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 全译本
原作名: DZIADY
译者: 易丽君 / 林洪亮 / 张振辉
出版年: 2015-8
页数: 456
定价: 68.00
装帧: 精装
丛书: 副本译丛
ISBN: 9787541141355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伟大的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代表作《先人祭》的首个汉语全译本,包括了诗剧全四部,以及序诗、附诗,由知名翻译家易丽君、林洪亮、张振辉从波兰语译出,翻译时间跨度达四十年。其中第三部曾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文化大革命后我国出版的第一本外国文学著作。该剧长演不衰,最新的波兰剧院(弗洛 茨瓦夫)版引起轰动,北京人艺特邀2015年七月底在北京演出,备受各界瞩目。波兰剧院的院长应邀为本次出版撰写了介绍。
※
《先人祭》是密茨凯维奇的重大戏剧成果。作为一部弥漫着难以定义的情绪的戏剧作品,它在波兰文学中开了先河。……之后,它成为某种民族神圣戏剧,有时候会因其对观众的强烈影响而被审查当局禁演。它是浪漫主义最复杂和最丰富的作品之一,把梦与残酷的、现实主义的讽刺糅合起来,被戏剧导演尊为对他们的技能的最高考验。 ——切斯瓦夫·米沃什
作者简介 · · · · · ·
亚当·密茨凯维奇(Adam Mickiewicz),波兰民族诗人,也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1798年生于立陶宛一个破落贵族家庭,进入维尔诺大学后组织并领导爱学社和爱德社,争取波兰的民族解放,之后经历了逮捕、监禁、五年的流放和二十六年的流亡,1855年因染瘟疫卒于土 耳其的君士坦丁堡。
密茨凯维奇不仅是最伟大的波兰诗人,也是最伟大的斯拉夫和欧洲诗人之一;他还是浪漫主义代表性戏剧家,亦是散文家、翻译家、斯拉夫文学教授和政治活动家。在欧洲和波兰,他被视为与拜伦和歌德并驾齐驱的人物,其影响力超越文学,覆盖文化和政治。
※
关于译者
易丽君,1934年生,湖北黄冈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洪亮,1935年生,江西南康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振辉,1934年生,湖南长沙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三位译者均毕...
亚当·密茨凯维奇(Adam Mickiewicz),波兰民族诗人,也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1798年生于立陶宛一个破落贵族家庭,进入维尔诺大学后组织并领导爱学社和爱德社,争取波兰的民族解放,之后经历了逮捕、监禁、五年的流放和二十六年的流亡,1855年因染瘟疫卒于土 耳其的君士坦丁堡。
密茨凯维奇不仅是最伟大的波兰诗人,也是最伟大的斯拉夫和欧洲诗人之一;他还是浪漫主义代表性戏剧家,亦是散文家、翻译家、斯拉夫文学教授和政治活动家。在欧洲和波兰,他被视为与拜伦和歌德并驾齐驱的人物,其影响力超越文学,覆盖文化和政治。
※
关于译者
易丽君,1934年生,湖北黄冈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洪亮,1935年生,江西南康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振辉,1934年生,湖南长沙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三位译者均毕业于华沙大学语言文学系,硕士学位;长年从事波兰文学翻译及研究。曾获波兰总统和波兰文化、教育、外交各部部长授予的勋章、功勋章及各种荣誉称号。
目录 · · · · · ·
序诗(林洪亮译)
幽灵 / 7
第二部(林洪亮译) / 13
第四部(易丽君译) / 53
第一部(易丽君译) / 135
第三部(易丽君译)
前言 / 165
序幕 / 171
第一幕
第一场 / 187
第二场 / 223
第三场 / 240
第四场 / 263
第五场 / 269
第六场 / 275
第七场 / 282
第八场 / 301
第九场 / 366
附诗(林洪亮、易丽君、张振辉译)
通往俄国之路 / 381
京郊 / 390
彼得堡 / 394
彼得大帝的塑像 / 405
阅兵 / 409
奥列什凯维奇 / 432
致莫斯科的朋友们 / 441
译后记(易丽君) / 445
编者附记 / 453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先人祭"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先人祭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先人祭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 更多书评 4篇
-
smile (旅行是为了做梦,像梦一样自由)
有人嘲笑我傲慢,有人表示怜悯,还有人用讽刺的目光来对我责备。我只走向一人,我并不需要让这么些人受辱或者感到惊讶。 除了上帝和灵魂,一切都是过眼烟云:幸福与不幸! 霍拉旭,天地之间有许多事情,是你们的哲学里所没有梦想到的呢。——莎士比亚 处处寂静,处处黑暗,这怎么办?这怎么办? 我们要听清并要牢牢记住,因为按照上帝的命令,谁若是没有尝过人世的艰辛,那他就不能享受天堂的幸福。 说吧,你们缺少什么?谁有需...2018-06-01 22:40
有人嘲笑我傲慢,有人表示怜悯,还有人用讽刺的目光来对我责备。我只走向一人,我并不需要让这么些人受辱或者感到惊讶。
除了上帝和灵魂,一切都是过眼烟云:幸福与不幸!
霍拉旭,天地之间有许多事情,是你们的哲学里所没有梦想到的呢。——莎士比亚
处处寂静,处处黑暗,这怎么办?这怎么办?
我们要听清并要牢牢记住,因为按照上帝的命令,谁若是没有尝过人世的艰辛,那他就不能享受天堂的幸福。
说吧,你们缺少什么?谁有需要?谁有请求?
