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还原的象》的原文摘录

  • 维特根斯坦说,我们在从事哲学的时候会用到知识、知道、存在、对象、自我这些词,这时候,我们必须不断问自己:这个语词在日常语言里实际上是这么用的吗?“我们把语词从形而上学的用法重新带回到日常用法。”这里,我们可以把“形而上学”简单理解为:哲学理论。逻辑实证主义一向高举反形而上学的大旗,但在维特根斯坦看来,逻辑实证主义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而“我们”,真正的哲学家们,现在要解构的,正是这种现代流行的形而上学。 (查看原文)
    连木木 1赞 2022-02-23 10:24:23
    —— 引自章节:日常语言与哲学
  • 像利益、权力、正义、文化、幸福这样的词儿,是些论理概念,它们一方面系在日常生活之中,另一方面却又像悬在日常生活之上,简直可以说这些语词天生就带有理论的意味。实际上,正是这些概念时不时要求我们在争论中加以澄清。 (查看原文)
    连木木 1赞 2022-02-23 10:24:23
    —— 引自章节:日常语言与哲学
  • 这些经过梳理的概念,和我们日常语言的概念就可能有些差别。主要的差别在于,哲学注重语词的概念内容,注重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至于一个词的感情色彩、雅俗韵味之类,往往不在考虑之列。简单说,它们会成为一些边界更清晰的概念,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也更富逻辑性。维特根斯坦说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语词在自然语言中的用法,这并不是说,哲学用语的意义必须完全等同于自然语言中语词的意义。这一点奥斯汀说得很简明:日常语言是哲学思考的起点,但不是终点。 (查看原文)
    连木木 1赞 2022-02-23 10:24:23
    —— 引自章节:日常语言与哲学
  • 哲学对概念进行思考,但它不是对哲学概念进行思考,哲学去思考的正是日常概念。再说一遍:哲学和常识的区别在于日常思考是用自然概念来思考,哲学是对自然概念进行思考。由于哲学去考察的概念是我们的概念,所以,尽管哲学思考不同于日常思考,但它思考的仍然是我们的问题。 (查看原文)
    连木木 1赞 2022-02-23 10:24:23
    —— 引自章节:日常语言与哲学
  • 作品是显现。只不过,如果说语言是基层建构,那么,作品是通过上层建构来显示。 (查看原文)
    连木木 1赞 2022-02-23 10:24:23
    —— 引自章节:从作品到文本
  • 如果把意义和真实分开来,那么我们首先在意义的层面上说话,那么我们不是从现实出发达到意义,而是从意义出发达到现实。只不过,意义和真实只在边缘情况下是分开的,意义大致上保证了自己的真实性。 (查看原文)
    连木木 1赞 2022-02-23 10:24:23
    —— 引自章节:从作品到文本
  • 就生活整体来说,我们不是参与到生活中,而是早就卷在生活的激流之中,或者早就飘浮在一潭死水之中。 卷在生活里、经验、参与、观察,这些语词提示了一个系列,从迷在生活的中心到站到生活的外面。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从事科学,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跳出经受意义上的经验,向观察这一端移动。 (查看原文)
    连木木 1赞 2022-02-23 10:24:23
    —— 引自章节:经验科学?
