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吴军曾在清华大学就读和任教,之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因事业有成而成为该校工学院的董事,得以多年来参与美国名牌大学的管理,并且将女儿培养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作者以他和女儿走访过的英美十几所顶级大学为样本,结合他多年来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系统研究,以及访问这些大学教师和校友的第一手资料,加上自己的深入思考与独到感悟,精心写就《大学之路》。
在书中,作者阐述了英美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系统地介绍了英美名校的特色和差异,比较了中美两国在教育上的差异,并且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对年轻人给出了自我发展的建议。作者与美国许多大学有着密切联系,还介绍了美国名牌大学在招生中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并重点解析了其中一些潜规则的历史成因和申请者可能有必要采取的对策。
作为一名事业有成者,作者详细阐述了教育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并特别强调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教育乃终身...
作者吴军曾在清华大学就读和任教,之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因事业有成而成为该校工学院的董事,得以多年来参与美国名牌大学的管理,并且将女儿培养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作者以他和女儿走访过的英美十几所顶级大学为样本,结合他多年来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系统研究,以及访问这些大学教师和校友的第一手资料,加上自己的深入思考与独到感悟,精心写就《大学之路》。
在书中,作者阐述了英美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系统地介绍了英美名校的特色和差异,比较了中美两国在教育上的差异,并且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对年轻人给出了自我发展的建议。作者与美国许多大学有着密切联系,还介绍了美国名牌大学在招生中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并重点解析了其中一些潜规则的历史成因和申请者可能有必要采取的对策。
作为一名事业有成者,作者详细阐述了教育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并特别强调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教育乃终身学习,而并非以获得一个名牌大学学位为终结。对大学教育这一严肃话题,作者以一种轻松自在的方式娓娓道来。上册主要介绍了英美大学的教育方法、办学理念和招生特点。下册作者则以半游记的形式,带领读者走访十多所英美名校,既让人如身临其境,又通过一个个实例帮助读者了解各个名校的特点。本书对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以及留学机构都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 · · · · ·
吴军博士,硅谷投资人,丰元资本创始合伙人,计算机科学家。
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是著名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在美国两家风险投资基金(中国世纪基金和ZPark风险基金)分别担任董事和顾问,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会董事,及该校国际事务委员会的顾问。他曾经是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搜索引擎和浏览器”项目的总负责人。从2012年起任职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专家和顾问。
吴军博士于2002年加入谷歌公司,与同事一起开创了网络搜索反作弊的研究领域,并因此获得谷歌工程奖。吴军博士还是谷歌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2010年加盟腾讯公司,出任负责搜索和搜索广告的副总裁。2012-2014年回到谷歌,领导计算机自动问答项目。2014年,他在硅谷创办了丰元资本风险投资公司。
吴军博士的著作《浪潮之巅》第一版荣获“蓝狮子2011年十大最佳...
吴军博士,硅谷投资人,丰元资本创始合伙人,计算机科学家。
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是著名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在美国两家风险投资基金(中国世纪基金和ZPark风险基金)分别担任董事和顾问,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会董事,及该校国际事务委员会的顾问。他曾经是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搜索引擎和浏览器”项目的总负责人。从2012年起任职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专家和顾问。
吴军博士于2002年加入谷歌公司,与同事一起开创了网络搜索反作弊的研究领域,并因此获得谷歌工程奖。吴军博士还是谷歌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2010年加盟腾讯公司,出任负责搜索和搜索广告的副总裁。2012-2014年回到谷歌,领导计算机自动问答项目。2014年,他在硅谷创办了丰元资本风险投资公司。
吴军博士的著作《浪潮之巅》第一版荣获“蓝狮子2011年十大最佳商业图书”奖。《数学之美》荣获国家图书馆第八届文津图书奖、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14中国书业评选年度图书,入选广电总局“2014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及“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党员干部推荐书目”。《文明之光》荣获2014“中国好书”。
目录 · · · · · ·
I 序言1