是的,你该永生永世遭受苦难,因为按照上帝的公正的规定:凡是生前毫无人性的人,死后也不能享受别人的帮助。
是的,我叫佐霞,虽然长得美貌,但却不想结婚,因此虚度了十九个青春年华。我死时,既不知道关怀别人,也没有得到过真正的幸福。我活在世上,啊哈,却不是为了世界。请你们听着,并铭记在心,因为根据上帝颁布的指令,谁若是生前没有接触过人生,那他死后就不能进入天堂。
记得我年轻时,也认识一个女人,她头戴树叶,穿着古怪衣裙。当她走进村庄,全村人蜂拥而上,耍把戏似的把她团团围在中央,嘲弄、追逐、讥笑、叫喊,指手画脚,幸灾乐祸,丧尽天良!当时,我也在取闹者中间,虽然,仅仅是发出过一声讥笑!说不定就是为那一次围观,受到了上帝公正的裁判!当时谁又能够预见,今天我也是破衣烂衫?我曾经是那样无忧无虑,怎料到风云变幻?人无爱恋,幸福无边。
我爱梦中的幻境,厌恶流俗、世情,蔑视平庸的众生。
孩子们,嘲笑别人的痛苦,将会痛苦一生!
波兰就是在大地的阴影里生活和开花。
崇高的思想会熄灭平庸的热情。
谁从地上仰望太阳,幻想天空和星辰的飞行路线,而对大地一无所知,直到最后跌入黑暗的深渊;谁伤心地渴望高高抬起,那种消失在过往怀抱的东西,谁贪婪地渴望迎头赶上,那种远景藏在神秘领域的东西;谁在不适合的时候认识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又不彻底,眯缝着眼睛,是为生活在梦中带着醒时寻找的东西。
谁染上了痴心妄想症,自己便是自己苦难的发端人。
我蔑视你们,所有的诗人,所有的智者和先知,我蔑视你们,虽然全世界都把你们夸奖。尽管你们置身在自己的信徒之中,接受他们的吹捧,倾听他们的颂扬;尽管世世代代都用赞美的词句当成桂冠扣在你们的头上,你们也不能像我今天这样幸福,在这寂静的深夜独自吟唱,独自欣赏。
我的爱从不为了一个人,像蝴蝶那样眷恋着玫瑰花丛;也不是为了一个家族,一个时代。我爱的是整个民族!我希望它复兴,希望它幸福,希望它受到全世界的赞美。
回应 2018-06-01 22:40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
暂时无货,预计2天到货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La Fenice (2006)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先人祭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西上莲花山 2016-04-24
翻译非常有力道,不过这位浪漫派诗人写叙事长诗的功力好像还不是特别出众(也许因为没读原文)。注释实在太差,不该注的常识写了一大堆,该注的地方不注,以至于很多地方摸不着头脑。也可见出当前西方文学研究中波兰东欧方面的严重欠缺。
1 有用 小米=qdmimi 2017-07-23
首次全译吧。不明原由的话单看目录各部的排列就昏迷了……
15 有用 牛大力 2015-08-04
本书第一条短评~全书通看一遍,无法自拔,完全当得起“波澜壮阔”一语。全书最用力处或许是第三部,但最动人处是第四部。一二部皆是铺垫。三四部须合看。正因为第三部中古斯塔夫的民族大义才更见出他第四部中对“玛利亚”用情之深。然后整个波兰民族的爱憎情仇都化作古斯塔夫的悲歌一曲。看完剧本再回想前几天的话剧,才觉得是神作。书和剧都值六星。
4 有用 [已注销] 2016-11-06
读着感觉酷酷的。看到“崇高的思想会熄灭平庸的热情。”没读完。
2 有用 白模卡 2016-02-21
“波兰就是在大地的阴影里生活和开花”
0 有用 hombre pobre 2021-02-21
密茨凯维奇在作品中心心念念的那个“波兰祖国”,并非当代这个单一民族的“小波兰”,而是那个在1795年消失的,囊括了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广袤领土的“大波兰”。虽然伊也有样学样,像德意志个民族分子一样鼓吹上古时代个钻石灯泡,但这种有的放矢,更多是基于对消逝的多远联邦的追溯,而非是重新创造。这种认知上追求复古而非发明的思绪,也普遍存在于同时期的巴尔干的“罗马复国者”身上,直到19世纪后半段,后继个新一代民族... 密茨凯维奇在作品中心心念念的那个“波兰祖国”,并非当代这个单一民族的“小波兰”,而是那个在1795年消失的,囊括了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广袤领土的“大波兰”。虽然伊也有样学样,像德意志个民族分子一样鼓吹上古时代个钻石灯泡,但这种有的放矢,更多是基于对消逝的多远联邦的追溯,而非是重新创造。这种认知上追求复古而非发明的思绪,也普遍存在于同时期的巴尔干的“罗马复国者”身上,直到19世纪后半段,后继个新一代民族分子,才开始跳出这种思维,开始根据语言、习俗重新定义和发展自家个认同叙事,当代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的族群发明,也是从这个时期才真正开始的 (展开)
0 有用 固埃 2021-02-17
波兰文学阅读记忆。
0 有用 阿沅 2021-01-22
一个人心中要有多少情感才能流溢至斯呢
0 有用 #逆向欢愉# 2020-12-01
未读完附诗。“波兰就是在大地的阴影里生活和开花”,激情澎湃的爱国主义
0 有用 美国吓一跳 2020-10-20
无法用准确的语言去描述我对这部诗剧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