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刘小枫翻译柏拉图已经十多年了,很久之前就听过他讲述的《会饮》,也看过他之前翻译的译本,这次将《普罗塔哥拉》《会饮》《斐德若》和《斐多》一同翻译出版,这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本书除了译序外,还撰写了四篇对话录的概述,对于对话的内容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当然,这个评述很有刘氏自身的风格,一贯地反对民主和主张自然差序。不过,仔细阅读四本对话录,仍然感觉到欣喜非常。这四部书都涉及到灵魂和爱欲的关系,苏格拉底是一极,智术师和诗人是另一极,分别代表了爱欲的两个方向(第俄提玛的爱欲教诲),他们在吸引青年的灵魂,究竟是寻找智慧和永恒,还是选择尘世的生活,这一选择到了《斐多》达到顶峰,常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苏格拉底临死之前的一番教诲,几乎是把灵魂爱欲挑明了,指引人生究竟应该如何选择。
劉譯太施特勞斯了,太政治哲學了;柏拉圖的對話並非無懈可擊,即便以整全的織體式讀法也很難消解柏拉圖式的迷宮,從而探求對話的本意。在《斐德若》中,蘇格拉底以神靈(水澤女)在身為藉口,聲稱其忘記,因此對此前的言辭不負責,這是否也暗示了柏拉圖也對自己的蘇格拉底言說不負責?儘管柏拉圖似乎在此篇悖論的暗示了自己的寫作原則。就每場對話的勝者而言,也眾說紛紜,施派當然傾向於蘇格拉底勝。不過這种不可靠敘述卻造成了另一番效果:追索愛慾智慧沒有終止的一天。然而多處出現了前後譯名不一致的地方,我也是醉了。四書就結構而言,前三書有諧劇特征,而最後一篇斐多則是肅劇,因此也表明柏拉圖正是那個二劇皆通的男人。除了論述,蘇格拉底在不斷的作詩(斐德若、斐多中的神話),他的生活方式不僅是哲學式的,更被柏拉圖置于詩性的語境中。
苏格拉底的爱与死之灵魂法规可以自然而草率地分为九品:第一品要么成为热爱智慧之人,要么成为热爱美好之人,再不然就成为某个谬斯之徒和爱欲之徒。第二品则转生为守法的君王,要么成为武士和适合当统帅之人。第三品会转生为治邦者,要么成为治理者,再不然就成为生意人。第四品会转生为热爱辛苦之人或喜欢体育锻炼之人,要么会是治疗身体疾病之人。第五品将会有预言家的一生,或有秘仪祭司的一生。第六品则适合过诗人或其他搞摹仿制作的一生。第七品适合过工匠或农人的一生;第八品适合过智术师或民众蛊惑家的一生;第九品则会有僭主的一生。然而眼光要放尖,哲人与诗人的转换生成,君王和僭主的超升轮回,治邦者及智术士德性的败坏相对,这在苏格拉底的爱欲到死的自传中不可不辩。最终,哲人的诗作,也就是说诗人的谐肃哲学将会带来灵魂自体自根的圆满
这翻译,非要把简单的人听得懂的话翻译成鬼都听不懂的拽文,有意思吗?
