不休的需要,隐喻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较高级的叙述往往陈述事实细节,让读者自己做出判断;文学让读者体验一连串的经验以传达情感) 这就是传达感情的需要所做的一个伟大任务。它能使我们知道别人对人生的感觉,哪怕他们是生活在几千里外和几百年前。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不但有外向世界,还有语言世界。象征性体验。 不成熟的读者随时都要有人向他们保证,最后的结局一定是圆满的。 情感性语言最重要的功用就是缓和激荡的情绪。 对于感觉到这些矛盾的人来说,我们讨论生活经验的话语缺少秩序这件事本身就是激荡情绪的一个来源。 我们所谓的“了解”,事实上就是要使世界给我们的印象能有一种秩序…整理出一个可以应用的系统,归纳出几条有力的原则,时各个抽象阶层相互间都能发生联系。 一个伟大的小说家、戏剧家或诗人,就是一个将许多广泛的人生经验完美地综合起来使他们有一种秩序的人。 作家借助语言将其经验和态度整理出来,从而在读者心中产生作用,使读者也能把其个人经验和态度略事整顿。经过这番整顿,读者的内心也就可以变得略微整齐些。这就是艺术的目的。 言辞之所以会有不可思议的魔力,是因为它们能够影响使用言辞的人的心理。——奥尔德斯·赫胥黎《言辞和它们的意义》 研究语言行为时应该考虑的中心问题是语言与现实、言辞与非言辞之间的关系。除我们能够了解这一关系,否则我们就会遭遇勉强解释言辞与事实之间微妙的关系,胡言乱语,进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虚构的幻想世界这一严重危机。——温德尔·约翰逊 学习语言并不单单是学会了一些字词。学习语言更是要将字词与它们代表的事物正确联系起来。 (定义:沿着抽象阶梯向下降落到低些抽象阶层。例如房子是一种和小孙的平房、阿华的草舍、李太太的客栈、梁医生的大楼……都有共同点的东西。用同一阶梯的词语(如“强盗”、“匪”)进行解释,会陷入无望的纠纷中)。要想避免这种纠纷,唯一的办法就是越少用定义越好,随时随地指着外向阶层——也就是说,无论写作还是说话,我们都应应用具体实例来证明自己讲的是什么。再遇上有人说“不要再玩形式主义那套把戏了”“多做点官员该做的事情吧”“让我们在社会上重建人文关怀”,我们就可以反问道:“你的意思是什么?你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经常这样自问或反问他人,就会在这个日益喧闹的世界上减少大量没有意义的陈述。(然而,若是从抽象名词上可以推引到较低些的阶层,他们就并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言之有理。)显然,有趣的谈话和写作,以及清晰的思想和随之而来的和谐心境,都需要高级抽象阶层与低级抽象阶层、语言与现实不停地互相发挥作用。 (一些人把资产阶级抽象为十恶不赦者,或者把医生抽象为坑钱的人,这种概念同现实混淆在一起,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这种抽象阶层的混乱也解释了语言的魔力,一些“可怕的字”“不能说的话”显示人们把那些字当成真的享有它们所代表事物的特性),要深刻地认识到,言辞与它们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例如“垃圾”这个词与那种黑色的又脏又臭的东西并没有必然联系)。 (有些人执着于自己从前对事物的一己之见,即便有新的证据在眼前,也视若无睹,即深陷原来的分类,头脑顽固。这是由于我们把一些特殊点扩大为共同点,要避免这种思维,就应该体会到我们理解的对象只是个别的罢了。例如看到我的兄弟姐妹对我很好就说,“兄弟姐妹毕竟是兄弟姐妹”,这就是分类混乱的表现,事实上兄弟姐妹并非都是好的,只能以兄弟姐妹1、兄弟姐妹2等依次分析) (权利专治、思想专治的国家体现了对即对,错即错的二元价值观点,不允许中间立场的存在,也就是说不承认纯粹的科学、艺术,若是大力宣扬积极的生活,就否定无用的生活的意义。)二元价值观点只能产生斗争精神,而无法提升我们准确评价世界的能力。所有二元价值的喧嚣和夸张的话语,都是一种蒙蔽大众耳目使他们不去注意更加切身问题的方法。 一种民主政体越是发达,它的价值观点越是富于伸缩性,也就越是能够调剂民众间相互冲突的欲望。 可是我们无论如何也都不能忽略,在表达感情时,我们不可能完全避免二元价值观点,因为它有深切的“感情”真理在内。因此二元价值观点差不多总是以表现情感的姿态出现。 (辩论赛实为二元价值论的体现) 能够从别人说的一大堆无聊话,甚至是显然褊狭无知的话语里找出一星星意思(真理)来,就是学习。 每一个成人哀伤的号泣, 每一个婴儿惊惶的悲啼, 每一个人声,每一种禁令, 都响着人为桎梏的声音。 ——威廉姆·布莱克 内向观点(想当然)最严重的结果之一可能就是,它会造成一种毫无根据的、非常容易“幻灭”的自信心。