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技艺 短评

热门 最新
  • 15 枕流 2016-07-14 00:04:58

    历史学家要抵抗什么?成为巫师的召唤,还有成为科学家的妄想。

  • 10 冰河 2016-06-18 16:24:22

    多是发表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章,单篇来说都是佳作,但现在原封不动地拿来出中译本,有几篇读起来就没多大意思。尤其是,所有的文章都没有写作背景的介绍,书评看了半天也不知道是在讲哪一本书,编辑的用心还是不够。

  • 5 #暗蓝# 2016-10-23 19:32:44

    上篇必读,中下两篇可跳。塔奇曼有着我很喜欢的“三观”,而她执着的理念也刚好是这个时代需要但不受待见的。她不屑于谈论花边和丑闻,对当代的虚无嗤之以鼻但忧心忡忡。她希望回归的是历史叙事的传统,即叙事仅为叙事,而无关理论和预言。

  • 5 笑望江湖 2018-04-18 20:21:07

    Barbara W. Tuchman的文章杂集,内容很杂,第一章都是关于“史学写作”的心得和思考,虽然自吹内容不少(三句离不开自己写的《八月炮火》),但毕竟是大师的经验之谈,“注重历史细节”,非常有启发性;随后两百页都是她30-60年代陆续发表的新闻报道,水平参差不齐,有几篇还可以,但涉及“以色列”的几篇文章极为肤浅和偏袒(她本身是犹太豪门千金),明显缺乏新闻人应有的客观和中立,最多只是半部好书

  • 5 danyboy 2021-02-20 00:33:22

    上篇《历史技艺》是精华,塔奇曼把金针藏入锦绣文字,后人有心者自能得之。平心而论,她的观点现在来看既不够新鲜,也存在争议,更自相矛盾,但是,不能否认她一是自己的实践很出色,二是她的观点在指导我们练习这类写作时真有用真有启发。因此,我个人的感觉是,对历史非虚构的写作,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只能在“客观事实、文学叙事、个人立场、经验识见”这四个维度中尽可能取得微妙的平衡,也要有心理准备,无论写成什么样子,也一定会同时遭受到这四个方面的批评——坚信实证者会批判文学的谋篇布局和想象;喜爱通俗“发挥”者会批评端着放不下;立场先行者会手持放大镜从字里行间寻找敌意;缺乏识见或拥有更高识见者会冷嘲热讽微微笑。总之,塔奇曼这本书一方面教给我一些所谓的技巧,但更教给我要勇往直前,先勇敢地去写吧!

  • 1 子亱閒讀 2016-05-20 20:08:53

    讓讀者從多維度穫知的巴巴拉.塔奇曼。

  • 2 斯凯迪歪 2016-07-17 16:55:08

    在历史写作的技巧上,塔奇曼的确是教科书级别。

  • 1 三辉君 2016-02-23 16:31:34

    "我认为自己是个讲故事的人,一个讲述者,只不过我讲的确有其事,并非虚构。"——巴巴拉·W·塔奇曼

  • 0 马上到站 2016-05-15 15:01:48

    稍稍翻看,不合我胃口

  • 0 徐栖 2019-03-24 12:53:27

    读完后内心毫无波澜,对不起这个书价。确实精华全在上篇,适合出个 Kindle Single 。

  • 0 冲鸭 2019-05-24 16:19:23

    强调第一步:把客观和主观分清楚,主观是必要的虚构。178页谈太祖 表明她真没来得及懂中国史。

  • 0 愚公 2021-03-10 20:48:24

    巴巴拉·W·塔奇曼,美国著名历史文学家,擅长于历史叙事文学。本书是其编选的文集,分为三编,上编为历史的技艺,中篇是写作的成果,下篇学习历史。其实,上篇更像是塔奇曼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对于自己写作的辩护,告诉别人她是如何看待历史,又是如何处理历史写作。很显然,塔奇曼对于历史的社会科学化写作是排斥的,无论是从研究,还是从写作上,她都更倾向于历史叙事写作,也就是通过收集史料,对于其中符合写作需要的素材进行筛检,从而获得历史写作的素材。换句话说,她对于历史叙事写作,历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而写作则是筛选的方式。中下两编,则包含了她对于当代历史的反思与判断,总体上还是觉得她尽管反对工具化的技术写作,但是并不排斥对于历史进行假设性的设想,从而推论出更加理性的道路。比如最后对于美国总统制存废的思考。

  • 0 林微云 2021-09-08 18:12:57

    巴巴拉的写作心得;后面大部分是新闻文章合集,水平参差

  • 0 乐盼读书会 2021-11-20 19:32:33

    确实有技法,从资料选取,细节铺陈,毕竟她接触到了大量的史料,也试图中立客观,只是人的前提假设和倾向不可避免。由此她的作品显得不迷人,甚至令人不产生共鸣。。。缺乏勇气吗?还是乏善可陈?

  • 0 庄表伟 2021-11-04 00:48:18

    前面的理论部分非常吸引人。后面作者自己的写作,却偏见多多。

  • 0 aligner 2022-05-13 23:33:05

    翻得好。塔奇曼文笔真的棒。

  • 0 十步 2022-11-12 17:00:34 四川

    精华在三面三分之一吧

  • 1 朱颐钊 2022-10-08 15:39:10 北京

    见证者撰写的对20世纪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时评。大致翻过。

  • 0 AnnyTao 2024-01-31 14:42:45 上海

    写于6,70年代,自然对东方(尤其是中国)的发展不可能预见到如今局面。现在事实在此,已不用多费口舌反驳。但正如写于60年代的文章想不到60年后的今日,谁知道再过60年后会怎么样呢。(反正那时我要么已经死了要么也老得差不多了,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jpg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