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副标题: 从古希腊到当下
原作名: Filosofihistorie
译者: 童世骏 / 郁振华 / 刘进
出版年: 2016-3
页数: 664
定价: 98.00
装帧: 平装
丛书: 大学译丛
ISBN: 9787532770168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一部经典长销、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史作品。初版于1972年,以后屡次修订、充实。除了两个挪威语版本(尼诺斯克语和博克马尔语)、三个北欧其他语言的版本(瑞典语、丹麦语、冰岛语)之外,还相继被译成德语、俄语、英语、乌兹别克语、汉语、塔吉克语、土耳其语、阿塞拜疆语、法语、阿拉伯语,最近还推出了波斯语和阿尔巴尼亚语的版本。作为教材和参考读物,该书已得到数十年时间和近二十个语种的检验。
本书作者是当代北欧哲学家,在哲学史和哲学理论两方面皆有深厚造诣,其运思以融会分析哲学传统和大陆哲学传统为特征。本书通过对诸多哲学传统的比较来展现西方哲学的概貌,通过对哲学历史的叙述来揭示哲学思维的特点,通过结合社会政治和科学人文的背景来勾画各哲学流派的发展脉络。全书围绕哲学核心问题,不仅着眼于历史语境,与过去的哲学家展开对话,而且将视线延至当下,与罗尔斯、罗蒂和哈贝马斯等当...
本书是一部经典长销、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史作品。初版于1972年,以后屡次修订、充实。除了两个挪威语版本(尼诺斯克语和博克马尔语)、三个北欧其他语言的版本(瑞典语、丹麦语、冰岛语)之外,还相继被译成德语、俄语、英语、乌兹别克语、汉语、塔吉克语、土耳其语、阿塞拜疆语、法语、阿拉伯语,最近还推出了波斯语和阿尔巴尼亚语的版本。作为教材和参考读物,该书已得到数十年时间和近二十个语种的检验。
本书作者是当代北欧哲学家,在哲学史和哲学理论两方面皆有深厚造诣,其运思以融会分析哲学传统和大陆哲学传统为特征。本书通过对诸多哲学传统的比较来展现西方哲学的概貌,通过对哲学历史的叙述来揭示哲学思维的特点,通过结合社会政治和科学人文的背景来勾画各哲学流派的发展脉络。全书围绕哲学核心问题,不仅着眼于历史语境,与过去的哲学家展开对话,而且将视线延至当下,与罗尔斯、罗蒂和哈贝马斯等当代哲学家进行对话。
本书的中译本(2004,2012)根据2001年劳特利奇出版社的英译本A History of Western Thought: From Ancient Greece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译出,并根据作者建议,把2000年挪威语版所收原著的中译附在各章末尾。2015年作者对原书有关章节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补充,译者也梳理了读者对前两版中译本的反馈意见,对有关译文作了仔细修订。
作者简介 · · · · · ·
奎纳尔•希尔贝克 1937年出生,当代北欧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20世纪60年代曾担任著名哲学家赫尔伯特•马尔库塞的助教,现为挪威卑尔根大学荣休教授、挪威科学院院士、德国柏林大学和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从《虚无主义?》到《现代性的实践学》,再到近期出版的《时代之思》、《多元现代性:一个斯堪的纳维亚经验的故事》等,希尔贝克已经用挪威语、德语、英语和法语出版了十几部著作。
尼尔斯•吉列尔 1947年出生,挪威卑尔根大学荣休教授,著作有《巫师与人文主义者》等。
译者:
童世骏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著作有Dialectics of Modernization: Habermas and the Chinese Discourse of Modernization、《批判与实践—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和《论规则》等,译作有《在事实与规范之间》、《时...
奎纳尔•希尔贝克 1937年出生,当代北欧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20世纪60年代曾担任著名哲学家赫尔伯特•马尔库塞的助教,现为挪威卑尔根大学荣休教授、挪威科学院院士、德国柏林大学和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从《虚无主义?》到《现代性的实践学》,再到近期出版的《时代之思》、《多元现代性:一个斯堪的纳维亚经验的故事》等,希尔贝克已经用挪威语、德语、英语和法语出版了十几部著作。
尼尔斯•吉列尔 1947年出生,挪威卑尔根大学荣休教授,著作有《巫师与人文主义者》等。
译者:
童世骏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著作有Dialectics of Modernization: Habermas and the Chinese Discourse of Modernization、《批判与实践—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和《论规则》等,译作有《在事实与规范之间》、《时代之思》(合译)、《理性、真理与历史》(合译)等。
郁振华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著作有《形上智慧如何可能?》、《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等,译作有《跨越边界的哲学》(合译)、《时代之思》(合译)等。
刘进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毕业并任教,译作有《多元现代性:一个斯堪的纳维亚经验的故事》(合译)等。
目录 · · · · · ·
第一章前苏格拉底哲学,附带浏览古代印度思想和古代中国思想1
第一节古希腊城邦——共同体中的人1
第二节古代印度思想和古代中国思想之一瞥22
第二章智者派和苏格拉底35
第一节智者派35
· · · · · · (更多)
第一章前苏格拉底哲学,附带浏览古代印度思想和古代中国思想1
第一节古希腊城邦——共同体中的人1
第二节古代印度思想和古代中国思想之一瞥22
第二章智者派和苏格拉底35
第一节智者派35
第二节苏格拉底44
第三章柏拉图——理念论和理想国52
第一节知识和存在53
第二节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善63
第三节艺术的伦理责任70
第四章亚里士多德——自然秩序和作为“政治动物”的人79
第一节理念或实体80
第二节本体论和认识论82
第三节亚里士多德和生态学89
第四节知识和实践91
第五节艺术——摹仿和净化101
第五章后期古典时期109
第一节确保个体幸福109
第二节伊壁鸠鲁主义——确保个人安康112
第三节斯多葛学派——确保个人幸福113
第四节新柏拉图主义120
第五节怀疑论121
第六节古代的科学和其他学科127
第六章中世纪136
第一节基督教和哲学136
第二节教皇和国王——一国两主139
第三节奥古斯丁: 信仰与理性142
第四节共相的问题,以及经院学派153
第五节托马斯•阿奎那——调和与综合157
第六节帕多瓦的马西略和奥卡姆的威廉——从综合到怀疑论174
第七节马丁•路德——意志主义和唯名论: 惟有信仰177
第八节大学传统180
第九节阿拉伯哲学和科学185
第七章自然科学的兴起192
第一节方法之争192
第二节天文学——哥白尼和开普勒199
第三节物理学——伽利略和牛顿203
第四节生物科学213
第五节作为主体的人215
第八章文艺复兴与现实政治——马基雅弗利和霍布斯223
第一节马基雅弗利——作为权术的政治223
第二节基于契约的政治和基于自然法的政治——阿尔特胡修斯和格劳修斯228
第三节霍布斯——个人和自保230
第九章怀疑和信念——处于中心的人248
第一节笛卡儿——有条理的怀疑和对理性的信赖248
第二节帕斯卡尔——人心的理性256
第三节维科——作为一个模式的历史256
第十章作为一个体系的唯理论268
第一节斯宾诺莎——神即自然268
第二节莱布尼兹——单子和先定的和谐276
第十一章洛克——启蒙和平等281
第一节认识论和知识批判281
第二节政治理论——个人及其权利289
第十二章经验主义与知识批判303
第一节贝克莱——对经验主义的内部批判303
第二节休谟——作为批判主义的经验主义309
第十三章启蒙运动、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329
第一节启蒙运动——理性和进步329
第二节对启蒙运动的逆反340
第三节经济自由主义351
第四节功利主义——功利计算和法律改革355
第五节社会自由主义,以及作为合理性的一个条件的自由359
第六节政治自由主义367
第十四章康德——哲学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380
第一节先验哲学——认识论380
第二节先验哲学——道德理论389
第三节政治理论395
第四节判断力——目的论和美学400
第十五章人文学科的兴起408
第一节背景408
第二节赫尔德和历史主义409
第三节施莱尔马赫和诠释学413
第四节历史学派——冯•萨维尼和冯•兰克414
第五节德罗伊森和狄尔泰——人文学科的独特性416
第六节历史学派的解体421
第十六章黑格尔——历史和辩证法425
第一节反思,辩证法和经验425
第二节主人与奴隶——为了承认和社会认同而进行的斗争432
第三节作为理性的传统——普遍和特殊之间的张力434
第四节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437
第五节评论和回应——对黑格尔的种种责难439
第十七章马克思——生产力和阶级斗争446
第一节辩证法和异化447
第二节历史唯物主义451
第三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456
第四节剩余价值和剥削457
第五节评论和回应——对马克思的种种责难459
第六节恩格斯——从马克思主义视角考察家庭463
第十八章克尔恺郭尔——生存和反讽469
第一节直接交往和生存交往470
第二节生命道路的三个阶段472
第三节主观性即真理478
第四节民主政治是蛊惑民心479
第十九章关于我们对人的看法的争论483
第一节达尔文——遗产和自然选择484
第二节尼采——上帝之死490
第三节弗洛伊德和无意识502
第二十章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525
第一节共产主义——列宁: 政党和国家525
第二节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和议会主义531
第三节法西斯主义——民族主义和秩序532
第四节现代国家的意义——弗朗西斯•福山539
第五节政治化的宗教——作为传统和现代性之奇异结合的伊斯兰教541
第二十一章社会科学的兴起547
第一节背景547
第二节奥古斯特•孔德——社会学的“大祭司”547
第三节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550
第四节费迪南•滕尼斯——共同体和社会551
第五节格奥尔格•西美尔——社会组织554
第六节爱弥尔•涂尔干——社会和社会凝聚力556
第七节马克斯•韦伯——合理性和“英雄式的悲观主义”559
第八节塔尔科特•帕森斯——行动和功能569
第二十二章自然科学的新进展577
第一节爱因斯坦和现代物理学577
第二节科学分叉和技术发展——科学的应用和跨学科的进路582
第二十三章当代哲学概观593
第一节实用主义——最好在共同体内部寻求知识593
第二节逻辑实证主义——逻辑与经验主义595
第三节卡尔•波普尔和“批判理性主义”601
第四节托马斯•库恩——科学中的范式转换607
第五节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作为实践的分析哲学609
第六节日常语言哲学和言语行为理论——奥斯丁和塞尔614
第七节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胡塞尔和萨特616
第八节认同和承认——西蒙•德•波伏娃与女性主义哲学624
第二十四章现代性和危机634
第一节现代性之批判634
第二节马丁•海德格尔——经由诗艺636
第三节汉娜•阿伦特——积极生活(Vita Activa)639
第四节加达默尔——诠释学传统644
第五节德里达、福柯和罗蒂——解构和批判648
第六节于尔根•哈贝马斯——经由论辩652
修订版译者后记660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西方哲学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西方哲学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西方哲学史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西方哲学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8 条 )




读克尔凯郭尔章节之感
> 更多书评 28篇
-
孔子 希腊哲学是城邦(polis)生活的产物。所有希腊哲学家毫无例外地都参与作为自主政治单元的城邦。在城墙之内,有专门的地方供人进行哲学讨论和其他重要的思想文化活动。城邦还为政治交流和讨论提供一块公共空间,因此使得在自由而平等的公民之间发生的那种新的政治实践形式成为可能。柏拉图的学园(Academy),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学府(Lyceum),两者都享有重大的学术自由和自治;这样一些常设的学术机构的发展,就是由此而... (7回应)
2021-08-12 22:04:40 4人喜欢
孔子
希腊哲学是城邦(polis)生活的产物。所有希腊哲学家毫无例外地都参与作为自主政治单元的城邦。在城墙之内,有专门的地方供人进行哲学讨论和其他重要的思想文化活动。城邦还为政治交流和讨论提供一块公共空间,因此使得在自由而平等的公民之间发生的那种新的政治实践形式成为可能。柏拉图的学园(Academy),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学府(Lyceum),两者都享有重大的学术自由和自治;这样一些常设的学术机构的发展,就是由此而获得基础的。这样的发展在印度和中国都没有。中国的城市不是一个古希腊意义上的城邦。它不是一个可以与其他国家缔约的自治实体。
中国的城市是中央集权的行政的组成部分。中国文明总的来说是以人类行为规范作为取向,它是一种取向于传统的经书文化,而不是一种公共话语文化。希腊人对思辨的系统的哲学的兴趣,印度人对解放和拯救的兴趣,在这里都没有多少。中国文明更多的是实践的和实用的取向。
中国的哲人们常常出身于“贫寒贵族”之家,他们不得不谋职于庞大帝国朝廷中建立的那些行政机构。许多中国大思想家来自这个阶级。他们几乎毫无例外地是饱学的文官,已经获得了一个官僚体制的认可(有时甚至是接受了这个体制的教育)——与我们今天的哲学教授相差无几!孔丘或孔夫子就是从这样一种环境中出来的。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生活的年代大致相当于佛陀、泰勒斯和毕达哥拉斯的年代。孔子自己写的东西没有流传下来;但他思想的核心方面被记录在《论语》这本孔子与他学生的对话(问答)语录集当中了。这些对话的主题是社会伦理问题,其核心是正确的行为。这部著作向我们描绘的孔子,是一位强烈依恋传统的思想家:通过仔细学习传统,个人可以理解他们的责任是什么。在改良那时混乱的社会秩序的种种努力中,传统也成为一个规范。研习古典文本在孔子学说中具有核心地位,因此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主导的态度是适应世界,而不像在印度哲学中那样是逃离世界。
孔子对自然哲学和宗教哲学没有多少兴趣。他像苏格拉底一样把个人作为关注点。这种态度在下面这段话中得到了精炼的表达:“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概括正确行为标准的是仁这个概念。孔子用来谈论仁的话,令人想起《圣经》中的登山宝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在孔子的学说中,爱邻人的观念常常被称为“恕道”:我们寄希望于别人的,应当成为我们自己对他人的行为的试金石。
孔子关于仁和恕的教导不应该作严格的普遍主义的诠释。他捍卫一种直接的社会等级分类。个人的义务因此是与其社会地位联系在一起的。好的生活,在孔子看来,是在“五伦”中实现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每方均有其义务。以下句子是关于君对臣的关系的精辟表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这句话还可以被理解为是对那个理则的运用。在这个语境中,它的意思或许是:作为臣民的个人应该问自己,假如我是君主的话,我希望我的臣民是怎样行动的?如果答案是他们应该臣服,那就意味着这个理则是与传统的上下尊卑关系相一致的。
孔子没有提出一个系统的哲学。最主要的是他提出了有关人伦关系的有益建议,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智慧学说。他一生中吸引了大批学生。直到今天为止,这种实用取向的“儒家”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即使在现代中国,以句子、格言和短文的形式来提出实践哲学,也并不是罕见的事情(参见《毛主席语录》)。
孔子的伦理思想被孟子(约公元前371—前289)所发展。他像孔子一样相信人是本性善良的,而这种善可以通过教育而进一步发展。像这个时期的其他许多中国哲学家一样,孟子生活在一些诸侯的朝廷中,在那里他在仁和义这两个主要德行方面给诸侯以引导。
道家哲学
儒家提出的哲学是有现实根基和政治基础的,而道家的特点则是神秘主义和整体论思想。通常认为老子是中国文化生活中道家倾向的最大代表,尽管我们可以提到另一位极有影响的道家思想家,那就是庄子(生于公元前369)。对老子的生平我们几乎一无所知,除了他被认为是比孔子年龄稍长的同时代人。据信他寻求一种隐居生活,回避名利。老子的名字与著名的《道德经》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尽管这是不是他亲自写的尚有疑问。它可能是由他的学生们记录下来的。
《道德经》被认为是道家哲学的主要经典。这个文本不容易理解,诠释起来有许多问题。老子像赫拉克利特一样经常被看作是“令人困惑的”、“深不可测的”。《道德经》最好被刻画为是对中国自然哲学或存在哲学的一个贡献。就此而言,它与儒家的实践取向的哲学判然有别。
对老子来说,最根本的观念是“道”。道被认为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样一些名目只能暗示道是什么。严格地说来,语言是不恰当的,因为道是无法用概念加以定义的。但是,老子对于道的反思与我们在希腊自然哲学家那里所熟悉的那种类型的问题和答案似乎有许多相似之处。阿那克西曼德相信始基是apeiron,也就是不确定者和无限者。在道和不定者之间无疑存在着某种家族相似。像阿那克西曼德一样,老子也主张道是先于天地而生的,道是万物的源起和复归。他用一个比喻来说明道可以被看作是“天地母”,是天下万物的出发点。我们或许可以把道理解为万有之有,是作为存在着的一切事物的基础的、无形无象的原始力量。但在另一个地方,老子说“有生于无”。这里他的意思可能是如果要避免把道当作一个对象或某种存在之物的话,就必须把作为原始力量或“有”的道描述为“无”。当然,这样的诠释充满着大量不确定性。但是如果这样的诠释是合理的,我们可以说老子是以与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家相同的方式来接近实体的问题的。
老子对宇宙正义的看法与早期希腊哲学的类似之处相当明显。他似乎相信,在我们的存在中有一种基本的正义原则:物极必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当某物被推向极点,它就转变为它的反面。过多的幸福会转向不幸。极端的不幸会转向幸福。因此,当某物越过它的极限的时候,当狂妄发生时,似乎有某种力量在进行干预,恢复应该出现或将要出现的秩序。赫拉克利特有类似的思想。在残篇44中他说:“太阳不越出它的限度;否则那些爱林尼神——正义之神的女使——就会把它找出来。”因此,老子和赫拉克利特似乎都预设了一个确保有序存在的宇宙正义原则。
不难理解,“混沌”的老子会与儒家实用的社会伦理格言发生冲突。他明确反对儒家的教育传统,据说他还认为,与其让百姓多有知识,还不如让他们无知无识;太多的教育只会迷乱人心。
7回应 2021-08-12 22:04:40 -
为什么要研究哲学?一个简单的回答是:我们之所以研究哲学,是因为在我们随身携带的精神行装中,就已经包括了哲学——不管我们是不是已经知道了这一点——所以,我们最好还是对它多一些了解! 为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用下面这个悖论作为例子。有些人相信他们不应该夺取人类性命。但同时他们又相信他们应当保卫他们的国家。那么当战争爆发时,他们该做什么呢?如果参军,他们将与“不得杀害他人”的规则发生冲突。这个悖论有没有...