事实上,许多人确实是永远在一个“恶性循环”里生活:由于有内向观点,他们便发言太多;;发言太多的结果,又加强了他们的内向观点。 (“善必胜恶”“我国政体保证人人机会平等”等话与其说是说明性语言,不如说是指示性语言,以这些话为准则的学生不可能不在实际生活中受到可怕的打击。) 流行小说:这种故事所走的路线正是早已建立起来的内向观点路线,既舒服,又容易。这种故事有时也编得很聪明的,可是除非万不得已,它们绝对不会扰乱任何人的内向观点。…我们虽然也许并不把这些故事当真,我们脑子里的内向观点却早已因为废话太多而形成了,所以一读这些小说,便会变得更深,虽然我们读的时候自己并不觉得。内向观点过多,会使我们看不清四周的事实,这一点我们千万不能忘了。 在评价的过程中,情愿以言辞为根据而不情愿以事实为根据是一个严重的病症。 就像科学一样,自由主义同样是用怀疑精神来观察我们所有信仰原则或基本假设的内容,持续不断地考验它们,使它们逐渐能够更加稳固地建立在经验和理智的基础之上。——莫里斯·柯恩 你只要对自己的制度习以为常,最后就会觉得它是唯一正确而恰当的行事方法。 只要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变迁不能适当地配合社会制度变迁,就会有人在心境不安情绪动荡的状况下度日。 无论什么问题,一定要有外向的讨论。得到了外向的回答并且广泛地传播出去之后,也就没有分为“右倾”或“左倾”阵营的需要。无论你的利益是广泛的还是狭窄的、利己的还是利他的,你都可以自由地根据你真正的而不是想象的利益来决定问题。(外向的讨论,例如,结果如何?谁能得到利益?能得到多少?谁会吃亏?吃亏到什么程度?在这个建议里有哪几点可以保证将来没有害处?) 假如我们不肯放松自己的凝固反应和内向观点,以及伴随他们而来的那种富于斗争性的二元价值想法:“我们是对的,你们是错的”,我们的前途一定会和马耶尔博士试验中的那些老鼠相差无几。我们将会老是像生了病的似的,无力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将看到一种事物即联想到一种印象,称为按图索骥,脑海中的这种图像称为“地图”,科学家拥有多元且外向的观点,以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因此可以欣然抛弃曾经的错误的地图) 牛1不是牛2,牛2不是牛3。(抽象的“母牛”并非外向的母牛)打工妹1不是打工妹2,政客1不是政客2,我们打破这些圈子以后,多想想事实,而不想名词,就可以对这些问题有新的看法。 在我们的文化里又比较尊重说话滔滔不绝的人,特别是讲得极抽象的人,所以大家便认为它很了不起。说实在的,这种依赖父母亲的心理幼稚得很因为它的假设是:一幅语言的“地图”能把一个经验里的“区域”“完全说出来”。我们知道这是一个不可能的假设。 每个人都有一种把自己真心的理由隐瞒起来而另外找着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作解释的习惯。有些人当真是如此全心全意地相信自己的“自我概念”——也就是说他们寻出了那么完美的遁词,以至于连获得“自知之明”的能力都丧失殆尽。(但这种自知之明的确让人不好受)。我们之所以忍受不了真正的事实,是因为我们往往忘不了自己从日常环境里盲目学来的别人的判断。让别人的判断(以及我们心目中认为是他们的判断)过分影响我们,是我们之所以会有渺小感、犯罪感和不安全感的最常见理由之一。(用写报告的方法避免他人的影响)先把有关自己的事实都写下来——尤其是那些使我们觉得害臊或窘困的事实——然后对每件事追问类似下面这样的问题:“我是否需要对这件事下一个判断?”“究竟是谁对这件事下了那样的判断?我是否也该那样做?”“此外就不可能有别的判断了吗?”“过去我的某个行动引起了不好的批评,这些批评对于今日的我说中了哪一点?” 假如我们只有制度化的态度(而没有外向化的研究),我们最后便会失去自己的个性,对于自己所属的团体毫无能力做出独立的贡献。 (文学的方法)使我们注意到以前常被忽视的事实,新的感情和新的事实推翻了我们的内向观点,我们盲从附和的现象也就随之消失。 这就是语言最伟大的造就。假如读过《浮生六记》很感兴趣,那么当你日后前往苏州、扬州一带去旅行的时候,看见那里秀丽的山水、悠闲的生活,你的心里一定会有很深感触。(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
回应 2019-02-10 17:15:15 -
一个极权国家里的人民,受了政府的控制只许听到看到经过官方筛选的词句,他们的行动就会变得非常奇怪,在他看来简直就是发疯似的。 练习写报告文是增进他对语言的注意力的一个捷径。这种练习能够不断地使他从写作经验里,对于我们正在讨论的语言和解说的原理,自动地找出许多例子。这些报告文的内容应当是作者直接得到的经验:他所亲眼目睹的情景,他所亲身参与的群体和社交活动,以及他所熟识的人物。他们的内容必须能被证实并...
