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好久没读这类学术性的小说,除了文学趣味,思想世界打开的大门更加广阔不见底。在一个老师三个学生一位修女身上,几乎附着了对西方思想传统的一次梳理。满分给其中许多看不懂但很想懂的地方,尽管恐怕很难全懂了。还学到一个很高级的幻觉,精神上无助的时候想象有一只狮子跟在身边。
迷宫式的哲学小说,借助超现实主义幻象、玄想式哲学探讨、生态批评、二战创伤与后殖民书写,重建了文学与历史的对话,兼有强互文性与跨类型叙述。叙述者的独裁非常惊艳,语言结构美丽如单斜晶体。
已购。这本小说读得我满腹狐疑又倍感奇妙~~原来这个布鲁门贝格就是写《神话研究》的,那他看到狮子幻象这件事究竟是真的吗?哲学家与突然出现在眼前的狮子,之后相安无事共处十余年,这条线已经很有意思了,而另一条线关于哲学家的学生们各种趋向死亡的方式也让我着迷,仿佛快速过了几段不同的人生。最后哲学家也去世,和死去的学生们在一处再次交谈。这段看着略出戏。
确实偏于晦涩了。德语文学总是容易沉浸在对于文体的无尽探索中,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肯定和哲学思维训练不无关联。
看下面短评竟然有人从这本小说里看到了西方思想传统……可我没有看出来。小说写得还可以吧,但作为一部既有反讽色彩又有神话特点的小说显得过于简陋,草率,文体上还有点儿做作,不完美,而且弄得除了尼采、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一堆人名外,其实并没有多少意义深度。
从保加利亚到这本,这回有点不分明了,不过也许这种不分明就是作者想要的
所谓哲学小说(或者叫哲学系周边生活窥看小说)但有足够lightness 翻译不错 对女作家其他尝试很好奇&期待
有意思的哲学小说,缺了些哲学背景,理解上要差一些。不过读起来很有感觉,哲学老师和学生之间若有若无的联系,各自突然无奈的生命线,编排的很有意思。还挺好看的。
所谓的“哲学小说”,真实与幻象的界限不明了。算是对Blumenberg的隐喻学的一次小说式评注。
我暂时给三星,还没敲开迷宫的门,希望之后我能回来改。
大致借(圣哲罗姆的)狮子探讨真实(可占有、可驯化),或者是“真实临在”的某种变体(全书20+1章也可以视为狮子主题的变奏),“不能抚摸”就像一种神圣戒律,强化其“隐秘的崇高”的体验门槛。欧陆哲学的脉络之一,是去沉思神性褪去神学后的形而上诱惑,这才有“不断在现象中增长的存在感弱化了物质的现实感,让人感到深深的平静”。本书POV式人物线都带有强烈的自我反思,返回终章的洞穴,好比前面的文字拉成了一面墙,播放生前的火影。——我这些话闻着就有点知识分子的味,本书更甚,什么只能用拉康来理解自己的疯狂之类。我总是想到大学毕业时自己写过一个短篇《在十一月的夜晚浴室里出现一头熊》,以及博尔赫斯被老虎吐气的经验,我觉得本书的一大问题就是缺乏现实感,那种臭烘烘汗津津为生计上蹿下跳的感觉。或许该算种校园文学吧。
笔者是耶稣视角,主人公则是路西法式的漫游。狮子本身是布鲁门伯格的神话研究的一种象征,同时又是他自我质疑的形而上之物的反讽。
独自与当代神迹相伴的哲学家和他一个比一个怪的学生们(叫Hansi的神经病美男真是妙啊...)。一本短小的奇书,老迷幻的了。题图是丢勒的《书斋里的圣哲罗姆》。
希望明天醒来房间里出现一只加纳巨虎蜗牛。🐌
冲了解布鲁门伯格(然而布本人对情节的贡献相当于酱油)去结果看到一本相当出色的小说(阅读过程中大概回头张望47次且23次有感觉一只毛茸茸且沉重的爪子落在肩膀上)。 竭力表达自身不存在并让位于读者的叙述者才是绝对主宰,命运之手。套用劳伦斯讲,这个独一无二的上帝垄断一切时,把其笔下的角色都累坏了(骤然掐断的一个个生命)。
20170422 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也有作者和读者在场和不在场的实验。各大哲学家穿梭其中,非常喜爱的一种写作方式。
For Blumenberg
开篇很妙,结尾略出戏
太好看了
> 布鲁门贝格
14 有用 57 2016-06-30 11:59:47
好久没读这类学术性的小说,除了文学趣味,思想世界打开的大门更加广阔不见底。在一个老师三个学生一位修女身上,几乎附着了对西方思想传统的一次梳理。满分给其中许多看不懂但很想懂的地方,尽管恐怕很难全懂了。还学到一个很高级的幻觉,精神上无助的时候想象有一只狮子跟在身边。
7 有用 泽漆 2016-11-20 09:53:35
迷宫式的哲学小说,借助超现实主义幻象、玄想式哲学探讨、生态批评、二战创伤与后殖民书写,重建了文学与历史的对话,兼有强互文性与跨类型叙述。叙述者的独裁非常惊艳,语言结构美丽如单斜晶体。