V 序言2
X 前言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
1 第一章 大学的概念
什么是大学?为什么要上大学?每个人都知道大学这个词,但是并非每个人都会去深究它的含义。
· · · · · · (更多)
I 序言1
V 序言2
X 前言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
1 第一章 大学的概念
什么是大学?为什么要上大学?每个人都知道大学这个词,但是并非每个人都会去深究它的含义。
在我看来,大学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和研究的中心,而且也应该是一个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同时它还是年轻人的家,是他们度过人生最好时光的地方。
第一节 大学的历史
1.1 古代大学的雏形
1.2 近代大学的诞生
第二节 精英教育
2.1 高等教育的目的
2.2 大学里研究的兴起
第三节 最好的大学
第四节 办学的理念
4.1 理念的力量
4.2 学生眼里的理想大学
39 第二章 两类大学,两种高等教育
英国人和美国人在办大学和管理大学上喜欢认死理,他
们一般坚持一种理念,而且一坚持就是上百年。
因此英美名牌大学都是非常具有个性的,而不是按照某
一些指标和公式排出来的。那些总想面面俱到,全面赶
超的大学,反而会因为长期找不到一个清晰的办学理念,
而难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第一节 纽曼式的大学
1.1 约翰·纽曼与《大学的概念》
1.2 大行之道
第二节 洪堡体系
2.1 普鲁士高等教育的奇迹
2.2 洪堡体制对高等教育的深远影响
第三节 美国近代大学的兴起
3.1 吉尔曼缔造美国研究型大学
3.2 艾略特改造哈佛
3.3 美国兼顾通才和专长教育
62 第三章 我的大学经历
我的大学历程特别长,所读的专业换来换去,而且求学
的过程并不顺利,中间不断地被打断不说,还经常遇到
坏运气。但所幸的是,虽然我没有很多人跑得快,但是
我能还坚持走得比较长远,当大部分人不再花主要精力
读书时,我还在不断地充实自己。或许真是因为有着这
么复杂而漫长的读书经历,才是我终于受到了纽曼所推
崇的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也得到了洪堡式精深的专才
教育。
第一节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1 初入大学的困惑
1.2 清华的课程教育
1.3 课程之外的收获
第二节 衣带见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1 走出象牙塔
第三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
却在灯火阑珊处
3.1 追求新的人生目标
3.2 世界一流是怎样炼成的
3.3 从巅峰到谷底
3.4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96 第四章 剑桥和牛津
以剑桥和牛津所代表的传统英国式高等教育之精髓在于
它们的学院制,美国的耶鲁和普林斯顿等名牌大学也借
鉴了它们的经验。学院制强调学生们相互学习的重要性,
因此生活在一起成为了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不过由
于资源的限制,在英国的大学里选择和更改专业并不像
美国大学那么自由。
第一节 剑桥大学
1.1 学院制
1.2 独特的教育和录取方式
第二节 牛津大学
2.1 牛津的历史
2.2 牛津的特色
第三节 英美大学的差异
126 第五章 美国私立大学的管理
在美国,一流大学大多是私立大学。美国的私立大学从
招生、教学,到科研和建设教授队伍等,诸多方面皆不
受政府影响,而是按照自己的办校理念行事,这与中国
的大学完全不同。在私立大学的管理上,教授群体、校
长和院长们,以及董事会,各司其职而又相互配合,这
是美国能够产生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原因之一。
第一节 教授治校的传统
1.1 美国大学的教职制度
1.2 教授治校的含义
第二节 私立大学管理的变迁
第三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结构
3.1 复杂的现代大学管理结构
3.2 教学和科研管理的分离
3.3 管理上的分权
第四节 美国私立大学的财务管理
4.1 私立大学收入的构成
4.2 捐赠的重要性
4.3 科研经费和其它收入
4.4 大学的财政支出
第五节 董事会
5.1 董事会的由来
5.2 各级董事会的作用
166 第六章美国私立名校的申请和录取
— 并不公平的竞争
美国私立名校的申请过程相当复杂,但是,对学生的学
业、全面发展以及特长的要求,则是私立名校的共性。
不要单指望功课好就能被这些大学录取,要针对它们的
特点,从高中阶段甚至更早便要开始积极做准备。
第一节 对不公正现象的剖析
1.1 为什么大学录取时要照顾校友的
子女
1.2 美国著名大学的录取政策对各个
族裔都公平吗
1.3 为什么私立名牌大学都喜欢招特
长生
第二节 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2.1 早期针对犹太族裔的歧视现象
2.2 歧视对象的改变及其原因
2.3 富人子弟在体育上更占便宜
第三节 大学录取的基本要求和过程
3.1 高中的平均分GPA
3.2 标准考试成绩
3.3 AP 课程
3.4 特长
3.5 书面申请材料
第四节 申请过程
4.1 大学的选择
4.2 提前申请和正常申请
4.3 放榜和接受录取通知书
第五节 亚裔学生和家长所能做的努力
211 第七章 田园乡村里的常青藤名校(上)
—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
普林斯顿和耶鲁被看成是亚里士多德式的本科教育的
典范,实行的是通才教育,非常强调对学生基本素质
的培养,并且给予学生在学业上充分的选择自由。它
们也被认为是培养预科生最好的学校。
第一节 普林斯顿大学
1.1 乡村里的名校
1.2 住宿学院制
1.3 无以伦比的本科教育
1.4 大学必须同时有大师和大楼
1.5 大学申请与奖学金
第二节 耶鲁大学
2.1 高危城市里的世界名校
2.2 耶鲁的精神—为什么要选择耶鲁
2.3 培养未来的领袖
2.4 耶鲁的校园—象牙塔和贫民窟
2.5 耶鲁本科教育的特色
2.6 知识的海洋
258 索引下册目录
I 前言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
1 第八章 大都市里的常青藤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都地处大城市:费城和纽约,这使得学生的生活和大学所在的城市紧密相连,它们的教育理念和耶鲁、普林斯顿大不相同,这两所大学不仅务实,而且很接地气。
第一节 宾夕法尼亚大学
1.1 富兰克林的背影
1.2 沃顿商学院印象
1.3 丰富多彩的读书生涯
第二节 哥伦比亚大学
2.1 大苹果纽约
2.2 富有特色的通才教育
2.3 自由的大学