2019-09-03 17:09:56
一个极权国家里的人民,受了政府的控制只许听到看到经过官方筛选的词句,他们的行动就会变得非常奇怪,在他看来简直就是发疯似的。 练习写报告文是增进他对语言的注意力的一个捷径。这种练习能够不断地使他从写作经验里,对于我们正在讨论的语言和解说的原理,自动地找出许多例子。这些报告文的内容应当是作者直接得到的经验:他所亲眼目睹的情景,他所亲身参与的群体和社交活动,以及他所熟识的人物。他们的内容必须能被证实并能得到大家认同。想要做这种练习,必须避免做出推论。(本书中,推论是指根据已知的事物对未知的事物所做的陈述) 推论的优劣程度通常取决于报告内容或观察来源的优劣及推论者自身能力如何。 要有科学化的证明,一定要有对事实冷静的观察,而这并不是一件只要将许多判断累积起来就行的事情。 我们之所以要试着“向两方面偏倚”,重要的并不是希望自己的思想和写作真能做到像天神一般公正,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是要发现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何等拙劣的“记者”;既然我们不能不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看这个世界,我们就要明白自己所看到的是多么有限。就像一位哲人说的,发现自己的偏见是智慧的开端,摆脱自己的偏见是自由的源泉。我们若是带着偏见就无法做到公正,进而也就无法提供一副恰切的地图。 每个字都有一个正确的意义。 倘若一句话有外向意义,争论可以有结束,双方也可以达成一致看法;倘若一句话只有内向意义而没有外向意义,我们就可能而且常常会争论不休。这种争论的结果只会造成无法调节的冲突。在个人之见,他们会破坏友谊;在社会上,他们会破坏团体,形成水货不容的派别;在在国际间,他们会使紧张的局势更加紧张,以致成为和平解决的障碍。 人类一旦在对内向意义的理解上出现偏差,往往会在实际生活中造成悲剧性的后果;究其实质,语言本身可能就是悲剧的根源之一。 这种争论可以称为“无意义的争论”,因为他们所赖以为据的论点吗,是无法搜集到可以感触得到的材料的(更不用说有时简直就是废话连篇)。 现代语言思潮的基本理论之一:没有一个字能有两次意义完全相同。 我们都有一种倾向,只要遇到一个听起来像是很熟的字,就认为自己已经懂了,其实却并没有真正了解。这样我们就容易乱猜别人的话。浪费力气。事实上,别人唯一的过失只是他们用字的方法和我们不同。 不知道语言的前象征用法这一现象,在受过教育的人中出现较多,在没有受过教育而常凭直觉去感受这些事物的人中反倒出现较少。许多受过驾驭的人士在茶话会或欢迎会上,一听到一般个人谈论琐碎的小事,就断定除了他们自己,别人都是傻子。根据这些印象就得出许多丧气的结论,说我们的朋友和论据如何愚蠢、如何虚伪,对我们的朋友和邻居来说实在是很不公平,因为这些结论往往是由于把象征语言的标准应用到部分或全部前象征语言现象上而产生的。 人们为什么不直接进行沟通,而是先寒暄,那是因为人们只有在听到彼此的心声确认对方喜欢自己的情况下才会信任对方,才敢直接表达。 一个能把事实正确地讲出来的报告,比直接了当的判断更能感动人。不告诉读者“这真可怕”而是使读者心里自动产生这样的想法。技巧娴熟的作家往往特别擅长选择能够遂其所愿的方法感动读者的事实。 引自 全本 《呼兰河传》打动人心的悲剧感的来源
作品的等级,人的水平的等级——通过思考得出跟作者或叙述者相同或不同的结论,这是高级;不等对方思考也不做过多的事实陈述几句话后就下一个结论,这是低级。 小说家能通过精心选择与故事有关的事实,将其细致地组织起来,使它们变得有意义而且首尾相连。细心挑选,组织事实,使他们互相间以及对一篇小说或戏剧的主题能发生一些有意义的关系,这种工作就是所谓“讲故事者的艺术”。 一个读者能否把自己当成故事里的角色,一半得看这个故事的成熟的程度,一半也得看读者本人成熟的程度。 科学使我们能够合作,文艺能扩展我们的同情心使我们愿意合作。 有趣的谈话和写作,以及清晰的思想和随之而来的和谐心境,都需要高级抽象阶层与低级抽象阶层、语言与现实不停地互相发挥作用。 每个人都知道 ,一般人看不到事物的真相,只能看到几种固定的典型。没经过写生训练的一般人之所以画不出手臂,是因为他们心里事先就存有一种先入之见,觉得手臂应该是什么样的,所以在绘画时反而画不出一条真实的手臂来。(这一点我深刻明白) 从比较广泛的意义上来讲,我们都在不断地混淆抽象阶层,把我们脑子里想的与现实混在一起。 由于我们对别人的行动常以这样匆促得来的判断为基础,也就那怪我们不但常把别人的生活弄得异常痛苦,而且常常把自己的生活也弄得十分不快。 不立刻做出任何反应,是一个人已经到达成年的表示。可由于错误的教育、不良的训练、幼年时可怕的经验、陈腐的传统信仰宣传,以及生活中其他因素的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精神里都有“不健全的领域”,或“幼稚的领域”。 以二元价值观点为基础的行动,很少能达到它的目的。二元价值观点只能产生斗争精神,而无法提升我们准确评价世界的能力。除非我们是以斗争为目的,否则在这种看法的领导下,我们最后得到的结果总是会与原来的目的相反。所有二元价值的恶喧嘈和夸张的话语,都是一种蒙蔽大众耳目使他们不去注意更加切身问题的方法。 引自 全本 所以进步建立在战胜了矛盾的双方后。