4 有用 劈头士》睁木 2016-06-15 22:59:09
已购。这本小说读得我满腹狐疑又倍感奇妙~~原来这个布鲁门贝格就是写《神话研究》的,那他看到狮子幻象这件事究竟是真的吗?哲学家与突然出现在眼前的狮子,之后相安无事共处十余年,这条线已经很有意思了,而另一条线关于哲学家的学生们各种趋向死亡的方式也让我着迷,仿佛快速过了几段不同的人生。最后哲学家也去世,和死去的学生们在一处再次交谈。这段看着略出戏。
4 有用 Berlinka 2016-11-16 20:30:58
确实偏于晦涩了。德语文学总是容易沉浸在对于文体的无尽探索中,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肯定和哲学思维训练不无关联。
2 有用 Toddler 2017-11-29 11:57:33
看下面短评竟然有人从这本小说里看到了西方思想传统……可我没有看出来。小说写得还可以吧,但作为一部既有反讽色彩又有神话特点的小说显得过于简陋,草率,文体上还有点儿做作,不完美,而且弄得除了尼采、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一堆人名外,其实并没有多少意义深度。
0 有用 湮没人群 2016-06-09 16:29:31
从保加利亚到这本,这回有点不分明了,不过也许这种不分明就是作者想要的
1 有用 安东妮 2016-09-01 17:52:58
所谓哲学小说(或者叫哲学系周边生活窥看小说)但有足够lightness 翻译不错 对女作家其他尝试很好奇&期待
0 有用 阿巴厮 2017-04-27 18:10:36
有意思的哲学小说,缺了些哲学背景,理解上要差一些。不过读起来很有感觉,哲学老师和学生之间若有若无的联系,各自突然无奈的生命线,编排的很有意思。还挺好看的。
1 有用 Lowlibrarian 2016-10-26 13:32:04
所谓的“哲学小说”,真实与幻象的界限不明了。算是对Blumenberg的隐喻学的一次小说式评注。
1 有用 煤炭师专学报 2021-04-27 00:39:09
我暂时给三星,还没敲开迷宫的门,希望之后我能回来改。
1 有用 censored dump 2025-03-11 20:14:12 上海
大致借(圣哲罗姆的)狮子探讨真实(可占有、可驯化),或者是“真实临在”的某种变体(全书20+1章也可以视为狮子主题的变奏),“不能抚摸”就像一种神圣戒律,强化其“隐秘的崇高”的体验门槛。欧陆哲学的脉络之一,是去沉思神性褪去神学后的形而上诱惑,这才有“不断在现象中增长的存在感弱化了物质的现实感,让人感到深深的平静”。本书POV式人物线都带有强烈的自我反思,返回终章的洞穴,好比前面的文字拉成了一面墙,播放生前的火影。——我这些话闻着就有点知识分子的味,本书更甚,什么只能用拉康来理解自己的疯狂之类。我总是想到大学毕业时自己写过一个短篇《在十一月的夜晚浴室里出现一头熊》,以及博尔赫斯被老虎吐气的经验,我觉得本书的一大问题就是缺乏现实感,那种臭烘烘汗津津为生计上蹿下跳的感觉。或许该算种校园文学吧。
1 有用 saul 2019-02-12 23:33:15
笔者是耶稣视角,主人公则是路西法式的漫游。狮子本身是布鲁门伯格的神话研究的一种象征,同时又是他自我质疑的形而上之物的反讽。
0 有用 paradiso 2017-04-19 22:00:27
独自与当代神迹相伴的哲学家和他一个比一个怪的学生们(叫Hansi的神经病美男真是妙啊...)。一本短小的奇书,老迷幻的了。题图是丢勒的《书斋里的圣哲罗姆》。
0 有用 胡须猫 2018-04-09 23:24:46
希望明天醒来房间里出现一只加纳巨虎蜗牛。🐌
0 有用 阿伽墨得 2018-06-01 13:16:18
冲了解布鲁门伯格(然而布本人对情节的贡献相当于酱油)去结果看到一本相当出色的小说(阅读过程中大概回头张望47次且23次有感觉一只毛茸茸且沉重的爪子落在肩膀上)。 竭力表达自身不存在并让位于读者的叙述者才是绝对主宰,命运之手。套用劳伦斯讲,这个独一无二的上帝垄断一切时,把其笔下的角色都累坏了(骤然掐断的一个个生命)。
0 有用 Flamme 2017-04-24 15:09:07
20170422 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也有作者和读者在场和不在场的实验。各大哲学家穿梭其中,非常喜爱的一种写作方式。
0 有用 kf 2019-03-05 15:47:59
For Blumenberg
0 有用 宫保鸡丁 2016-06-30 09:36:52
开篇很妙,结尾略出戏
0 有用 纪小楼 2017-07-09 19:08:54
太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