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精神分析治疗》、《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精神分析诊断》这三本南希·麦克威廉斯博士的经典著作,是本领域公认的、每一个心理咨询与治疗学习和执业者必备的参考书。
本书汇聚了各家现代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也汲取了神经科学的最新进展以及实验研究和荟萃分析的研究结果。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人格诊断概述。主要介绍精神动力学人格诊断的特征、精神动力学框架内各学派对人格诊断的观点、人格的形成、防御与人格的关系等。第二部分为人格诊断各论。依次介绍了反社会、自恋、分裂、偏执、躁郁、自虐、强迫、癔症样、解离人格。对每种人格都从这一人格特征的驱力、情感、气质、防御形式、人际关系、自体状况、移情反移情、鉴别诊断和治疗等维度进行分析。
作者简介 · · · · · ·
南希·麦克威廉斯(Nancy McWilliams),哲学博士,现在新泽西州立大学罗格斯应用与专业心理学研究生院教授精神分析理论与治疗。同时,在新泽西州弗莱明顿私人执业。曾任第39届美国心理学协会(APA)精神分析分会主席。她的三部著作《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精神分析治疗》和《精神分析诊断》,已被翻译为15种语言,并获得Gradiva奖和Goethe奖等多项图书奖,不仅在美国成为最畅销的精神分析教材,同时在加拿大、墨西哥、俄罗斯、瑞典、希腊、土耳其、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等多国畅销。《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中文简体版第一版于2004年出版后,获得了广大国内心理治疗学者的推崇,畅销十年,已成为精神分析学习的必备书。
目录 · · · · · ·
关于术语(名称)
关于语言风格
第一部分 基本理论
内容简介
第一章 诊断的意义
精神动力学诊断vs精神病疾病诊断
治疗计划
关于预后
保护来访者
共情的沟通
防止脱落
附加效益
诊断应用的局限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二章 精神分析性格诊断
经典弗洛伊德驱力理论及其演变
自我心理学
客体关系理论
自体心理学
当代人际关系理论学派
精神分析对人格评估的其他贡献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三章 人格形成的性心理发育阶段观点
历史背景:人格异常的诊断
神经症性-边缘型-精神病的连续谱系
小结
进一步阅读建议
第四章 心理发育阶段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神经症性来访者的心理治疗
对精神病性患者的治疗
对边缘患者的治疗
性格的成熟度和类型的相互作用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五章 初级防御过程
极端退缩
否认
全能控制
极端理想化和贬低
投射、内摄和投射性认同
自我的分裂
躯体化
付诸行动(行动化)
性欲化(本能化)
极端解离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六章 次级防御过程
压抑
退行
情感隔离
理智化
合理化
道德化
间隔化
抵消
攻击自身
置换
反向形成
反转
认同
升华
幽默
总评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二部分 性格组织的类型
引言
章节组织的思路
性格病理和情境因素
人格改变的限制
第七章 精神变态(反社会性)人格
精神变态人格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精神变态患者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精神变态个体的关系模式
精神变态的自体
治疗中的移情和反移情
对精神变态人格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八章 自恋型人格
自恋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自恋者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自恋者的关系模式
自恋性自体
自恋型来访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自恋诊断的治疗应用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九章 分裂样人格
分裂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分裂者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分裂者的关系模式
分裂样自体
分裂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十章 偏执型人格