2.4 相信年轻人,相信未来
47 第九章 标杆性的常青藤大学—哈佛大学
为了进哈佛而进哈佛和因对知识的渴望而进哈佛是两回事,前者的人生高峰在离开哈佛的一瞬间就结束了,而后者的人生在离开哈佛时才刚刚开始。
第一节 从教会书院到现代大学
1.1 教会书院
1.2 艾略特的遗产
第二节 校园和专业
2.1 美洲最古老的大学校园
2.2 住宿生涯
2.3 全方位发展的学科
第三节 奇特的录取原则
3.1 为什么进哈佛那么难
3.2 聚天下英才于一堂
第四节 上哈佛的意义
4.1 奇特的培养要求
4.2 传播真理,服务社会
4.3 亚裔的误区
89 第十章 世界上最好的工学院— 麻省理
工和加州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最引以为自豪的不是它出了多少了不起的科学
家和工程师,也不是为人类做出了多少重大发明,而是
它的黑客文化,因为这是年轻人创造力的源泉。年轻人
将来即使打算在法学、医学或者商业领域发展,从麻省
理工获得的带有创造力的工程训练,都将是受益终身的。
加州理工则带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就是为那些准备得诺
贝尔奖的群体开办的。
第一节 麻省理工学院
1.1 麻省理工学院的初步印象
1.2 黑客文化
1.3 校园参观周(CPW)
第二节 加州理工学院
133 第十一章 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 约
翰·霍普金斯大学
约翰·霍普金斯不仅是西半球第一所研究型大学,而且
至今依然是全美科研经费最多的大学,并且保留了浓厚
的科学研究风气— 科研从本科生开始。虽然,人们对
它的毕业生的第一反应常常是“医生”,但是,它的好
专业并不局限在医学领域。
第一节 历史与现状
1.1 西半球第一所研究型大学
1.2 特色大学
第二节 住宿和校园生活
2.1 费用低廉的住宿
2.2 巴尔的摩的象牙塔
第三节 高质量的本科教育
3.1 高度自由的选课制度
3.2 高质量的教学水平
第四节 科研经费最多的大学
4.1 世界一流大学是如何做科研的
4.2 科研从本科开始
第五节 录取要求
177 第十二章 硅谷的摇篮— 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大学有两点是世界上任何大学都比不了的,即它
是世界上那些伟大的科技公司的摇篮,以及具有最均衡
的一流学科分布。而要想做到这两点,远不是简单地开
办几个科技园,鼓励一下师生创业,或者引进几个大牌
教授那么简单。
第一节 充满传奇的大学
1.1 关于斯坦福大学的谎言
1.2 一波三折的办学过程
第二节 硅谷的支柱
2.1 从工业界获益
2.2 接地气的科研方式
2.3 技术直接变成利润
第三节 纽曼加洪堡的教育模式
3.1 多元化的优势
3.2 大胆的科研改革
第三节 创业的孵化器
3.1 提供创业的目标
3.2 为创业开绿灯
3.3 对学生扶一把
3.4 营造创业氛围
213 第十三章 象牙塔般的文理学院— 卫斯
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
在中国知道女校卫斯理学院的人可能不比美国人少,因
为从卫斯理学院走出了一位中国第一夫人— 宋美龄。
卫斯理代表了美国一类优秀的大学,它们追求高质量的
本科教育,而不强调科研。
第一节 卫斯理印象
1.1 最美丽的校园
1.2 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
第二节 为什么选择文理学院
第三节 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
226 第十四章 不在藤校里的藤校— 杜克大
学和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
杜克和华盛顿大学都是特色鲜明的名牌大学,它们后来
居上迈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历程值得很多大学借鉴。对于
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大学,而不是
名气最大的大学。这两所特色鲜明、一向对亚裔学生友
好的大学,应该是很多中国优秀学子不错的选择。
第一节 杜克大学
1.1 超级校园
1.2 特色鲜明的本科教育
1.3 服务于社区
第二节 华盛顿大学
2.1 另一种康普顿效应
2.2 中西部的奇迹
247 后记
250 索引
· · · · · · (收起)
"大学之路(套装)"试读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今天中国的高考,和当年的科举考试完全不同,但是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依然停留在科举考试上。这些人认为,孩子们(或者自己)一旦进入一个好大学,就如同过去中了进士,似乎一切荣华富贵就会随之而来。因此,在进了大学后,许多学生并不把入学当作一个新的开始,到毕业时还觉得国家欠他们一份好工作。这完全是科举思想在作怪。 教育的确能够改变命运,但不能保证你一步登天。。。。所谓改变命运,务实的看法当是:受过教育比未受教育生活过得好一点,人生成就大一些,对社会更有用一些。当然,作为回报,受过教育的人通常有着更高的幸福感,同时也能为下一代占据一个更高的起点。 改变命运的教育,第一步是掌握一种谋生的技能。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53页 -
要在四年的时间里同时完成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几乎不可能。 当然,学生个人的发展远不止是在学业上,还包括他们如何能从学生成长“社会的人”。说得更绝对一点,在大学期间,学习课程知识和了解社会同等重要。为了保证学生在学业之外的成长,大学课程学习的负担不应该太重,比如不应该占到学生时间的2/3以上,最好像耶鲁那样,只有一半左右,这样学生才有足够的时间自由发展。在这一点上,耶鲁大学堪称典范。上面这两点,今天中国的大学都没有做到。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大学之路(套装)"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大学之路(套装)"的人也喜欢 · · · · · ·
大学之路(套装)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1 条 )


【资料整理】如何看到国内外各大学的课表、课程大纲


关于大学之路第二版的读后感
-
首先,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不必担心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世界上大部分人跑到一半就不会再跑了,这就给了我这样的长跑者以机会。 对于教育的目的,一个人在十八九岁时未必能够想得很清楚。但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而那时候如果他还能够学习,就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了。 再其次,能够客观地对待成功和挫折的人,在外人看来就不断地有好运气。人在成功时,并不会因为这件事的发生而一夜之... (1回应)
