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二战期间,萧乾先生先作为香港《大公报》兼职特派员,后为战地记者,曾在欧洲战场逗留了七年。该书收集了作者五十多年来所写的战地报道和回忆文章数十篇,其中包括“回顾与反思”“现场报道”“旧地重游”“跑江湖采访人生”四个部分。1985 年萧乾先生发表在《北京晚报》副刊的一组《欧战杂忆》(十篇)也收入书中。
阅读这本书,仿佛亲历二战中的欧洲战场,作者对于战争的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将帮助生活在和平时期的读者了解和认识战争的本质。
在线试读
:
作者简介 · · · · · ·
萧乾,1910年生于北京,蒙古族。中国现代记者、文学家、翻译家,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等。1935年他进入《大公报》当记者,1939年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后为正式的战地记者,是二战时期最早进入欧洲战场并经历了全过程的中国记者。还曾采访报道第一届联合国大会、审判纳粹战犯等重大事件。1949年回国。“文革”期间备受迫害,后平反。1999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9岁。主要著作有《篱下集》《梦之谷》《人生采访》《一本褪色的相册》《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与文洁若合译)等。
目录 · · · · · ·
回顾与反思
1 一个中国记者在二次欧战中的足迹
2 一个中国记者对二次欧战的观感
3 《慕尼黑协定》――二战的前奏
4 力挽狂澜的丘吉尔
5 顶天立地戴高乐
6 混世魔王希特勒
7 纽伦堡审战犯
8 二战史话
现场报道
9 剑桥书简
10 矛盾交响曲
11 血红的九月
12 伦敦三日记
13 银风筝下的伦敦
14 一九四○年的圣诞
15 欧洲往哪里去?
16 战时英国印象
17 科学在第二次大战中
18 战争与宗教
19 滇缅路开放之前
20 妇女在战争中
21 活宝们在受难――空袭下的英国家畜
22 舆论广播宣传
23 进攻的故事
24 一九四○年欧洲稗史大观
25 疏散与失学
26 到莱茵前线去
27 南德的暮秋
28 柏林那趟
29 欧战杂忆
旧地重游
30 达豪余生
31 欧行冥想录
32 北欧来鸿
跑江湖采访人生
33 在洋山洋水面前
34 我的旅行记者生涯
· · · · · · (收起)
1 一个中国记者在二次欧战中的足迹
2 一个中国记者对二次欧战的观感
3 《慕尼黑协定》――二战的前奏
4 力挽狂澜的丘吉尔
5 顶天立地戴高乐
6 混世魔王希特勒
7 纽伦堡审战犯
8 二战史话
现场报道
9 剑桥书简
10 矛盾交响曲
11 血红的九月
12 伦敦三日记
13 银风筝下的伦敦
14 一九四○年的圣诞
15 欧洲往哪里去?
16 战时英国印象
17 科学在第二次大战中
18 战争与宗教
19 滇缅路开放之前
20 妇女在战争中
21 活宝们在受难――空袭下的英国家畜
22 舆论广播宣传
23 进攻的故事
24 一九四○年欧洲稗史大观
25 疏散与失学
26 到莱茵前线去
27 南德的暮秋
28 柏林那趟
29 欧战杂忆
旧地重游
30 达豪余生
31 欧行冥想录
32 北欧来鸿
跑江湖采访人生
33 在洋山洋水面前
34 我的旅行记者生涯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一九四五年我到过三趟德国,恰巧逢上迥然不同的三个时期,看到的又是三个不同的地带。但走得最广,体验得最深切的,莫如这第三遭了。因而引起的情绪,也最为复杂。 春三月,西线由法、德至荷、德边境的联军齐向东攻的时际,我正随了帕奇将军第七军浩浩荡荡的运输队,挤在一车车炸药箱和浮桥木料中,由法国东部越过萨尔河,经恺撒劳顿,直向莱茵河挺进。那时我看到的是红土多林的莱茵河区,又是狼狈溃败中的德国。莱茵河的天蔚蓝得令人发愁。无边无际的大森林阴惨惨似是隐遁着千万冤魂。城镇化为废墟;田野里,断枝的树,无家可归的人们,闲荡着的军马和焚毁的飞机坦克,比比皆是。最难忘的是克隆斯塔德家牛奶厂。所有的牛都为炮火炸死了,只有一头黄牛仍顽强地孤零零立在栏内,四腿挺着劲。同行的人说,那牛虽然站着,却已死了。我从来不打赌,那回却不甘心,就冒了踏地雷的危险,走近那铜像般的动物。果然它已经死了两只钝而挂血丝的眼睛,仍垂视着卧在地上的同伴。我急忙用手帕堵起嘴来跑开了。 七月初旬,旧金山会议结束后,借着采访波茨坦会议,我看到屈膝后的德国。可是首都的柏林,是怎样的首都啊!桥梁断了,纪念碑东倒西歪,联军上峰忙着商量如何处治战败了的敌人,下面的士兵满城搜觅纪念品。德国人不分男女老少,有的提篮,有的推着童车,大家都睁大了眼找吃的。我住在柏林西南郊近湖的蔡伦道夫。房东太太是位画家。坐在窗栏上,我望到一轮太阳坠入汪希湖。房东在隔壁弹起《月光曲》来,黑白音符与湖波不息地跳动,遥望着决定德国命运的无忧宫,我凭吊起这一欧洲首都。 今番三游德国,我走的恰是截然不同的地带:由歌德诞生地的法兰克福经维尔茨堡到囚禁着纳粹首要的纽伦堡。为了采访战败后德国人民的疾苦,我搭民用火车来到慕尼黑。不用说,车里挤得如沙丁鱼罐头。我走访了慕尼黑的古今遗迹,也趋访了以活地狱闻名的达豪集中营。由慕尼黑...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05页 -
世上最不值钱的,莫如国与国之间的保证了。二次欧战是从纳粹德国侵波开始的。其实,远在一九三四年德波之间就签过什么互不侵犯或互助友好的条约。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2 一个中国记者对二次欧战的观感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的人也喜欢 · · · · · ·
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转自“大唐逸民”的博客
萧乾欧战亲历记 《欧战旅英七年——一个中国记者的二次大战自述》,是现代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萧乾先生关于二战期间旅欧见闻的纪实作品。作者1939年受英国伦敦大学邀请赴伦大东方学院任教,同时兼《大公报》驻英记者,1942年入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当研究生,进行心理派...