偏执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偏执者的防御和适应机制
偏执者的关系模式
偏执型自体
偏执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十一章 抑郁和躁狂型人格
抑郁型人格
抑郁者的驱力、情感及气质
抑郁者的防御和适应机制
抑郁者的关系模式
抑郁者的自体
抑郁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轻躁狂(躁郁型)人格
躁狂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躁狂者的防御机制
躁狂者的关系模式
躁狂者的自体
躁狂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十二章 自虐型(自我挫败型)人格
自虐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自虐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自虐者的关系模式
自虐型自体
自虐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十三章 强迫型人格
强迫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强迫者的防御机制和适应过程
强迫者的关系模式
强迫型自体
强迫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十四章 癔症型(表演型)人格
癔症人格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癔症人格者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癔症心理的关系模式
癔症性自体
治疗中的移情和反移情
对癔症型人格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十五章 解离性心理
解离心理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解离病症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解离病症的关系模式
解离性自我
治疗中的移情和反移情
对解离性病症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Masterson(1972)曾生动地描述了边缘型来访者的两难窘境,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同:当试图亲近某人时,他们会望而却步,因为害怕被湮没被掌控;但若孤身独处,又难免饱尝辛酸,担心被抛弃。这种情感冲突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中进退维谷,选近亲疏皆苦楚。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章 人格形成的性心理发育阶段观点 -
自我攻击(A。 Freud,1936; Laughlin,1967)是与内摄型抑郁密切相关的一种防御机制,也是个体在抑郁驱力影响下产生的差强人意的应对方式。内摄这一概念意味着客体丧失带来的自我不完整感,使个体通过吸纳丧失客体来填补自我,也包括同时吸纳对丧失客体排斥的部分(丧失客体造成的痛苦体验或恶劣心境)。攻击自我可以有效降低焦虑,尤其是与丧失客体的分离焦虑,将对丧失客体的排斥和愤怒转向自己,可以有效降低被丧失客体抛弃的可能。这样不仅安全,同时还能增强自己的力量感一一假使错在于我,那么我就能改变错误而扭转困境。 儿童需要依赖他人才能存活。如果他们必须依赖的客体并不可靠或不怀好意,儿童就必须在接受现实与否认现实间做出选择。若选择接受,可能会因此而觉得生活空虚而无意义,长期陷入缺憾、渴求、徒劳以及绝望的感觉,这便是情感依赖型抑郁。反之,若因为无法生活在恐惧之中而选择否认,就只能将抱怨指向自身,然后期待通过独善其身来改变命运。即认为:如果能够足够优秀、斩尽私念、克己奉公,生活就能柳暗花明。这便是内摄型抑郁。临床经验表明,人们大多倾向于选择毫无理由的自责(否认),而不愿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接受)。 内摄型抑郁者情绪悲戚,但这种悲戚却饱含力量;而情感依附型抑郁者却凄凉被动,逆来顺受。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自我心理学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精神分析诊断(万千心理)"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精神分析诊断(万千心理)"的人也喜欢 · · · · · ·
精神分析诊断(万千心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 条 )

