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薄荷实验
副标题: 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
原作名: Ghetto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Chungking Mansions, Hong Kong
译者: 杨玚
出版年: 2015-10
页数: 320
定价: 42.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薄荷实验
ISBN: 9787567532700
内容简介 · · · · · ·
获第七届香港书奖
获第一届香港“金阅奖”最佳书籍
入选2015年凤凰网年度十大图书
一个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化最佳案例”的地点
呈现打包在行李箱里的人情关系和金钱逻辑
--------------------------------------------------------------------------------------------------------------------------------
位于香港尖沙咀的重庆大厦,看上去十分老旧,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闹市如同孤岛一般,但它是世界各地背包客的 廉价落脚点,是非洲、南亚商家的重要 交易场所。据估计,从重庆大厦出货的手机,大约占撒哈拉以南手机交易的20%。这种与中环所代表的香港全球化枢纽角色反差极大 的角色,被作者麦高登 称为“低端全球化”。本书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了大...
获第七届香港书奖
获第一届香港“金阅奖”最佳书籍
入选2015年凤凰网年度十大图书
一个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化最佳案例”的地点
呈现打包在行李箱里的人情关系和金钱逻辑
--------------------------------------------------------------------------------------------------------------------------------
位于香港尖沙咀的重庆大厦,看上去十分老旧,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闹市如同孤岛一般,但它是世界各地背包客的 廉价落脚点,是非洲、南亚商家的重要 交易场所。据估计,从重庆大厦出货的手机,大约占撒哈拉以南手机交易的20%。这种与中环所代表的香港全球化枢纽角色反差极大 的角色,被作者麦高登 称为“低端全球化”。本书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了大厦居民与国际商品、金钱、理念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
这座被评为”全球化最佳案例“的大厦,收容的住客来自百多个不同国家,这些住客在这座“小联合国”如何互动,亦可成为一个“另类联合国”的田野调研。虽然重庆大厦就在香港的闹市中心,但内部运作自有其规律,和尖沙咀仿佛属于两个世界,成了特区中的特区。在重庆大厦活动的人,缩影了三千宇宙,那些寻求庇护的人,自然各有其传奇出处;慕名而来找廉价旅馆的游客,会发现香港对第三世界最包容的地方;依靠重庆大厦地下经济生存的异乡人,则往往有着比狮子山下更励志的故事。这些背景,令不同学科近年都对“重庆大厦学”趋之若鹜,令这座大厦在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后,得到另一个身份被重构的契机。
——沈旭辉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副教授暨全球研究课程主任
重庆大厦是全球化的一个缩影,但有种不同的味道:它收容和养育了生存在跨国资本主义底层的微不足道的玩家。香港仍然是手提箱商人的平台,他们环游世界以牟取利益和业务联系。在经营香港的巨头们眼中,这栋大厦也许看起来危险破旧,但正如麦高登指出的,这是一个人们以最低预算进行商务旅行的天堂。任何想要探索全球资本主义软肋的人都应该阅读此书。
——詹姆斯•华琛,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作者简介 · · · · · ·
麦高登(Gordon Mathews),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主任。著作包括《全球文化/个人身份:在文化超市中寻求家园》(Global Culture/Individual Identity: Searching for Home in the Cultural Supermarket)、《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日本人和美国人如何理解他们的世界》(What Makes Life Worth Living? How Japanese and Americans Make Sense of Their Worlds)及《香港,中国:培育国家认同》(Hong Kong, China: Learning to Belong to a Nation),并合编过多本书籍。
译者杨玚,香港中文大学学能提升研究中心研究助理。译著包括《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
麦高登(Gordon Mathews),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主任。著作包括《全球文化/个人身份:在文化超市中寻求家园》(Global Culture/Individual Identity: Searching for Home in the Cultural Supermarket)、《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日本人和美国人如何理解他们的世界》(What Makes Life Worth Living? How Japanese and Americans Make Sense of Their Worlds)及《香港,中国:培育国家认同》(Hong Kong, China: Learning to Belong to a Nation),并合编过多本书籍。
