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列车》的原文摘录

  • 后表线连接并保护整个身体的后表面,像一个从脚底到头顶的盔甲,可分为脚趾到膝盖,以及膝盖到额头(图3.2/表3.1)两部分。当站立,膝盖伸直时,后表线成为整个肌筋膜上的一条连续线路。后表线也可以拆解成单个的部分,在图中可看到路线本身及其附着在骨骼模型上的情况(图3.3和3.4)。 (查看原文)
    小宇宙 4赞 2020-12-22 11:57:23
    —— 引自章节:3 后表线
  • 螺旋线(SPL)(图6.1)有左右两条螺旋反向环绕身体的线。它从颅骨两侧穿过上背部连接到对侧肩部,然后环绕肋部到身体前面,在肚脐水平交叉回到与颅骨同侧的髋关节。从髋部,螺旋线以“跳绳”的方式沿大腿前外侧,越过胫骨到内侧足弓,然后通过足底向上,经下肢后外侧到坐骨,然后进入竖脊肌筋膜(进入哪一侧,取决于姿势或位置),最终抵达非常接近其起点的颅骨位置。 (查看原文)
    小宇宙 2赞 2020-12-22 14:12:36
    —— 引自章节:6 螺旋线
  • 本章我们要认识四条独特的肌筋膜线,它们起始于中轴骨,穿过肩部的四个层面,止于手臂的四个象限和手的四个“边”,即拇指、小指、手掌与手背(参考DVD:Shoulders and Arm Lines 13:05-14:35)。除了显著的、整齐的对称性外,比起下肢对应的路线,臂线(图7.1)的纵向连接中有更多的肌筋膜路线“交叉”。因为人体肩和手臂的活动具有特殊性(较更稳定的下肢而言),所以这些多角度的自由活动需要更多样化的路线来控制与稳定,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内部连接。尽管如此,臂线会沿着手臂前、后侧非常符合逻辑地按深浅排列(图7.2,表7.1)。臂线依据它们跨过肩部的位置来命名(图7.3)(在第8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路线从肩部连接到对侧的骨盆带)。 (查看原文)
    小宇宙 2赞 2020-12-22 14:24:30
    —— 引自章节:7 手臂线
  • 前深线是身体肌筋膜的“核心”。冠状面上,它分布在左右两条体侧线之间;矢状面上,则如同三明治般地夹在前表线和后表线之间;其外层由螺旋线及功能线包绕着(图9.1)。前深线从足底出发,始于足底的深层,沿着小腿的后侧上行。从膝后方到达大腿内侧。从这里开始,它的主要轨道走行于髓、骨盆及腰椎前侧;同时,另一条轨道则走行于大腿后侧,向上通过骨盆底部,在腰椎与上一轨道汇合。从腰大肌-横隔交界开始,它分数条支线向上围绕并经过胸部的脏器,终止于脑颅和面颅的底部(图9.2/表9.1)。与前面所述的其他筋膜线相比,前深线需要理解成三维空间,而不是一条线。当然其他线也是立体的,但是更容易被描绘成拉力线。前深线则显然立体性更强。虽然前深线的基本结构为筋膜,但在下肢则包含了许多解剖上深层的、更隐蔽的、具有支持功能的肌肉(图9.3)。行经骨盆时,前深线与髋关节有着紧密联系,将行走节奏与呼吸波动联系在一起。在躯干,前深线介于神经运动的“底盘”和在腹腔中一些古老器官之间,分布于自主神经节的周围。在颈部,它的提升力平衡了前表线与后表线的下拉。对前深线的全方位理解几乎对于任何手法及运动治疗的成功都是必要的。 (查看原文)
    小宇宙 2赞 2020-12-22 15:05:38
    —— 引自章节:9 前深线
  • 在久坐文化中,我们粘在计算机及轿车上,缺乏坐姿的普遍训练,有点介于愚蠢与罪过之间。调整坐姿时,动作的基本思路是调整整个脊椎而非身体任何单一的部位。该训练是为了唤醒脊椎弹簧般的整合动作以调整坐姿,纠正“学校书桌”问题。 做此运动时,坐在板凳或椅子前端,不要碰触或斜靠在椅背中。选择硬的或是较薄的椅垫才能真正感觉你正坐在坐骨结节的什么部位上。坐高并将骨盆前后摇动将自己摆到最高的坐姿,这样就能有最舒适的腰椎曲线。 非常缓慢地让自己在坐骨结节上向后滚动,让身体随着骨盆姿势的变化做出反应,你的尾骨会慢慢朝向椅子而腰椎曲度渐减,甚至逆转。保持动作缓慢且小范围进行,敏锐地注意你的反应,如果你让身体其他部位随之反应而不是僵硬地保持姿势,就会发现当骨盆后倾时,胸部前方会开始下降。 缓慢且小范围地前后摇晃,注意前后两个位置间的关联性。骨盆向后摆动,胸部就轻微下降或弯曲;骨盆向前摆动,胸部会毫不费力地再次抬起。 继续这个动作并把注意力转向你的颈部。如果你不去保持头部相对水平位置,而让它随着脊椎的其他部分一起运动,那么,当颈部自然开始弯曲时,头部将开始前倾,使得视线落向地板。我们倾向于将头与身体其他部分分开,所以对大部分人来说最难找到这种关联。我们习惯于保持头部与所处空间的定向,而不是让头去感应其他脊椎的内在活动。如果继续做,你将会感觉到这种关联。 (查看原文)
