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怎么办 短评

热门 最新
  • 25 何适之 2015-08-12 14:47:17

    最讨厌这种“问苍天”式的标题了,结合前几日阎连科与他的对谈,再一次暴露出这个中青组合盲人摸象式的批判。阎连科的那种夸张怪诞的小说写多了也把他的智力给扭曲了吧。

  • 21 十八爷 2015-08-03 16:46:02

    作者也明白,“80后”不是一个同质的群体,他所指认的是“经济基础一般,工人、农民或者小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人”。这个指认对象的划分也比较笼统,从行文来看,情感因素居多;不太同意在很清楚不能以“80后”作为某一代人命名的前提下,仍然调用这个符号的处理方式。看到一种处于文化批评和社会学批评交叉处的迷茫,文化批评要把社会作为文本,强调文本性,社会学批评需要冷静的参数设定,强调逻辑、数据和模型。而从文学研究出发则很容易陷入二者中的情感夹缝。应当自省。

  • 14 严彬 2015-07-22 10:50:07

    和杨庆祥不认识时,我已经在《今天》读到了成书前的作品讨论会,后来又在《十月》上读到更长的版本。说实话,我很敬佩他,作为一个学院深处的严肃文学批评家,能对同代人的境况如此关心。而这本书较先前两稿又多了数个访谈,那几个来自不同身份人的真诚对话,让我感到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希望与悲哀:生活在一个高速膨胀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被粘合、被遗弃,有人上升,有人平凡以至庸碌地活着……无论如何,我们已经成年。我很幸运,有这样一位严肃、优雅而深情的朋友。

  • 2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6-02-15 23:17:11

    其实就是一篇文章加上一组访谈而已。应该说,杨庆祥的反思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引起了不少争议,他更多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谈一个抽象的话题,而“80后”或“小资产阶级”这种大概念被作者频繁使用,这原本就有问题。关于此书的可吐槽点甚多,但我们必须感谢杨庆祥抛的这块砖,不妨将其视为我辈进一步思考自身处境问题的契机罢。

  • 3 🌻樂芃☯️ 2015-11-24 11:09:02

    与80后的成长同时展开的,就是权贵资本阶级,这个阶级凭借其垄断地位积累了巨大的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这样一个权贵资本在中国发展成形的历史过程,与此相伴随的,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在整个社会秩序、道德秩序、美学秩序中的全部降格。

  • 4 柏慧先生 2015-08-01 19:51:38

    趁着在北京出差的机会几乎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起因是在凤凰网上看到这本书的座谈会上阎连科说80后是懦弱的一代,我内心有着强烈的对抗情绪,想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表述让大作家得出这样的结论。 书的上半部分的文章对80后进行了集体解构,后面的访谈是对前面解构的佐证。看过之后我竟然有种强烈的倾诉欲望,而全然忘记要反驳阎连科的结论了。这本书道出了80后这个集体的特点和问题,很多地方让人有共鸣。但是总有一种没有说透的感觉,对形成80后这些特点和问题的原因似乎没有很好的阐述,对如何破解一些问题也没有提出方向。也许杨庆祥也只是想做一个观察者,也或许出于某些原因,他并没有发表出来罢。

  • 1 zz夭夭 2016-06-17 15:48:49

    怎么办这样的话题,最终还是要依靠80后自己去选择、去决定。80后,悬浮的一代,这个概念倒是第一次听到。

  • 1 犬儒女青年 2015-10-10 00:38:26

    被冰点的报道骗来买这本书。提出了问题(80后怎么打开向上的通道)但没解决问题。表达问题过程还大掉书袋(这本书并不是出给圈内人看的对吧)差评!

  • 1 我醉欲眠 2015-12-22 17:18:16

    书末访谈有意思,特别是第二篇小老板的创业故事

  • 2 未定稿 2018-09-08 15:25:25

    好像进入了一种批判,批判批判,批判批判批判……的循环,看上去非常饱满,其实作者也蛮无力的。

  • 1 それ 2020-03-18 02:22:20

    买这本书时我才刚毕业,那时候对于前文中的某些情况还不够感受到,比如对于“韩寒”表演式怯魅,totalitarianism 导致的后果,公共语境的缺席和医疗就业教育压力让普通人“生存”艰辛,现在一个个都可以对号入座,比如环球胡总,lockdown如蒸笼,舆论控制和样板戏形式进一步精准到个人,全球化就业形势使反智抬头,遗憾作者是直男没怎么提到女性以及LGBT情况。里面有两类人怀抱希望、很幸福,一类是家境良好的,不会遇到极端情况,耗神努力“奋斗”,在消费主义中愉悦;一类是被作者研究的,不明白发生了什么,“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用祖训的定义来获得自己的存在感。

  • 0 HalloZen 2015-08-18 16:54:41

    “小资产阶级青年在一个巨大的物质资本的时代意识到了一个充满悖论的现实:个人奋斗被认为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最有效和合法的途径,但是,因为目标已经被无限地欲望化和无限地膨胀,个人奋斗变成了一个西西弗斯式的被悬置了的空洞所指。目标强化了过程的神圣感,但是当目标变成了一个不真是的存在的时候,过程也就开始失去意义。“不觉得几篇社会思考论文装订一下就可以成为80后的社会现状的反思。我们这帮人,就是这么复杂这么难办。

  • 0 曾于里 2015-09-25 17:03:26

    虽然挺喜欢杨庆祥的文字,但还是觉得没有出单行本的必要

  • 1 李唐 2015-10-16 17:27:23

    虽然我不是80后,哈哈……

  • 0 froeco 2015-10-17 16:50:48

    本以为几个小时就能读完的断断续续读了快一个月,因为阎连科的推荐才来看,看了以后对杨庆祥自己写的那部分印象不深,反而很喜欢后面的访谈。各种类型的人儿构成人民,人民构成生活的样子

  • 0 远树 2016-01-02 18:10:25

    估计是为了出书吧,正文比《今天》初版扩充了一些文学史脉络的梳理,外加五篇不同面向的访谈。喜欢这种从个人经验出发的社会分析,富有思考的质感。我对杨庆祥是抱有很大期望的,年轻人们都应该继续努力啊#2016#

  • 0 Booking2023 2016-03-06 01:13:03

    把80后作为整体讨论对象就挺扯淡的。不过问题意识很好,有点80年代潘晓讨论的感觉。

  • 0 一任 2016-01-20 16:50:24

    几篇访谈有点意思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