译者杨玚,香港中文大学学能提升研究中心研究助理。译著包括《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身陷囹圄,1942-1945香港日据时期的赤柱拘留营生涯》等。
目录 · · · · · ·
人群
商品
法律
未来
"香港重庆大厦"试读 · · · · · ·
重庆大厦是一栋十七层高的破旧大楼,内有大大小小的廉价旅店和商铺,与周边的旅游旺区形成鲜明对比。这栋大厦可谓是世界上最全球化的大楼,南亚和非洲撒哈拉以南的生意人及临时工来此淘金,也有国际避难者来此寻求庇护,游客则来找廉价住宿和探险。各种社会背景的人在大厦里休憩,在食品摊档旁争抢座位,在手机铺讲价,在走廊过道间穿行。每晚大约有4,000人留宿于重庆大厦,我在不同旅..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香港重庆大厦"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香港重庆大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7 条 )
> 更多书评 67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7.9分 167人读过
-
青森文化 (2013)8.3分 449人读过
-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1)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暂无评分 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人类学著作 (王荣欣)
- 37°暖书单(二) (37°暖)
- 人类学/社会学关于中国的民族志 (我想有个小叮当)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看一本少一本 (寡人有疾)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香港重庆大厦的评论:
feed: rss 2.0
20 有用 袁长庚 2020-04-10 21:30:28
趁着备课才第一次完整读完这本,噱头足够但充满遗憾。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体现了我所认识的那个作者的某种性格问题:常常自以为对某事完全了解,但却实际上只是浮光掠影。这么好的一个题目被处理得如此草率,一味追求浅白以至于缺乏当代人类学应有的洞见。这本书离重庆大厦这个“黑暗之心”还有着遥远的距离。
22 有用 Rhinover 2015-12-17 10:44:47
在作者看来,重庆大厦作为“低端全球化”的“交汇处”,为研究“多地点民族志”提供了一个浓缩的样本。而重庆大厦之所以可怖,不是因为犯罪,不是因为金钱,而是uncertain与unknown的“外星孤岛”。
5 有用 Diana 2016-03-08 23:18:22
基本上涵盖了我好奇的关于重庆大厦的一切,解答了我最想知道的关于性别和性的问题。虽然不太可能一个人的再去一趟,还是要赞美迷人的人类学,迷人的人类学家~
7 有用 辄馨 2015-12-01 11:23:12
要是能配点图就好了。内容很丰富,但架构不是特别清晰。对新自由主义的态度加一星。
5 有用 苦茶 2016-01-12 14:45:45
重庆大厦为研究对象的城市人类学作品,作者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主任麦登高。全书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地点,人群,商品,法律和未来。根据香港重庆大厦多年的调研素材,编辑成本书。材料主要是关于重庆大厦,但书中的内容大体是联系大陆与非洲和南亚的小商品流动。香港提供了这种小商品流动的港口。
0 有用 Soysauce 2023-03-24 14:59:09 美国
在疫情与战争的这几年里读这本书,(尤其是最后一章有关未来的讨论),只觉得很唏嘘…..得以一窥以个人为单位的全球化是如何将人与人、人与物连接起来的,而且从各式背景的人的冲突与交互中,也不禁让人想象这种文化宽容性如果继续发展到更大的维度,会是怎样的未来。重庆大厦带来了一些昙花一现的希望,这丝希望在各种签证与政策的影响下极其脆弱。我很想回到作者做这份田野调查的年代,在那个时候我还会乐观地去想象全球化的挑... 在疫情与战争的这几年里读这本书,(尤其是最后一章有关未来的讨论),只觉得很唏嘘…..得以一窥以个人为单位的全球化是如何将人与人、人与物连接起来的,而且从各式背景的人的冲突与交互中,也不禁让人想象这种文化宽容性如果继续发展到更大的维度,会是怎样的未来。重庆大厦带来了一些昙花一现的希望,这丝希望在各种签证与政策的影响下极其脆弱。我很想回到作者做这份田野调查的年代,在那个时候我还会乐观地去想象全球化的挑战与未来。 (展开)
0 有用 OceanColourSce 2023-03-21 19:34:01 北京
最后一章借用低端全球化对洪勒斯坦的世界 中心一边缘分层理论(但是好像并没有引用?)的 修正和丰富十分精彩,对重庆大厦形成的暂时性的世界主义乐园的分析也很有趣。但对群体、法律、商品流动等等面面俱到的展现 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重庆大厦”本身作为一个如何的经济行动和阶级、种族互动的空间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有些失望。以及对把"ghetto'译成”边缘地带”的译法十分存疑
0 有用 夏多布里昂 2023-03-19 17:47:55 天津
选题非常新颖,但是作者写这本书是没有想到19年末开始的covid 19吧,因此本书结论在今天看来太过乐观了。不过经历3年疫情之后,我更好奇重庆大厦现在怎么样了,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
0 有用 Miss. C 2023-03-16 20:26:09 北京
得到听书来的 原来重庆大厦里面是酱婶儿的!
0 有用 NCT127-萨丕尔 2023-03-16 13:04:27 广东
翻译有点差。。。病句有错字也有。。编辑也不管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