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漫遊者文化
副标题: 德文手稿完整版
译者: 姬健梅
出版年: 2015-10-1
页数: 320
定价: NT380
装帧: 平装
ISBN: 9789869122047
内容简介 · · · · · ·
少年K的美國歷險記
「孤獨三部曲」卡夫卡三大長篇小說手稿重建本,最終出齊!
設計名家聶永真「卡夫卡系列」書封
卡夫卡最樂觀、最有喜劇色彩的小說
克勞斯.曼、耿一偉專文導讀+紐約市猶太文學地圖
「我正在寫的這個故事,其規模可說是無邊無際,為了讓您先有一點概念,這篇故事名叫《失蹤者》,背景是在北美洲的美利堅合眾國……」
――《給菲莉絲的情書》
卡爾.羅斯曼出身德國的富裕家庭,十六歲時被女僕引誘生下一子,因此被父母放逐至美國,他在紐約碼頭認識了在船上工作的司爐,並為司爐受上司欺侮的事不平。這時自稱卡爾舅舅的國會議員雅克出現,將他接至家中,並提供優渥的生活,後來卻因卡爾觸犯家規,再次被逐,由此展開他的美國歷險記……
卡夫卡喜歡閱讀遊記和回憶錄,但是他從來不曾去過美國,本書呈現的是他幻想中美國的樣貌。這部未完成的小說在1927年以《美國》為書名出版,後來在卡夫...
少年K的美國歷險記
「孤獨三部曲」卡夫卡三大長篇小說手稿重建本,最終出齊!
設計名家聶永真「卡夫卡系列」書封
卡夫卡最樂觀、最有喜劇色彩的小說
克勞斯.曼、耿一偉專文導讀+紐約市猶太文學地圖
「我正在寫的這個故事,其規模可說是無邊無際,為了讓您先有一點概念,這篇故事名叫《失蹤者》,背景是在北美洲的美利堅合眾國……」
――《給菲莉絲的情書》
卡爾.羅斯曼出身德國的富裕家庭,十六歲時被女僕引誘生下一子,因此被父母放逐至美國,他在紐約碼頭認識了在船上工作的司爐,並為司爐受上司欺侮的事不平。這時自稱卡爾舅舅的國會議員雅克出現,將他接至家中,並提供優渥的生活,後來卻因卡爾觸犯家規,再次被逐,由此展開他的美國歷險記……
卡夫卡喜歡閱讀遊記和回憶錄,但是他從來不曾去過美國,本書呈現的是他幻想中美國的樣貌。這部未完成的小說在1927年以《美國》為書名出版,後來在卡夫卡信件中找到小說的標題,即為《失蹤者》,和卡夫卡另兩部同樣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審判》、《城堡》,被布羅德合稱為「孤獨三部曲」。《失蹤者》在三部小說中最晚出版,卻是卡夫卡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在主角卡爾身上看得見卡夫卡後來小說裡主人公的雛形。這是他最為樂觀輕盈的故事,結尾甚至充滿自信與希望,彷彿卡夫卡在歐洲生活中無法實現的夢想,藉由美國這個遙遠的幻想國度得以實現。
本書以卡夫卡作品集的校勘本為基礎,係根據原始手稿重建,呈現了文字的真實原貌,保留原稿的拼字和標點,並還原被卡夫卡摯友布羅德修改與刪除的部分,以及未完成的殘稿。
作者简介 · · · · · ·
法蘭茲.卡夫卡 Franz Kafka
法蘭茲.卡夫卡於1883年7月3日生於布拉格,雙親為猶太人。1906年,他取得法學博士學位,完成為期一年的法院實習工作後,於1907年進入「忠利保險集團」的布拉格分行。1908年,他進入「勞工事故保險局」任職,在該局擔任公務員直到1922年因病而提早退休。1917年夏末,卡夫卡由於肺結核發作而咯血,於1924年6月3日死於肺結核,享年不滿四十一歲。
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成為席捲歐洲的「現代人的困惑」之體現。卡夫卡生前默默無聞,逝世後他的價值才逐漸為人所認識,在全世界掀起了「卡夫卡熱」,至今不歇。
■譯者簡介
姬健梅
台灣...