    小宇宙 1回复 2赞 2020-12-22 15:30:37
    —— 引自章节:10 训练中的解剖列车
  • 由直立坐姿进入脊椎完全弯曲姿势,在完全弯曲时,尾骨靠近椅子,胸骨更靠近耻骨,你会看到你的大腿(图10.23)。请确认你是由骨盆开始动作,反向移动,让骨盆带动腰椎,腰椎接下来带动胸椎,再持续地伸直颈部及抬起头。重复这些顺序几次直到脊椎的弹性增加而感到动作轻松。 做这些动作时,当心不要让胸部移到骨盆后方,即使在完全屈曲时,胸部和头的重力线仍保持在骨盆上方(图10.24)。如果你弯曲时,呼吸及器官感到空间的挤压,也许是上半身的重量移到了骨盆后侧。可利用侧面的镜子来检查,生理学上应该很容易做到完全屈曲。 现在,仍然从骨盆开始做,由屈曲到直立,然后从直立到过伸。现在耻骨移向椅垫,使腰椎曲度加大而胸骨抬起。注意让其他脊椎支配头部的角度,而不是让头来带领脊椎的动作(图10.25)。若你让头颈与其他脊柱协调,在此动作中颈部将不会过伸,过伸的能力被“保留”下来(图10.26)。 让身体回到直立,经过正中姿势再到屈曲,使脊椎可以在屈曲和过伸之间的全范围活动,然后再回来,直到整个动作都熟悉为止。每一次动作都是由骨盆起始,感觉体重由坐骨结节后方移到前方,如果发现头部难以控制就停止动作或放慢速度,然后试着再掌控动作。为了更加有效,全程保持对脊柱的认知很重要,构建一副图像:脊柱像个弹簧运动,在放松的正中位,流畅地从完全屈曲到完全伸展。虽然儿童及无耐心的成人都想要很快地做完整个动作,但较慢的动作更有利于获得脊椎动作最初的完整性并将其整合到日常活动中。 (查看原文)
    小宇宙 1回复 2赞 2020-12-22 15:30:37
    —— 引自章节:10 训练中的解剖列车
  • 前表线(the Superficial Front Line,SFL)(图 4.1)连接人体的整个前表面,下起自足背,上至头颅侧面,可分为脚趾到骨盆和骨盆到头部两部分(图4.2,表4.1)。当髋关节处于伸展状态(站立位)时,这两部分作为一个连续的筋膜路线协同作用。 (查看原文)
    小宇宙 1赞 2020-12-22 13:37:52
    —— 引自章节:4 前表线
  • 体侧线(The Lateral Line,LL)(图5.1)位于身体两侧,起自足内侧与外侧的中点,从踝外侧上行,经小腿和大腿的外侧面,以“篮纹编织状” 或“鞋带交叉”方式上至躯干,由肩部下方上行至头颅的耳部区域(图5.2A、B和表5.1)。 (查看原文)
    小宇宙 1赞 2020-12-22 14:04:22
    —— 引自章节:5 体侧线
  • 为了说明三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举个例子:一个人变得沮丧,不论原因如何,通常以躯体形式来表达,例如呼气时——他们通常表现为胸部低沉,吸气时也没有充分提升肋骨。反之,几乎没有人会抬头挺胸地说:“我很沮丧。”这种沮丧的姿势开始可能源于神经的感觉,在自我与外界斗争中的罪恶感、疼痛感或焦虑等,但它很快地会以收缩的重复模式由运动系统表现出来。一段时间之后,这个慢性收缩的形态会被筋膜系统适应,常常传递到全身——胸腔的这一模式需 要腿、脖子、肩膀、肋骨及腹压系统的代偿。呼吸减少会改变体内血液和体液的化学平衡,减少氧浓度,增加皮质醇浓度。简单地改变血清素再吸收的速率,甚至改变对自我价值的内在认知,在这一整体行为模式下不可能完全奏效。因为这个行为模式已成为动作习惯,成为筋膜网的一部分,成为体液化学路径之一。 (查看原文)
    小宇宙 1回复 1赞 2020-12-21 23:34:46
    —— 引自章节:1 筋膜及其生物力学调控