冲这翻译,此书已扔。
读书会选书。美妙的阅读与后怕的否思。早年读的柏拉图全忘光了,从刘小枫新译新编的四书里获得了一些新的体验。其中有一条线索非常清晰:爱欲的演变,这背后又是苏格拉底的精神演变史。《普》中的苏格拉正值壮年,讨论的问题虽然是德性是否可教,但日后变为核心的学说已经显山露水:如何通过度量术驾驭快乐,使个体不被快乐所征服,当时的舆论环境是伊壁鸠鲁等人从动物本能立场提出的享乐主义;《会》与《裴德若》篇是四书菁华所在,以令人陶醉的方式讲述对于智性的追求,对于“美的浩瀚之海”决然的投入,这正是对前文肉身快乐的否思与超越,爱欲与知识同构,也成为德性与“自体自根”的美的代言。《裴多》一篇是令人动容的高潮,非常有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意味。但高扬灵魂、否定肉体的言说,太人文主义了,这些年我心里滋生了不少对人文主义的怀疑。
四部涉及“灵魂与爱欲”的对话录。在《普罗塔戈拉》中的对话,通过苏格拉底与普罗塔戈拉展示了热爱智慧者与智术师的差异。《会饮》更多涉及“爱欲”:“不过,他说,要点是苏格拉底在迫使他们同意,同一个男人应该懂得制作谐剧和肃剧;凭靠技艺,他既是肃剧诗人,也是谐剧诗人”。在《斐多》结尾,看到苏格拉底面对死亡的勇敢,这不是单纯的勇敢而是对知识的勇敢。只不过这种知识不是专业技巧性的知识,而是智慧性的知识。对观《斐得若》与《普罗塔戈拉》,苏格拉底并非反对应该有“关于人世的技艺”,问题在于是什么样的技艺----苏格拉底的“技艺”的要害在于分辨世人的灵魂形相善恶。《斐多》中苏格拉底与青年哲学家的对话,将“灵魂的主题”挑明清晰,指引人生究竟应该如何选择。
补标。据说是“最忠实于希腊语原文的译本”,我不置可否。但至少不忠实于现代汉语,不能算是好的翻译。
读得都有陶醉感了,柏拉图的辨析和神妙想象令人折服。对智慧的爱欲不断引领人上升至高天,这一攀升过程甚为壮观。不过,这种思想的危险之处在于当精神的一面被抬得过高时,就易于失去对凡俗生活的包容,这在后来的基督教中体现得很明显。尼采对基督教的愤怒,就在于后者对感官和肉身的极度贬抑。
没有什么比读柏拉图更让人神往。
刘小枫在前言里说,儒家编注“四书”是儒家法统对佛法作出的反应,而要应对现代西法,不仅需要儒家“四书”,还需要柏拉图的“四书”。这野心不可谓不大,颇有点朱熹注经的劲头。译者的注释受施特劳斯影响较大,专从政治的德性角度切入。这种注释虽然有偏颇的嫌疑,却不失为一次有益的尝试。尽管为求贴近希腊语原文,编译者发明了很多中文语境里读不通的词(如“肆心”),但他的译文整体而言还是很通畅的。可能也因为《普罗塔戈拉》《会饮》《斐德若》《斐多》四篇本身就有很高的文学性。编译者的目的是“为大学本科生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柏拉图作品的基本读本”,从最后的观感来看,这个“普及版本”确实做得相当专业,值得推荐。
苏格拉底,一个大写的牛逼基佬!
最初读王晓朝先生的译本,读得云里雾里。后来赵老师给我们上西方古典文学研究课,推荐的就是刘小枫教授的这个译本,个人认为这应该是中国读者进入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首选了。读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比如柏拉图引用荷马的方式,灵魂的类型,言辞与书写的关系问题等等,就不一一列举啦。值得反复读。
呃……这个……不得不说……刘国师译得有点诡异……
极好的译本,译者很用心,注释很棒,很多但不显累赘。精选出苏格拉底的四篇.智术师(普罗泰戈拉).民主政治(会饮).爱欲(非德若).死亡(非多)很有代表性。研究苏格拉底的入门文本
2nd。 令人爱不释手的四联剧。那是生的爱欲 那是死的爱欲。 一个近乎佛教徒的苏格拉底。他是否累了?他是否厌世?他始终虔敬。也始终在与智者们和民众争辩。修辞学,智术,乃至现如今的知识,文化,教育,风俗传统,甚至教义,典籍,甚至哲学都是可以败坏人的,败坏人的德性,驱动爱欲脱离节制和明智,败坏整个城邦。