(展开)


信奉战争的,非蠢即坏
在2020年的备忘录里忘了因为什么写下了这段话:“信奉战争的,非蠢既坏。有人说和平是表象,那么战争也是表象。人的自私与贪欲附带在基因中延续生长,真理与善恶是因为人才存在才有所高低立判。所以人永远不可能参透这个世界的本质,因为所得全是人的本质。” 多了两年的学习,...
(展开)

信奉战争的,非蠢即坏。
很巧妙的,在#世界读书日 这天看完了这本书,感慨万千。可惜世界仍有战争,但是幸好还有书籍。 在2020年的备忘录里忘了因为什么写下了这段话:“信奉战争的,非蠢既坏。有人说和平是表象,那么战争也是表象。人的自私与贪欲附带在基因中延续生长,真理与善恶是因为人才存在才有...
(展开)
> 更多书评 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5)8.3分 61人读过
-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7.3分 25人读过
-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3)8.2分 24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8.4分 1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5年图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 叠书记V (小欢欢)
- 记性是个好东西,可惜我没有 (左手叉腰)
- 永恒之人,引领飞升 。 (Blóðughadda)
- 第二次世界大战 (若)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2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Circe 2022-04-26 19:06:44
珍贵在是亲身经历。
0 有用 光央 2018-11-30 00:30:49
2018/10)最早是在《看得见的正义》里面看到了引用的片段才来买的。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一年多,终于看完了。中间战地报道的部分一度完全看不下去,絮絮叨叨也没什么战场正面报道,一段话要看好几遍才能把意思看进脑子里。但是看战后游记、随笔的部分又挺喜欢。萧乾老师的文采非常好,思考也很正直,以后再看看他写的别的东西吧,通讯我大概是真的不感冒。
1 有用 羊咩咩 2017-03-04 21:54:19
借这本书跟贺馆长交流了。-------老师你读过这个吗?挺不错的。----------我读过。可是我忘了。趁年轻记忆力好多读点书啊。
0 有用 豆友196096402 2022-07-27 14:06:40
之前读过先生的巜我这两辈子》,意犹未尽,又在网上淘了这本,文笔精炼,思想深刻。但各篇内容时有重复,也是当时的具体条件造成的吧?
0 有用 秋刀鱼. 2018-11-09 18:04:44
值得一看,写的很流畅,很舒服
0 有用 李潇潇 2023-03-03 14:26:05 北京
作为二战时期在欧洲唯一的中国记者,《大公报》特派记者萧先生做到了用亲身观察体会来写一又一个的特写通讯。他说如果他什么也不曾找到,至少在这大时代里充当了一名消息传达者,当然这些欧洲的故事是为了激励当时的国人,一方面警示当时的重庆政府。古老的欧洲在萧先生笔下,展现出辉煌文明在经历战火后的阴霾,但最终又能浴火重生。“八年侵略与反侵略,打出一个更加富强的中国。纳粹烧起的六年战火,烧出一个新欧洲。战争还在东... 作为二战时期在欧洲唯一的中国记者,《大公报》特派记者萧先生做到了用亲身观察体会来写一又一个的特写通讯。他说如果他什么也不曾找到,至少在这大时代里充当了一名消息传达者,当然这些欧洲的故事是为了激励当时的国人,一方面警示当时的重庆政府。古老的欧洲在萧先生笔下,展现出辉煌文明在经历战火后的阴霾,但最终又能浴火重生。“八年侵略与反侵略,打出一个更加富强的中国。纳粹烧起的六年战火,烧出一个新欧洲。战争还在东西方都粉碎了旧世界的秩序,往昔的被奴役者纷纷敲碎桎梏,挺起胸,站了起来。当然这是战争发动者始料未及的,他们愿想拖世界的后腿,世界却更前进了。无论国际上还是国内,芸芸众生都总像是在听任摆布。然而冥冥之中,历史自有它的意志,它的规律。大国永远不能支配小国,大人也永远不能控制小人。这就是我乐观主义的依据” (展开)
0 有用 阿郎 2023-02-19 15:46:52 河南
作者是大公报记者,而记者的文章,最主要是“真实”,喜欢这种真实。
0 有用 蜡笔小新 2022-12-31 22:48:06 四川
作者于二战的见闻,法国、英国以及联合国、德国等部分见闻,反映了当时条件下西方的部分生活
0 有用 D.Floyd... 2022-12-01 15:51:02 北京
亲历性的文字部分还是很生动精彩的
0 有用 豆友196096402 2022-07-27 14:06:40
之前读过先生的巜我这两辈子》,意犹未尽,又在网上淘了这本,文笔精炼,思想深刻。但各篇内容时有重复,也是当时的具体条件造成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