2020-05-01 23:16:33 1人喜欢
为什么要研究哲学?一个简单的回答是:我们之所以研究哲学,是因为在我们随身携带的精神行装中,就已经包括了哲学——不管我们是不是已经知道了这一点——所以,我们最好还是对它多一些了解! 为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用下面这个悖论作为例子。有些人相信他们不应该夺取人类性命。但同时他们又相信他们应当保卫他们的国家。那么当战争爆发时,他们该做什么呢?如果参军,他们将与“不得杀害他人”的规则发生冲突。这个悖论有没有一个解答?比方说,是不是其中一个规则比另一个规则更基本——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是为什么?这些人还必须问,特定情境下的军事行动在多大程度上将拯救生命;他们必须对自己的各种规则作彻底检验。对这些问题,我们追究得越深入,我们的工作就越富有哲学意味。 以这种问题和回答的形式出现的种种哲学预设,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它们的存在。领悟这些预设,借助于这些预设而进行思维,这不仅涉及某种个人性质的东西(我们设法使自己变得更好),而且涉及某种普遍的东西——我们是在尽可能寻求一些称得上真理的洞见。如果我们这样行事,我们就是以哲学的方式行事了。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从别人已经想过的东西、已经做过的事情那里获得教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应该“研习哲学”的缘故。 我们还可以问:哲学可以教给我们什么?今天,凡我们能认识的东西,难道不都是由科学教给我们的吗?即使科学无法为规范和价值提供理由,我们也可以通过诉诸法律来解决这些规范性问题。比方说,我们的社会已经取缔了种族歧视——这样的话,还有什么留给哲学来做呢? 但假如有一个社会还把种族歧视当作合法的事情,假如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我们是不是还必须尊重这样的歧视呢?如果我们不愿意这样做,我们或许可以诉诸禁止种族歧视的国际人权决议。但我们如何来说服那些拒绝人权决议的人呢?我们或许还可以在寻求辩护的道路上再往前走一步:我们可以诉诸宗教信念,或者一些我们认为不言自明的基本的正义原则。但我们如何才能说服那些具有不同宗教信念的人,或那些把其他原则当作不言自明的人呢? 为寻找一个可能的答案,我们可以先做以下的反思。知道什么和相信自己知道什么,这两者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区别,相当于这样两种情况的区别:一是拥有充足的理由去主张某事是真的、对的,一是并没有这样的理由来做这样的主张。这样,在多大程度上我们可以知道某些规范是具有普遍约束力这个问题,就成了我们是否拥有充分理由来主张这些规范之普遍性的问题。但这样一些理由并不是单属个人的:一个理由假如是有效的,那就是对每个人都有效的,而且不管它是由谁来表述的,都具有同等的效力。一个使我们有权利声称拥有知识的理由,因而就是一个在批判性检验和相反论据面前站得稳的理由。只有那些经受住持有不同观点的人的自由而公开检验的主张,才称得上是有效的主张。“一个合理的主张会是什么”,有关这个问题的一个看法,我们由此可以得到一点了解了;在这个看法中,就可能包括着一些哲学的(伦理的)问题。 人们通常把“是什么”的问题和“应当如何”的问题区别开来,并且说科学是对“是什么”的描述和说明,但它无法解释为什么“应当如此”。这个区别听起来好像满有道理:科学(比方说)可以描述我们是如何学习的,但不告诉我们为什么应当学习。也就是说,科学可以向我们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想要达到一个特定目标(比方说,以尽可能好的成绩通过考试),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一些东西。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如果想要得到某份工作,我们就应当参加那场考试。但是,这些“应当”的问题包含着一些相对的目标,这些目标对于其他目标来说是手段;而我们为什么应该选择这个手段——目标系列中的那个最终目标,却无法由科学来提供答案。 但是,通过澄清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也就是说,通过说明推动我们的动机是什么、我们的行动的后果是什么、存在着哪些可以选择的方案,科学仍然可以对我们的态度和行动产生重要影响。而且,科学可以搞清楚,人们通过他们的言行表明他们相信什么是对的、好的,因而揭示规范在社会中是怎样发生作用的。但从所有这些有关规范的事实,并不能推出结论说某些规范就是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的。 因此,当(比方说)人类学家在描述一个社会中的规范的时候,他们的意思是这些规范在这个社会中是“有约束力”的。但这并不是说这些规范对于我们是有约束力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同的社会中;这也不是说,这些规范就因为生活在那个社会中的人们相信是有约束力的而真的就是有正当理由的(比方说,用人作为求雨的祭品)。举个例子说,有一个社会实行将生理或心理不健全的婴儿遗弃的做法,我们可以对这个社会的规范作出理解,但不认可这些规范是正当有效的。承认某些规范在发生作用,就好像它们具有约束力一样,与认可这些规范是普遍有效的,不是同一回事。 我们将不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讨论,否则我们就是在导论中写整部教科书了。我们只希望表明这样一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规范性问题,可以把我们引向各个不同学科部门,也可以把我们引向哲学。这样做的目的,是表明从事哲学的研习是有意义的。 关于科学和哲学的关系这个复杂的问题,我们想补充一个简短的评论:科学的成果,是由构成有关科学项目之基础的种种概念预设和方法论预设所共同决定的。为说明这一点的实际意义,我们可以来看一个具体问题,比方说建造一个水电站;这个问题既可以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也可以从生态的角度来分析;既可以从技术的角度来分析,也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或者,也可以从不同的群体的角度来分析。这些不同的角度照亮了所研究问题的不同方面,就此而言,单单一个角度是无法告诉我们有关那个问题的全部真相的。要理解“实际情况究竟如何”,不管是建造一个水电站,还是对学校系统作集中管理,我们都必须熟悉有关问题的不同角度。如果我们把这种对不同角度的分析称作一种哲学反思,我们就可以说,当我们面对不同学科提出的问题的时候,这样的哲学反思是恰当的——在一个因为专业化而原子化的文明中,它有助于我们维持某种总体视野。 上面我们设法表明哲学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当我们在这个导论中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是受了我们自己对哲学中心问题之特点的理解的引导。其他作者可能会强调其他一些问题、其他一些思维方式。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本书的框架就是由我们前面所指出的东西所构成的:本书是一本强调自然权利的问题、强调科学和科学合理性的扩展的欧洲哲学史概论。这张地毯上有许多丝线,但这两条是迄今为止最长、最重要的。 与其他哲学史介绍相比,我们设法避免一些众所周知的陷阱。一部哲学史著作总是带着作者的学术视角、背景知识、研究领域和文化取向的印迹。因此,每一种历史叙述都代表了先前思想的一个视角。不可避免地,人们会强调历史的多样性当中自己觉得相关的、重要的东西。没有人有能力通过中立的眼镜来阅读马基雅弗利、马克思和海德格尔。作者如果认为自己能够从一种永恒的视角出发或者从上帝的眼光出发写一部哲学史或任何其他历史叙述,那是一种幻想。这是哲学史家的命运,不管他们愿意还是不愿意。历史学家不是吹牛大王,不可能把自己拉出自己的学术和文化环境之外。 以往的哲学家们也声称自己说出了真理。他们不仅对他们自己的时代、也对我们的时代提出了挑战。要重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我们就必须对他们所说的东西采取一个立场。这样做的前提,是我们有能力建立一种使我们有可能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们的观点相对质的对话。一种从事哲学思考的哲学史之所以不同于一种对过去思想的二手重构,其缘由就在这里。 在建立与过去哲学家对话的同时,我们还设法在他们自己预设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理解。对于所说出的那些话,我们既希望去倾听,也希望去回应。 但在有些领域中,本书区别于现行的一些哲学通史。人们通常都承认,现代开端之际的科学革命对通行的世界观形成了挑战,提出了新的认识论问题和伦理学问题。因此在所有哲学通史书中我们都看到对哥白尼、开普勒和牛顿的讨论。我们同意这种观点。但我们也认为,人文科学的兴起和社会科学当中的革命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传统教科书一般仅限于讨论古典自然科学对我们的世界观、我们的人类观的影响,本书则再往前走一步。与达尔文、弗洛伊德、涂尔干和韦伯的名字相联系的那些科学,都提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哲学挑战。因此,在本书中,读者将发现我们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心理分析作了相当详细的讨论。 对一个哲学文本,你是可以用不同方式来阅读的。在阅读本书之前,记住这一点是很有帮助的,不管你决定是从一开始就阅读哲学文本,还是等读完了本书再读哲学文本。这些方式包括: 1.首先,设法理解所说的内容。这里有必要强调原始文本的重要性。但为了把握哲学问题,阅读教科书的评论常常会有所帮助。在阅读原始文本时,重要的是要把任何原始文本都看作是它所从属的文本整体的一部分,并且从来自思想史的一个较广视角出发来看待这个文本。 2.但是这个文本也来自一个社会,这个社会既对这个文本产生影响,或许也受到该文本的影响。因此在一个历史语境中看待这个文本是有好处的。这也可以包括社会学分析和心理学分析。比方说,研究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或政治利益可能如何下意识地影响了作者及其同时代人。 3.但是一份哲学文本的主要目的是表达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为真的某种东西。要把握住这些文本中的这个哲学核心,就必须追问在多大程度上事情确实就如它们所说的那样。这要求与文本进行某种形式的对话:你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文本中的观点和论据进行对质。在这种对话中,被承认有分量的,只是最好的论据。哲学家们不满足于发现黑格尔说了什么,也不满足于设法发现黑格尔的思想是如何受到他那个时代的社会的影响的;哲学家们还希望知道,他的思想是不是有效、在多大程度上有效。 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问,这件事情必须靠我们自己来做,但别人可以在我们提问的过程中提供一些帮助。在一本书的末尾——甚至在一本书的开头——找到那种“终极”回答,这种可能是不存在的。但是,正如老子曾经说过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引自 导论1 这本书的导论写得太好了,切实而易懂地提到了“哲学有什么用”,“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以及“如何阅读哲学文本”这些问题,读完还怎么能不继续读下去呢?