2017-06-10 16:23:30 9人喜欢
-
吴军的书每一本都堪称精品。这本大学之路也不例外,内容非常充实,娓娓道来。 赶在2015年的倒数第二天读完了上册。 有一点让我印象很深刻,求学的两种人,前者是为了上哈佛而上哈佛,后者是为了追求知识而上哈佛。前者上学的意义在离开哈佛的那一刻就结束了,而后者在离开哈佛的时候才刚刚开始。 我们不要为了上名校而上名校,而要理解大学的价值观以及核心理念。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长处的学校,否则上大学的意义就减少了... (2回应)
2015-12-31 11:43:13 3人喜欢
吴军的书每一本都堪称精品。这本大学之路也不例外,内容非常充实,娓娓道来。 赶在2015年的倒数第二天读完了上册。 有一点让我印象很深刻,求学的两种人,前者是为了上哈佛而上哈佛,后者是为了追求知识而上哈佛。前者上学的意义在离开哈佛的那一刻就结束了,而后者在离开哈佛的时候才刚刚开始。 我们不要为了上名校而上名校,而要理解大学的价值观以及核心理念。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长处的学校,否则上大学的意义就减少了一半 。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办学的长处与以及想要传承的理念。 比如耶鲁崇尚自由,希望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处在自由的氛围下,发挥自己的长处。 比如普林斯顿,以本科教育见长,教授愿意尽心尽力的给本科生上课,帮助年轻人打下扎实的基础。 也写到了在录取过程中,对白人、亚裔、非洲裔以及拉丁裔的区别对待。 为何成绩特别好的亚裔有时候反而不能进入名校就读。从经济和政治的方面揭示了为何亚裔在入学录取方面处于弱势劣势。从经济方面讲,亚裔的学生对于学校是只索取不奉献,不像白人或者拉美裔在毕业后会给学校捐款,关心学校的发展。在政治方面,亚裔的学生对于政治的参与度不高,在竞选中,17%的拉丁裔会对选举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很多州为了拉到这17%的选票,会对拉丁裔的学生格外优渥。 总而言之一句话,美国私立名校的录取是有不公平的,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秘密。但是由于整个录取过程不透明,大家也不知道自己 败在哪个环节。所以提高成绩、全面发展还是上策。选在一所自己的长处能跟学校的办学理念相符的学校最为重要,千万不要为了上名校而上名校。
2回应 2015-12-31 11:43:13 -
陈愉枝 (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
在吴军看来,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扮演四个角色。首先它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将那些有潜力有志向的年轻人培养成对未来社会有所贡献的人;第二,它是一个研究的中心,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并且会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第三,它是一个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第四,它是年轻人的家,是他们度过人生最好时光的地方。 现在,在尖子生云集的哈佛和耶鲁,都不再强调考试成绩的重要性,因为学校认为...2018-06-23 19:42:42 3人喜欢
在吴军看来,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扮演四个角色。首先它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将那些有潜力有志向的年轻人培养成对未来社会有所贡献的人;第二,它是一个研究的中心,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并且会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第三,它是一个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第四,它是年轻人的家,是他们度过人生最好时光的地方。 现在,在尖子生云集的哈佛和耶鲁,都不再强调考试成绩的重要性,因为学校认为培养孩子的各种优秀品质,比如拼搏精神、团队精神、领导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比成绩更加重要。比如,在过去的3个世纪里,耶鲁所培养的就是有社会责任感、有所担当的人,是具有刚毅而勇敢的耶鲁精神的未来领袖。 我父母当年的想法和做法代表着如今中国大部分家长的想法和做法,但是年轻人容易有逆反心理,听长辈们说多了,即便觉得有道理,也会烦的。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继续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是为了父母,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被动地学习 很多中国的家长都在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方设法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尽可能地抢位子。但其实,成功的道路并不像想象得那么拥挤,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路上,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到后来,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因此,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笑到最后的人是一辈子接受教育的人。 大学的教育应该分为两个阶段,以通才教育为主的本科阶段,和以专才为主的研究生阶段。在本科生阶段,学生们接受的应该是“大行之道(Universal Knowledge )”,而不仅仅是“雕虫小技(Skills )”。 今天的世界和纽曼生活的年代已经大不相同。在那个年代人类知识的积累并不多,一个人完成了通才教育后就能够胜任很多工作,但是现在许多工作(比如生物制药)都需要有专业技能才能胜任。