二元价值观点建立在一种单一的欲望之上。可是现今人类有多种欲望,吃饭睡觉交友看书买房买衣服旅游学历音乐。这些欲望中有的强硬有的弱。因此人生中便不断会发生把一组欲望与领一组欲望进行衡量进而从中做出选择的问题:“我想要这笔钱但我更想要其他”想要衡量文明生活中各种复杂的欲望,我们需要有一张日益精细的价值表和一种远大的眼光,以免因为要满足一个欲望而阻碍了别的乃至更重要的欲望。这种两个以上的价值观点来观察事物的能力,就叫多远价值观点。 引自 全本 感悟:生活是门艺术。如何组合各种欲望满足的先来后到,有机协调,有条不紊的推进,不至于把人整劳累崩溃也不至于浪费时间。
争论的情形使笨人和聪明人成为平等,而且笨人很知道这一点。凡是可能会产生这种“平等”现象的争辩,当时是在浪费时间。 在训练学生成为一个民主国家的公民时,让他们加入一个调查委员会并在里面练习作证,要比让他们辩论决胜负,要合适一些。 许多人确实是永远都在一个“恶性循环”里生活:由于有内向观点(不开放,二元论)他们便发言太多;发言太多的结果,又较强了他们的内向观点;他们说话随便的很,就像许多音乐匣子一样,一个钱放进去立刻就会大响个不停。有了这种习惯之后,我们就可能会把自己说的糊里糊涂劲儿产生不健全的态度。 在任何一个社会里,有钱有势者想要保持自身财富和权力的欲望,都是文化落伍的一个主要原因。 引自 全本 所以应该腾出地方给年轻人躁
整个社会在面对自身最薄且的问题时便会专门盯住一种解决办法:唯一满足发怒神灵的方法,就是把更多的婴孩掷给鳄鱼吃;唯一医治疾病的方法,比那时找出并迫害更多的女巫;唯一得到繁荣的方法,便是订下更高的保护税率;唯一保证和平的方法,便是要有更多的军备。 引自 全本 这段话的语气太极端,不太认同
这种脑袋不灵的状态,使得我们在应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难得会去选用外向的方法,而这确实唯一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内向的定义和较高的抽象阶层无法帮助我们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或是和 邻居建立友好的关系。外向世界里的事情一定要用外向的手段才能做到。 引自 全本 我曾经思考过的“遇到压力应该学会向本能的向反方向跑才会得到正向的进步”,后来看《逃避自由》中写的“倒错”可以想通,即:往正确方向的奔跑属于正确,但根据人的害怕自由打开更大世界后逃避自由的本能,会向错误方向奔跑,企图逃避痛苦。那么这本书对外向世界的定义为正确方向,陷入与二元论的另一个元的争斗中跳不开问题,就是错误方向。
有一个成语可以概括情急之下找错方法——饮鸩止渴。
《大明王朝1566》整个也是讲了一个如何戳穿皇帝的新衣的上谏直奔解决问题的目标而去。
我们的自我概念越是切合实际,我们的行动便越有成功的可能 引自 全本 以成功学结束……
回应 2019-09-03 17:09:56 -
海石三👻 (来去自由)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工具。 語言不可能是完全理智的。乍看上去毫無意義的寒暄聊天,是人類團結所不可少的。 沒有發洩和陶冶感情的工具,我們就會像沒有安全閥的機器一樣,有爆炸的危險。 我們會從實際事物給我們留下的印象中逐步形成抽象的概念。 只要世界上大多數人都確實能獨立思考,辨別是非利害,所有困難也就能迎刃而解。這一看法並不新鮮,它的基礎是蘇格拉底的懷疑精神,孔子“吾日三省吾身”“三思而後行”的態度,以及杜...2018-04-19 08:22:23
-
海石三👻 (来去自由)
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是不費分文從前人那裏得來的。 ——魯姆斯·羅賓遜 人類間所有的協定或贊同與認可……都要通過語言的程序才能得到,否則根本無法實現。 ——伍尔夫 倘若我們當真要向動物去學習行為方式的話,那麽還有豬。自古以來我們就一直想模仿它,想與它媲美。(該吃吃,該睡睡,愛誰誰!還有考拉!) 凡是發展出種種繁複的同類競爭工具的動物,常常無法應對異種競爭,因此它們不是早已絕種,就是隨時都有絕種的危險。...2018-04-19 09:19:39
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是不費分文從前人那裏得來的。 ——魯姆斯·羅賓遜
人類間所有的協定或贊同與認可……都要通過語言的程序才能得到,否則根本無法實現。 ——伍尔夫
倘若我們當真要向動物去學習行為方式的話,那麽還有豬。自古以來我們就一直想模仿它,想與它媲美。(該吃吃,該睡睡,愛誰誰!還有考拉!)