回应 2020-05-01 23:16:33 -
Faiz (润物细无声)
真正重要的是“内向性”(inwardness) ,通过有意识的选择,成就一种根本上已经就是的“独一无二的存在” 。 克尔恺郭尔不仅反对当时的思辨哲学家,他认为这些人遗忘了自己的生存;他还通过强调对我们自己的生命承担生存论责任而反对某种生活方式。这就是克尔恺郭尔的教化性信息:通过有意识的选择,成就一种根本上已经就是的“独一无二的存在”。这不是在世界上不同事物之间进行选择,也不是在不同的外在行动之间进行选择。这...2019-12-18 09:01:35 1人喜欢
真正重要的是“内向性”(inwardness) ,通过有意识的选择,成就一种根本上已经就是的“独一无二的存在” 。
克尔恺郭尔不仅反对当时的思辨哲学家,他认为这些人遗忘了自己的生存;他还通过强调对我们自己的生命承担生存论责任而反对某种生活方式。这就是克尔恺郭尔的教化性信息:通过有意识的选择,成就一种根本上已经就是的“独一无二的存在”。这不是在世界上不同事物之间进行选择,也不是在不同的外在行动之间进行选择。这是对一种生存态度的选择。我们应该获得一种更强的生存论意识,这既意味着我们对自己持一种反思的态度,也意味着要以一种满怀激情的内向性做到这一点。因此,三个阶段不是像社会心理的成熟过程那样的自动递进的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代表了不同的基本态度或存在方式。像给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打上印记的总体视角一样,这三种不同的态度完全塑造了我们:我们对生活的态度或者是审美的、或者是伦理的、或者是宗教的。我们不能像在商店里在三种不同奶酪之间进行选择那样,在它们之间作出选择。因为,不存在超越于这三种态度的中立的立场。正是由于这一点,这个二难困境也是不能直接说出来的。因此,通过保持一种反讽的距离,通过陈述由“Johannes Climacus”以及其他角色所表达的不同生活态度的事例,克尔恺郭尔运用了一种间接的表达方式。不过,审美阶段的特点是从一种远距的和自我放纵的视角出发来体验的生活。在此阶段,我们并不以伦理的方式严肃地介入生活,而只是被动的观察者,其态度就如同对于艺术那样。我们观赏悲剧和喜剧,但不真的参与其中。这是反思的、不介入的放荡不羁的艺术家,他追求优美和崇高,却不卷入作为伦理阶段和中产阶级的生活之特点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唯美主义者既是优越的,也是沮丧的:优越是因为超然于混乱和义务之外,沮丧是因为这种生活形式是空洞的、充满绝望的。 当他们已经为了生活而亲自选择了接受责任时,伦理主义者选择了对生活说“是”,尽管许多因素处于他们的控制之外。我们都降生于特定境遇之中,只有某些因素是我们能够改变或者也许能够改进的。当伦理主义者选择接受责任时,这不是出于幻想,即他们能够凭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一切,好像他们处在上帝的位置上似的。说他们进行选择,是说他们以满怀激情和生存论介入的方式接受了生活。我们的行动是我们自己的,我们的死亡也是我们自己的。因此,这是一种建立在某种道德意志基础之上的伦理学。但是,与建立在道德意志之上的康德伦理学不同,这里涉及的是我们自己的态度的问题,而不是绝对命令或其他普遍的道德原则的问题。在这里,真正重要的是“内向性”(inwardness)。正如我们从一种以道德意志为基础的伦理学那里——相对于后果主义的伦理学(如功利主义)——可以期望的那样,我们行动的后果不起决定性的作用。正是这一点把伦理主义者和好公民区别开来了。从外表上看,他们似乎是一样的,但是,从内在的方面来看,他们是不同的。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他们的生存激情是彼此不同的。 唯美主义者像蜜蜂一样在花朵间飞舞。他们在不同的可能性和不同的角色之间徘徊,今天选择这个,明天选择那个。他们无休止地寻找新东西,寻找新的经验。伦理主义者通过遵循已被选择的道路来赋予生活以意义。他们生活的意义,就来自这种对他们的生活规划的充满激情的介入。责任和义务是伦理主义者的生活的特征,不是作为外在的要求,而是作为对生活的伦理态度的内在因素。 在此,我们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对待生活的态度。从一种态度向另一种态度的过渡,是不可能借助于论辩而发生的。借用科学哲学的术语来说,可以说这涉及的是两个不可公度的范式。不能通过论证,也不能通过自然的成熟而实现过渡。克尔恺郭尔认为,这种过渡是通过一种生存论的飞跃而发生的。宗教阶段的特征是生存的介入——不仅是个体的介入,而且是对活生生上帝之信仰的介入。这种信仰不是一个客观知识的问题。它也不是一个理智的洞见的问题。这是一个我们与生活、与我们自己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的独特品质的问题。从外表看,是无法区别于一个宗教徒、一个伦理主义者或一个好公民的。但是,这仍然只是一种外表。在内在的方面,他们是根本不同的。当这三个人都说他们信仰同一个上帝时,情况也是这样。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他们与上帝的关系——他们相对于历史性上帝、相对于他们自己的生存的激情。 引自 第二节生命道路的三个阶段472 回应 2019-12-18 09:01:35
-
Callenreese (So etwas hab' ich nie gesehn.)
P8 “无论在历史中,还是在每个人的生活中,神话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都是连续地交织在一起的,在许多方面,从mythos到Logos的转换都是每个时代、每个人要不断重复面临的任务。而且,许多人主张神话不仅仅是一种必须被克服的所谓原始的思维形式,而且——如果正确地理解的话——代表了一种真正的理解形式。” P13 关于巴门尼德“没有任何东西是处于变化状态之中的。”重构的理解: A. (i)凡所是[存在]的,是[存在]着,凡所不是[...2017-03-09 22:12:49
P8
“无论在历史中,还是在每个人的生活中,神话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都是连续地交织在一起的,在许多方面,从mythos到Logos的转换都是每个时代、每个人要不断重复面临的任务。而且,许多人主张神话不仅仅是一种必须被克服的所谓原始的思维形式,而且——如果正确地理解的话——代表了一种真正的理解形式。” 引自 读不懂的摘录 P13
关于巴门尼德“没有任何东西是处于变化状态之中的。”重构的理解:
A.
(i)凡所是[存在]的,是[存在]着,凡所不是[存在]的,不是[存在]。
(ii)凡所是[存在]的,可以被思想,凡所不是[存在]的,无法被思想。
B.
变化这个观念蕴含着某物的进入是[存在]的状态,以及某物不再具有是[存在]的状态;比方说,一个苹果从绿的变成红的。绿这种颜色消失了,变成"非是[非存在]”。这表明变化预设了非是[非存在],也就是无法被思想的东西。我们因此无法用思想来把握变化。因此,变化是逻辑上不可能的。
P106[2]
举例说,亚里士多德运用了如下论证:如果“绿的”理念是所有绿色事物共有的,那我们就有两种对立的选择:第一种选择,我们可以说绿的理念“本身”是“绿色的”,但这样绿的理念同时又称为自身的一个要素。那我们要问,难道不存在为V领色的绿的理念和个别绿色事物所共有的“第三种事物”吗?(我们可以对这个第三种事物再问想通的问题:这称为第三者论证。)第二种选择,我们可以说绿的理念“不是”绿色的,那这样说绿的理念为所有绿色事物所共有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引自 读不懂的摘录 P87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变化是潜能的现实化。以这一变化概念,亚里士多德也剧避开了成问题的非存在的概念。【非存在?】 是在是一个趋向“现实化”的过程。但纯粹现实是个例外,它是个没有潜能的实在,因此也不需要现实化。实在是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我们考察是在不能只局限于统计和综合现实既定的事实上,还应该去寻求潜能的现实化的活动过程。从这个观点看,哲学应该从实在,真正存在的洞见出发去批判已有的现实。 引自 读不懂的摘录 P98
基于平等原则,亚里士多德又区分了两类正义:交易平等的正义和分配平等的正义。交易平等是通过经济领域的市场实现的。公平交易在于一个人的付出与所得相等。当一个人损害或伤害了另一个人,我们在法律上就要恢复平等。公平的补偿是对受损害的那部分进行补偿。公平的惩罚是给予多占者同等数量而非性质上的惩罚。亚里士多德不同意“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 引自 读不懂的摘录 回应 2017-03-09 22:12:49 -
----------在读历史上的这些思想的时候,毫无疑问我是带着主观的认识去看的,把各种思想套用在我的世界观中加以认识。很想在这本书里找到,近现代是西方诞生了科学,进而超过了东方的原因。我的一点收获是思想的自由,这是一本讲哲学的书,更是一本讲历史的书。 # 《西方哲学史 从古希腊到当下》读书摘记 # 第一章: 1.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都有一个根本概念『共同体中的人』,而不是孤立的。 2.泰勒斯(约前624-前546...
2019-01-05 15:52:32 1人喜欢
----------在读历史上的这些思想的时候,毫无疑问我是带着主观的认识去看的,把各种思想套用在我的世界观中加以认识。很想在这本书里找到,近现代是西方诞生了科学,进而超过了东方的原因。我的一点收获是思想的自由,这是一本讲哲学的书,更是一本讲历史的书。
# 《西方哲学史 从古希腊到当下》读书摘记
# 第一章:
1.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都有一个根本概念『共同体中的人』,而不是孤立的。
2.泰勒斯(约前624-前546):万物是水。
3.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任何事物都可以转变为任何事物。
4.赫拉克利特: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或流动之中。
巴门尼德:没有任何东西是在变化的状态中。
芝诺:乌龟悖论。(后面量子物理证实,无限小不存在)
恩培多克勒:某些事务处于流动状态之中,而其他事务则处于静止状态之中。火气水土四元素。
5.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只存在一种始基。(机械决定论)
在后面文艺复兴期间,在古典物理学的建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发展的。
6.毕达哥拉斯学派:基本的观念不是物质元素,而是结构和形式,或数学关系。
7.《奥义书》出生和死亡的永恒「圆舞」。全部印度哲学都在追求救赎,即从永恒的生死循环中解脱出来。
8.「业」的意思是行动,是对转世可再生的信念和*道德因果性*的观念密切相连的。
9.佛教哲学:目的是个人解放和拯救,佛陀把这个目标描述为涅槃。
10.佛教的四谛:「苦谛」有关痛苦的真理;「集谛」有关痛苦的根源的真理;「灭谛」有关痛苦的断灭的真理。「道谛」关于通往断灭痛苦之路的真理,也就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后面在叔本华那里得到了悲观主义的诠释。
11.《薄珈梵歌》是《摩柯婆罗多》的一部分,是印度教的基本文献。
12.孔子:做到的态度是适应世界,而不像在印度哲学中那样是逃离世界,主要讨论的是社会伦理问题,其核心是正确的行为。
# 第二章.
1.智者派,从对宇宙狂妄毫无事实根据的沉思中转向了对知识和知识理论的怀疑论的批评;从本体论ontology转向了认识论epistemology。
2.色拉叙马霍斯:正义就是强权,正义所满足的是最强者的利益。
3.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这种视角主义暗示了认识论的*多元论*:观察事物的方式是多样的。也代表了一种*相对主义*: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取决于我们的活动和情境。
价值和规范只对植根于其间的社会有效,而对其他社会不实用。
4.苏格拉底:我们也许可以把苏格拉底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概括为美德和知识的统一。
# 第三章.
以下是柏拉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些主要共同观点。一.视数学为万物的本质,二. 宇宙二元论真实世界是由影子组成的可见世界。三.灵魂的轮回和不朽; 四.对理论科学感兴趣; 5.宗教神秘主义和道德禁欲主义。
1.苏格拉底认为通过对人类和社会已有的概念,如美德,正义,知识和善的概念的细查和澄清,我们就能获得客观知识。
2.理念论:除了我们感官所感知的事物外,我们。啊?还有我们理解但无法用感官感知的事物,即概念。理念,如圆和三角形是无法用我们的感官把握的,他们只能通过理性理解我们感官所感知到的个别圆和三角形是相应理念的易消失的表象。
3.(理念)/(可感事物),(马)/(某些特定的马),(不变之物)/(可变之物),(伦理政治的善)/(各种习俗和意见)
4.《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了三个比喻来阐明理念论,这三个比喻分别是「太阳之喻」、「线段之喻」和「洞穴囚徒之喻」。
太阳之喻:太阳给予光明,正如善的理念给予真理。
线段之喻:象征我们的认识能力分不同的层次。从上至下分别是思维(洞见、仔细推论)到感觉(信念、猜测)
囚徒之喻:这个众所周知了。
5.人的灵魂属于理念世界,肉体属于感知世界。
6.柏拉图的理想国描绘的教育和社会分层:教育署国家管辖,要平等对待所有儿童,不管他们的出身和性别。10-20接受一样的教育,挑选最优秀的学生学习其他科目,到30岁;再让最优秀者学习5年哲学,到35岁;然后让他们在时间学习管理实际事务。
分别成为生产者(劳动者)、管理者(武士)和统治者(哲学家)。在柏拉图看来,当每个人都重是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且所有社会职能都能得到最好发挥时,社会就是合乎正义的。
7.柏拉图把公共生活置于私人生活之上。艺术是第二级甚至第三级的,因为它是摹本的摹本。
# 第四章
1.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柏拉图学园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家庭教师,但主要关心城邦国家。
2.实体和属性:亚里士多德声称只有实体是实际存在的,属性和种只是相对存在,相对于它们存在于实体。
3.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都认为概念词语指称存在的事物,但柏拉图认为,这些「事物」是可感现象背后的理念。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事物」是存在于可感现象中的形式。
4.本体论和认识论。
5.「四因说」:目的因(变化的过程受目的的指导)