因此,在完成通才教育之后,需要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1-5年时间不等的专业训练2,这个训练可以在学校里完成,也可以在工作中完成,还可以(像我一样)在工作后再回到学校完成 作为社会的精英,当时的大学生们不仅需要有学问,有教养,而且需要了解社会,了解历史,并且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同时他们需要具备管理社会和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本领,因此,过去的大学大多实行通才教育,尤其对文科(Liberal Arts)极为看重,这个传统延续至今 成功的大学经历应该是这样的:当一个学生从某一所知名大学毕业后,他不需要再把母校的名字天天挂在嘴边;当一个学生从一所二三流大学毕业后,那所学校今后会因为曾经出了这样一个学生而自豪。这样的大学经历就堪称完美了。 一句话来说就是"硕士要会使用知识,博士要能创造知识"。具体讲,硕士培养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种服务于社会且能安身立命的手段,以学到一些知识为目的,大部分美国大学的硕士学位是不需要做论文的,而博士(至少从它的定义上讲)则是要求为世界贡献新的知识,也就是说,博士论文一定要做出(哪怕是一点点)前人没有做出的成就。 各个大学对硕士申请者的态度是,只要你达到录取的基本要求,就一定录取,而对大部分专业的博士申请者来讲,则是要看科研经费能养得起多少人,因此大部分时候是合格的人数太多,而招收的人数少,因此博士录取的难度就比较大了。 于是我开始抓紧时间,主要是抓紧一般人不太在意的五分钟、十分钟时间。这样,一天下来,可以挤出半小时左右的时间,一周下来,学习'的时间就多了不少 事实上班上有一大半同学,包括个别女生都加入到打桥牌的行列,因为大家总要找一个舒缓压力的活动,而打桥牌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比赛也不可能利用晚上或者周末这种整块时间进行,而要在晚饭前,午饭后,或者熄灯前十来分钟的时间里开展,这样大家才不觉得是个负担。当然,这会带来一个技术难度,就是需要把每一副个别选手打完的的牌封存好,让其他尚未打的人有时间时继续打。我找了几个热心的同学帮忙做这件事,这样我们就用了好几个星期断断续续地进行了一次班级的桥牌赛。 除了桥牌,对于学习之余还能做点 我想说的是,如果一个年轻人读完大学本科,有我这样的困惑和遗憾,这不是你的问题,这或许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宋人的三句词描绘治学的三个境界。第一句来自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有这样一个迷茫的阶段,而年轻人真正能做的,不是碰运气找到一条光明大道,而是尽可能地尝试各种可能性。 在成功(比如获得一个荣誉)时,并不会因为这件事的发生而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更好的人,在遇到挫折时,也不会因此而一夜之间就变得一无是处 本科生应该去那些经得住时间检验的著名学校,并不是因为它们的课上得好,或者是因为有更多的科研计划(事实上我在清华的求学经历让我发现,连清华都未必能做到这两点),而是因为它们聚集了很多优秀的老师和学生。本科教育应该是通才教育,本科生所学的具体内容大多数对后面的工作帮助有限。而对于硕士生来讲,则要找一个好的城市,因为那里的机会要比偏远落后地区多得多。 朱棣文博士在不久前预言,10年后全世界会发现中国大学的研究水平迅速接近美国,而这其实不过是收获现今中国在大学科研上加大投人的红利。 在选择大学时,一个大学是否有足够的物质条件保障高等教育,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先讲讲Trustee这个词,它源于信托(Trust)。在中国,过去把信托翻译成托拉斯,这个词总是和垄断联系在一起。而信托一词的真实含义,用律师的话来讲,就是一个大容器,把各种资产装进来。美国各级政府为了鼓励大家把资产留在美国,对建立在美国的信托,给予一些遗产税等方面的方便,因此大家族都喜欢把钱放在一个开设于美国的信托下,而不是放在个人账下。这样,信托才和大家族联系起来了。大家族的子孙可能是信托的受益人,但是他们未必像当年创造财富的祖先一样善于管理财富,因此信托总要委托给一些有资格和能力管理它的人来管理,这些人就是信托的受托人Trusteeo而私立大学(或者基金会、医院等)也是一样,它实际上是一个资产,为了让它不断地延续下去,创办人会把它委托给一些人来管理,这些人就是大学的Trustee,或者称呼为校董。因此,学校的董事会(Board of Trustee )从名义上讲是美国私立大学的最高管理机构,校长的任命和重大事务的决策都要通过董事会。 亚裔对美国的大学基本上是只使用不建设。虽然亚裔已经占到了美国私立名校本科生人数的15%— 20%,研究生人数的1/3甚至更多,但是亚裔给这些大学的捐款却少得可怜,而且无论是亚裔的家长还是校友也很少为大学的建设出力。亚裔对于美国私立名校的要求是录取时不考虑人口的比例,放开录取,而到了应该奉献的时候,肯回馈大学做出奉献的亚裔的比例,甚至比亚裔占美国人口的比例还要低。 说到高尔夫球,大家可能会讲,这并非一个普通家庭能够承受其练习成本的体育项目,而这恰恰是一些大学录取这些学生的目的所在。在美国大学的体育特招生中,很多人从事的体育项目都是富有家庭和私立中学才能开展的项目,比如马球、长曲棍球(Lacrosse)、曲棍球、赛艇和水球等。即使是网球、击剑和花样滑冰这样的项目,也要花大价钱请好的私人教练才行,费用也很高,而高尔夫球更是属于富人的运动。 文艺、创造力和领导力。在文艺方面,演奏和表演艺术(比如音乐、话剧,在美国统称为Performing Arts)特长比视觉艺术(绘画、摄影和雕塑,在美国统称为Visual Arts)特长重要,因为前者要代表学校出演,通常是集体活动,后者更多的是个人行为。 各个大学对学生的特长也有自己的偏好,不过大致可以概括为这几个方面:文艺、创造力和领导力。在文艺方面,演奏和表演艺术(比如音乐、话剧,在美国统称为Performing Arts)特长比视觉艺术(绘画、摄影和雕塑,在美国统称为Visual Arts)特长重要,因为前者要代表学校出演,通常是集体活动,后者更多的是个人行为。 就美国私立名校重视的学生特长而言,每个申请者最好能钩住大学的一个点。好几位在大学负责招生的老师在谈到申请者的特长时,都用了hook这个词(钩子的意思)来形容。也就是说,学生有某种特长,而大学正好需要这一特长,彼此钩住了,这样申请者就能跳上学校这条船。 美国私立名校在录取本科生时,并不是对申请人的特长进行加分,或者加权平均,而是根据自己大学的特点和传统,把每年的一两千名录取名额,分成了很多个小池子,比如需要50—100名体育特招生,20—30名音乐特招生,30—50名工程发明方面的特招生,100—300名领导力突出的特招生,等等。如果再考虑对某些家庭、对校友和教授子女的特殊照顾,一两千个名额便所剩无几了。对大部分亚裔学生来讲,能够挤进去的池子就是剩下的这一小部分。而这一小部分名额,也不完全是按照成绩和特长分配,还需要照顾所谓的少数族裔,因此大量成绩合格且有一定特长的亚裔学生就被拒之门外了。因此,就美国私立名校重视的学生特长而言,每个申请者最好能钩住大学的一个点。好几位在大学负责招生的老师在谈到申请者的特长时,都用了hook这个词(钩子的意思)来形容。