凡是發展出種種繁複的同類競爭工具的動物,常常無法應對異種競爭,因此它們不是早已絕種,就是隨時都有絕種的危險。(還有一種是同類競爭)
任何一種動物,假如只有爭鬥和傷害別的動物的力量和兇猛,是不一定能夠生存的。
倘若我們不能同舟共濟就不免逐一滅頂。
人是會說話的動物。
事實上,當我們聽到別人發聲,或者看到寫在紙上代表這些聲音的文字時,我們多半都是在吸取別人的經驗,以補自身之不足。顯然,愈是能夠利用別人的神經系統來補益自身的人,也就愈加容易生存。
主要原因是整合統一神經系統,次要原因纔是整合統一體力。
野獸叫嗥hao
語言可以用來敘述語言(報告別人的報告)
從來沒有人能夠僅只依靠其個人經驗獲取知識。
所謂人類的特性,多半都是由於我們能夠創造出我們自己的系統。
文字的發明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很大的進步。
凡是能夠閱讀任何一種主要的歐洲或亞洲文字的人,都可以接觸到文明世界各地許多世紀以來人類努力累積起來的學問 。
昔日經驗,形成今日生活。
學習讀書寫字,就是學習怎樣去利用餅參與人類中最偉大的成就。
语言一直都是社會性的。
然而真正能使社會賡續前進的下層基礎卻是大家視為當然的一種東西——合作,必須要有語言作為媒介才能實現。老實說,蜜汁先生一生中的每一件小事都與言辭脫不了關係,但是他對言辭的問題卻是如此的不關心,真是件怪事。
假如談話的結果是引發或增加了爭執和衝突,事實上常常如此,不是說的人有毛病,就是聽的人有毛病,要不然就是大家都有毛病。
語言——怎樣運用自己的語言,對別人的語言又怎樣起反應——是形成他的信仰、偏見、理想和抱負的重要因素。它們構成環繞著他的道德氛圍和學術氛圍。一句話,它們構成他的語義環境。
人類“適者生存”的能力,就是指大家用適當的方法聽說讀寫,使你和你的同類一起都能有更多的機會,共同在這個世界上繼續生存下去。(這話寫得哀傷又浪漫誒)
回应 2018-04-19 09:19:39
-
一般幼小的婴儿,在能听懂母亲的话语之前,就已知道她的声音是代表爱惜、温柔还是烦恼。大多数孩子都会对语言中前象征的成分保持原有的敏感。成人中也有一些人不但能保持这种敏感,还能使它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得更为精密。我们称这种人为有“直觉”,或是“异常机灵”。他们有本领解释说话者的声调、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其他各种表现其内心状况的征兆。他们不但留心说话者说些什么话,还留心说话者是怎样讲的。相反,凡是每天都...
2022-05-17 05:06:51
一般幼小的婴儿,在能听懂母亲的话语之前,就已知道她的声音是代表爱惜、温柔还是烦恼。大多数孩子都会对语言中前象征的成分保持原有的敏感。成人中也有一些人不但能保持这种敏感,还能使它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得更为精密。我们称这种人为有“直觉”,或是“异常机灵”。他们有本领解释说话者的声调、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其他各种表现其内心状况的征兆。他们不但留心说话者说些什么话,还留心说话者是怎样讲的。相反,凡是每天都要花费很多时间去阅读书面文字的人,如科学家、知识分子、簿记员等,往往只注意言辞的表面意义,而对别的一概比较容易忽略。倘若有位小姐要这样的一位先生吻她,她往往非得直说出来不可。 引自 第五章 有助于社会团结的语言 这里有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国内关于日本间谍的谣言随处可闻,当时因为火车晚点我必须在威斯康辛州的一个火车站等上三个小时。随着时间慢慢流逝,我能感到其他候车者在用怀疑的眼神打量我。旁边一对带着孩子的夫妇更是显得不安,不住小声议论。我抓住一个机会跟那位先生说:在这么冷的夜里等车真是不走运,他同意了。我又说:这么冷的天带着这么小的孩子出行一定很不容易,他又同意了。我问起孩子的年龄,然后说与同龄孩子比他的孩子长得特别壮实。这次他不只是表示同意,脸上也露出了淡淡的笑容,先前的紧张气氛随之化解。 又聊过几句,他把话题转到了当时正在进行的战争上:“你觉得日本人能打赢吗?”我说:“你怎么看我就怎么看,我所知道的也就报纸上刊登的那么多。就我而言,日本缺煤缺铁缺油工业生产力有限,我不知道它如何能胜过美国这样强大的工业化国家。”我的话并没有什么新东西,同样的内容广播评论员和报社编辑早就说过无数次,但是这些观点听着熟悉,容易得到认同。他再次表示同意,并开始关心起我来:“现在正在打仗,希望你的家人不在那边。”“我的父母和两个妹妹都在那边。”“有他们的消息吗?”“这种时候哪儿有什么法子?”“你是说只有等到战争结束你才能看到或听到他们的消息?”他和他的妻子都是一脸同情地看着我。 后面还有一些对话这里就不说了,总之,对话进行了十分钟后他们已经邀请我去他们家。其他等车的人看到我与不可疑的人聊开了,也就不再注意我了,看报的接着看报,发呆的继续发呆。可以说,在这件事中我只是不知不觉间就运用了本章里提到的原则。实际上我只是想在那种场合下找到缓解自己被孤立的办法,换成大家处在我这种境遇很可能也会这么做。 引自 第五章 有助于社会团结的语言 这些仪式性词句(ritual utterances)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好处”呢?