法蘭茲.卡夫卡 Franz Kafka
法蘭茲.卡夫卡於1883年7月3日生於布拉格,雙親為猶太人。1906年,他取得法學博士學位,完成為期一年的法院實習工作後,於1907年進入「忠利保險集團」的布拉格分行。1908年,他進入「勞工事故保險局」任職,在該局擔任公務員直到1922年因病而提早退休。1917年夏末,卡夫卡由於肺結核發作而咯血,於1924年6月3日死於肺結核,享年不滿四十一歲。
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成為席捲歐洲的「現代人的困惑」之體現。卡夫卡生前默默無聞,逝世後他的價值才逐漸為人所認識,在全世界掀起了「卡夫卡熱」,至今不歇。
■譯者簡介
姬健梅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德國科隆大學德語文學碩士,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中英文組。從事翻譯多年,文學類譯作包括:《審判》、《城堡》、《變形記》、《美麗的賽登曼太太》、《一個戀愛中的男人》、《魂斷威尼斯》、《基列系列 II:家園》等。
目录 · · · · · ·
二 舅舅
三 紐約近郊別墅
四 徒步前往拉姆西斯
五 西方飯店
六 魯賓遜事件
那想必是條偏僻的……
「起來!起來!」魯賓遜喊道……
殘稿
(1)布魯內妲出行記
(2)卡爾在街角看見……
他們行駛了兩天……
附錄
美國版前言 克勞斯.曼
導讀:一部卓別林式的美國喜劇 耿一偉
校勘本編者後記 約斯特.席倫邁
布羅德後記 馬克斯.布羅德
卡夫卡年表
· · · · · · (收起)
喜欢读"失蹤者"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失蹤者"的人也喜欢 · · · · · ·
> 更多短评 8 条
失蹤者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失蹤者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读《失踪者》得几点感想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两天在多看书城下载了《卡夫卡全集》,花了近20个大洋,基本和爱奇艺的月租相当了,不过细算起来还是性价比高的。《变形记》我早看过了,非常精彩,很多构想出人意料,真的让人读后有种绝望和孤独的感觉,敏感的人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因此就没再读,读了他的长篇小说《失踪... (展开)
#读书201550#《失踪者》卡夫卡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描述远越重洋的卡尔·罗斯曼,来到美国生活的一系列故事。 刚下船因为丢了皮箱,却找到失散多年的舅舅,让人觉得人生如此不可思议。 在舅舅家度过2个月的轻松的生活,却因为一件小事被迫离开。 从此在美国的低层社会过日子,当作电梯工,被两个狐朋狗友出卖。 直到后来又在马... (展开)
依然在最底层挣扎,亦然怀揣梦想...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完卡夫卡的《失踪者》,卡尔的生活算是美国当代甚至中国现代工薪阶层小职员的缩影,大抵是由于他本人也是一个小职员,才得以将卡尔的心里描绘的如此恰当且微妙。故事略显平淡,但主人公被赋予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丰富的情感,全文也是在大多数时间里靠着卡尔的眼睛和内心独白... (展开)
> 更多书评 12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德國人的禮儀很饒舌,所謂的饒舌是指他們說出ㄧ段彬彬有禮的話,但卻不知拐了多少彎抹了多少角!以至於看德國文學必須全神灌注,放慢步調,才會明白這句話的涵義究竟是什麼!無以名狀的抑鬱,卡夫卡以平靜的筆觸描寫ㄧ個虐心的故事,這就是卡夫卡表現主義的極致!這是ㄧ個沒有快樂結局的孤雛淚。
2016-11-05 11:58
-
卡夫卡渴望自由、熱愛自由,但他這ㄧ生從未自由過;他酷愛閱讀、鍾情寫作,他這一生卻從未成為ㄧ個真正專職的作家—他大部份的作品與名氣甚至是在他過世後才真正傳頌開來!對於他遺留給後世的震撼與影響,更是他一生中始料未及的。 他被禁錮住了,被布拉格這座存留著舊時奧匈帝國的腐敗且麻木的城市、被自己不討喜的猶太血統、被熱情雄壯、威權十足、與自己完全沒有半點類似的父親,被這些無形的枷鎖禁錮了ㄧ輩子。身為長子的他...
