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越与中国青铜器研究 短评

热门
  • 8 文在兹 2019-07-05 20:14:31

    靠着塑造一个看似伟大其实非常主观、难以复制、无法评判的偶然被证实的玄想,来替艺术史的臆测传统辩护。

  • 1 热饭好吃😋 2024-11-24 21:18:18 陕西

    很受启发,贝格利为其师罗越的思想进行的注解版解读。既能讲明其师思想内核,又不避欠妥之处,还能一针见血指出别人研究的弊病,言辞可谓犀利,翻译同样晓畅。罗越将纹饰的发生发展演变归结为只是铸工的创造与创新,只表达视觉效果与社会背景无干,所谓风格也只是一种基于大量观察、对比而言的权宜叫法,的确激进!但无疑会使研究者不能不重视铸工、资助人在冶炼生产中的作用,以及早期中国艺术。如今看,忽视了地方特色分析有欠缺,但放在当时年代,做到这步已是难得。这种分析纹饰时不考虑社会各种复杂原因和由此产生的种种诠释,就类似在振臂高呼“就不能是因为好看么?”

  • 0 phoenix 2020-04-24 00:56:03

    老师的新书,翻译的师爷的青铜研究方法论,有一些想念写做typology研究的日子

  • 0 icarus 2022-01-17 21:28:57

    贝格利认为,与生物学分类相似,艺术品分类中自下而上的经验分类比自上而下逻辑分类更为有效。罗越的艺术史研究基于缺少铭文和出土信息的器物,有其时代特征。他通过探索纹样的艺术创作发明的逻辑关系,确立年代序列,更为重要的目的是解释这种创作发展过程的内在逻辑。西周青铜器多可据铭文建立年代序列,因此艺术史的方法主要被用于商代青铜器。而考古学的发展使得新出器物多有大致的年代,艺术史方法的主要作用集中到解释艺术创作的发展逻辑上来。

  • 0 朔墨 2023-06-26 19:43:57 上海

    我竟然看不懂评论区都在说些什么😂 本书最大的意义,是把罗越分期给讲清楚了,让我们能通过纹饰对青铜器的年代有大概的区分 但是又以一种无法绝对清晰的语言告诉我们,罗越的研究背景也是认真考虑了器型的影响 读完真的是很受震撼。真的需要过眼大量青铜器才能有此真知灼见。不一定是评论区所说的“瞎猫碰到死耗子”。

  • 0 墨妙亭狸花猫 2025-04-21 16:08:23 四川

    作为学术史而言,批评较为风趣,立场相当偏颇。强调“没有风格,只有比较”很有启发,但过于迷信艺术独立性。

  • 0 耒昔 2019-12-09 23:15:26

    走出文艺复兴式的“科学”时代。2019.12.NJ

  • 0 张茶客 2020-10-27 15:46:17

    用夸张的篇幅和精致的排版讲了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试图摒弃19世纪大写历史的目的论倾向,但又试图为大写的人保留一个位置,这本身就是非常拧巴的,算是对艺术史和艺术自律论的自我辩护?

  • 1 羨漁 2019-12-06 20:27:19

    我们凭什么对一件器物进行断代?罗越与高本汉的故事确实值得参考,书中罗越与高本汉的断代中都包含一些“不证自明”的基础,在论证之前,各自的器物应该都已按照这种基础进行排队,高本汉只是恰好选择了适用性差的那条。另外值得思考的是,艺术风格是否真的具有可断代性,我们是否能够根据越描越密的“标准器”图谱将艺术风格进行排队?另外,浙大出版社这本书的装帧真是纯粹为了圈钱,翻起来太难受了,扣一星。

  • 0 三青 2024-11-08 09:10:23 北京

    考古学在与以视觉研究为核心的艺术史趋向分离后,重新吸纳形式分析的努力。延续贝格利一贯尖锐、强悍的论证风格。

  • 0 深蓝 2025-04-04 00:00:19 四川

    拒绝任何文化背景,也就是只接受自身知识背景的想当然。即便一切都来自也结束于“铸工”,难道他们只是完全不具社会文化背景的形式编辑程序?

  • 1 万历四十六年 2019-10-29 18:41:13

    这本书有一条明线和一条暗线。明线是对高本汉和罗越青铜器研究的讨论,暗线是对艺术史方法论的讨论。贝格利对艺术史方法论的讨论实际对考古学类型学的研究也很有启发

  • 0 黑-晓 2022-09-25 11:59:02 湖北

    贝格立本书无疑有很重要的价值,在于其对青铜器研究中艺术史的系统和较为明了的阐述,比起阅读罗越原文要容易得多。但是贝格立全书想给读者一个印象是要全面抛弃高本汉等人的过时的分类方法,但是这是危险的,青铜器对于古代社会来说不是纯粹的艺术品,更是一种工艺品,是需要成批次制作的生产品,只不过比起陶器等日用品来说,形式的多样和独有的美学特征使其更趋近于艺术品,罗越和高本汉代表的两种研究方法都更极端一些,所以像“艾睿恪”所言,应该讲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而非简单的厚此薄彼。

  • 0 大齐及哈萨克, 2025-02-08 16:41:46 北京

    图版翻来翻去,有点难受

  • 0 起风了 2025-04-05 13:51:49 四川

    以前总觉得上古时期的历史文化分析过于玄远,原来所谓形式分析有过之而无不及。贝格利宁愿使用完全主观的心理机制来臆想,都不肯用一点历史文化来理解中国的商周时代,何其奇怪

  • 3 靖不渝 2019-12-04 17:16:54

    贝格利为他的老师罗越书写的思想传记,处处流淌着对老师的钦佩与怀念。罗越与高本汉、累德候的论战虽已过去数十年,但却留下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而今读来依然启发不断,趣味盎然。罗越通过对于青铜器风格的系统分析在商周考古材料缺乏的三十至五十年代,构建了商周青铜器正确的发展序列,让人敬佩。他将青铜器纹饰由缺乏聚焦点发展至拥有生动可辨主题的历程归为是铸工要创造一种震撼效果,启发考古学家思考器物转变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仅仅分型定式。然而,罗越将青铜器上的纹饰认定为是铸工或说是艺术家的思想创造,没有其信仰以及社会背景的意义,这至今让很多学者无法接受。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