  • 这些不是我本来要提的问题,这些是尝试解答我原本疑惑的辅助线,我把问题向各个方向延伸,想看看抻到哪里问题就变得荒唐不可解了,反过来也许可以借此看出原本那个问题是以哪些基本理解为条件的。有些初学哲学的人正好把哲学的旨趣领会反了,他们也向某个方向抻一个问题,然后把抻到最极端的那个问题及其不可解答性当作真正的哲学问题及其“哲学上的答案”。 (查看原文)
    连木木 1赞 2022-02-23 10:24:23
    —— 引自章节:无法还原的象
  • 我们通常总是以某个特定的层次为参照谈论建构的……比如建构一个理论,用考古材料重构一段历史,用事实重构一个案情,等等。刚才说,反映一般是通过建构的反映,这就是说,我们通过营造某些上层建构,例如建构一个理论,使某些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东西得到反映。 (查看原文)
    连木木 1赞 2022-02-23 10:24:23
    —— 引自章节:无法还原的象
  •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确定这些,不过,这项工作是在语言以上水平进行的,是一种外部知识,而不是亚语词水平的感知。(我们对机械运动有最确切的外部知识,对人心有直接的感知。)但只要可能,我们总是首先通过感知去理解,如果行不通才寻求外部手段。 (查看原文)
    连木木 1赞 2022-02-23 10:24:23
    —— 引自章节:无法还原的象
  • 索绪尔说在语言出现之前一切都是混乱和模糊的,这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直觉,实际上各种各样的神话都讲到从混沌到清楚的转化。从较高层次的成象着眼,较低层次的成象自然是不清楚的。 (查看原文)
    连木木 1赞 2022-02-23 10:24:23
    —— 引自章节:无法还原的象
  • 真相是说:无论你怎么看它它都是那个样子。然而,没有看,就没有样子。这当然不是说,我们只有一个主观的世界,无论主观客观,都要有这一“观”,我们是在这一观的水平上,在人的成象水平上,区分主观客观的。客观看到事物之所是,主观看到事物之看似。然而,是与看似处在同一层面上,而不是处在一个更高层面上,因此,我们,或其他任何物种,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把是与看似分清楚,每一次我们都要重新辨识。想想我们实际上是怎么发现错觉纠正错觉的。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有时候换个角度来看一看,有时候不再只依赖看,而是用手去摸一摸,有时候把事物重新排列组合。当然,有时候还会通过分析、还原,但所谓分析-还原,不是退回到较低的成象水平上完事:不可能在较低的成象水平上解决较高成象水平上为真为假的争议。分析-还原是说在一个更高的成象水平上,例如在更加精密的逻辑的水平上,重新组织我们原来那种认识所依赖的原材料。 (查看原文)
    连木木 1赞 2022-02-23 10:24:23
    —— 引自章节:无法还原的象
  • 人们有时问:美是事物本来的属性抑或是我们附加到事物之上的?按照现在的思路,我们会这样问:在何种成象水平上才谈得上美? (查看原文)
    连木木 1赞 2022-02-23 10:24:23
    —— 引自章节:无法还原的象
  • 意识、善恶、美丑、自由意志,这些都只是一些副现象。 (查看原文)
    连木木 1赞 2022-02-23 10:24:23
    —— 引自章节:无法还原的象
  • 真理之能赢得我们,是因为真理出现的时候,我们承认它。这是人之为人的本质。 (查看原文)
    连木木 1赞 2022-02-23 10:24:23
    —— 引自章节:真理掌握我们
  • 人之本性在于以真理为前提,真理是我们的本性、自然、天性。自以为是和相信自己的本性是两个层面上的事情。现代人提倡个体,仿佛与真理隔离的自我是一切的前提。然而,人之为人就在于人能区分小我和道理,区分所谓小我和大我。 (查看原文)
    连木木 1赞 2022-02-23 10:24:23
    —— 引自章节:真理掌握我们
  • 人文知识寻找的首先不是真理,而是互相有好处的观念,即互惠知识。 (查看原文)
    连木木 1赞 2022-02-23 10:24:23
    —— 引自章节:也谈哲学的中国方式
  • 人不是在吃喝跑跳之外再外加思想,由于有了思维这种特质,人在思想的水平上吃喝跑跳。 (查看原文)
    连木木 1赞 2022-02-23 10:24:23
    —— 引自章节:思想坐落在欲望、快乐和沮丧里面
  • 我不否认,把我们的时代叫作“信息时代”有几分道理。感觉变成了信息输入,经验变成了信息储存,开动脑筋变成了信息管理,知心话儿变成了信息输出。 (查看原文)
    连木木 1赞 2022-02-23 10:24:23
    —— 引自章节:思想坐落在欲望、快乐和沮丧里面
  • 可是,我们如果不是生物,我们就懒得去思想了。思想坐落在欲望、快乐和沮丧里面。 (查看原文)
    连木木 1赞 2022-02-23 10:24:23
    —— 引自章节:思想坐落在欲望、快乐和沮丧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