神的疯癫带给人类以短暂的迷狂。如果柏拉图怀有那最伟大且诡计多端的爱欲,他是如何在理性而不是迷狂中在构造爱欲与死亡的四联剧——我们真的在迷狂中吗,我们写下的真的是诗吗。
四书围绕爱欲与灵魂的德性问题在谈。对《普罗塔戈拉》,不论哪个时代,都有对智识充满爱欲的年轻人,但他们对自己的爱欲缺乏认知,容易将自己的灵魂托付给智术师,智术师与热爱智慧者的区别在于后者对智慧有爱欲,是灵魂德性的体现,前者则将智慧作为一种技艺。在《会饮》中,对第俄提玛的讲话转述,苏格拉底讲述了他的整全的爱欲观。爱介乎美丑、善恶、有知与无知,是丰盈与贫瘠的统一,爱是希望凡是美与善永远归自己所有的欲望,爱的目的则是(于身体或灵魂中)孕育美的向往,爱是奔赴美本身的一个过程。《斐德若》前半部分也在讲爱欲,后半部分则讲修辞的表演性易迷惑、诱导大众,苏格拉底认为即便是讲辞也该讲真实。《斐多》则围绕灵魂不灭来谈,告知人们要关心自己的灵魂。临刑前,苏格拉底对死亡的态度让人看到他仍然充满爱欲,对智慧的爱欲。
斐德罗一篇,看似讲爱欲的疯癫,实则讲修辞的乱用,印象深刻。
越来越喜欢笺注本了
> 柏拉图四书
53 有用 愚公∞ 2016-02-12 17:26:45
刘小枫翻译柏拉图已经十多年了,很久之前就听过他讲述的《会饮》,也看过他之前翻译的译本,这次将《普罗塔哥拉》《会饮》《斐德若》和《斐多》一同翻译出版,这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本书除了译序外,还撰写了四篇对话录的概述,对于对话的内容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当然,这个评述很有刘氏自身的风格,一贯地反对民主和主张自然差序。不过,仔细阅读四本对话录,仍然感觉到欣喜非常。这四部书都涉及到灵魂和爱欲的关系,苏格拉底是一极,智术师和诗人是另一极,分别代表了爱欲的两个方向(第俄提玛的爱欲教诲),他们在吸引青年的灵魂,究竟是寻找智慧和永恒,还是选择尘世的生活,这一选择到了《斐多》达到顶峰,常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苏格拉底临死之前的一番教诲,几乎是把灵魂爱欲挑明了,指引人生究竟应该如何选择。
34 有用 节 2016-07-21 12:19:04
劉譯太施特勞斯了,太政治哲學了;柏拉圖的對話並非無懈可擊,即便以整全的織體式讀法也很難消解柏拉圖式的迷宮,從而探求對話的本意。在《斐德若》中,蘇格拉底以神靈(水澤女)在身為藉口,聲稱其忘記,因此對此前的言辭不負責,這是否也暗示了柏拉圖也對自己的蘇格拉底言說不負責?儘管柏拉圖似乎在此篇悖論的暗示了自己的寫作原則。就每場對話的勝者而言,也眾說紛紜,施派當然傾向於蘇格拉底勝。不過這种不可靠敘述卻造成了另一番效果:追索愛慾智慧沒有終止的一天。然而多處出現了前後譯名不一致的地方,我也是醉了。四書就結構而言,前三書有諧劇特征,而最後一篇斐多則是肅劇,因此也表明柏拉圖正是那個二劇皆通的男人。除了論述,蘇格拉底在不斷的作詩(斐德若、斐多中的神話),他的生活方式不僅是哲學式的,更被柏拉圖置于詩性的語境中。
37 有用 陆钓雪de飘飘 2016-07-19 11:47:54
苏格拉底的爱与死之灵魂法规可以自然而草率地分为九品:第一品要么成为热爱智慧之人,要么成为热爱美好之人,再不然就成为某个谬斯之徒和爱欲之徒。第二品则转生为守法的君王,要么成为武士和适合当统帅之人。第三品会转生为治邦者,要么成为治理者,再不然就成为生意人。第四品会转生为热爱辛苦之人或喜欢体育锻炼之人,要么会是治疗身体疾病之人。第五品将会有预言家的一生,或有秘仪祭司的一生。第六品则适合过诗人或其他搞摹仿制作的一生。第七品适合过工匠或农人的一生;第八品适合过智术师或民众蛊惑家的一生;第九品则会有僭主的一生。然而眼光要放尖,哲人与诗人的转换生成,君王和僭主的超升轮回,治邦者及智术士德性的败坏相对,这在苏格拉底的爱欲到死的自传中不可不辩。最终,哲人的诗作,也就是说诗人的谐肃哲学将会带来灵魂自体自根的圆满
37 有用 涒灘 2018-05-13 23:41:53
这翻译,非要把简单的人听得懂的话翻译成鬼都听不懂的拽文,有意思吗?