2016-11-05 05:24
卡夫卡渴望自由、熱愛自由,但他這ㄧ生從未自由過;他酷愛閱讀、鍾情寫作,他這一生卻從未成為ㄧ個真正專職的作家—他大部份的作品與名氣甚至是在他過世後才真正傳頌開來!對於他遺留給後世的震撼與影響,更是他一生中始料未及的。 他被禁錮住了,被布拉格這座存留著舊時奧匈帝國的腐敗且麻木的城市、被自己不討喜的猶太血統、被熱情雄壯、威權十足、與自己完全沒有半點類似的父親,被這些無形的枷鎖禁錮了ㄧ輩子。身為長子的他必須找個「體面」的工作來滿足他父親寄予他的厚望甚至是藉以逃避父親所希冀的,他能幫忙與接管家裡的事業。 我ㄧ直認為在接近結尾的ㄧ段話「他ㄧ再地重複告訴自己,工作的性質並沒有那麼重要,能在某個地方長期安定下來才更重要。」便是在他任職於不甚滿意的保險行員時所ㄧ再告誡自己的! 書中少年卡爾的機靈、嚴謹跟認份或許是卡夫卡自我的縮影,那麼失蹤者的冒險情節也許可以看成是他對自由的追求吧。 卡夫卡意圖寫本「狄更斯式的小說」,首篇司爐是以塊肉餘生錄作為基底,我卻在後面的章節裡逐漸讀到了小氣財神史古洛奇似的冷酷與孤雛淚裡奧利佛所受到的迫害。 卡夫卡的文學魔力是如此地深沉,把表現主義發揮的既浪漫又寫實,他不像雨果、小仲馬、莎士比亞、狄更斯那樣刻意地多愁善感寫出ㄧ篇篇悲劇,卡夫卡用冷峻,平靜的話語營造出倍感壓抑的氛圍,無以名狀的抑鬱與深不見底的無助感是卡夫卡特有的文字魅力。 這本「失蹤者」原名為「美國」在1927年由摯友馬克斯·布羅德整理卡夫卡過世時囑咐他焚燒的手稿後首次出版,後跋附錄說在卡夫卡與情人的書信往來裡原先就屬意「失蹤者」為其書名,若干年後費雪出版社比對所有可茲辨認的手稿、文本,重新編輯出版才將書名更正為「失蹤者」;在讀到殘稿之前,我尚未真正了解到書名所貫穿賦予的意義是如此深切:「失蹤者」這名字早就預告了ㄧ切。 原以為本書講述的是ㄧ個從歐洲被放逐到美國的少年卡爾的歷險記/流浪記,從殘稿篇幅中ㄧ句關鍵的句子「而卡爾卻沒有證件。難道這會妨礙他被錄用嗎?這並非不可能。從卡爾的經驗得知................」 我才恍然大悟在前述種種的機遇與殘稿前停筆遺落的空白之間,卡夫卡要訴說的是少年卡爾「隱姓埋名」、「沒名沒姓」飄流在「美國」的故事!關於描述美國人對於外來者ㄧ向既有的刻板印象或是淡然冷漠,這ㄧ生從未到過美國的卡夫卡為這種虛無的精準增添了ㄧ絲絲的趣味性! 雖然被喻為卡夫卡最具喜劇色彩的作品,少年卡爾抵達美國後,看似漸入佳境卻又ㄧ再遭遇新的磨難,然而他從未放棄希望,ㄧ如既往的隨遇而安像命運妥協,未失進取的等待下ㄧ個轉機!或許樂觀之人讀起來饒富趣味,但卡夫卡在描寫生活的平靜與試煉之間所帶來的龐大衝擊,總令我有種揮之不去的絕望與窒息。 我以為卡爾將這樣受苦受難過ㄧ生時,卡夫卡便停筆了!只遺留下兩篇殘稿稍來的喜訊! 如同卡夫卡其它的長篇ㄧ樣,終究是本未完成的故事、開放性的結局! 而我的心將永遠懸念著卡爾過去遺落的空白以及尚未發生的經歷將往何處去。 在這篇沒有完成的故事的結尾,卡爾—ㄧ個沒有身分證明並換了ㄧ個可笑名字的德國少年,與徐徐進入山谷之間的火車ㄧ起失蹤了!停留在迎向希望的未來的畫面裡,或許這樣的結局正是書封所介紹的,這是卡夫卡最樂觀、最具喜劇色彩的小說,也才真正符合「失蹤者」這書名的寓意吧!
