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妄想 短评

热门
  • 9 chaim 2015-11-07 02:18:02

    还好我会读书,要不早进精神病医院了。

  • 9 小小 2016-01-24 21:43:30

    2016年看完的第三本书《卡夫卡的妄想》。大概是初三还是高一的时候我就很想做一个精神分析治疗师,因为觉得很有趣,对,充满冒险和浪漫。 书里四个案例的主人公和我预想的一样,他们的共同点是他们之所以会患有精神病,均是因为童年生活中心灵受过伤害,缺失了父母的爱,所以他们只能靠幻想,多重人格,破坏,放纵等来保护“被遗弃”的自己,获取他们不被允许拥有的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我们都有自己的软肋,而我迫切的希望我们的软肋不要在童年里就早早出现,一个幸福无忧的童年经历真的太重要了,为人父母初感责任重大。

  • 8 向北向北 2015-08-13 15:31:53

    也许不少人看到的是书中的四个冒险、浪漫或奇特的故事,而我却被作者在长期的心理治疗过程中所展露的人性感动。这些天一直在回想书里的故事,脑海中总闪现出一个平和、宽容、相信直觉、敢于拒绝、直面自己和与咨询者一起成长的林达博士的形象,不知道为什么,他说讲的“心理分析师使用的唯一工具是所有工具中最普通的——他自己的人性。”“他唯一依靠的是他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这样的话时,感动得想哭。大概是因为他代表了我所不具有的人性的高度吧。真想见见林达博士本人!

  • 4 2015-09-07 16:14:01

    心理学家和纹身师不写小说都亏了

  • 1 林照楼 2016-03-14 23:00:11

    比《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好看

  • 1 蘇念念 2016-05-20 08:59:41

    每个故事里都可以找到共鸣处 哪怕是一丝相似

  • 1 PulpOrange 2017-07-31 15:01:54

    性犯罪,暴食症,法西斯,妄想狂,“童年与性”的弗洛伊德拥趸;引导,依恋,对抗,排他,心理分析的不同医患关系。幻想,一种防御机制,用来掩盖苦痛,容纳自我。

  • 1 猫头茵茵 2016-03-30 22:07:38

    传统的精神分析疗法 实践起来难度太大 但作者对治疗部分的叙述并不太详细 不知道他是怎么去挖掘患者的背景 不过这些案例还是挺吸引人的

  • 0 过水忘川 2015-10-07 23:35:53

    理论的实际操作,设计弑父恋母等经典理论的实践。这本更多的是与精神病人的谈话记录,记录非常详细,可供探究。

  • 0 庄小小 2016-05-05 17:44:21

    一天读完,真实而惊险的精神分析案例集

  • 2 叫乌鸦 2017-06-08 08:44:19

    翻译腔很重,但不影响故事的可读性。林达在治疗患者过程中不断进行深刻丰富的自省,第四个故事里为了治愈卡夫卡从而进入他的幻想,打破自己的精神平衡,是心理医生的人性伟大所在。每个人即使是心理医生都不可能绝对理智,最薄弱的环节正是防御最重的地方。

  • 1 半米街区 2018-09-22 20:13:20

    最精彩的故事留在了最后一章,不过全书的内容并没有太吸引我,可能对我这个非心理行业的外行人只想看个热闹,但作者是从相对专业的角度去描绘如何与患者的交流和治愈的过程,我这个外行看着不过瘾,猎奇心理木有被满足。全篇看下来,觉得现在流行的原生家庭说法似乎很好的解释了书中描述的四位患者,,最终深层次的心理病因都回溯到病人儿时的糟糕境遇。。。

  • 1 Chenlyang 2017-07-09 16:38:08

    俄狄浦斯学派…

  • 1 喜乐 2017-05-01 00:25:23

    本书应该属于经典精神分析,性驱力,乱伦恐惧,俄狄浦斯情结提的比较多,作者师从弗洛伊德吧?第一次知道幻想也是一种防御机制,起源于童年期的孤独感。想起小的时候,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入睡之前能幻想一段自己可以操控的故事,这种幻想的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有时候怕不太正常会刻意控制一下。如果如作者所言,幻想能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如发泄有害情绪,逃避现实痛苦,那么让自己适当的幻想也不是不可以。

  • 0 A落客 2021-12-27 19:26:13

    一切都可以追溯到童年。。。

  • 0 瘋狂的小京巴。 2022-01-17 16:08:24

    作為外文翻譯書,後半部分語言表達還是有點亂。但書本身真的很吸引人,以至於我懷疑它的真實性。

  • 0 容与 2023-08-11 16:50:32 辽宁

    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说,心理咨询师的工具是所有工具中最普通的——他的人性,他用自己的人性来理解同伴。 我发现自己会情不自禁地帮助那些原生家庭压抑下的孩子,甚至我感到有吸引力,或者说有“深度”的成年人也都背负着原生家庭不幸。去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好像对我有着非凡的吸引力。有一部言情小说叫《东厂观察笔记》,女主角对男主从身体到灵魂的救赎仿佛是我幻想的投射。而巧的是,作者也是高知女性。我始终不确定,这是一种xp,还是有了一些知识后,行使其所带来的特权的自然欲望,还是我救赎自身的一种移情。现实生活中这种理解和挖掘有时让我很累,而心理学案例书则像是专业又安全的童话故事。我不知道继续看这类书意味着什么,我只是一本又一本地看了,在书中见到一类又一类人。

  • 0 猫狸枭乌狼 2023-10-17 22:05:45 上海

    最后一篇太精彩

  • 0 o.o 2023-12-09 21:44:49 上海

    “心理治疗师和病人的界限并不严格,不过是各种事情的幸运组合,最终决定了谁会躺在躺椅上,而谁有会坐在躺椅后面。”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