  • 功能线(图8.1)从臂线开始,跨过躯干表面,延伸到对侧骨盆和下肢(因经线是走向两端的,也可以说从下肢向上到骨盆,并跨到对侧的胸腔、肩和臂)。其中,一条跨过身体的前侧,另一条跨过身体的后侧。因此,左右两条线跨过躯干呈“X”型(图8.2,表8.1)。第3条线为同侧功能线,从肩延伸到同侧膝内侧。与其他经线不同,功能线很少发挥调控站姿的作用,故称为功能线。在体育运动或其他活动时,功能线主要借助对侧力量的补充而发挥稳定和平衡功能,或者增加推力。例如,投标枪或投掷棒球时,驱动力经过左下肢和髋部上传至右手给物体一个附加的速度(图8.3)。 (查看原文)
    小宇宙 2020-12-22 15:01:15
    —— 引自章节:8 功能线
  • 在拜日式(图10.50A)手臂开始展开时,或基本战士姿势中的新月式(图10.50B),可见到前表线的伸展(随之有后表线的收缩)。桥式(图10.50C)是调节前表线伸展的基本姿势,弓式 (图10.50D)的伸展会更加充分,而骆驼式会强烈地牵拉整条前表线(图10.50E)。轮式或后仰式(图4.7A)也是强烈牵拉前表线的方法。瑜伽体式的许多姿势差不多作用于躯体的同一结构,只不过是重力的方向不同而已。 (查看原文)
    小宇宙 1回复 2020-12-22 21:58:56
    —— 引自章节:10 训练中的解剖列车
  • 下犬式(图10.51A)及体前屈式(图10.51B)的主要作用是伸展后表线。婴儿式(图10.51C)中膝关节屈曲可以伸展后表线的上半部,减轻后表线下半部的拉伸。犁式也强力拉伸到后表线(见图4.7B)。 尽管船式(图10.51D)明显伸展后表线(如同将下犬式姿势颠倒过来),挑战通过腿及躯干前方的前表线的肌力;但实际上,该姿势是强化核心的姿势,涉及前深线的腰大肌和其他髋屈肌。 (查看原文)
    小宇宙 1回复 2020-12-22 21:58:56
    —— 引自章节:10 训练中的解剖列车
  • 门式能够伸展体侧线,图10.52A中是伸展左侧,三角式(见图4.17B或图10.56)也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在侧犬式中(图10.52B)中以手将身体撑直强化了体侧线(有益于体侧线最基本的稳定作用)。这样,体侧线接近地板,避免脚踝到耳朵的路线倒塌,半月式姿势(没有图片)则要求体侧线尽可能向天花板方向靠近。 (查看原文)
    小宇宙 1回复 2020-12-22 21:58:56
    —— 引自章节:10 训练中的解剖列车
  • 简单的圣人式和任何复杂的扭转姿势(图10.53A及图6.22)都能伸展螺旋线的上部。这些姿势在伸展一侧螺旋线的同时又强化了另一侧。当然这样的姿势挑战了骨盆、脊柱核心及较浅的螺旋线与功能线。鸽子式挑战的是深层外旋肌(前深线分支)及下螺旋线的外侧(股二头肌及腓骨肌,图10.53B)。在弓步与低位战士式中,将伸展的脚背转向外侧(腿外旋,见图10.50B及图9.29),下螺旋线的前部(阔筋膜张肌及胫骨前肌)将得到伸展。 (查看原文)
    小宇宙 1回复 2020-12-22 21:58:56
    —— 引自章节:10 训练中的解剖列车
  • 所有的手臂线都在着重于肩及手臂的姿势中受到牵拉。牛式主要挑战臂前表线和臂后表线,鹰式主要挑战臂前深线与臂后深线(图10.54A及B)。 (查看原文)
    小宇宙 1回复 2020-12-22 21:58:56
    —— 引自章节:10 训练中的解剖列车
  • 树式一类(图10.55A)主要是促进平衡的姿势,运用了从躯干上部至脚的所有线路,促进腿外侧的体侧线及腿内侧的前深线之间张力与神经学平衡。倒立式(图10.55B)使用双臂和双肩作为临时的“腿”,支撑身体其他部分的重量,需要所有躯体线的平衡——后表线、前表线、体侧线、螺旋线及前深线和功能线。 (查看原文)
    小宇宙 1回复 2020-12-22 21:58:56
    —— 引自章节:10 训练中的解剖列车
  • 瑜伽类的运动可以通过追踪各个体位中肌筋膜经线的曲线轨迹和角度来评估、判断练习者的进步程度。图10.56和10.57展示了分别由有经验的教师(A)、中等水平的学生(B)及初学者(C)所演示的三角式(Trikanasana)和三角扭转伸展式(Parivritta Parsvakonasana),比较肌筋膜经线来判断进步程度。我们的在线教学为大家提供了详细的图片对比。 (查看原文)
    小宇宙 1回复 2020-12-22 21:58:56
    —— 引自章节:10 训练中的解剖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