它们的好处就是“重新加强我们的社会团结”:一个基督徒觉得和别的基督徒更加亲近,一个美国人觉得自己更是一个美国人,一个法国人觉得自己更是一个法国人。正是靠着大家对一套套固定的言辞刺激有了共同反应,人类社会才得以维持完整,不致崩溃。 因此,所有的仪式性词句,不论它们的内容是在别的场合里确实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句也好,是外国文也好,是古文也好,或是毫无意义的声音也好,大都可以视为语言的前象征用法—也就是说,一套套根据习惯而来的声音,不传达意义,却带着情感(往往是团体情感)。 引自 第五章 有助于社会团结的语言 再举一个例子,也许就可以将这一点解释得更加清楚一些。假设我们的车胎泄了气,我们把车子停在路旁进行修理。这时一个外表看上去不很聪明但态度异常友善的青年人看见了,就跑过来问道:“车胎跑气了?”倘若我们硬要照字面意思去理解他的话语,我们会觉得他傻不堪言,而给他一个不客气的回答:“你没长眼吗?你这笨牛!”倘若我们不管他说的是什么话而领会了他的意思,我们就会对他这一善意之举报以同样友好的态度,而他也许就会在帮我们换车胎了。至于这个年轻人为什么不直说“我很乐意为你效劳”,那是因为人们只有在听到彼此的心声确认对方喜欢自己的情况下才会信任对方,才敢直接表达。 同理,在人生和文学里,都有许多情况需要我们不要拘泥字句,因为这些字句真正的意义常常会比它们表面的意义更聪慧,更好懂。我们之所以会对世界、人类和民主政治抱有许多悲观看法,至少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我们无意中把象征语言的标准应用到前象征的言辞上去了。 引自 第五章 有助于社会团结的语言 回应 2022-05-17 05:06:51 -
这种将言辞当成有声音的、表达情感的姿势运用,叫做前象征(presymbolic)用法。前象征用法与象征系统在语言里同时存在,我们每天所说的话都是将象征和前象征的成分彻底地混合起来的。 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语言里,只要是表现任何强烈的感情,前象征的成分就会总是极为显著。
2022-05-17 04:35:51
-
1. 文化和智识上的合作,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大原则。(p24-25) 2. 语言——怎样作用自己的语言,对别人的语言又怎样起反应——是形成他的信仰、偏见、理想和抱负的重要因素。它们构成环绕着他的道德氛围和学术氛围,一句话,它们构成他的语义环境。(p30) 3.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思想里,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对某些事物随意作出评价这一习惯。这一点往往得怪社会不好。因为在有些问题上多数社会都是有系统地鼓励人们,养成把符号与...
2022-05-07 18:34:43
1. 文化和智识上的合作,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大原则。(p24-25)
2. 语言——怎样作用自己的语言,对别人的语言又怎样起反应——是形成他的信仰、偏见、理想和抱负的重要因素。它们构成环绕着他的道德氛围和学术氛围,一句话,它们构成他的语义环境。(p30)
3.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思想里,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对某些事物随意作出评价这一习惯。这一点往往得怪社会不好。因为在有些问题上多数社会都是有系统地鼓励人们,养成把符号与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混为一谈的习惯……在所有的文明社会里,宗教信仰、公民道德、爱国心的象征标记往往都会被看得比宗教信仰、公民道德和爱国心本身更为重要。(p39)
4. 我们每个人都承袭了许多无用的知识、错误的印象和谬见,因此我们所学到的总有一部分是必须抛弃的。(p43)
5. 判断下得太早,往往会使我们看不清近在眼前的事物。(p55)
6. 既然我们不能不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看这个世界,我们就要明白自己所看到的是多么有限……发现自己的偏见是智慧的开端,摆脱自己的偏见是自由的源泉。(p61)
7. 未来是人类特有的领域。(p104)
8. 每一种文化里的青年人都得研究他们自己的文学和历史,原因之一就是,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去理解并参与自己群体内思想和情感的交流。(p127)
9. 一个读者能否把自己当成故事里的角色,一半得看这个故事成熟的程度,一半也得看读者本人成熟的程度。(p135)
10. 我们之所以会认为有些人“不成熟”,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无法恰切地应对失败、悲剧或是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一件不乐意的事情。甚至是在象征性体验中,这种人往往也无法忍受“悲苦的结局”。(p136)