回应 2016-11-05 05:24 -
卡爾的機靈、嚴謹與認命的服從或許來自於卡夫卡自我的縮影, 如果能把表現主義發揮的既浪漫又寫實,那就只屬卡夫卡ㄧ人了~ 然而卡夫卡意圖寫本「狄更斯式的小說」,司爐則是以塊肉餘生錄作為基底,而我卻在後面的章節裡讀到了孤雛淚般的壓迫。 然而在這篇沒有完成的故事的結尾,卡爾—ㄧ個沒有身分證明換了並且換了ㄧ個可笑的名字,與徐徐進入山谷之間的火車ㄧ起失蹤了
2016-11-05 04:34
-
「他想回到舅舅身邊,這的確值得稱讚,而按照ㄧ般人的預感,會認為他這樣做將使舅舅特別高興。除非是他的不聽話已經讓舅舅太過生氣,這也不無可能,在這種情況下,他當然就留在這裡比較好。事實實在很難說,雖然我們兩個都是他舅舅的朋友,而且要在這份友誼中分出我和卜倫德先生的高下並不容易,但我們無法看透他舅舅的心思,尤其是此地與紐約相隔好幾公里。」
2016-10-29 05:24
-
卡爾的機靈、嚴謹與認命的服從或許來自於卡夫卡自我的縮影, 如果能把表現主義發揮的既浪漫又寫實,那就只屬卡夫卡ㄧ人了~ 然而卡夫卡意圖寫本「狄更斯式的小說」,司爐則是以塊肉餘生錄作為基底,而我卻在後面的章節裡讀到了孤雛淚般的壓迫。 然而在這篇沒有完成的故事的結尾,卡爾—ㄧ個沒有身分證明換了並且換了ㄧ個可笑的名字,與徐徐進入山谷之間的火車ㄧ起失蹤了
2016-11-05 04:34
-
卡夫卡渴望自由、熱愛自由,但他這ㄧ生從未自由過;他酷愛閱讀、鍾情寫作,他這一生卻從未成為ㄧ個真正專職的作家—他大部份的作品與名氣甚至是在他過世後才真正傳頌開來!對於他遺留給後世的震撼與影響,更是他一生中始料未及的。 他被禁錮住了,被布拉格這座存留著舊時奧匈帝國的腐敗且麻木的城市、被自己不討喜的猶太血統、被熱情雄壯、威權十足、與自己完全沒有半點類似的父親,被這些無形的枷鎖禁錮了ㄧ輩子。身為長子的他...
2016-11-05 05:24
卡夫卡渴望自由、熱愛自由,但他這ㄧ生從未自由過;他酷愛閱讀、鍾情寫作,他這一生卻從未成為ㄧ個真正專職的作家—他大部份的作品與名氣甚至是在他過世後才真正傳頌開來!對於他遺留給後世的震撼與影響,更是他一生中始料未及的。 他被禁錮住了,被布拉格這座存留著舊時奧匈帝國的腐敗且麻木的城市、被自己不討喜的猶太血統、被熱情雄壯、威權十足、與自己完全沒有半點類似的父親,被這些無形的枷鎖禁錮了ㄧ輩子。身為長子的他必須找個「體面」的工作來滿足他父親寄予他的厚望甚至是藉以逃避父親所希冀的,他能幫忙與接管家裡的事業。 我ㄧ直認為在接近結尾的ㄧ段話「他ㄧ再地重複告訴自己,工作的性質並沒有那麼重要,能在某個地方長期安定下來才更重要。」便是在他任職於不甚滿意的保險行員時所ㄧ再告誡自己的! 書中少年卡爾的機靈、嚴謹跟認份或許是卡夫卡自我的縮影,那麼失蹤者的冒險情節也許可以看成是他對自由的追求吧。 卡夫卡意圖寫本「狄更斯式的小說」,首篇司爐是以塊肉餘生錄作為基底,我卻在後面的章節裡逐漸讀到了小氣財神史古洛奇似的冷酷與孤雛淚裡奧利佛所受到的迫害。 卡夫卡的文學魔力是如此地深沉,把表現主義發揮的既浪漫又寫實,他不像雨果、小仲馬、莎士比亞、狄更斯那樣刻意地多愁善感寫出ㄧ篇篇悲劇,卡夫卡用冷峻,平靜的話語營造出倍感壓抑的氛圍,無以名狀的抑鬱與深不見底的無助感是卡夫卡特有的文字魅力。 