一位分裂症对于各个人格的纯个人探索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评包含剧透(这种教科书真的有人在乎剧透吗..)- -本书评是站在已经读过书了的角度写的,一半是为了给别的看过的人讨论思考交流,一半是为了梳理自己的想法- 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太多了,我感觉不可能写出一个有序的读书笔记。但是如果完全不写的话,可能无法达到一个比较好... (展开)
每天都下决心不熬夜,但总失败,这是年轻人的晚睡强迫?如何解决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每天加完班,都累得不行,在地铁上站着都能秒睡。等回家歇下来了,抱着手机刷视频,越刷越精神,一不注意就凌晨4点了。每次都提醒自己要早点睡,每次都失败。我这是不是晚睡强迫症?——网友:乖喵喵 在心理门诊,几乎没有遇到过因“晚睡”强迫而来就诊的人。 也就是说,很少人... (展开)> 更多书评 15篇
论坛 · · · · · ·
有精神分析这三本,不知道从哪本开始看 | 来自T0M1 | 5 回应 | 2023-02-01 17:00:31 |
原来自己是分裂样人格 | 来自xxd | 2022-08-04 07:44:25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Guilford Publications (2011)9.5分 3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心理科学大家-理论普及书 (moomoofarm)
- 万千心理全豆列 (万千心理)
- 心理咨询师必读 (万千心理)
- 精神分析/心理咨询相关 (三浦ウリエ)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精神分析诊断(万千心理)的评论:
feed: rss 2.0
8 有用 某某某 2021-02-06 22:37:01
“心理健康的特征之一是灵活地应用防御机制,因此相对健康的个体常常呈现出多种人格类型的特征。”—每句话都想要做标记的一本书。
57 有用 左元 2018-03-31 20:26:57
不存在真理。或者说不存在唯一的真理。不同的真理体系是平等的,如果只认为自己的真理是正确的,就会造成暴力和权力的压制。只有消解掉头脑中的所谓真理,或许才能有爱和自由出现。
182 有用 洒家乃李尔王 2015-08-30 21:09:46
条理很清晰,边看边觉得自己什么精神问题都有。合上书回想觉得其实不是病多,是人复杂。就像作者开篇说的,对心理医生而言,人没有“疯没疯”之差,只有“疯多少”的区别。
2 有用 無聲公民 2020-11-06 01:49:14
1.总感觉像是写给咨询师对付患者的,基本理论点很少,对于很多概念都是大致提一两句,2.人格的形成实在设限太高,过度满足和过度剥夺都算不上是一个理想的养育环境,所有的问题都在婴儿时期出现,生是一个动作,养是漫长的过程,生育要谨慎3.对于内容来说分数有点拔高了
43 有用 佚名 2016-10-21 11:22:07
超级棒的一本书,堪称精神分析界的易筋经,有打通如何看人之奇效。
0 有用 点点滴滴 2023-03-20 16:22:04 北京
翻译的实在一般。意思合适不合适的先不说,里面关于很多人名,有的翻译,有的不翻译,有的全称,有的简称,真是读着难受。
0 有用 躺倒斋主人 2023-03-08 11:00:32 北京
面向从业者的入门教材。对于普通读者,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对人格分类的把握。如果划分得过于清晰,就像看星座,总有几条能对上,也总有几条对不上,让人别别扭扭;如果划分得过于含混,又太“精神分析”了(比如《精神分析入门》,每个章节一气呵成,没有小标题),无从提纲挈领。这本书拿捏地恰到好处,把知识归纳到一个恰当的简洁程度,而无损于真实人性“含混”。
1 有用 独里朵 2023-03-06 01:23:47 四川
从初级、次级、高级的防御机制,到对于不同人格的说明。以及提出作为治疗师适合面对什么样的来访应运用什么技术。偶尔穿插自身的咨询经历、偶有哲理般的微言细语点透我心。真实又贴切。 虽然关于如何实践的部分不多,但也合理。因为关于“技术”的书,侧重于带领我们如何去识别对方的状态。而真正的面谈,需要治疗师一次又一次地参与,在关系中体验和积累。并不一定要专业的临床咨询师才能看,心理学、心理动力学爱好者、对人格有... 从初级、次级、高级的防御机制,到对于不同人格的说明。以及提出作为治疗师适合面对什么样的来访应运用什么技术。偶尔穿插自身的咨询经历、偶有哲理般的微言细语点透我心。真实又贴切。 虽然关于如何实践的部分不多,但也合理。因为关于“技术”的书,侧重于带领我们如何去识别对方的状态。而真正的面谈,需要治疗师一次又一次地参与,在关系中体验和积累。并不一定要专业的临床咨询师才能看,心理学、心理动力学爱好者、对人格有兴趣的人,都值得一看。专业术语并不晦涩。南希的语调本身就充满了接纳与包容,又有恰到好处的距离感,循序渐进又克制。好的关于心理学的理论书,和营销无关,通常是大部头。通常都是经典。掀不起情感波澜、不必对号入座。人性中的情绪体验本就幽微。人类心理是神秘美学。 (展开)
0 有用 欣月小茨 2023-03-05 17:54:18 北京
值得全文背诵理解
0 有用 都尼提琴手 2023-02-26 09:37:57 北京
确实如此,各人都有内心的夜色,只是多与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