动力因(创作过程取决于外在的机械力)
质料因(事务是由一些基础质料构成的)
形式因(形式原则由事物获得的属性组成)
5.现实-潜能和分级的有机世界观。此时此刻(现实)的一粒松树种子只是一粒种子,但它自身存在着成为一棵树的自然能力(潜力)。
所有有一个层次:纯现实,人类,动物,植物,无机物,纯潜能(纯质料),人有灵魂,所以比动物高。
6.亚里士多德对于水火土气这样的基本要素,构建了一个自然解释概念:每种事物包括石头和空气都有他们的自然位置,每件事物都在寻找他的自然目的。为什么石头会掉下来,因为它的自然位置是下面,它需要回到那里。
7.亚里士多德区分的理论科学、 实践科学和创制科学。提出了逻辑三段论。
# 第五章
1.伊壁鸠鲁主义,前341-前271:a.存在着的唯一的善是快乐;b.要确保最大的快乐,我们必须只享受我们能够支配的快乐。
2.快乐主义(把快乐当最最高的善的学说),伊壁鸠鲁主义是受谨慎和沉思熟虑影响的快乐主义。与之对应的还有极端快乐主义(赫格西亚劝人自杀)。
3.斯多葛学派:确保个人幸福:建议人人都独立于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倡导禁欲到的以面对外部世界,倡导教育以增强内在品格。
4.犬儒学派(住在木桶里的第欧根尼),从社会抽身而出。
5.希腊的斯多葛学派,强调品格,不仅仅是从世界抽身。
6.罗马的斯多葛学派:西塞罗(前106-4前3),自然法概念。一个人不在被认为是一个群体的有几部分,而被认为是普遍法典和政府体质夏的一个个人。
7.西塞罗:尽管人类史根本平等的,但先存社会只是通过差别而运作的。这样,西塞罗不觉得法律有必要确保对财产的合理分配,最基本的原则是不伤害别人。
8.新柏拉图主义:普罗提诺把宇宙麝香为一个由光明和黑暗所构成的等级关系。宇宙的核心是「太一」。
9.怀疑论:一类怀疑论者主张我们无法认识任何东西;一类怀疑论者主要不停地探索而不采取一个立场。
10.怀疑论:感官并不把我们引导到真实确定的知识;归纳不是一个有效的推理;演绎并不产生新知识;演绎不能证明它们的前提;互相冲突的一件具有同样好的理由。
11.古代科学:
医学(希波克拉底誓词);
法学:罗马人设法为具有许多不同民族群体和文化群体的帝国创造了一个公共的法律制度。所以发展成了一门职业画的、规范性的诠释学。
数学:毕达哥拉斯、柏拉图、欧几里得。
物理和化学:阿基米德(前287-前212)
天文学:托勒密。前270年的阿里斯塔克提出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围绕太阳旋转、这个理论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一样:在自己的年代,被认为是过于思辩了。和我们的经验相矛盾。
# 第六章(中世纪)
1.基督教和哲学:
天主教的:承认哲学传统也是由上帝创造的,所以需要正面回应,不能惧怕借助哲学来表达信仰。
新教的:真理只在《圣经》中。
2.基督教带入哲学环境的新观点:a.一种人类中心论的人类观;b.一种线性历史观;c.一种把上帝当做一个位格和一个造物主的上帝观。
3.教皇和国王:中世纪采取的是教会在神灵事务上是自助的,在世俗事务上是恭顺的。
4.奥古斯丁(354年):把基督教和新柏拉图主义结合起来。驳斥怀疑论者:我,作为一个怀疑者,就必然是存在的,这个知识是确定的,这个和后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有异曲同工之妙。
5.奥古斯丁的前定论(所有发生的事情都由上帝前定了),人与罪的战斗食物网的,惟有上帝的恩典才是唯一的希望。
6.共相:普遍概念;殊相:特殊特定的对象;那么共相问题就是讨论普遍概念是否真的存在。主张共相是实在的,称为「*实在论者*」;主张并不实际存在,仅仅是名称,称为「*唯名论者*」。
7.柏拉图是极端实在论,共相拥有最高的存在形式。亚里士多德实在论认为共相存在于殊相之中。
8.托马斯-阿奎那,(1225年),重新发现了亚里士多德主义,将之「基督化」。第一因换成了基督教的上帝;等级秩序最上面加了天使和上帝。人类灵魂距有两个主要功能:认知和意志。
9.上帝之存在证明:新柏拉图主义并不需要,因为原始之初就是上帝,对他们来说,倒是这个世界的存在才是需要证明的。唯名论者也不需要证明,因为理性不可能上升到可感特殊事物之上。只有广义的亚里士多德主义才需要证明,因为他们赋予了理性超越可感的特殊事物之上的作用领域。
10.马西略(1280-1342),和托马斯一样,主张社会是自足的,不需要神学的形而上的辩护。社会史独立于教会的。
11.奥卡姆的威廉:概念唯名论者:存在与我们意识之外的仅有的东西是可感知的事物。(还提出了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12.马丁*路德(1483-1546),反对传统和教皇,倡导《圣经》和个人信仰。
13.大学传统:最早的大学是专业化的,一个大学只教一样东西,1231年的《学问之母》-巴黎大学大宪章,标志着大学逐渐获得教学的自由。
14.阿拉伯哲学与科学 p186.600年间都领先于西方。14世纪后反而衰落了,
# 第七章 自然科学的兴起
1.中世纪从概念实在论转向唯名论,一定意义上意味着兴趣转向具体的事物,有助于促进实验科学的兴起。
2.方法论:演绎推理、归纳。问题是归纳得到的结论是可以驳倒的,但永远不能被完全确认。演绎的缺点并不在于它可能是错误的,而在于它毫无结果,(不可能推理出新知识)。
3.「假说-演绎方法」:假说、演绎推理和观察的一种动态结合。(知识就是力量—弗兰西斯*培根,启蒙运动的先驱)
4.培根讨论了借助新科学将成为人间天堂的新社会(新大西岛),这个政治乌托邦和柏拉图那里静态的理想国不一样,渗透这一种进步的历史发展。*现代对于进步的信仰开始形成了!!*
5.科学的三种经验概念:生活经验、系统观察出的经验、实验的经验(对寻求经验的条件加以影响)。
6.天文学:哥白尼(1473-1543)和开普勒(1571-1630)
哥白尼:反思性的视角疏离和视角逆转被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7.物理学—伽利略和牛顿。《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
牛顿:物理学的全胜。
8.人类成为一个主题,他用有技术洞见,成了对象世界的主人。文艺复兴与其说是一中再生,不如说是一种诞生—从传统中诞生出某种全新的东西。
# 第八章 文艺复兴于现实政治-马基雅弗利和霍布斯
1.尼古拉 马基雅弗利(1469-1527)《君主论》,主张绝对君主制,他理论的前提是认识自私自利的。人的物欲、权利欲是没有什么限度的,既然资源是稀缺的,那么就会有冲突。政治的目的不是好的生活,而仅仅是取得和保住权力,因此而维持稳定。任何别的东西就都是手段,包括道德和宗教。
2.君主建国论:现在的法律和道德并不是绝对和普遍的,而是由统治者建立起来的某种东西。(朕即国家——路易十四)所以不存在用来判断君主的法律标准和道德标准,只存在一种道德,那就是君主的意志。
3.托马斯 霍布斯(1588-1679)《利维坦》,支持绝对君主制。
4.*分解-组合法*,是一种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把社会分成不同的部分,考察这些部分,然后把它们重新放在一起,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如何彼此相连的、它们是如何运作的。
5.个人的基本目标是自我保存,在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生活在持久的恐惧(归根结底是对死亡的恐惧)中。所以引出了:社会是建立在一种受理性承认的社会契约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向一个国家实体交出自由,换取确保生命和健康的保障。
6.但要注意,霍布斯并没有把建立了国家的那个契约理解为国王和人民之间的契约,它是个人之间的契约。权利必须是集于一身,是国王还是议会那是次要问题。统治者不是契约的一方,所以他不可能破坏那部分协议,他就成了绝对统治者。
7.如果我们用*个人、契约和国家*这些基本概念来定义自由主义,而不是用一些心理态度或者道德价值来定义自由主义,霍布斯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自由主义先去。
8.马基雅弗利的《君主论》「他务必不要碰他人的财产,因为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要来的快些」「如果可能的话,他还是不要背离善良之道,但是如果必须的话,他就要懂得怎样走上为非作恶之途」
9.霍布斯《利维坦》「因为就体力而论,最弱的人运用密谋或者与其他处在同样危险的人联合起来,就能具有足够的力量来杀死最强的人」「人们看自己的智慧时是从近旁看的,而看他人的智慧时是从远处看的」「如果要建立这样一种能抵御外来侵略和制止相互伤害的共同权利,以便保障大家能通过自己的辛劳和土地的丰产为生并生活得很满意,那就只有一条道路:*把大家所有的权力和力量托付给一个人活着一个能够通过多数意见把大家的一只华威一个意志的多人组成的集体*」
# 第九章 怀疑和信念-处于中心的人
1.笛卡尔(1596-1650)有条理的怀疑:把我们在逻辑上有可能怀疑的一切命题过滤掉、从而找到逻辑上无可怀疑的命题。可以通过这个检验的就是:即使他怀疑一切,他也无法怀疑他在怀疑,也就是说,它存在着并是有意识的「*我思故我在*」。
2. 唯物主义一元论:霍布斯主张性质和精神现象基本上是唯物主义和机械论的。
心物二元论:自然(广延)是如同机械论和唯物主义的概念所显示的,但灵魂(思维)则不是。(笛卡尔)
心物平行论:灵魂和肉体只是同一个实在的两种表现。(斯兵诺莎)
3.维科:一个时代所表述和运用的知识很难再另一个时代表述和运用。我们必须设身处地、学会从他们的角度看待事物(*历史意识*)
4.维科的《新科学》中将历史分为三个时期:*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人的时代。*
5.笛卡尔的思考流程图见p266。
# 第十章 作为一个体系的唯理论
1.巴鲁克 斯宾诺莎(1632-1677)
2.不同种类的政府都可能有好的一面坏的一面,但关键是要有信仰自由、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
3.斯宾诺莎的实体说代表一元论:万物是一,思想的数学和广延的属性,这两者是对同一个基础性实体的两个同等有效的显示方式。
4.莱布尼茨 1646-1716:这个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
# 第十一章 洛克—启蒙和平等
1.约翰洛克(1632-1704),认为传统的哲学讨论,用诸如实体、天赋观念、无限性等等术语进行的讨论,就是含糊不清被错当成了深刻智慧的典型例子。我们的任务是改善我们局有的只是,循序渐进地、批判地,就像在自然科学那里。*洛克发起了启蒙运动*。
2.经验主义:概念经验主义大致是那种认为概念产生于经验的认识论立场,而证实经验主义大致是认为陈述最终由经验来证实的认识论立场。经验主义态度在许多方面是我们的科学文明的一部分。
3.对洛克来说,国家的目的首先是保护私有财产,他走的是*激进的自由主义道路*:个人自己的劳动是基础,国家应该确保的事公民的法律平等而不是社会平等和经济平等。*不过也有局限性,仆人并没有被放在政治共同体的成员行列,指的是中产和贵族。*
*4.洛克认为「夫妻社会是基于男女之间的自愿合约构成的,虽然他主要包括着为其主要目的,即生殖所必须的那种对彼此身体的共有和权利,然而它还带着有互相扶养和帮助以及对于利益的共享」*
5.洛克的自然状态分析中认为一个人有权利拥有他尽其所能使用的那么多财产,但没有权利去浪费他由于劳动所得的东西。但这个是基于物物的概念,随着货币的出现,这个理论是成问题的。
6.通过物质的和文化的*进步*,所有人原则上都可以最后成为有理性的公民,对进步的信念于是就可以使人们更容易接受目前的不平等:每个人将来都会过得更好。
# 第十二章 经验主义和知识批判
1.乔治 贝克莱(1685-1753),自认为是反对形而上学而维护常识的人,同时又是反对无神论而主张有神论的人。能够把常识和基督教信仰调和起来,其办法是说「物质并不存在」。
2.不可被感知的就不存在,然后驱逐实体,引入上帝。这是一种唯心主义。
3.大卫 休谟(1711-1776),根据经验主义的诠释,只有两种知识:①建立在经验基础上,因而最终建立在感性知觉基础上的知识;②建立在关于概念之间关系的约定规则基础上的知识,比如数学和逻辑。
4.我们所获得的感觉*印象*(强烈活跃的知觉),经过我们的组合和排序,创造出我们的各种*观念*(在直接感性知觉基础上的知识心灵图像)。
5.对因果性的批判:原因的概念具有如下特种:相继性(A然后B,可以看到)、接触性(A和B发生了关系,可以看到)、必然性(不可能知道)。休谟强调自然信念,借助自然信念,我们赋予我们周围的世界和事件以只需,从而我们可以相当方便地进行生活。所以他虽然拒绝认为有可能得到绝对确定的结果,但强调了实验课雪中逐步地、自我纠正的进展的价值。
*6.我们有一些「是-陈述」,还有一些「应当-陈述」,应该由专家来判定的事实,和大家来判定的目标和价值是两回事。比如有一瓶液体,我们可以请一位科学家来判定里面是什么,但是如果我们我是否应当喝这瓶液体,科学家无法给我答案,因为这取决于我想要的是什么,我应当想要得到的是什么。*
# 第十三章 启蒙运动、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
1.启蒙运动的哲学包括如下基本成分:人性本善;人生的目标是此世的幸福。这个目标可以由人自己通过科学而达到(知识就是力量)。达到此目标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无知、迷信和不宽容。
2.功利主义更关心的是避苦而不是趋乐,因为不同的价值是无法定量比较的。
3.孟德斯鸠(1689-1755),提出了司法机构、行政机构和立法机构之间的权力分立。
4.伏尔泰(笔名),弗朗索瓦-马丽-阿鲁埃(1694-1778),我们必须学会讲自己的宗教和世界观看做诸多宗教和世界观的一种。① 容忍外来的宗教和世界观。② 接受科学在知识事物上的特定权威。 ③ 承认世俗理由在政治和法律事务上的优先地位。
5.在法治社会中,法律系统的语言必须为全体公民所理解。
6.爱尔维修(1715-1771),自利才是动力,人类都趋乐避苦。因为我们可以同情别人,但无法感受别人的痛苦。当各人都寻求好的东西的时候,结果就将对每个人都好。
*7.卢梭(1712-1778)对启蒙运动哲学的逆反,浪漫主义的序曲:文明核科学扭曲了人身上的善良天性。可以诠释为中下层阶级反对上流社会的一种反应。社会的变化并非总显得「进步」,中下层阶级常常遭受新发明的可怕打击*
8.保守主义的逆反:埃德蒙伯克,1729-1797.保守主义之父。支持一中有机地成长起来得社会秩序,并且同那种认为可以用强迫和暴力来创造楚一中新秩序的政治观点保持距离。(社会比过于简单的模型的自由主义者所能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9.亚当斯密(1723-1790)《国富论》,把自利看作经济生活的动机,私人的恶行可以借助看不见的手转化为公共的德性。发展了一种适合「经纪人」的博弈论。
10.李嘉图和马尔萨斯,秒回的事一种这样的私人资本主义,它哄骗工人说,这样的剥削是天经地义的。自由主义者认为地主构成了一个寄生团体,但后面马克思对资本家作了同样的抨击。
11.功利主义。*杰里米 边沁(1748-1832),要求人们不是问一个罪犯「该受」什么惩罚,而是问什么措施将来会导致更少的犯罪*。这样使得法律实践更为高效。
12.约翰 斯图亚特 密尔(1806-1873),李嘉图所代表的自由放任的经济自由主义在1850年达到了高潮,他拒绝放任自由,强调积极立法的社会自由主义。