也就是说,学生有某种特长,而大学正好需要这一特长,彼此钩住了,这样申请者就能跳上学校这条船。 亚裔学生能够做的第二项努力,是减少一些无谓的竞赛,把时间花在寻找自己和学校的"钩子"上。10年前,只要进入美国数理化、计算机、信息和生物等奥林匹克竞赛的训练营(成为美国奥林匹克代表队的前一步),几乎任何大学都可以随便挑。如今,这些比赛的成绩对于录取的作用远比申请者想象的要低。2015年,一位获得国际奥林匹克计算机竞赛金牌、品学兼优的亚裔学生,未能进入斯坦福大学,而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以前,至少麻省理工学院还是很看重这些比赛成绩的,但是如今一个用户数超过百万的APP,却要比竞赛成绩更容易受到麻省理工的青睐。虽然很多有识之士指出,当下很多名牌私立大学过少地考虑学习成绩的因素对美国的社会发展不利,并且呼吁改变这种现状,但是这种状况不可能在短时间里改变。因 相比其他族裔的学生,亚裔学生的学业成绩已经足够好了,成绩单再漂亮一点点,对大学录取巳经影响不大,需要强化的是能够把自己的经历编写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来打动大学招生人员。与其花时间去参加那些得不偿失的竞赛,不如通过各种活动塑造自己的独特形象,以便从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引自 1 回应 2018-06-23 19:42:42 -
天晓得 (好故事不该让人悲伤。)
要在四年的时间里同时完成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几乎不可能。 当然,学生个人的发展远不止是在学业上,还包括他们如何能从学生成长“社会的人”。说得更绝对一点,在大学期间,学习课程知识和了解社会同等重要。为了保证学生在学业之外的成长,大学课程学习的负担不应该太重,比如不应该占到学生时间的2/3以上,最好像耶鲁那样,只有一半左右,这样学生才有足够的时间自由发展。在这一点上,耶鲁大学堪称典范。上面这两点,今天中...2017-05-30 21:44:48 3人喜欢
-
天晓得 (好故事不该让人悲伤。)
要在四年的时间里同时完成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几乎不可能。 当然,学生个人的发展远不止是在学业上,还包括他们如何能从学生成长“社会的人”。说得更绝对一点,在大学期间,学习课程知识和了解社会同等重要。为了保证学生在学业之外的成长,大学课程学习的负担不应该太重,比如不应该占到学生时间的2/3以上,最好像耶鲁那样,只有一半左右,这样学生才有足够的时间自由发展。在这一点上,耶鲁大学堪称典范。上面这两点,今天中...2017-05-30 21:44:48 3人喜欢
-
钟离春 (めげない逃げない諦めない)
有了好的通才教育基础和专业知识技能,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两点,即他服务于社会的意愿以及对所从事事业的喜爱程度。服务于社会是美国精英教育的精髓。 我这一代人在接受教育、选择专业时,不得不考虑未来的生计问题。但是,我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够更多地考虑如何成为更好的人,更有用的人,把教育看成是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而不只是为了未来的生计而学习。 在我的印象中,父母晚上从不参加应酬,甚至不看什么电视剧,总...2017-07-19 04:06:21
-
读了第一章和第三章,还算有趣吧,其他的以后再读。 大学的概念 欧美人并不像亚裔这么迷恋上大学,退学率很高(四年毕业率通常在80%),原因往往是觉得学习太累或者学费不值,还不如直接工作,而亚裔都是要坚持上大学,上一流大学,并且毕业拿到文凭。 欧洲人经常觉得上大学没什么用,在外面也可以学习一项技能,收入和社会地位都不会明显不如别人。 一流大学的知识传授并不一定比二流大学强,上一流大学的重点在别的方面,如果不...
2017-07-29 07:43:06
读了第一章和第三章,还算有趣吧,其他的以后再读。
- 大学的概念
- 欧美人并不像亚裔这么迷恋上大学,退学率很高(四年毕业率通常在80%),原因往往是觉得学习太累或者学费不值,还不如直接工作,而亚裔都是要坚持上大学,上一流大学,并且毕业拿到文凭。
- 欧洲人经常觉得上大学没什么用,在外面也可以学习一项技能,收入和社会地位都不会明显不如别人。
- 一流大学的知识传授并不一定比二流大学强,上一流大学的重点在别的方面,如果不理解,即使千辛万苦读完一流大学事业也不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些知识之外的东西,是后面要谈的高等教育的理念。
- 古代欧洲和中国都有学院,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一些大道理,并没有实际用途,孔子拒绝教授种地和园艺技能,批林批孔时期还被当做看不起劳动人民的铁证。
-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把考试和社会地位、收入联系起来,使得中国人认为学习的目的理所应当使功利的,这种传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如果名牌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不好,舆论仍会哗然。
- 近代大学的本意是指一群老师和学生组成的特殊团体,他们受到领主认可的契约的保护,不受当地政府管辖,这是大学自由根本的来源。
- 115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菲列特一世签署了学术特权的法律文件,声明大学人员,包括教师和学生,拥有4项特权
- 与神职人员一样的自由和豁免权——基本上把大学人员的社会地位直接提到与神职人员一样高
- 为了学习目的自由旅行和迁徙的权利——现代学生签证的由来!即使一个国家不欢迎外国人,也不能拒绝外国大学学生来求学,这是一项神圣特权
- 免于因学术观点和政见不同被报复的权利——学术自由的根基
- 有权要求学校和教会,而不是当地法院进行裁决的权利——管理自由,甚至被学校用于在越战期间拒绝美国政府的一些命令
- 我的大学经历
- 吴军由于机缘巧合没能顺利保研,工作了两年,还干过销售,然后回学校读研换了EE专业研究,开始了语音处理的研究,由于基础扎实,读了两个月的论文就开始做科研,做得很顺利,毕业又留校3年继续做科研,但由于看到国外水平明显更高,选择出国深造,被CMU拒绝,是进了JHU,导师都很厉害,毕业时由于Oral没过又多呆了一年,正好在网络泡沫之后进入了Google。
- 基本上吴军求学过程很漫长,中间各种间隔,但是这也为他进入最一流的实验室打了更好的基础,于是做出了最一流的研究,而他的很多同学虽然速度快,却进入了二流的实验室,而且他的留学也更加有针对性。长时间的教育也让他有足够的时间接受了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总体上,吴军极力推崇长期学习,终身学习。
回应 2017-07-29 07:43:06 - 大学的概念
-