這本「失蹤者」原名為「美國」在1927年由摯友馬克斯·布羅德整理卡夫卡過世時囑咐他焚燒的手稿後首次出版,後跋附錄說在卡夫卡與情人的書信往來裡原先就屬意「失蹤者」為其書名,若干年後費雪出版社比對所有可茲辨認的手稿、文本,重新編輯出版才將書名更正為「失蹤者」;在讀到殘稿之前,我尚未真正了解到書名所貫穿賦予的意義是如此深切:「失蹤者」這名字早就預告了ㄧ切。 原以為本書講述的是ㄧ個從歐洲被放逐到美國的少年卡爾的歷險記/流浪記,從殘稿篇幅中ㄧ句關鍵的句子「而卡爾卻沒有證件。難道這會妨礙他被錄用嗎?這並非不可能。從卡爾的經驗得知................」 我才恍然大悟在前述種種的機遇與殘稿前停筆遺落的空白之間,卡夫卡要訴說的是少年卡爾「隱姓埋名」、「沒名沒姓」飄流在「美國」的故事!關於描述美國人對於外來者ㄧ向既有的刻板印象或是淡然冷漠,這ㄧ生從未到過美國的卡夫卡為這種虛無的精準增添了ㄧ絲絲的趣味性! 雖然被喻為卡夫卡最具喜劇色彩的作品,少年卡爾抵達美國後,看似漸入佳境卻又ㄧ再遭遇新的磨難,然而他從未放棄希望,ㄧ如既往的隨遇而安像命運妥協,未失進取的等待下ㄧ個轉機!或許樂觀之人讀起來饒富趣味,但卡夫卡在描寫生活的平靜與試煉之間所帶來的龐大衝擊,總令我有種揮之不去的絕望與窒息。 我以為卡爾將這樣受苦受難過ㄧ生時,卡夫卡便停筆了!只遺留下兩篇殘稿稍來的喜訊! 如同卡夫卡其它的長篇ㄧ樣,終究是本未完成的故事、開放性的結局! 而我的心將永遠懸念著卡爾過去遺落的空白以及尚未發生的經歷將往何處去。 在這篇沒有完成的故事的結尾,卡爾—ㄧ個沒有身分證明並換了ㄧ個可笑名字的德國少年,與徐徐進入山谷之間的火車ㄧ起失蹤了!停留在迎向希望的未來的畫面裡,或許這樣的結局正是書封所介紹的,這是卡夫卡最樂觀、最具喜劇色彩的小說,也才真正符合「失蹤者」這書名的寓意吧!
回应 2016-11-05 05:24 -
德國人的禮儀很饒舌,所謂的饒舌是指他們說出ㄧ段彬彬有禮的話,但卻不知拐了多少彎抹了多少角!以至於看德國文學必須全神灌注,放慢步調,才會明白這句話的涵義究竟是什麼!無以名狀的抑鬱,卡夫卡以平靜的筆觸描寫ㄧ個虐心的故事,這就是卡夫卡表現主義的極致!這是ㄧ個沒有快樂結局的孤雛淚。
2016-11-05 11:58
-
「他想回到舅舅身邊,這的確值得稱讚,而按照ㄧ般人的預感,會認為他這樣做將使舅舅特別高興。除非是他的不聽話已經讓舅舅太過生氣,這也不無可能,在這種情況下,他當然就留在這裡比較好。事實實在很難說,雖然我們兩個都是他舅舅的朋友,而且要在這份友誼中分出我和卜倫德先生的高下並不容易,但我們無法看透他舅舅的心思,尤其是此地與紐約相隔好幾公里。」
2016-10-29 05:24
-
德國人的禮儀很饒舌,所謂的饒舌是指他們說出ㄧ段彬彬有禮的話,但卻不知拐了多少彎抹了多少角!以至於看德國文學必須全神灌注,放慢步調,才會明白這句話的涵義究竟是什麼!無以名狀的抑鬱,卡夫卡以平靜的筆觸描寫ㄧ個虐心的故事,這就是卡夫卡表現主義的極致!這是ㄧ個沒有快樂結局的孤雛淚。
2016-11-05 11:58
-
卡夫卡渴望自由、熱愛自由,但他這ㄧ生從未自由過;他酷愛閱讀、鍾情寫作,他這一生卻從未成為ㄧ個真正專職的作家—他大部份的作品與名氣甚至是在他過世後才真正傳頌開來!對於他遺留給後世的震撼與影響,更是他一生中始料未及的。 他被禁錮住了,被布拉格這座存留著舊時奧匈帝國的腐敗且麻木的城市、被自己不討喜的猶太血統、被熱情雄壯、威權十足、與自己完全沒有半點類似的父親,被這些無形的枷鎖禁錮了ㄧ輩子。身為長子的他...