13.即使讨论并不把我们引向唯一的真理,自由讨论至少会使不同视角和观点有可能得到更清楚的表达。言论自由和意见表达自由是公开讨论的必要条件。
14.对于政治来说,生物学不那么重要。
*15.托马斯 希尔 格林 (1836-1882),认为这种生物学的自由放任自由主义有个问题,在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中最能够适应的人,难道就是在每个方面都最优秀最有价值的社会成员了吗?*
*16.政治自由主义,美国人约翰罗尔斯(1921-2003)《正义论》。我们要在「无知之幕」背后来选择组织社会的原则。也就是我们设想,在性别、年龄、种族、社会地位和天赋能力等方面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谁。*
# 第十四章 康德-这学中的哥白尼式革命
1.伊曼努尔 康德(1724-1804)。空间和时间这些知觉形式,因果性之类的基本概念,是内在与人心灵的。他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颠倒过来,主张我们必须摄像是客体收到主体的影响,*也就是我们所认识的客体是由主体的经验方式和思维方式形成的。*
2.我们之内的赋予秩序的能力就好像我们的眼镜片,内容透过镜片被赋予了形式。
3.对于根本的宗教问题我们既不可能给出证明,也不可能给出否证。看到了新教对待知识和信仰的区分,为宗教留下了地盘。
4.道德理论:道德义务是一种直言命令:只根据这样的准则行动,这条准则你可以同时也意欲其为一条普遍法则。(除非我愿意自己的准则也变为普遍规律,我不应该行动。)我认为功利主义也可以做类似推断,但是太难算了。
5.政治理论:功利主义这争论不休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应当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少数人的,而康德则主张,损害了一个人的基本权利永远是错误的。
6.康德是启蒙运动之子,他捍卫启蒙和自主。
7.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他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又新、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前面那个无数世界的景象似乎取消了我作为一个动物性创造物的重要性,这种创造物在一段短促的时间内(我不知道如何)被赋予了生命力之后,必定把它所由以生成的物质再还回行星(宇宙中的一颗微粒而已)。与此相反,后者通过我的人格无限地提升我作为理智存在者的价值,在这个人格里面道德法则向我展现了一种独立于动物性,甚至独立于整个感性世界的生命;它至少可以从由这个法则赋予我的此在的合目的性的决定里面推得,这个决定不受此生的条件和界限的限制,而趋于无限。*
# 第十五章 人文学科的兴起
1.科学立足于有关真的东西;道德伦理涉及的是规范的问题;艺术则是审美的问题。
2.赫尔德(1744-1803),历史主义首先是一种对于历史的特定态度和理路。它把历史现象理解为例外的、唯一的和特殊的,认为所有评价都应该从内在的而非外在的标准触发。它的目标是一种内在的理解,而不是一种建立在后来某个时代的判断标准之上。(历史相对主义)
3.狄尔泰(1833-1911),研究历史的人,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创造历史的那个人,人文学科之内的理解的基础必须是研究者对一个原初经验的复活和再经验的能力。
4.他认为人文学科研究对象的三个特征:a.研究的是个题和独特的东西,不是特别在乎寻找普遍规律;b.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c.既把人看做主体,也看做客体:作为一个客体,一个人就是一个必须根据中中社会条件和背景等等加以说明的产物;而作为一个主体,一个人则必须被理解为一个创造了他自己环境的行动者。(ref*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创造者*)
# 第十六章 黑格尔 历史和辩证法
1.格奥尔格 威廉 弗里德里希 黑格尔(1770-1831)声称他找到了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一种辨证综合。
2.康德认为他找到了不变的先验预设,时间和空间+因果性,在所有的主体之中;而黑格尔声称这个范围更广,而且是变化的,是历史地造成的、文化上相对的。
3.《精神现象学》一方面,个体意识从最简单的感觉经验形式出发逐渐形成为哲学知识;另一方面,人类历史从古希腊发展到黑格尔自己的时代。每个人都能在特定时间发现一种内部张力:我认为我所是,与实际我所是。否定性的力量会发挥功效。
4.黑格尔的辩证法:把一个正题如何转变为一个反题,而这个反题又如何转变为一个合题:它是一个高阶的正题。(朝着程度越来越高的合理性发展)。
5.黑格尔的历史观:认识共同体的有机部分(eg语言不是私人的、个人的,它是共同的)、传统是理性的(eg某种程度上我们就是语言,我们时代所流行的那种语言)。这种历史观既是相对主义的(理性和非理性的标准随时代变化),也是绝对主义的(它是包含一切先前的相对理解视域在内的终极理解视域)。
6.黑格尔认为国家并不是有契约做成的,而是从历史生长起来的。现代家庭的基础是男子和女子之间的互爱。
7.黑格尔既区别于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也区别于马克思注意,他所勾勒的是第三条道路:与自由主义所认为的相反,资本主义是一种如果放任自流的话就难以生存的自我破坏的体系。(早起社会民主主义)
8.*历史并不是由所谓大政治家所形成的,而那些我们会成为大人物的人们,却被历史所用。*
# 第十七章 马克思—生产力和阶级斗争
1.卡尔马克思(1818-1883)不满足于仅仅诠释世界,他还要改变世界。
2.黑格尔的辨证唯心主义,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黑格尔的主要观点(p448图片)
3.费尔巴哈的「并非上帝创造了人类,而是人类创造了上帝」。人类 -> 人类、上帝 -> 人类/上帝。。。通过这个过程重新认识到上帝是人类的产物。
4.同样,人类 -> 人类、机器 -> 人类/机器。因为那可死锁在时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堕落:人类受制于那些阻碍他们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创造性的存在的外部力量。
5.历史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区别:对于马克思来说,并非所有变化都是机械变化,历史的-社会的变化是辨证的;对于马克思来说来说,世界不仅仅是众多原子,历史的-社会的实在是以关系作为特征的。「*经济因素是历史过程的动力*」
6.原始社会 -> 奴隶社会 -> 封建社会 -> 资本主义(共产主义),这种飞越是的那个经济发展到某个饱和状态的时候必然要发生的,这些质的飞跃的发生是辨证的。
7.经济-物质因素是基础,而诸如宗教、哲学、道德和文学这样的文化现象,泽被称为上层建筑。一个极端的诠释是「经济决定论」。但这种极端形式是站不住脚的:a.它意味着对所有自由的合理性的拒绝,我们的思想都是经济决定的,而不是合理的理由决定的。所以自挖墙脚:这个理论也是因为某种经济原因的结果,所以没理由认为它是有效地。B.这种二元论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C.马克思不是一个经济决定论者。
8.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和思想彼此影响,但经济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图@p455.
9.马克思区分了生产力(具有技术知识和工具的劳动力)、生产关系(组织形式)以及自然条件(既定的自然资源)。*真正的推动力两是生产力。*
10.阶级对立则是不可调和的对立。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资本主义永远摆脱不了内部危机。工人阶级具有从事革命,从而创造一个无阶级社会的使命。
11.劳动力是一种具有价值的商品,对劳动力的使用是劳动,它创造出价值。除开给工人的工资,那部分没有被支付的劳动就是剩余价值,以利润的形式到了资本家那里。这个过程是持续的,无法被在资本主义制度内被解决。
12.发生革命的是不发达的俄国,而不是资本主义最先进的哪些国家。列宁对此的反驳是「国际上资本主义已经充分发达,革命发生在资本主义力量最薄弱的地方(俄国)」
13.恩格斯:随着贸易和货币交易的增加,发生了一场重要的社会变化。这不仅改变了国家和经济剥削的阶级性质,而且改变了家庭关系和代际关系。导致「父权制家庭」和「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 第十八章 克尔凯郭尔-生存和反讽
1.索伦 克尔凯郭尔(1813-1855)被视为存在主义的先驱,成为了对我们的人的生存作真诚的阐明和分析的充满激情的代言人。
2.「审美阶段」的特点是从一种远距离的和自我放纵的视角出发来体验的生活。「伦理主义者」选择了对生活说是,选择接受责任。「宗教阶段」的特征是程存的接入,对上帝之信仰的介入。
3.唯美主义者对所有这些事情都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在他们看来,所有这些世俗的选择,根本上无关紧要,采用尼采意义上的欧洲虚无主义化身:没有什么价值比其他价值更有价值。
4.客观的真理:命题之所以为真,是当他们与实际事态相符合的时候;主观的真理:当我们在我们的关系中是真诚的和内向的时候,我们表达了真理。
5.克尔郭凯尔担心民主政治会变得蛊惑人心,坚持「正确」意见和要求顺从的压力会威胁个体的人格完整。
# 第十九章 关于我们对人的看法和争论
1.查尔斯达尔文(1809-1882),在争取有限资源的斗争中能够生存下来的,是那些最能适应这些条件的物种。
2.*如果我们相信,认识通过自私的生存竞争而产生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建立在利己主义的原则上,那我们就不正当地从「是」过度到了「应当」。*
3.没有任何科学理论是不容置疑的。生物进化论在科学上是很有根据的,尽管它是可错的,可以作进一步解释的,。创世论并不具备这种融贯的支持的体系。
4.弗里德里希 尼采(1844-1900),「上帝死了」:为了活下去,我们赋予我们的生存以形式,并添加上「意义」和「目的」。哲学体系和世界观只是一些虚构,为的是给我们的生存以安定感。
5.人的可爱之处在于他既能够超越也能够堕落,人的价值不在于我们是什么,而在于我们能够成为什么。
6.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1856-1939),有意识是冰山一角,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在水下隐而不见的。
7.精神的力量和能量可以在「本我」中发现。由于外部世界的影响,本我有一种独特的发展,当某个精神领域在外部世界和本我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这就是「自我」,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自我保存。而「超我」是对父母的规范和理想的无意识的内化结果,超我要求自我不仅对它的行动加以说明,而且对它的思想和愿望作出说明。
#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1.弗拉基米尔 伊里奇 乌里扬诺夫(列宁,1870-1924)支出: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生成原料的殖民地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革命始于资本主义最弱的地方。
2.社会民主党人支持一种混合经济,其中,国家决定市场的限度,拥有一些关键的产品,经管大部分产业是私有的。
3.「法西斯主义」的狭义用法是意大利的墨索里尼领导的法西斯主义,广泛用法包括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德国的纳粹主义和其他相关的政府形式和意识形态。主要特征是A.政府控制的法团主义,亚指不受限制的自由主义和工会。B.聚焦于共同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和阶级斗争.C.对群众的政治动员,对议会政治的拒斥。。。。P534
4.纳粹是庸俗的达尔文主义者,而不是黑格尔主义者。国家要根据先发来通知,而不是根据一个人的妄念。
5.弗朗西斯福山(1952-):一个专业而高效的国家是政治有序和稳定的必然条件,其要义不是个人独裁,而是精英统治的、规则导向的科层制(官僚制度,权利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其职能必须受法制约束,并且对民主力量负责。(对阿拉伯之春评价不高,因为在引入民主选举的时候缺少专业而高效的国家)(国家建制、法制和协商问责制)
6.只给政府的拥护者以自由,只给一个党的党员以自由,就算他们人数很多,这不是自由。自由始终是持不同思想者的自由。
# 第二十一章 社会科学的兴起
1.托克维尔(1805-1859,《论美国的民主》)认为,自由和平等难以结合,平等的胜利要义自由为代价。
2.涂尔干(1858-1917)认为婚姻、家庭和宗教,是社会的粘合因素。
3.马克思韦伯(1864-1920),在事实和价值、所是和所应当之间,存在着一种根本的差别,作为科学家,我们只能评论事实,而不能评论价值。(价值无涉),是一种价值多元论思想。
4.韦伯提出了国家权威的合法画的三种理想类型:传统型的权威(传统社会国家的权威从未被质疑)、bai型的权威(通过臣民和作为一个人的统治者之间的情感联系而活的合法性)和法理型的权威(所发生的事情是合理的,是根据法律和正义的)。
# 第二十二章 自然科学的新进展
1.我们时代有三大科学技术革命:物理学革命、信息学革命、生物学革命。
2.从「把自然看作技术」到「用技术来看待自然」。实验渐渐变得完全依赖先进的、综合的技术。
3.爱因斯坦,由于其犹太背景,是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但他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
4.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
回应 2019-01-05 15:52:32 -
第一章第一节 古希腊 泰勒斯:"水是万物之源" 阿那克西曼德:无定 阿那克西米尼:四元素土气火水 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是米利都学派代表 赫拉克利特:万物永远在变化 惟有变化才是永恒的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万物的本原是火 战争是万物之父,是万物之王 巴门尼德:万物都是不变的 芝诺:是巴门尼德的学生,龟的悖论 恩培多克勒:在变与不变上存居间立场,四元素不变,四元素结合的形态是变化的 阿那克萨戈拉:居间立...
