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基因里的食谱 短评

热门 最新
  • 25 酒花狂热分子🌈 2019-10-03 16:29:29

    陈晓卿在圆桌派提了一句,估计就有很多人像我一样买了这本书。我们生活方式变化得太快了,以至于身体的调节机制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结果就是出现了很多疾病。结论其实就是尽量避免垃圾食品和过分精致的食物,多吃粗粮、蔬菜、水果、优质蛋白质和脂质,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多锻炼身体。这甚至不能说是一本拨乱反正的书,至于基因治疗,我觉得还是应该继续研究啊,代谢性疾病毕竟只是疾病谱的一部分。关于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的论述我已经不想多说了。现在看来故事写得有点太单薄了。

  • 7 璃人泪@2011 2017-01-11 15:04:21

    在科学路上,我们都想着往前看,偶尔也该回望传统,视角很独特

  • 6 mint 2017-02-03 01:05:26

    很有启发,点醒我们在接受大量前沿科技信息的同时也应该适时回望,回顾一下那塑造我们基因的过去。问题的关键在于复杂性和多样性,作为一个中国人在面对饮食历史的问题时恐怕会更加不知所措吧,还是应当把视野放宽综合考虑定制自己的饮食及生活方式,切不可轻易迷信各种所谓“健康食谱”……

  • 8 Prunus d 2019-12-18 15:49:24

    蛮有趣的,几个case写得非常具体又层层深入,而且非常有本地关怀。(但为什么东亚作为最早的农耕民族却没有乙醛脱氢酶呢???百思不得其解)

  • 0 沈入忘🌟 2018-09-07 15:25:15

    饮食真是一件复杂的事啊

  • 1 采花大豆 2019-09-09 16:14:56

    本书的精髓不在于那些例子和理论本身,而是为提供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启示,不要试图抛开环境单独解释基因和疾病的关联,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交织在基因记忆深处。译者后记总结的十分到位。

  • 2 WhisperHeart 2021-01-19 12:51:33

    打破地中海饮食对所有人有效的营养健康学神话,要从自身的传统和基因中发现对自己适合的饮食。另外,营养学只关注地中海饮食的食物,而无视同样对身体健康很重要的地中海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比如斋戒。 个人看法:食物生来不是被人吃的,各种动植物中都有对人有益和有害的成分,某一民族在某一环境下经历了几十上百代,便通过进化淘汰了一些适应不了的基因和个体,从而适配了该饮食文化。近几十年的饮食的巨大变化,导致了失配。

  • 2 楚浩岑 2019-12-02 19:04:42

    很新的角度,当做开阔思路。看完想吃芋头!

  • 0 螃蟹蟹 2018-11-27 17:22:29

    很少见在基因层面讲得这么细的书,从饮食的角度分析,走遍了全世界分析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基因的关系。这本书纠正了我的一个错误观点。之前我一直认为人类99%的基因组序列都是完全相同的(目前科普文章的主流观点),通过这本书我知道是错的,原因我写的书摘里面有。 以及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认知,一千年或者数千年就可以选择出来某个基因,之前我一直以为都需要上万年甚至更多(不过我猜不会比上千年更短了)。

  • 0 Veronica 2016-08-21 11:56:05

    近三个月读过最好的营养科普书。既科学又有趣。作者译者都是行业资深人士。学习学习~~

  • 0 月眠 2019-02-14 16:32:01

    喜欢吃什么是有依据的

  • 0 kritz 2017-08-15 17:22:23

    挑个译名前后不一的刺:135页,沃皮瑞人(Walpiri)在143页中被译为:瓦尔皮里人

  • 0 雾中的熊 2017-04-28 15:25:36

    1个角度,比较客观了

  • 0 Kyyper 2019-10-02 11:03:26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我们的传统文化将基因、饮食和运动这三者强有力的整合在一起,我们的身体健康就能得到更大程度的保证,这也就是我们的文化被传承下来的原因。

  • 0 Julia 2020-10-09 07:11:57

    没有找到想找的答案。

  • 1 希米格 2017-06-14 22:11:16

    科学并非唯一的救命稻草,有时候我们需要回顾我们是谁,来自哪里,什么塑造了今天的我们,这不仅是哲学问题,也是生理问题。我们的健康,与我们的习俗,发展和环境有很深的关系

  • 0 糖渍柠檬 2019-11-27 08:57:29

    (191127 通勤)主张利用“本地化”饮食方案去重塑当地人的健康状态。“置身于生你养你的故乡土地,在你的机体、心灵与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纽带,能够帮助你获得全面的健康。”【转多抓鱼】

  • 1 北京美美丹 2021-04-10 08:36:07

    圆桌派陈晓卿提到的一本小书,有意思的切入点。多吃粗纤维,蔬菜一定没错的

  • 0 大脸 2020-09-29 20:26:58

    作者坚信民族食物反映了一段特殊人群的进化史,可以看到种族群体通过觅食与交易去获得可使用的动植物,以及如何面对疾病、旱灾和瘟疫。相比前人无盐、无发酵、肉类摄入比例多、植物摄入种类多、无谷物和精加工的饮食结构,现代人更注重平衡,增加蔬菜水果和营养物的摄入,可是严重的疾病悄然而至。这种矛盾源于我们的机体有着基因记忆,只有重归故土,重拾传统文化,与曾赖以生存的食物重逢,我们的身体与自然将合而为一,才会获得最佳状态,真正能抵御疾病困扰。书中用案例讲述远离故土的人们放弃了原有生活习惯,却罹患高致命性心血管疾病,而保持传统制作工艺的人却没有受到影响。书中还从生物和进化角度讲述乳糖、酒精不耐受的原因和背后的进化历程,植物面对恶劣环境压力和生物掠食压力时通过毒性和定向威慑来避免被吃掉,还解释了“辣椒为什么辣”

  • 0 ficus 2022-04-02 17:20:28

    还可以一读,人是适应环境,食物是塑造及适应环境的重要一环,快速的改变饮食结构给我们带来了负面影响,食物的种类,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总而言之,对于快速变化的环境我们人体基因适应需要一定时间,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很大,相同食物对不同人的作用并不一样,所以并不存在标准的健康食谱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