26 有用 Le roi le veut 2016-12-04 16:52:13
冲这翻译,此书已扔。
12 有用 安提戈涅 2018-09-30 15:45:37
读书会选书。美妙的阅读与后怕的否思。早年读的柏拉图全忘光了,从刘小枫新译新编的四书里获得了一些新的体验。其中有一条线索非常清晰:爱欲的演变,这背后又是苏格拉底的精神演变史。《普》中的苏格拉正值壮年,讨论的问题虽然是德性是否可教,但日后变为核心的学说已经显山露水:如何通过度量术驾驭快乐,使个体不被快乐所征服,当时的舆论环境是伊壁鸠鲁等人从动物本能立场提出的享乐主义;《会》与《裴德若》篇是四书菁华所在,以令人陶醉的方式讲述对于智性的追求,对于“美的浩瀚之海”决然的投入,这正是对前文肉身快乐的否思与超越,爱欲与知识同构,也成为德性与“自体自根”的美的代言。《裴多》一篇是令人动容的高潮,非常有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意味。但高扬灵魂、否定肉体的言说,太人文主义了,这些年我心里滋生了不少对人文主义的怀疑。
11 有用 月光绿 2016-07-04 18:18:41
四部涉及“灵魂与爱欲”的对话录。在《普罗塔戈拉》中的对话,通过苏格拉底与普罗塔戈拉展示了热爱智慧者与智术师的差异。《会饮》更多涉及“爱欲”:“不过,他说,要点是苏格拉底在迫使他们同意,同一个男人应该懂得制作谐剧和肃剧;凭靠技艺,他既是肃剧诗人,也是谐剧诗人”。在《斐多》结尾,看到苏格拉底面对死亡的勇敢,这不是单纯的勇敢而是对知识的勇敢。只不过这种知识不是专业技巧性的知识,而是智慧性的知识。对观《斐得若》与《普罗塔戈拉》,苏格拉底并非反对应该有“关于人世的技艺”,问题在于是什么样的技艺----苏格拉底的“技艺”的要害在于分辨世人的灵魂形相善恶。《斐多》中苏格拉底与青年哲学家的对话,将“灵魂的主题”挑明清晰,指引人生究竟应该如何选择。
10 有用 疏影音 2020-05-16 02:46:33
补标。据说是“最忠实于希腊语原文的译本”,我不置可否。但至少不忠实于现代汉语,不能算是好的翻译。
10 有用 狄狄 2017-03-23 20:26:56
读得都有陶醉感了,柏拉图的辨析和神妙想象令人折服。对智慧的爱欲不断引领人上升至高天,这一攀升过程甚为壮观。不过,这种思想的危险之处在于当精神的一面被抬得过高时,就易于失去对凡俗生活的包容,这在后来的基督教中体现得很明显。尼采对基督教的愤怒,就在于后者对感官和肉身的极度贬抑。
7 有用 潜潜 2016-06-28 19:54:10
没有什么比读柏拉图更让人神往。
3 有用 远子 2019-04-30 22:38:24
刘小枫在前言里说,儒家编注“四书”是儒家法统对佛法作出的反应,而要应对现代西法,不仅需要儒家“四书”,还需要柏拉图的“四书”。这野心不可谓不大,颇有点朱熹注经的劲头。译者的注释受施特劳斯影响较大,专从政治的德性角度切入。这种注释虽然有偏颇的嫌疑,却不失为一次有益的尝试。尽管为求贴近希腊语原文,编译者发明了很多中文语境里读不通的词(如“肆心”),但他的译文整体而言还是很通畅的。可能也因为《普罗塔戈拉》《会饮》《斐德若》《斐多》四篇本身就有很高的文学性。编译者的目的是“为大学本科生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柏拉图作品的基本读本”,从最后的观感来看,这个“普及版本”确实做得相当专业,值得推荐。
7 有用 天蓝蓝 2017-06-18 18:23:06
苏格拉底,一个大写的牛逼基佬!