2019-02-16 16:51:37 1人喜欢
第一章第一节 古希腊
泰勒斯:"水是万物之源"
阿那克西曼德:无定
阿那克西米尼:四元素土气火水
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是米利都学派代表
赫拉克利特:万物永远在变化
惟有变化才是永恒的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万物的本原是火
战争是万物之父,是万物之王
巴门尼德:万物都是不变的
芝诺:是巴门尼德的学生,龟的悖论
恩培多克勒:在变与不变上存居间立场,四元素不变,四元素结合的形态是变化的
阿那克萨戈拉:居间立场,元素是无数的,变动的力量是心灵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世界由原子与虚空构成
毕达哥拉斯学派:数学是万物的本原,可以用数学探究真理
第二节 印度
《奥义书》:轮回,种姓观念,个人和至高统一
《薄伽梵歌》:印度教
第二章第一节 古希腊民主自由时期
由宇宙观为重心转至以人自身认识论为重心
智者派:诡辩家,包括高尔吉亚,色拉叙马霍斯,普罗泰戈拉。
高尔吉亚:哲学不存在,哲学的修辞学目的在于说服人接受自己的思想。
色拉叙马霍斯:正义是最高强者的利益体现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
第二节
苏格拉底:事物有普遍定义,有唯一的真理,反对相对主义。对于事物的见解却不是唯一的,因为这会随着时间与地点的改变而改变。“”德行即知识”
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第三章第一节
柏拉图:发展苏格拉底的普遍定义,反对相对主义,与毕达哥拉斯学派同样认为数学是万物之母,灵魂轮回不朽。
柏拉图理念论:理念是永恒普遍的存在,二元论分可感世界和可知世界,理念属于可知世界。善是普遍存在的,属于可知世界的理念。现象世界是永恒变动的。只有理性才能认识持续不变的东西,只有借助观念或理念才能把握住稍纵即逝的个别现象。
柏拉图灵魂论:每个人灵魂原是存在于理念世界的,降于可感世界成为肉体,降下后便忘记了理念,死后灵魂回到理念世界中,形成轮回。生活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洞见回忆起理念世界的善,达到幸福的目标。
第二节 理想国
在理想国中才能达到正义,阶级划分是通过教育区分每个人不同的天赋能力,让理想国分为三个阶层:统治者,管理者,生产者。劳动分工论让每个人处于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和职业上,达到最高效率和正义。
个人追求要基于社会追求才能实现。
在已有秩序中追求崭新的秩序。
男女绝对平等
第四章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
在已有秩序中追求最好的秩序
实体具有属性,属性依赖于实体。属性是相对存在,实体是绝对存在。
第二节
四因说:目的因、物质因、动力因、形式因
宇宙有边界,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
有机世界潜力生态学:变化是潜能的现实性,实在是批判现实。神是纯粹的现实,没有变化,是最高存在者,是变化的推动者,根源。事物潜能的现实化是事物的目的。
科学分类:理论科学 :数学,自然哲学,形而上学
第四节
实践科学:伦理学,政治学
创制科学:诗,修辞学
逻辑学是贯穿所有科学的。
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理性生活是目的,以此实现潜能
奴隶与女人在自由民之下,女人比男人低等
人性要在理性的共同体中生活才能得到,善不能独立于人存在
肉身痛苦不为幸福
政治稳定要听取民众,国家必须依法治理
第五节
艺术是愉悦本身的模仿,有纯化净化人的思想的功能,可再造精神平衡,使精神升华
第五章第一节 希腊化的罗马时期(城邦衰弱)
思想从共同体中的个人转变到私人个体观念和普遍法则,转向私人伦理的探讨。
第二节
伊壁鸠鲁:快乐是唯一的善,要追求快乐最大化,尽量减少痛苦,增加快乐(不同于极端享乐主义)。国家政治有利于个人追求快乐才是善的,倾向于原子学说唯物主义。
"幸福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困扰"
第三节
斯多葛学派:人应该独立于无法控制的外部事物,幸福不依赖于外在因素。智慧、德行的生活是唯一的善,应该依照理性生活。禁欲道德。
犬儒学派:苏格拉底学派之一,在得不到物质时悠然自得,满足于所拥有的东西
希腊化的斯多葛学派:强调责任、品格,公开履行对社会的责任
罗马的斯多葛学派:西塞罗。个人理性是普遍理性的一部分,人类的普遍理性是自然法,应用于所有人,是不变的永恒的
第四节
新柏拉图主义:太一是宇宙的终极基础,灵魂是存在的,物体是非存在的,灵魂当与太一合一
第五节
怀疑论:皮浪。人无法认识任何东西,或应不停探索,不提供立场,避免采取任何立场。不要将感官所感受到的当做真实本性。归纳不是有效的推理,不同意见是不同习俗的表达,并不是真实的表达。
第六节
希罗多德:对经验的强调甚于对思辨的强调
第六章第一节
希腊的新教式传播:基于圣经,反对哲学
希腊的天主教式传播:利用哲学来解释圣经
哲学与基督教互相影响,产生神学。三位一体等名词都是利用哲学的思辨解释。
第二节
中世纪罗马,宗教与政治相互影响结合,平民既要向教皇尽忠,又要向国王尽忠。
第三节
奥古斯丁:信仰和理性是独立的,又可以相互影响。驳斥怀疑论:当"我"提出对是否存在的怀疑时,就表明"我"是绝对存在的,是不容怀疑的;数学和逻辑是绝对存在不变的。基督教义的新柏拉图主义,精神生活高于物质生活,上帝不是无位格的原则,是有位格的存在。先定论和自由意志。
第四节
共相与殊相
实在论: 柏拉图认为共相先于殊相,所有殊相一定会腐坏,理念不随感觉改变;亚里士多德认为共相要基于殊相才能存在。
唯名论:共相后于殊相,共相的存在是为了使殊相便于理解,以实用为目的。如神学是为了便于理解才产生的。
实在论和唯名论是中世纪早期经院学派争论的中心,经院学派用哲学为神学做论证。
第五节
托马斯·阿奎那:著《神学大全》。将亚里士多德哲学与神学融合,认为可以对神进行理性的洞见和信仰的洞见。是温和的实在论,共相既在先又不在先,从现实发展过程来说,共相在先;从目的来说,共相在后。
理性使人不依靠基督教义也可以过一种良善的生活,但只有信仰才能引向拯救
第六节
马西略:唯意志论者,将信仰与理性截然分离,认为教会应该与社会政治分隔,信仰是私人的。
威廉:反对教皇的绝对权威,认为教皇和普通基督徒对圣经的解释权是一样的,是马丁路德与新教的先驱
第七节
马丁路德:意志主义,信仰高于理性,当把理性确立为信仰条目时,就是魔鬼的工具。拯救唯有信仰不是功德。世俗社会能束缚外在的人,不能束缚内在的人。
第七章第一节
演绎推理的结果是准确的,但没有任何新知识,而文艺复兴需要新知识,所以文艺复兴哲学思想比欧洲中世纪哲学思想更混乱。
演绎、归纳、假说演绎无法解释圣经,于是中世纪用诠释学解释圣经
第二节
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相违背,批判了理性和人类中心。与教会诠释圣经的地心说有冲突,约书亚记中日头和月亮停住。哥白尼认为圣经是绝对无误的,是它的诠释者有误。应将自然科学与圣经通融
开普勒:确定行星轨迹是椭圆形的,加强了日心说。
第三节
伽利略: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认为轨道是圆形的。支持哥白尼体系的日心说,遭到了天主教会反对,因为其对圣经的诠释权威受到了质疑。一切物体在没有外力阻挠的条件下,作匀速直线运动。
第四节
自然科学
活力论: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机械论:以牛顿、伽利略为代表
第五节
亚里士多德的力学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快,是因为他的理论体系中反对消除外力而单独讨论物体,更符合于现实。
第八章第一节
马基雅弗利:人性恶,君主应设立强权维持国家的稳定,道德在政治之下。手段只是达到目的的工具,本身并没有善恶。当宗教可以维护国家稳定的时候是有用处的
第二节
阿尔特胡修斯:契约论,人民将权利交给君王,君王要保障人民的安全利益。
格劳秀斯:国际法,将法律与神学隔离
第三节
托马斯霍布斯:理性推理是对感觉材料分解组合。要分析整体就要对组成单元讨论。契约论的绝对主义和自由主义,支持绝对君主专制,认为权力只能掌握在一方手中。机械唯物主义,物体只有动力因,没有目的因,一切现象和事物都可以用力学解释。
第九章第一节
笛卡尔:有条理的怀疑。怀疑者就算怀疑一切,也不能怀疑自己在怀疑。人都是不完善的,却有完善自身的意念,其意念来源必是完善者上帝。
唯物主义一元论:霍布斯
心物二元论:笛卡尔
心物平行论:斯宾诺莎
第二节
帕斯卡尔:我们无法证明上帝是存在的,也无法证明上帝不存在,但是从生存论的角度看,我们相信上帝是百利无一害的
第三节
维科:只有上帝才能充分了解自然界,人永远不可能从内部认识自然
第十章第一节
斯宾诺莎:泛神论,实体只有一个,神是实体,自然也是实体,所以神与自然是一体。真理使人自由。了解自己就要了解多于自己的东西,而不能只从自身了解。
第二节
莱布尼兹:单子论,单子是构成事物的基础物质,其彼此间没有联系,由上帝推动组合。一切事物存在都有意义,现存的宇宙是最好的世界。
第十一章
洛克:启蒙运动的先驱,经验主义,认为概念无法认识实体,要有持久的怀疑和探索,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社会契约,人人平等主权在人民手中,但只限于资产阶级,因为财产拥有者可以将理性付诸于实践。
第十二章第一节
贝克莱:经验主义的自我批判,存在就是被感知,但是存在不依赖于感知。
第二节
休谟:经验主义,批判自然法。认为一切观念都来源于内外印象。关于因果关系所知道的东西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但是无法知道因果关系是必然发生的,因为人无法对必然性有所感知。当事物以同样方式一再发生时,因果观的拥有是心理上的预期。
唯理论:借助理性和直觉可以得到普遍有效洞见,可以用概念认识实在
经验论:不能得到对实在的认识,把实在的东西回溯到经验
说所有知识都是来自于经验的经验论命题,本身不是一个经验的真理,必须存在一个理性直觉说经验论是正确的,这样的命题使经验论成为不可能的。
第四节
詹姆斯密尔:认为教育应该普及
第十三章第一节
启蒙运动:世俗救世论,将理性代替福音。人将逐渐自主自立,思想得到了解放,使人独立于启示和传统,无神论成为一种风尚。人性本善,人的目标是达到此世的幸福。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强调行动的结果是否能为自己和他人提供尽可能多的快乐和功利,而不是强调行动的属性动机和态度,是效果论的伦理学,与善良意志论的伦理学分别开。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行政,司法,立法。认为英国是法国的理想化模型
伏尔泰:自然泛神论,批判神义论,认为教会是阻碍科学发展的因素,宗教应该互相理解包容,一切宗教要服从于科学。
爱尔维修:经验主义,人类是趋乐避苦的,每个行动的基础是寻找个人最大快乐的手段,一个行动是多大程度正当的,是取决于多大程度上有用的。否认在经验知识的基础外存在任何知识,自然权利的观念要加以拒绝。
第二节
卢梭:批判启蒙运动对理性的张扬,提出要张扬情感。批判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提倡保守主义。认为文明是邪恶的源头,应当回归自然,在共同体中过一种有德的生活,是中下层阶级反对上流社会的反应,赞美简朴生活,用简单的道德直觉和未经反思的信念反对知识分子的刻薄机制。强调平等而不是个人自由。共同体是感情建立的而不是理性建立的
埃德蒙伯克:保守主义之父,传统和社会比知识分子的个人自由理论更有智慧,具有根本意义的是共同体和历史,而不是个人,否定启蒙时期的自由主义。
保守主义基础是中产阶级和衰落的贵族,自由主义基础是私人资本主义的中产阶级
第三节
亚当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提倡市场机制,反对人为干涉经济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在商品经济中,每个人都以追求自己的利益为目的,在 “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即通过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调节,使社会利益最大化。
第四节
杰里米边沁:功利主义和经验主义,是行为主义的伦理学,快乐是为权威提供辩护的东西,最大可能的幸福是最大个人可能的聚集幸福。
第五节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言论自由,任何人言论都不应该受限制。人权平等
托马斯希尔格林:粉碎了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立场,目标是道德的生活,而不是快乐利益的最大化,自由精神有了人道主义和道德光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拒绝放任自由主义,认为国家应该干预经济。将放任自由主义和私人资本主义转变为由政府干预的资本主义。
第六节
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正义论,设想在原初状态时,个人处于的自由和平等地位
第十四章第一节
康德:既拒绝经验主义,又拒绝唯理论。自然科学是绝对可靠的,驳斥怀疑论,在经验论中具有的怀疑论和唯理论中具有的独断论进行综合。所认识到的客体是由主体的认识思维方式形成的,对经验反思的洞见是先验的。经验中有必然普遍有效的东西,赋予秩序的能力不可能在客体当中,而是在主体放当中。所有知识都始于经验,但所有知识都由主体赋予形式。时间,空间,因果性,是普遍有效的。先天综合判断,就是既具有感觉经验的内容,同时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科学知识。
第二节
康德道德观:与功利主义的效果伦理学相对的义务伦理学,道德原则是普遍有效的。人即是必然王国的又是自由王国的,意志在其中起媒介的作用。直言命令是普遍道德规律和最高行为原则,是先天综合的,假言命令是认为善行是达到偏好和利益的手段,是目的论性质的。直言命令内在于我们,我们都拥有一个道德意志,道德世界秩序必定存在,上帝必然存在。
第三节
康德政治理论:一方面要保证所有人最大的自由,另一方面要保障一个人的自由不会妨碍另一个人的自由,所以需要普遍法则来限制自由。把人权问题当做基本原则。把道德和法律分别,不能把道德法律化,也不能将法律道德化。
第十五章第二节
赫尔德:历史主义的奠基者,不接受普遍有效的规律,个体化概念,历史是独一无二的特殊的,应该对历史有内在的理解而不是外在的标准。不存在超民族、超理性的评价标准,所有标准都受到历史条件的决定。提倡民族文化宽容。历史现象均具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必须根据其自身前提加以评价。把人性看做历史目标,以区别于相对主义,但与激进的个体化选择有所冲突。
第三节
施莱尔马赫:现代诠释学的先驱,各部分要依据整体理解,整体是各部分的内在和谐,是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循环运动。认为诠释学理解的是文本背后的创造性精神。
第五节
历史学派:成为抵制改革的有效论据
冯萨维尼:一切法律都是习惯法,是有民族精神的。习俗传统在理性之上,是保守主义的历史主义。
德罗伊森:强调历史学家不可能完全客观。在人文科学中寻求的是理解,在自然科学中寻求的是说明,对特定历史的理解要追溯到精神的状态。
威廉狄尔泰:历史是无限的相对性。生命是人文科学的中心,相似性是建立在处处一样的人性的基础上。人文学科不在乎研究普遍规律,把人既看做主体和客体
第十六章第一节
黑格尔:找到了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辩证综合。认为先验预设是可变的,不是普遍适用的,一个历史中的先验预设在另一个历史中并不总是有效,具有建构作用的东西本身也是被构成的,其构成是历史。历史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人类走向更恰当框架的反思过程,引向越来越恰当的自我洞见。当下的立场是对早先的立场更高的综合,辩证法的洞见不是通过经验和演绎论证,是倾向于案例的思维,案例本身的缺陷将我们引向一个更真实更完善的立场。反思是一个进步的动力,因为它在否定。通过扬弃使一个有缺陷的立场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对其有批判的保存。
第二节
主人之所以是主人,因为奴隶将主人当做主人。奴隶之所以是奴隶,因为主人将奴隶当奴隶。我们是我们及他人定义所是的人
第三节
黑格尔的历史观既是相对主义的,理性和非理性标准是时时变化的,又是绝对主义的,因为历史观本身不是相对的,是包括以前一切相对事域在内的。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都保持距离,认为个人和国家是联系在一起的,自我实现是在共同体当中。
第四节
黑格尔认为每个人的认同都是由另一个人的认同共同定义的。认为妇女得到认同是在家庭之内,男子在婚姻家庭之外获得一部分社会认同,拒绝家庭契约论。经济放任自由主义导致不稳定,国家应该参与调节。
第五节
黑格尔反对个人主义,赞同德国统一,不支持极权主义和独裁者随意统治。黑格尔不是维持现状的静态的保守主义,但是是声称本质性的东西的保守主义,更高层次的合题
第十七章第一节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同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认为人类最初生活在天真之中,后来人类创造出上帝的形象,上帝是人类属性的外部表现,这种二分法是种异化。异化是对天真的原初状态的否定,批判代表了对异化的扬弃。马克思更强调经济异化,人类越来越受到产物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和产物有了二分法的分裂,产物作为独立的力量迫使人为其工作,这种堕落对资本家和劳动者都有影响,两者都是经济生产的奴隶。通过革命可以使人类成为产物的主人。
第二节