Zoom.Quiet (Life is short, go Pythonic ;-))
著名的吴军(前 google 语音搜索专家, 美国共和党党员, 现科普作家, 中信出版独立董事)回顾自己求学经历, 以及为女儿选择大学时收集的资料, 给中国读者一个全谱系式的现代大学通识扫盲书; 其中将现代大学分了三种: + 学院制, 必须住校, 将大学时期变成人生最美好大家庭,以培育通才为目标; + 研究制, 轻考试重项目, 力争在大学期间就能加入人类创新进程, 以发掘专才为目标; + 中国大学 并发现一个尴尬的现象: 尽管华人学生努力又...2022-05-03 11:23:38 1人喜欢
著名的吴军(前 google 语音搜索专家, 美国共和党党员, 现科普作家, 中信出版独立董事)回顾自己求学经历, 以及为女儿选择大学时收集的资料, 给中国读者一个全谱系式的现代大学通识扫盲书;
其中将现代大学分了三种:
+ 学院制, 必须住校, 将大学时期变成人生最美好大家庭,以培育通才为目标; + 研究制, 轻考试重项目, 力争在大学期间就能加入人类创新进程, 以发掘专才为目标; + 中国大学
并发现一个尴尬的现象: 尽管华人学生努力又勤奋而且听话耐用, 可所有顶级大学都克意限制华人学生的进入, 为什么? 很简单, 所有私立现代大学都是WASP男性统治的天下(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 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 音譯華斯普)天然对其它族裔不抱信任, 而且在所有族裔校友中, 华裔的捐赠最小, 虽然整体人数达到¼强, 但是, 历史累计捐款从来没超过4%, 连黑人的都比不过; 2014年陈乐宗向哈佛捐了 3.5亿$(也是历史上最大的单笔捐款),立杆见影的导致次年华人学生录入数量翻倍, 可见私立学校对捐款和入学的关联态度...
不过, 这也怪不了谁, 毕竟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曾经立法抵制华人的主权国家, 而且按照中国人的思维"家国天下", 嘦过好小家就等于对国家有贡献, 要知道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哪个国家哪个文化背景中, 华人都是纳税最积极最主动最老实的, 那么通过自己努力上了好学校, 毕业后努力工作, 按时交税, 就是对社会最大贡献, 为什么要给母校捐款? 毕竟无论哪种校制的现代大学, 华人学生在其中永远是 Chinaman/Chink/easy girl/... 从来没有机会融入类似哥老会的各种老牌社团组织, 日常除了学习还要打工, 也根本没时间去社交, 在研究项目中也基本都是任劳任怨/人型电脑, 最后答辩时又基本由 WASP男 进行自己作好背景板...试问这种大学生活状态, 和毕业后工作常态一致, 有什么可怀念以至要捐助纪念的? 中国人实在太勤劳勇敢了, 不象犹太人已经学习花钱免灾, 无论什么场景中, 能用钱解决, 坚决不用其它办法, 而中国人相反, 能花力气自行解决的坚决不动用钱...导致...结果参考:
暗物质 (Dark Matter)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864199/
所以? 顶级私立大学的确是个平台, 不过, 这个平台进入成本和利益对于华人而言并不是表面那样的...吧?
回应 2022-05-03 11:23:38 -
“先生们,如果让我必须在那种 由老师管着、选够学分就能毕业的大学 和 那种 没有教授考试,让年轻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学习三四年的大学(比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牛津大学就是这么做的)中选择一种,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 ……为什么呢? 我是这样想的: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富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 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掌握独到的行...
2022-04-22 13:27:27
-
oreo (平凡的世界)
近代大学的诞生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学University一词,起源于过去的拉丁语Universities,意思是有一种包括老师和学生在内的团体,它受到由领主认可的契约的保护,这个团体的管理(比如招收学生的条件、聘用老师的条件、学生完成学业的认可)是独立于所在地治辖权的。因此,它并非简简单单是一个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学校。我们今天所说的学术自由,从根子上讲来源于此。如果不理解大学的这一层含义,就无法理解耶鲁大学最根本的价值观...2021-11-12 15:50:47
近代大学的诞生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学University一词,起源于过去的拉丁语Universities,意思是有一种包括老师和学生在内的团体,它受到由领主认可的契约的保护,这个团体的管理(比如招收学生的条件、聘用老师的条件、学生完成学业的认可)是独立于所在地治辖权的。因此,它并非简简单单是一个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学校。我们今天所说的学术自由,从根子上讲来源于此。如果不理解大学的这一层含义,就无法理解耶鲁大学最根本的价值观,也就无法理解为什么很多学生高中成绩很好却不能被耶鲁大学录取,即使进了这所世界名牌大学,也未必学得到其最精髓的“大道”。
为什么自由(包括管理上和学术上的)对于现代大学如此重要呢?因为在中世纪时期,教会统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封建领主统治着世俗世界,凡是有悖于基督教教义的思想都是被禁止的。如果让教会和当地领主干预学校的管理,那么学校就不用办了。
1158年(也有人认为是1155年)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Barbarossa, 1122-1190)签署了被称为学术特权(英语:Privilegium Scholasticum;拉丁语:Authentica habita)的法律文件。这个法律文件后来也被教皇亚历山大三世(Pope Alexander III,1100—1181)认可。在这个文件中,最重要的有这样四项内容。
1.大学人员有类似于神职人员才有的自由和豁免权。
2.大学人员有为了学习的目的自由旅行和迁徙的权利。
3.大学人员有免于因学术观点和政见不同而受报复的权利。
4.大学人员有权要求由学校和教会而不是地方法庭进行裁决的权利。