11 有用 乡下人 2017-06-14 15:03:20
最初读王晓朝先生的译本,读得云里雾里。后来赵老师给我们上西方古典文学研究课,推荐的就是刘小枫教授的这个译本,个人认为这应该是中国读者进入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首选了。读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比如柏拉图引用荷马的方式,灵魂的类型,言辞与书写的关系问题等等,就不一一列举啦。值得反复读。
9 有用 风后 2017-01-08 00:55:31
呃……这个……不得不说……刘国师译得有点诡异……
7 有用 du bist 2016-04-23 23:56:39
极好的译本,译者很用心,注释很棒,很多但不显累赘。精选出苏格拉底的四篇.智术师(普罗泰戈拉).民主政治(会饮).爱欲(非德若).死亡(非多)很有代表性。研究苏格拉底的入门文本
7 有用 村夫 2016-07-26 23:12:52
2nd。 令人爱不释手的四联剧。那是生的爱欲 那是死的爱欲。 一个近乎佛教徒的苏格拉底。他是否累了?他是否厌世?他始终虔敬。也始终在与智者们和民众争辩。修辞学,智术,乃至现如今的知识,文化,教育,风俗传统,甚至教义,典籍,甚至哲学都是可以败坏人的,败坏人的德性,驱动爱欲脱离节制和明智,败坏整个城邦。
8 有用 亜空 2017-08-15 00:20:38
神的疯癫带给人类以短暂的迷狂。如果柏拉图怀有那最伟大且诡计多端的爱欲,他是如何在理性而不是迷狂中在构造爱欲与死亡的四联剧——我们真的在迷狂中吗,我们写下的真的是诗吗。
8 有用 孟冬 2017-04-26 22:04:11
四书围绕爱欲与灵魂的德性问题在谈。对《普罗塔戈拉》,不论哪个时代,都有对智识充满爱欲的年轻人,但他们对自己的爱欲缺乏认知,容易将自己的灵魂托付给智术师,智术师与热爱智慧者的区别在于后者对智慧有爱欲,是灵魂德性的体现,前者则将智慧作为一种技艺。在《会饮》中,对第俄提玛的讲话转述,苏格拉底讲述了他的整全的爱欲观。爱介乎美丑、善恶、有知与无知,是丰盈与贫瘠的统一,爱是希望凡是美与善永远归自己所有的欲望,爱的目的则是(于身体或灵魂中)孕育美的向往,爱是奔赴美本身的一个过程。《斐德若》前半部分也在讲爱欲,后半部分则讲修辞的表演性易迷惑、诱导大众,苏格拉底认为即便是讲辞也该讲真实。《斐多》则围绕灵魂不灭来谈,告知人们要关心自己的灵魂。临刑前,苏格拉底对死亡的态度让人看到他仍然充满爱欲,对智慧的爱欲。
5 有用 金赫 2017-03-12 13:31:12
斐德罗一篇,看似讲爱欲的疯癫,实则讲修辞的乱用,印象深刻。
5 有用 东土大唐 2017-02-02 18:34:03
越来越喜欢笺注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