11. 作家借助语言将其经验和态度整理出来,从而在读者心中产生作用,使读者也能把其个人经验和态度略事整顿。经过这番整顿,读者的内心也就可以变得略微整齐些。这就是艺术的目的。(p152)
12. “你的意思是什么?你实际上想说得是什么?”经常这样自问或反问他人,就会在这个日益喧闹的世界上减少大量没有意义的陈述。(p166)
13. 有趣的谈话和写作,以及清晰的思想和随之而来的和谐心境,都需要高级抽象阶级与低级抽象阶级、语言与现实不停地互相发挥作用。(p173)
14. 我们把事物叫做什么名字、在哪一点或哪条线上将两种不同的东西分开,会根据我们的利益和分类目的而定。(p186)
15. 忽略了在分类过程中被省略的特征,也就等于忽略了差异。(p191)
16. 哪些分类法能够产生社会需要的结果,社会便会把那些分类法视为“真理”。(p194)
17. 想要衡量文明生活中各种复杂的欲望,我们需要有一张日益精细的价值表和一种远大的眼光,以免因为要满足一个欲望而阻碍了别的乃至更重要的欲望。(p212)
18. 常爱夸自己的话语合乎逻辑的人,往往也是我们认识的人中最难相处的人。(p222)
19. 每个国家的历史老师常常都会故意不提或搪塞本国历史上那些丢脸的事实。他们之所以要抑制或搪塞,就是因为他们担心虽然这些事实确也是事实,但以它们的指示效能而论,却可能会对“易受影响的青年人”起到不好的作用。(p235)
20. 电视的主要价值在于自我满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只有顾及他人感受的人才会被他人接受。(p246)
21. 每个人都倾向于保护自己的制度,使它们不致受到挑战或攻击。这一事实是社会之所以能够稳固存在的基础。(p253)
22. 整个社会(从前常常如此,现在也是一样)在面对自身最迫切的问题时便会专门盯住一种解决方法。(p262)
23. 有人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可是只有知道自己知识有限的人,才会拥有真正的知识。(p264)
24. 牛1不是牛2,牛2不是牛3。(p270)
25. 我们不要以为有成就的思想家就一定会比毫无成就的人“思考得更多”。这种想法是一个错误。他们不过是思考的效率比较高而已。(p272)
26. 无论我们活到多大岁数,我们还是会继续需要一个代表父母亲的记号:一样可以安慰我们而且有权力的东西,无论我们需要什么答案都可以向其求救。(p274)
27. “巨著”必须能够提出新的而且有得到圆满答案希望的重要问题。倘若“巨著”的结果是我们停止研究,那便是我们读错了。(p276)
28. 地图不是地域,自我概念不是自己。一张地图并不代表整个地区;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也略去了他真正自我中的很大一部分,因为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完全认识自己。(p278)
29. 经验本身是一位非常不完善的教师,因为它并不能教给我们怎样去理解自己的经验……除非一个知道要在经验里找寻什么,否则他的经验往往会对他毫无意义。(p286)
30. 同类之间广泛地利用语言进行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工具。(p288)
回应 2022-05-07 18:34:43 -
老闆娘娘 (不气 要美)
“无法解决”的问题 密歇根大学心理学教授诺曼·马耶尔 (Norman Maier)曾经做过一套将“神经病”传到老鼠身上的试验。他先训练老鼠,教它们从一个小台上向前面的两扇门跳。倘若一只老鼠向右边跳,那扇门闭住不肯开,它便会撞着鼻子,跌到一个网里。倘若它向左边跳,门开了,它就会得到一碟食物。等到老鼠们熟悉了这套反应后,他就改将食物放在右边门后,这样一来老鼠们再想得到食物,就非得向右边跳不可。倘若有老鼠无法明白...2022-03-08 19:09:01
“无法解决”的问题 密歇根大学心理学教授诺曼·马耶尔 (Norman Maier)曾经做过一套将“神经病”传到老鼠身上的试验。他先训练老鼠,教它们从一个小台上向前面的两扇门跳。倘若一只老鼠向右边跳,那扇门闭住不肯开,它便会撞着鼻子,跌到一个网里。倘若它向左边跳,门开了,它就会得到一碟食物。等到老鼠们熟悉了这套反应后,他就改将食物放在右边门后,这样一来老鼠们再想得到食物,就非得向右边跳不可。倘若有老鼠无法明白这一新制度,每次跳下去时不知道自己是会得到食物还是会撞着鼻子,它最后就会放弃,怎么也不肯再往下跳。在这个阶段中,马耶尔博士说:“许多老鼠宁愿饿死,也不肯换一个方向。” 接下来就是用一阵阵的风或电力逼迫那些老鼠非作出决定不可。“那些在‘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形里被逼得非做反应不可的动物,”马耶尔博士说,“便产生了一种固定反应的习惯(比如专门向左边的门跳),不顾环境,一味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所选择的反应便凝固起来。…凝固现象发生后,那一动物也就失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学习适应环境的反应能力。”当一个向左边门跳的反应凝固后,即便右边的门是开着、里面的食物也看得清清楚楚,那只老鼠在受到压力时还是会继续向左边跳,而且一次比一次惊惶。