经济因素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具有决定意义。无产社会是历史的最高阶段。历史的动力是经济基础而不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不可能将基础引向新的方向。劳动是一个认识论概念
第三节
历史的真正推动力量是生产力,生产力是不断进化发展的,当生产力和通行的生产关系发生冲突时,革命带来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张力就可消除。拥有生产资料的人与不拥有生产资料的人处于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冲突只能通过革命解决
第四节
当生产成本被支付,工人得到工资,剩下没有被支付的劳动以利润的形式到资本家那里,利用利润重新投资,提供资本主义扩张的基础,这部分利润称为剩余价值,表现了对工人的剥削,资本主义是自我破坏的。
第六节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妇女不在婚姻中对丈夫的资金有所依赖,由社会福利规划代替,妇女得到平等权利,马克思主义者关注剥削和歧视的阶级条件
第十八章第一节
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先驱,认为不存在双重反思的交流。要沟通某些方面的洞见,就要用独特的表达形式,不以客观的事态作为理解,用命题无法论证。而是就其自身来理解。读者对文本保持自由
第二节
人生的三个阶段: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宗教阶段。在外表不能将人区分,决定性因素是内在的。宗教阶段高于伦理阶段,伦理阶段高于审美阶段。唯美主义者认为选择和后果怎样无关紧要,认为没有什么价值比其他价值更有价值,是尼采为代表的欧洲虚无主义。伦理主义者是对自己的生活加以选择主张,有生存论上的自觉性。宗教阶段是与历史性上帝有内在的信仰关系,在道德上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善的事工,也不是善的原则,而是对生活的自觉选择,具有一种内向性
第三节
客观真理:命题之所以为真,是与实际事态相符合的时候,是真理的符合论
主观真理:命题不与实际事态相符合,是有关自我存在强度的问题。
客观的不真实不代表错误和不真实,某些情况下,主观性是决定性的。宗教的层面上,科学的论证不是决定性的,基督信仰是主观真理的问题,但是基督的生和死是客观真理的。生命的成熟是飞跃,是任何论证都无法客服的。对上帝的信仰是所有飞跃中最大的一个。
第四节
克尔凯郭尔反对民主,支持开明的绝对王权,人人参与政治是不可理喻的,会取代具有生存论生活的态度。
第十九章第一节
达尔文:物种不是永恒不变的,是根据环境进化的。没有什么物种是独一无二的,否定了人的独特地位,自然选择使占优势的性状遗传下来。孟德尔的杂交实验和突变概念为达尔文增添了基础。突变是随机事件,而不是有意识的结果,自然选择也不是有意识的,排除目的论的解释。
第二节
尼采:欧洲虚无主义,"上帝死了"认为基督教信仰毫无价值,虚无主义要推向极端才能客服。世界是混沌的,是没有计划和形式的。哲学体系和世界观是一种生存需要,没有绝对权威,价值的范畴是人赋予世界的,当抛弃时世界没有任何价值。
上帝是价值的客观性,上帝已死意味着剥削了所有价值的形式超越,宗教和道德是一种异化。颠覆了形而上学的预设,形而上学构造了二元对立,认为价值是由绝对的标准建立的,尼采认为二元论是最大的威胁
没有什么现象是道德还是非道德的。道德分为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认为基督信仰是对主人道德的破坏,将奴隶道德建立为普遍的标准。要升华激情和欲望,而不是抽干,冲动放任的人是非人性的。
超人是最终目的,万物永世轮回。权力意志是存在的一种塑造力量。尼采认为任何一种视角都是虚构,把自己的理论看成是真的,不是因为它是真理,而是因为它服务于生命,是实用的真理。但是实用的真理也是一种有价值的符合论,服务于生命和否定生命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第三节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创始人,有意识的自我是无意识精神生活的外在方面,无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梦是有意义的,凸显了无意识的欲望,通过对无意识心理分析的探究,在主体有意识看来有意义的东西会有一种新的意义,看似无意义的无意识行为也会有意义。
对梦的解析是对无意识的解析,是对心理分析最确实的根据,梦和心理有关联。梦意味着对欲望的实现,明显的梦境是醒来时能够记起的东西,潜在的梦是无意识层次上的,通过对无意识的梦的压抑,明显的梦是一种替代物,压抑是心灵的防御机制。因此,所记住的梦是对压抑的梦的伪装的实现,歪曲无意识梦的过程是梦的工作,梦的工作用到了压缩、置换、戏剧化、象征手法,生殖器可以用象征事物表示,梦境是编为密码的隐秘信息,成人的梦常常有性的色彩。
性在人出生后不久就得到了表达,性包括了比生殖更宽泛的概念。口腔阶段是第一个性活动,对于营养和食物的渴望。之后是肛门阶段和男性生殖器阶段,在男性生殖器阶段有俄狄浦斯情结,对母亲产生性欲,将父亲视作威胁。心志装置分为无意识、潜意识、意识。本我是追求满足需要的本能,来自于被压抑的经验,遵循快乐原则,无意识是本我的精神体现。自我确保以安全的方式满足需要,遵循现实原则。自我用压抑保存自身,自我得到了超我的协助,超我是以客观的态度自我反思,是观察的自我。拒绝了绝对的对错观念。
文明进步的代价是对本能的压抑和自我罪恶感的加强,文明存在之前,个体自由是最大的,所有社会要建立在放弃本能的基础上。性的需要以其他的方式得到满足,艺术是本能升华的结果,文化限制人的进攻性本能。进攻性被超我所利用,成为良心。超我和顺从的自我之间的紧张称为罪恶感,表现为惩罚需求,超我的恐惧创造了罪恶感。罪恶感是文化发展的最大问题,社会的道德是文化的超我。弗洛伊德主张正当程度的性满足,文明生活也是必要的,边界却没有区分。
波普尔:科学理论和某些观察结果是不一致的,因此科学是可以被证伪的,而心理分析与人类行为的事实是一致的,所以是不能被证伪的,所以心理分析是非科学的。证伪的可能性是决定一种经验理论是不是科学的一般标准。如果心理分析是科学的,就要表明在各种情况下能够被证伪。不管病人做什么,心理分析师的假说都能被确证。为了解释一个假说,弗洛伊德引进辅加的假说证明,波普尔质疑辅加假说的地位,精神分析并没有提供一种可以被检验的形式。
第二十章第一节
列宁:共产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国际现象,革命始于资本主义最弱的国家如俄国。上层建筑决定了基础,领导权是推动力。为了领导劳动阶级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存在精英政党是有必要的。追求一切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形式,资本主义国家将被无产阶级专政打败,反革命的少数派将被革命的多数派压迫。
无政府主义:剥夺一切形式的权威,在从自由的个人和群体中自发的产生社会和经济需要的基础上重组社会。可以通过公社实现,是足够小的共同体,这些单位自我统治,不服从外部权利,是没有国家的社会,社会的组织是自发的,为每个个体确保了最大可能的自由和效率。认为专政政党的社会也会导致一个新的阶级社会。
工团主义:认为政党只是为获得工人支持,没有真正的与劳动人民结合,应该牢牢的扎根与工厂基层,与资产阶级决裂和合法政治行动决裂,和权利结构的不妥协斗争。
第二节
社会民主主义:支持改革而不是革命,通过民主议会制度实现福利国家,不会形成无阶级的社会,而是好的社会。不是所有都是国有化,支持混合经济,政治实用主义。
第三节
法西斯主义:狭义上是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广义上是包括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和德国纳粹主义在内的。反对颓废堕落的自由主义者和软弱的民主主义者,提供了社会福利和民族自信心。聚焦于共同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反对阶级斗争,但支持社会动员。称赞神话和行动,贬低理论,是非理性主义的,也是危机中的短期实用主义。德国纳粹主义是种族主义的,是达尔文主义者,而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是国家为首位的,是黑格尔主义者。
第四节
弗朗西斯福山:国家应该是精英导向而不是个人独裁,其职能需要受法制的约束。没有国家,就没有民主,民主制应该在之后介入。
第五节
赛义德库特布:伊斯兰教,面对现代性的挑战,应该追溯历史,但赞成现代技术和科学。是政治伊斯兰教复兴的早期信号。
第二十一章第一节
社会学的兴起
第二节
奥古斯特孔德:实证社会科学的社会学倡导者,实证科学是经验的客观的,专注于可以通过经验研究而加以确立的有秩序的关系,认为社会现象可以像自然现象一样加以客观的研究。
第三节
托克维尔:如果人人都平等,就会出现平庸。当民主的大多数在所有领域中都掌握了权利,有分歧的少数个体将受到不平等的压制。自由和平等难以结合,平等的胜利要以自由为代价。
第四节
斐迪南滕尼斯:提出共同体和社会的概念对子,共同体的典范是家庭,存在情感的纽带。社会是非私人礼节的关系,而不是情感关系。共同体是持久的真正的社群,社会是暂时的机械生活形式。竞争和利己主义越来越强势,共同体的本质是联合的,社会的本质是分裂的。
第五节
格奥尔格西美尔:社会学是个体间的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的科学,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不是封闭的体系,所以社会学是研究简单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微观的社会学概念。代表了诗意表达和社会学之间的转换。
第六节
埃米尔涂尔干:社会是建立在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的凝聚力之上的,当凝聚力削弱时社会就出现了毛病,社会学是关于凝聚力的科学,高自杀率是削弱的凝聚力的标志。用统计材料和实践概念来发展理论,与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社会研究的决裂。称弱化的社会凝聚力为失范,代表人之间纽带的削弱,婚姻家庭宗教是社会中的黏合因素。社会应该存在劳动分工,个体变得越来越相互依赖,形成有机凝聚力。
第七节
马克斯韦伯:作为科学家只能评论事实而不能评论价值,因为价值使事件成为科学研究的主题,不应该作为科学家的身份评论价值。存在着多样的价值,价值多元论。社会科学的变化是根据特定时代价值观念变化的结果,认为社会科学必须运用理解的方法,应该理解行动者动机,而自然科学观察的是无动机的事件。社会学要对社会行动进行意义理解,达到因果说明
如果把目标合理性看做基本的文化价值,那每个领域的进步都是日益增长的。如果把宗教博爱伦理作为基本的文化价值,那么就随着世俗化逐渐的解体。科层化使行动趋于目标合理,也代表了异化,取消市场经济会加强科层化,合法化的改变导致了科层化。现代社会的科层化是合法化,提出了法理型的权威。
宗教改革导致了传统伦理义务观的根本变化,新教伦理为新的理性的生活态度做了辩护,生产性的工作获得了新的意义,对于肉体和感官的消极态度限制了消费,促进了资本积累,形成了世俗的禁欲主义,创造了内在人格合理化的过程,支持了外在生活的合理化,新教伦理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是一个必要的条件。
对于生活和世界的一般观点永远不会是日益增长的经验知识的产物,科学的合理化导致了意义的丧失和内在的需要。
第八节
塔尔科特帕森斯:价值的共同体使政治和社会成为可能,文化领域在社会学中尤为重要,批判功利主义没有规范性的限制。社会现象越来越根据普遍规则而不是特殊规则来评估的,有些社会角色预先倾向选择二元对立中的一个方面,一个角色需要我们做出自我导向,另一个角色需要做出集体导向。
第二十二章第一节
如果自然能够用几何学解释,那它也可以在技术上被控制,自然从前被看做是技术,如今技术用来研究自然。但是并不允许观察的东西独立于我们用以观察的概念和仪器,主观因素对客体的影响扩展到对概念的定义上,由于借助设备和操作上的不同,影响所研究对象的形式。
爱因斯坦: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认为神性是在物理学规律中发现的。狭义相对论是处理直线上的匀速运动,解释了为什么以这种方式相对运动的观察者会得出相同物理规律的公式。广义相对论处理的是加速运动,测量结果是依赖于测量设备的,一个穿过杆子的人对这根杆子的测量比一个跟随这根杆子的人测量的长度相对短一些,在运动中长度变短时间变长。
第二节
规范的决策理论:一个项目所涉及的后果越广,开发出一种尽可能好的咨询方法的重要性的要求就越大,特定的某组专家会显得片面,应该扩大在这个项目中派有学科的数量。
二十三章第一节
实用主义:拒绝科学有绝对可靠基础的观点。所有知识都是可错的,但可以改进,科学是在研究者内部展开的批判性活动。皮尔士认为科学讨论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一切研究结果都可以改进发展,可错论,不存在绝对可靠的材料和感觉印象。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创造具有更多种能力的人。
第二节
逻辑实证主义:最初指维也纳学派具有科学取向的科学家。远离思辨哲学,认为形而上学已经过时,转向语言和方法论,数学的符号和形式用来表达逻辑关系,哲学应该是以物理学和逻辑为基础的经验科学。实在是由简单的、明确编辑的事实所构成的,陈述和实在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在认知上才是有意义的。陈述必须是经验上可检验可证实的,否则陈述在认知上是没有意义的,伦理、宗教、形而上学是没有认知意义的,这也是科学和伪科学之间的区别,但是逻辑实证主义对此观点也是不能被证实的。
第三节
卡尔波普尔:陈述要成为科学的,就必须是可证伪的,可证伪性是科学的标准。批判理性主义,假说在提出之后是以经验的方式检验的,如果演绎结果之一是假的,那这个假说陈述就是假的,检验假说最好的办法是进行最难的测试。不可证伪的是不科学的,但不代表认知上无意义。
第四节
托马斯库恩:范式是一种公认的研究理论体系,在常规科学阶段,对未受质疑的基础上对特定的假说工作。不存在中立的观察语言,不存在中立于特定范式的方法和超越特定范式的标准,不存在为所有范式所共有的标准,所有相关性、客观性和真理方法都依赖于特定的范式。
第五节
分析哲学:无意义性是对日常语言用法的违背,否认语言和实在之间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意义,用法界定意义,不存在单一感应世界实际情况的科学语言,有意义性是在何种情况下的意义,不应该把不符合经验科学语言的语言视为认知上无意义的,应该发现主导于不同语境的独特语言用法,分析哲学是日常语言哲学。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无意义是对有意义的语言的误用,没有一种高阶语言游戏用来描绘所有生活中语言游戏的共同框架,语言游戏是在自身的规则和基础上来理解该游戏。
第六节
奥斯丁:对形而上学和逻辑实证主义批判,言语行为有以言行事的力量。
塞尔:我们通常假定人们是真诚的,假定所谈论的事情是存在的。
第七节
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试图如其所显现出来的那样,来描述事件和行动,反对以科学主义的哲学为基础的单向度的标准化,反对只有自然科学才能把握事物的观点。展现不同语言情形的多样性,占据中心意义的不是语言而是现象,科学起源于生活世界,现象学的任务是阐明科学的基本问题,描述不同语境的现象。
萨特:存在主义。对人来说,存在先于本质,不存在客观的规范和造物主灌输的神圣思想,自己是自由的,我们必须为自己做出决定,把我们界定为将要成为的人,因此本质后于存在,不存在本质告诉我们应当是什么。
第八节
西蒙德波伏娃:男女应该互相看做平等,并不意味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但是不应该有对女人的压迫,对女性堕胎权利支持
第二十四章第一节
对现代性批判
第二节
马丁海德格尔:历史是一个衰落过程,任何事物都置于理性的控制之下。必须要聆听语言,才能显现最根本的东西,诗歌是创造性的再创作和现实化。
第三节
汉娜阿伦特:独立思想家,政治的本质在于争论和讨论。 通过劳动,人成为一种劳动的动物,是维持生存的基本活动。通过生产,人成为改变自身环境的创造性的存在,人具有自发的不可预测的行动能力,行动不仅仅是劳动和生产。在极权主义者手中,行动化约为生产,政治领袖将人作为可塑材料,人类被剥夺了行动的权利。
第四节
伽达默尔:诠释学的范式可以在历史文本中找到,重心在于对人的理解。延续人文传统的教化概念,批判现代社会的文化颓废。
第五节
解构主义
德里达:批判从内部出发,用解构进行文本阅读方法,将文本中的意义要素拆散开,努力寻找文本内的矛盾。把语言理解为书写,书写是进行意义和区别的活动。世界是没有任何基础的
福柯:有些东西看上去是合理的,却有暗中压制的作用,捍卫被定义为他者的人们。
罗蒂:批判真理的符合论,重视真理的有用性,情境决定了什么是有用的。政治社会应该独立于私人,支持摆脱哲学独裁的自由社会,没有一种规范是普遍的。
第六节
于尔根哈贝马斯:行动的概念优先于文本的概念。存在一种类型的合理性,其本质不是控制性的,而是包含相对理解的。如果在公开的信息充分的基础上讨论出共识,答案就可以看为规范的,规范性问题是有普遍有效的答案的,既是伦理的相对主义,又是伦理的独断论。我们需要多元主义的理性,这种程序是需要客观怀疑的遵循,可错的过程是我们拥有的一切
回应 2019-02-16 16:51:37 -
米利都学派 1.泰勒斯,公认的西哲史第一人。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纪。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哲学家。 1、几个小故事:测量金字塔、观察尼罗河、仰望星空、垄断榨油机、预言日食、提出地圆说、计算太阳直径、提出一年365天、用日冕准确报时、改进航运设施 2、哲学主张:万物是水。万物之源为水,水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 3、表面上的理解是没有意义的。哲学的结论本身,哲学如何去运用,哲学思想有什么作用,其实也不太重要。反正学...