说得再具体一点,其中的第一项权利将当时的学者和大学生的社会地位一下子提高到了神职人员的水平。要知道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之前,神职人员是社会的第一阶层,贵族才是第二阶层。其他人,包括富有的商人,都是第三阶层。第二项权利是今天很多国家学生签证的历史由来。第三项非常重要,用中国的俗话讲就是“言者无罪”,这一条也是今天学术自由的重要保障,没有这一条,大学就无法做研究。第四条使得大学可以独立于地方行政管理(当时是贵族管辖),今天这一条的意义在中国不是很大,但是在抗战时期,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利用这一条保护了很多教授和学生,包括很多抗日人士。在越南战争时期,美国的一些大学就是利用这一条内容,拒绝执行美国政府的一些命令。如今,当 一所大学想努力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时,是否有充分的管理自由和学术自由至关重要 。
回应 2021-11-12 15:50:47
论坛 · · · · · ·
很多事,只有经历过了才明白 | 来自猫 | 2020-07-26 00:16:11 | |
外国学生能不能获得奖学金? | 来自静下心来 | 2 回应 | 2020-04-22 13:51:34 |
为何当代大学的管理人员大都是科研工作者? | 来自涩涩的李子 | 1 回应 | 2019-04-27 09:11:29 |
看了感觉大学废了,而且不想努力了 | 来自印第安老斑鸠 | 2017-12-05 17:31:33 | |
上市三个月,印量10万册,吴军老师再创市场新高! | 来自叶卡 | 2015-11-15 21:00:46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8.8分 750人读过
-
每满100-50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37°暖书单(二) (37°暖)
- 经管新书 (豆瓣读书)
- 终余一生,也不能读完的书籍(精华) (Deffrro-ZI)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大学之路(套装)的评论:
feed: rss 2.0
7 有用 Charles 2015-11-07 13:48:23
虽然上不了美国大学,但是真的很羡慕这群人。我很后悔没读研。
8 有用 xipan 2015-11-27 18:06:24
一个人不在于走得快,而在于走得长久。
6 有用 深情的艾老师 2017-11-28 04:50:59
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
9 有用 橙子 2016-01-10 01:00:05
吴军老师的书,全部都买了,评分都很高。理工背景的文笔这么流畅、思想有深度,深入浅出,真是难得一见的好书。平实晓畅、结构清晰、无私分享,给吴军老师点赞!
12 有用 俪偲将 2015-11-21 23:58:47
相见恨晚。终生学习真是很好的理念。人生是场马拉松,大部分人跑到一半就不会再继续跑了,能够坚持终生学习的人才能走的更远。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或者说强调practice)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也让我开始思考未来教育子女的模式和方法。如果早几年能看过此书,也就会坚定自己出国读研的决定。最喜欢Columbia和MIT,甚至开始意淫要不过几年陪海洋去美国读博,顺便读个master满足一下自己的‘名校情结... 相见恨晚。终生学习真是很好的理念。人生是场马拉松,大部分人跑到一半就不会再继续跑了,能够坚持终生学习的人才能走的更远。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或者说强调practice)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也让我开始思考未来教育子女的模式和方法。如果早几年能看过此书,也就会坚定自己出国读研的决定。最喜欢Columbia和MIT,甚至开始意淫要不过几年陪海洋去美国读博,顺便读个master满足一下自己的‘名校情结’,以便此生不再遗憾。另外,关于大学的由来和各名校的‘前世今生’读起来也是颇长知识,非常好读。尤其是在超级五强’HYPMS‘在招生时对亚裔的歧视问题,从捐赠和参政的角度来分析也是一针见血。 (展开)
0 有用 西瓜大婶 2022-07-04 15:04:31
作者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训作结--“知识使人自由”,也是我读完这本书的感受。开放、理性、包容,是作者一路走来的眼界与胸怀,也是指引陌生读者的光。真心希望光驻人间,世界和而不同。
0 有用 rainyday 2022-06-22 23:02:52
我反思了 但我的结论类似于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如果非要反思为什么没有这个结果 只能说就是没有朝这个方向努力吧 (我是这么想) 我也希望能早点看到 但是怎么看到呢 或者还是 就应该当下看到吧。 兴趣 长跑 本来存在的东西也不一定是正确的 一定要走 和自然而然地走 看了上# 还有知识在书外 从看似不理想的结果中反思检讨:或许是自己长期以来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缺陷造成的,或许是准备申请材料时临门一脚... 我反思了 但我的结论类似于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如果非要反思为什么没有这个结果 只能说就是没有朝这个方向努力吧 (我是这么想) 我也希望能早点看到 但是怎么看到呢 或者还是 就应该当下看到吧。 兴趣 长跑 本来存在的东西也不一定是正确的 一定要走 和自然而然地走 看了上# 还有知识在书外 从看似不理想的结果中反思检讨:或许是自己长期以来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缺陷造成的,或许是准备申请材料时临门一脚没有踢好,也可能只是运气不佳。如果是因为自身存在明显不足或最后半年没有花够功夫而没能进入理想的大学,那么经过反思,这样的年轻人会明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也会明白人在年轻时受一点挫折,或许是好事。对于后者,惠灵顿相信命运(而不是抱怨运气不好),最终,在滑铁卢战役中,命运的天平倒向了他。 (展开)
0 有用 . 2022-06-19 08:35:11
荐
0 有用 风一样的男子 2022-06-04 00:50:51
对美国大学有个基本了解,开阔了视野
0 有用 毛板栗是只刺猬 2022-05-29 00:58:32
很简单的一本书,简要介绍了美国大学的管理模式以及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实地去看),很快就能读完。还提到了大学最重要的是与其他师生一同讨论、合作。把爱学习的聪明人放在一起,自然会有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