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ofs and Refutations》的原文摘录

  • 我初译此书是在廿年前。廿年来,始终未敢轻信“逻辑”概念能从外部强行绷开。 可是,“我不在乎外包装”,很有点自悖其理地喜欢着拉卡托斯的这本书。他那只上写“数学发现逻辑”的包装袋里实实在在有东西,是他花了五个年头调查两个数学案例得来的集中批评模式、几条助探规则。五年攻下两例,空包装袋公司决不容这样的低效率的。敬之者就不会恭维他才华横溢。溢出的是心血。还是这位拉卡托斯,后来恃才标新,不再耐心调查合理化集合论这个案例,其“准经验数学观”不也乏得可以么? 这本书的大功劳,据译者看,是向无数冲突的数学史观杀了一刀。较之科学,数学内部的冲突更难被正视,自然是数学太神圣了的缘故。错的便不配享有“数学”之名,最多只能算安徒生的丑小鸭。你看了,今日的大一统源于昨日的大混战。这里有猜想保卫派和反驳派之战,有内容保存派和增加派之战,有概念收缩派和绷开派之战,有归纳派和演绎派之战,犬牙交错,好不热闹。加上作者巧于理性再造,持久战浓缩成几幕速决战,更显得扣人心弦。于是,对数学发展是一往无前的和平建设这种传统观念,你非打个问号不可了。 冲突可以促进数学生长,总有点费解。作者给你细讲了几条理解线索中的一条:证明与反驳互为触发剂,协同作用于数学知识的革新。尽管他爱用“虚假性反传导原理”这样大而无当的字眼儿,其实并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但经他点破,在助探论上倒也颇有些分量。他的引理并入法、多证多驳法是好模式,不过怪物校正法、怪物除外法、例外除外法也不可笼统地归于如违禁品。他告诉我们,助探观点不同于逻辑观点,要求数学家审时度势,怎么干有利于知识生长就怎么干。这回事真知灼见。数学(和科学)的目标毕竟不是但求不错。若是,数学家尽可一味说重言句,或者更干脆,不张口。 新概念(新方法)的形成是数学史上的里程碑。在这方面,作者很讲了几件新鲜事情,如概念绷开式的反驳、证明生成的理论概念、分类和语言动力学、朴素反例与理... (查看原文)
    . 1回复 5赞 2015-05-14 09:17:09
    —— 引自章节:译者的话
  • 背景知识嘛,不过是让我们在里面假设我们无所不知,事实上却一无所知。 (查看原文)
    gggsssgs 1赞 2013-09-17 23:11:24
    —— 引自第44页
  • “为了让您明白我懂[您]了,我要驳倒您”(p36) (查看原文)
    兰德尔 2赞 2021-11-18 13:51:48
    —— 引自第36页
  • 朴素猜想和反例在羽毛丰满的演绎结构中不复可见,发现走过的弯路在成品里无从辨认。(p45) (查看原文)
    兰德尔 2赞 2021-11-18 13:51:48
    —— 引自第45页
  • 背景知识的住地就是我们自命无所不知、实则一无所知的领域。(p50) (查看原文)
    兰德尔 2赞 2021-11-18 13:51:48
    —— 引自第50页
  • 谩骂,这就是理性最后的防身武器!(p121) (查看原文)
    兰德尔 2赞 2021-11-18 13:51:48
    —— 引自第121页
  • 最能体现一种教条主义认识论的特征的,莫过于它的错误论。因为,如果说有些真理是明显的,那就必须解释怎么还会有人搞错,换言之,为什么这些真理不是对人人都明显。每一种教条主义认识论,都根据它特有的错误论,提出它特有的一套洗净心中错误的治疗术。参见波普尔[1963a],导论。(p32注2) (查看原文)
    兰德尔 2021-11-18 13:51:17
    —— 引自第32页
  • “他(车尔尼雪夫斯基)承认“我不懂也不想懂数学”,谦虚而诚实。他是自觉“我必须谈”我不懂的东西才说蠢话的。(康,《证明与反驳》,译者的话,p6) (查看原文)
    兰德尔 2023-06-12 16:26:35
    —— 引自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