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这本书里讲的东西非常贴近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不过也发现其中有些术语,对有些读者来说可能有点费解。读了一章,也交流感想吧。
第一章 我要一个故事:这一章,创造力是核心,但是在这一节,作者也没直接表述它到底是什么。或许后面章节有直接关于创造力的论述。作者只是在其中一篇提到对于创造力的理解,令我眼前一亮的是,她认为:个人的创造力源于人们对事物的兴趣与美感,由此产生热爱下表现出来的生产力。儿时我一直认为因为搞学术的人并不多,所以推测出一定是因为学术非常高深,然而当我读到了大学,爬到了一座山峰的上面才发现真正的美往往潜伏在大地上。一切仿佛回到了原点,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唯有乐而学之才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找到兴趣就得探问自己啦,这又与另一个关键词相关,即自我认同。
首先,作者通过一个她在教授“传记体叙述研究”这门课的一个“故事”犀利地指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开始:担心当今中国的教育培养出的佼佼者没有好的学习“故事”。
其次,作者接下来的篇章从不同角度解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简单来说,这些应该归咎于教育改革的随意、课程体系设置的不科学、部分传统文化对于创造力的抑制、老师在教育体制里没有足够发言权、考试制度没能帮助发展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等。这都是大家熟知的老话题。归根结底,用新视角来看,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故事是因为学校没有发展出他们说明自己如何存在的一个叙述习惯或者是思考方法,这也是造成一些学生不愿交流故事或没有表现自己思考的最根本的原因之一。也就是所谓的创造力不足。它的不足,书中说,据科研人员发现:这是主体与体制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经阅读,体制文化方面的因素可能是因为缺少多方位的学科渗透与资源共享,缺少适于对创造力理解的文化土壤。这样的体制文化,作者引用了一个美国教育学教授的一段话来描述,让我感同身受,那个教授说,在中国,教育就像跑步比赛。诚然,在中国,幼儿园的学生要提前学习小学的课程才能考上比较好的小学,小学生要提前学习初高中的课程才能保证考取一所著名中学,中学生毕业后要提前学习大学的课程才能选择自己想学的专业。那么,大学生又能提前学什么呢?
到了大学才来学习做人吗?当教育的初衷不是发展受教育的人,让其享受其中学习的过程时,而这直接的后果就是每一个孩子的教育经历都完全相同,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有类似相同的内容,而这就等于没有故事。
谈到创造力的问题,不得不联想两年前我们在上作者的英文写作课上的思考,当时刚开始大学生活,对于大学生活有的只是美好的憧憬,当时作者让我们写出我们的经历与思考时,我们的反思还仅限于中学阶段:认为教室的文化惯习、考试制度、课外班等等是扼杀学生创造力的根本原因,当时我还天真地以为上了大学,我们所学到的知识都是与社会接轨、与国际接轨的,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是有技术含量的,然而很多大学生在大学学习了几年之后,觉得自己的学习生涯并不像入学时想象的那样高大上。阅读后再看看,我发现问题却是:到底是体制文化使个人变成与他人一样,还是个人自己没有学会如何在这样的文化中发展自己?
还有,身份认同是作者在她的讲学里提到过的高频词汇,也是这书里的关键词。作者认为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文化身份认同的思考,即知道如何认识社会文化与自己之间的关系,理解与发展自己的价值观,即兴趣所在,这些也是一个人成就自己想法与表现创造潜力的基础。还是有一些学术词语有待进一步展开诠释。
创造力,身份认同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