2019-02-17 15:09:23 1人喜欢
米利都学派
1.泰勒斯,公认的西哲史第一人。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纪。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哲学家。
1、几个小故事:测量金字塔、观察尼罗河、仰望星空、垄断榨油机、预言日食、提出地圆说、计算太阳直径、提出一年365天、用日冕准确报时、改进航运设施
2、哲学主张:万物是水。万物之源为水,水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
3、表面上的理解是没有意义的。哲学的结论本身,哲学如何去运用,哲学思想有什么作用,其实也不太重要。反正学的思想过程,有助于让我们把事情理解得更好。
亚里士多德说泰勒斯首创了一种寻求万物本源和归宿的哲学。他提出“本体论向”。在变化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什么?宇宙的最根本建筑材料是什么?这种思考方法和得到的答案与之前的神造论完全不同。从神话思维进步到了逻辑思维。这个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是从人的思维和逻辑角度得到的结论。意味着宇宙间的万物都是能被人的思想所理解。因此具有开拓意义。
思考的过程概括为。提出问题;寻找论据;给出答案;挖掘蕴意。
回应 2019-02-17 15:09:23
-
幻彩乌托邦 (被唾弃的教父)
如果这目标是那种无法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与他人分享的东西 比如稀缺物品、一块面包、一个国家或一笔钱 的话,如果每个人都在利己主义的基础上来追求这样一个目标,结果就会是每个人反对每个其他人的斗争这样的局面(霍布斯)。康德与这样一种非社会的状态保持距离,他要求我们还应该把我们的人类同伴看作目的本身:我的人类同伴不应该在我自己的盘算和行动中仅仅被当作一个手段,他们不应该被仅仅看作是与我的目的对着王的对手...2022-04-27 20:54:38
如果这目标是那种无法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与他人分享的东西 比如稀缺物品、一块面包、一个国家或一笔钱 的话,如果每个人都在利己主义的基础上来追求这样一个目标,结果就会是每个人反对每个其他人的斗争这样的局面(霍布斯)。康德与这样一种非社会的状态保持距离,他要求我们还应该把我们的人类同伴看作目的本身:我的人类同伴不应该在我自己的盘算和行动中仅仅被当作一个手段,他们不应该被仅仅看作是与我的目的对着王的对手,而也应该被看作是自身具有合法的目的的行动者。由于要求对行动准则的普遍化,康德便抛开了一种操控性的策略:当我们对他人进行操控和灌输的时候,作为前提的是这样一个考虑:我们的深思熟虑是切不可让别人知道的。通过对我们的准则的普遍化,我们抵制了操控性的统治手法。 引自 第二节先验哲学——道德理论389 自己不能成为工具,也不能把别人当成自己的工具。个体的人永远只能是目的不能是工具。
回应 2022-04-27 20:54:38 -
Daydreamer (“我要看来看去的看一下。”)
但是,通过澄清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也就是说,通过说明推动我们的动机是什么、我们的行动的后果是什么、存在着哪些可以选择的方案,科学仍然可以对我们的态度和行动产生重要影响。而且,科学可以搞清楚,人们通过他们的言行表明他们相信什么是对的、好的,因而揭示规范在社会中是怎样发生作用的。但从所有这些有关规范的事实,并不能推出结论说某些规范就是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的。 因此,当(比方说)人类学家在描述一个社会中的...2022-04-15 23:08:16
但是,通过澄清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也就是说,通过说明推动我们的动机是什么、我们的行动的后果是什么、存在着哪些可以选择的方案,科学仍然可以对我们的态度和行动产生重要影响。而且,科学可以搞清楚,人们通过他们的言行表明他们相信什么是对的、好的,因而揭示规范在社会中是怎样发生作用的。但从所有这些有关规范的事实,并不能推出结论说某些规范就是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的。 因此,当(比方说)人类学家在描述一个社会中的规范的时候,他们的意思是这些规范在这个社会中是“有约束力”的。但这并不是说这些规范对于我们是有约束力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同的社会中;这也不是说,这些规范就因为生活在那个社会中的人们相信是有约束力的而真的就是有正当理由的(比方说,用人作为求雨的祭品)。举个例子说,有一个社会实行将生理或心理不健全的婴儿遗弃的做法,我们可以对这个社会的规范作出理解,但不认可这些规范是正当有效的。承认某些规范在发生作用,就好像它们具有约束力一样,与认可这些规范是普遍有效的,不是同一回事。 引自 导论1 理念论中蕴涵的一个意思是:如果宇宙被分成两部分,也就是说,如果有两种存在形式——我们感官所感知的事物和理念——那么我们就为建立普遍有效的伦理学提供了基础。根据理念的形式,我们已经说明了客观的善的存在如何可能。 引自 第三章柏拉图——理念论和理想国52 回应 2022-04-15 23:08:16 -
Mayumi (O(∩_∩)O)
希腊人的历史观是循环的,而基督教则引入了一种线性的历史观。在17世纪到18世纪间,我们看到这种把历史看作一个向前的直线过程的观点有了一个世俗版本。在文学沙龙里,人们的兴趣从诗转向了科学和技术。只要光顾巴黎沙龙的人们仍然把文学看作根本的东西,说历史是向前进步的就并不是合理的事情。难道莱辛比河马更重要?只要人们的主要兴趣在于文学,说历史是倒退的就与说历史是向前的一样不费力气。但是,当这些沙龙感兴趣的首...2022-04-03 17:17:32
希腊人的历史观是循环的,而基督教则引入了一种线性的历史观。在17世纪到18世纪间,我们看到这种把历史看作一个向前的直线过程的观点有了一个世俗版本。在文学沙龙里,人们的兴趣从诗转向了科学和技术。只要光顾巴黎沙龙的人们仍然把文学看作根本的东西,说历史是向前进步的就并不是合理的事情。难道莱辛比河马更重要?只要人们的主要兴趣在于文学,说历史是倒退的就与说历史是向前的一样不费力气。但是,当这些沙龙感兴趣的首先是奥尔良和巴黎之间的驿站马车可以走得多快的时候,谈论进步就是合情合理的事了。驿站马车走得越来越快了。这样,历史似乎是向前行进的。当然,这种兴趣的转向并不是偶然的。一个工业社会若要正常运作,知识分子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关心并赞赏技术进步。启蒙哲学家们表达了对进步的信念:启蒙将带来物质上的进步和福利。
这种进步信念是现实主义和天真态度的混合。现实主义,是因为这一切实际上正在具有科学上和技术上的可能性;天真态度,是因为启蒙哲学家们对政治问题估计不足。……今天,很少有人对未来还持有像18世纪启蒙运动那样天真的、幼稚的乐观态度。
回应 2022-04-03 17:17:32 -
一、 智者学派以前的希腊哲学家的思想特点是什么? 答:1、热衷于思考世界的本原、万物变与不变的本体论命题。2、在他们的辩论中,思辨的哲学传统得以建立,理论要求获得普遍真理的检验,而非仅碎片化的知识。3、基于自然观建立哲学理论,具有诸多神话思维的神秘性,在论点、论据、答案、蕴意中,论据缺乏逻辑性,其蕴意和辩论的过程远比答案重要。但有意识地从具体中抽取宏观,从琐碎(感觉)和神秘(遥思)中建立逻辑。 二、...
2022-03-25 17:56:24
一、 智者学派以前的希腊哲学家的思想特点是什么?
答:1、热衷于思考世界的本原、万物变与不变的本体论命题。2、在他们的辩论中,思辨的哲学传统得以建立,理论要求获得普遍真理的检验,而非仅碎片化的知识。3、基于自然观建立哲学理论,具有诸多神话思维的神秘性,在论点、论据、答案、蕴意中,论据缺乏逻辑性,其蕴意和辩论的过程远比答案重要。但有意识地从具体中抽取宏观,从琐碎(感觉)和神秘(遥思)中建立逻辑。
二、在泰勒斯的水是万物本原的命题中,我们可以假定有哪些问题和论据被预设着?
答:1、预设了一个问题:万物变化中不变的基础元素(实体)、万物的不变的统一性是什么?2、一个前提:变化是可能的,且变化之中,存着不变的元素。3、预设的论据:通过对自然的朴素观察,水对生命不可缺,水在液态、固态、气态之间变化,鱼生于水消于水。
三、这个理论所具有的蕴意(结果)是什么?我们可以怎样来论证说哲学从泰勒斯开始?
答:
蕴意:水部分是未分化的基础实体,部分是已分化的其他形态的水。由此推论,宇宙的构成与其他事物的转变可以被解释为永恒的的循环。(这一说法与老子“水生万物”的说法不谋而合,在世界的母体或实体为何这一问题面前,泰勒斯与老子展现了一种神秘学倾向,无法在逻辑上跳跃至“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答案。
(哲学较之于文学或美的创造性,可算得上是判断真假的学问。哲学(Philosophy)phil+o+sophy 为:爱智慧,sophia 音译索菲亚,是为缪斯,阴性智慧的象征。之所以是“爱智慧”而不是“智慧”本身,是因为真理无法穷尽,世人只有无限接近而不能得到真理,这是一种西西弗斯的积极的悲观主义。哲学不像实验科学那样依赖实验,同时与形式逻辑不会怀疑自身原则的合法性相比,哲学需要对自己的预设或原则进行反思。)
第二个问题,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说:“许多东西尚未命名,提起它们时还须用手指指指点点” 但泰勒斯从可感知的水出发,到探问万物的始基,意味着宇宙可以被思想,万物像水一样是可理解的,可以被语言所刺穿,于是宇宙间没有任何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东西了,这一革命性的观点,意味着人类理性征服宇宙之旅的发令枪声。以上,正是泰勒斯被称为第一个哲学家的缘故,自泰勒斯起,思想由神话思维完成了到逻辑思维的大跳转。
四、“赫拉克利特说万物处于变化状态,而巴门尼德则主张相反的观点。”对这个说法进行讨论,并对它持一种批判的立场。
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是,相互的对立力量在破与立的动态平衡中,使得万物作为一个整体创造出了和谐。变化在此是根据不变的规律或逻辑发生的。巴门尼德声称变化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因为万物如果处于变化之中,语言就无法指认对象,无法用语言指认“非存在”,变化因此是无法被思想的。我们的感觉知觉到变化,巴门尼德却完全否定了感觉的作用,认为实在只能被理性把握,所有被感觉呈现的事物都被认为是缺乏实在的。这与我们的是经验是相矛盾的。
五、请描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讨论这种理论与毕达哥拉斯的实在观的关系。
万物的始基是无数不可分割的微小粒子,即原子。原子运动的前提是存在一个虚空。原子及原子的运动无法被感知。原子的运动仅凭所发生的机械碰撞决定物体的构成或消解,而非普遍规律或人类理性。对于自然实体,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是结构和形式或数学关系,而非物质元素;物可以毁坏,而数学关系是不会毁坏的不变者,并且数学定理可以在逻辑上得到证明。简单地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构造了一个物理运动,而毕达哥拉斯学派建构了数理形式,他们的相同点在于,实在是通过理性而非感觉把握的。
回应 2022-03-25 17:56:24
论坛 · · · · · ·
其中是否含叔本华有关内容? | 来自悸动. | 2 回应 | 2021-04-12 13:33:04 |
希尔贝克对于泰勒斯生活年代(时间)的表述问题 | 来自喂了狗 | 6 回应 | 2020-06-03 00:34:49 |
求助 | 来自一苇渡江 | 2 回应 | 2019-12-21 09:27:14 |
思考题要是不会做是不是就不应该继续读下去? | 来自nauyoat | 1 回应 | 2019-02-17 15:41:42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限时抢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Routledge (2001)8.7分 8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8.5分 923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8.7分 277人读过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千评9分书 (Sheryl)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广义人类学备忘录 (nothing传叔)
- 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有源好书『偏门书籍杂烩』 (马克爱马克)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西方哲学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津逮 2019-07-23 10:20:46
比别的书更多了对context的讲解
53 有用 行星级幻觉 2017-12-03 09:42:24
4.5 非常好的哲学史,粗看流畅清晰,细看不乏洞见。好的哲学史一定是“概念地图”,一方面描绘出哲学家的思想塑像(而不是堆砌),另一方面得以把哲学家锚定在相互交缠的点—线网络中,掘其源流,现其散逸。
31 有用 百里 2018-03-19 16:39:29
8.7 由于是一本写给大学生的哲学史教材,因此相对罗素的《哲学史》要更加详细易懂,对当代的很多哲学流派也有大篇幅的介绍,建议对哲学感兴趣的可以先从这本书开始入门
2 有用 Muraveinik 2019-09-11 22:04:46
真的算是平实,亲切,耐心的典范了。为了照顾整个时空跨度,许多内容比较简略。不过特别适合入门,尤其要配合后面的思考题和参考文献。
2 有用 偷着乐的镜中 2019-09-04 08:39:19
把哲学史写成了思想史,形而上学史的脉络断断续续,比较庞杂。很多重要的哲学家比如谢林、费希特几乎没有提到,相反是涉及了不少其他学科的介绍。但许多看法比较尖锐,比如讲康德、黑格尔,略言几句就写出了其思想要义
0 有用 von 2022-05-21 00:09:21
补
0 有用 翠鸟 2022-05-16 22:10:35
历时7个月,一刷完成。等我消化一段时间后二刷吧…
0 有用 进步的阶梯 2022-05-12 15:58:39
总体脉络清晰,可读性、易读性都还ok,看一遍了解个大概,纯熟理解还需要二三刷!
0 有用 天_2017 2022-05-11 21:26:12
看了几本中国的教材,再看这本国外的,能明显感觉到叙述方式和重点不太一样。很值得看
0 有用 宅宅 2022-05-11 11:18:03
这本书没买,但看了预读部分,看不懂,是我没找到核心观点还是里面的信息太散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