倘若做实验的人还是硬要老鼠做决定的话,那只老鼠就会浑身痉挛,四边乱跑,伤了脚爪,撞在椅子和桌子上,然后剧烈地发抖,直到昏过去为止。在这种消极状态下,它会拒绝吃东西,拒绝对任何东西感兴趣,我们可以把它卷成一个球,或者把它腿上系条绳倒挂起来 ——它已经什么都不在乎了,因为它已经得了“神经衰弱症”。 上面所说的老鼠之所以会得上神经衰弱症,是因为它的问题“无法解决”。马耶尔博士很小心地暗示道:许多人之所以会得神经衰弱症,也是因为他们的问题“无法解决”。人所经过的阶段与老鼠经过的阶段并没有大大差别。第一步,面对一个特殊问题,他们都已学会老是选择一个固定的步骤的习惯。第二步,发现情形已经改变,原来的决定不能产生预期效果时,他们便会感到非常震惊。第三步,不论是由于震惊、焦虑还是失望,他们会凝固在原来的决定上,不顾结果,继续选择那条路。第四步,他们开始发怒,不肯再作出任何行动。第五步,当外界压力迫使他们非得选择一条路不可时,他们会再次作出原来熟悉的决断,从而再碰一下鼻子。最后,即使目标已在眼前清晰可见,只需另选一个方向就能达到,他们却反过来因为过度失望而发了疯。他们四处乱跑,躲在角落里烦恼,不肯吃东西,痛恨一切,咒骂别人,心灰意懒,对自己的境遇再不过问。 引自 第十五章 老鼠和人 回应 2022-03-08 19:09:01
论坛 · · · · · ·
译者序中的问题 | 来自巫馬聞 | 2021-10-31 11:58:45 | |
68页,翻译魔改太过了吧? | 来自zz | 3 回应 | 2020-11-23 16:17:44 |
第 12 章被删了?? | 来自Hi | 4 回应 | 2020-11-20 17:55:04 |
此书与台版有何区别? | 来自崔牧之 | 8 回应 | 2020-11-20 10:32:10 |
对《语言学的邀请》一书的林林总总 | 来自等在叶落时 | 1 回应 | 2018-07-10 15:36:21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Harvest Original (1991)8.9分 80人读过
-
麥田 (2014)8.6分 61人读过
-
文史哲出版社8.5分 20人读过
-
未知出版社 (2008)暂无评分 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生而有涯 书海无涯 (佾云)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语言学译著 (奔跑的阿甘)
- 逻辑学与批评性思维 (fenglong88)
- 逻辑\语言\认知(目前属于我的书) (斯宾诺莎的镜片)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语言学的邀请的评论:
feed: rss 2.0
332 有用 Invisible Wave 2016-09-03 14:31:20
妈的就是这本书写的太好了导致我去选了linguistics,结果发现是个超难搞的学科。
7 有用 鱼井 2020-06-06 17:17:05
翻译用心了,把举的例子都换成了中文语境里的典故,可读性上升到可以送给爸妈阅读的高度了。 一些自己零碎感悟到的道理,在书里被系统地加以阐述了,不禁在想,这些道理本该在更早的时候教与我们,中学教育里本该有这样一些更有价值的内容。可是我们的教育做了什么。
11 有用 偷着乐的镜中 2019-07-10 14:50:28
被书名忽悠了...其实和语言学没有什么关系。原书名《Language in Thought and Action》直译来是《思想与行动中的语言》,其实就是生活语言的原理与运用。前半部分类似ontology,后半部分类似political science。作者核心观点就是意识到语言中“内向观点”的悬空性,避免对语言的偏执影响力我们真实的生活。台版翻译成《语言与人生》颇好,的确很多地方是借语言讲为人、... 被书名忽悠了...其实和语言学没有什么关系。原书名《Language in Thought and Action》直译来是《思想与行动中的语言》,其实就是生活语言的原理与运用。前半部分类似ontology,后半部分类似political science。作者核心观点就是意识到语言中“内向观点”的悬空性,避免对语言的偏执影响力我们真实的生活。台版翻译成《语言与人生》颇好,的确很多地方是借语言讲为人、为事之道的。要是语言学如此简单,就不会让我头秃了... (展开)
5 有用 Cynthiastar 2017-12-16 13:52:24
这本书三观太正了。
6 有用 Josherich 2017-10-28 21:11:29
翻译抢戏
0 有用 双吉汉堡酸黄瓜 2022-05-17 21:20:45
怎么在教我做人了哈哈哈哈
0 有用 熊二biubiubiu 2022-05-16 20:03:08
后半部分很有收获
0 有用 firefly 2022-05-16 15:47:14
和心理学的联系还挺大的!还有哲学
0 有用 冰冻橘子瓣婴宁 2022-05-14 00:58:55
道理近乎常识,但其中使用的概念和分类,以及它们向各个现实问题伸出的触角,仍给人另辟蹊径之感。
0 有用 beren 2022-05-12 08:55:05
“牛1不是牛2,牛2不是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