2016-11-05 05:24
卡夫卡渴望自由、熱愛自由,但他這ㄧ生從未自由過;他酷愛閱讀、鍾情寫作,他這一生卻從未成為ㄧ個真正專職的作家—他大部份的作品與名氣甚至是在他過世後才真正傳頌開來!對於他遺留給後世的震撼與影響,更是他一生中始料未及的。 他被禁錮住了,被布拉格這座存留著舊時奧匈帝國的腐敗且麻木的城市、被自己不討喜的猶太血統、被熱情雄壯、威權十足、與自己完全沒有半點類似的父親,被這些無形的枷鎖禁錮了ㄧ輩子。身為長子的他必須找個「體面」的工作來滿足他父親寄予他的厚望甚至是藉以逃避父親所希冀的,他能幫忙與接管家裡的事業。 我ㄧ直認為在接近結尾的ㄧ段話「他ㄧ再地重複告訴自己,工作的性質並沒有那麼重要,能在某個地方長期安定下來才更重要。」便是在他任職於不甚滿意的保險行員時所ㄧ再告誡自己的! 書中少年卡爾的機靈、嚴謹跟認份或許是卡夫卡自我的縮影,那麼失蹤者的冒險情節也許可以看成是他對自由的追求吧。 卡夫卡意圖寫本「狄更斯式的小說」,首篇司爐是以塊肉餘生錄作為基底,我卻在後面的章節裡逐漸讀到了小氣財神史古洛奇似的冷酷與孤雛淚裡奧利佛所受到的迫害。 卡夫卡的文學魔力是如此地深沉,把表現主義發揮的既浪漫又寫實,他不像雨果、小仲馬、莎士比亞、狄更斯那樣刻意地多愁善感寫出ㄧ篇篇悲劇,卡夫卡用冷峻,平靜的話語營造出倍感壓抑的氛圍,無以名狀的抑鬱與深不見底的無助感是卡夫卡特有的文字魅力。 這本「失蹤者」原名為「美國」在1927年由摯友馬克斯·布羅德整理卡夫卡過世時囑咐他焚燒的手稿後首次出版,後跋附錄說在卡夫卡與情人的書信往來裡原先就屬意「失蹤者」為其書名,若干年後費雪出版社比對所有可茲辨認的手稿、文本,重新編輯出版才將書名更正為「失蹤者」;在讀到殘稿之前,我尚未真正了解到書名所貫穿賦予的意義是如此深切:「失蹤者」這名字早就預告了ㄧ切。 原以為本書講述的是ㄧ個從歐洲被放逐到美國的少年卡爾的歷險記/流浪記,從殘稿篇幅中ㄧ句關鍵的句子「而卡爾卻沒有證件。難道這會妨礙他被錄用嗎?這並非不可能。從卡爾的經驗得知................」 我才恍然大悟在前述種種的機遇與殘稿前停筆遺落的空白之間,卡夫卡要訴說的是少年卡爾「隱姓埋名」、「沒名沒姓」飄流在「美國」的故事!關於描述美國人對於外來者ㄧ向既有的刻板印象或是淡然冷漠,這ㄧ生從未到過美國的卡夫卡為這種虛無的精準增添了ㄧ絲絲的趣味性! 雖然被喻為卡夫卡最具喜劇色彩的作品,少年卡爾抵達美國後,看似漸入佳境卻又ㄧ再遭遇新的磨難,然而他從未放棄希望,ㄧ如既往的隨遇而安像命運妥協,未失進取的等待下ㄧ個轉機!或許樂觀之人讀起來饒富趣味,但卡夫卡在描寫生活的平靜與試煉之間所帶來的龐大衝擊,總令我有種揮之不去的絕望與窒息。 我以為卡爾將這樣受苦受難過ㄧ生時,卡夫卡便停筆了!只遺留下兩篇殘稿稍來的喜訊! 如同卡夫卡其它的長篇ㄧ樣,終究是本未完成的故事、開放性的結局! 而我的心將永遠懸念著卡爾過去遺落的空白以及尚未發生的經歷將往何處去。 在這篇沒有完成的故事的結尾,卡爾—ㄧ個沒有身分證明並換了ㄧ個可笑名字的德國少年,與徐徐進入山谷之間的火車ㄧ起失蹤了!停留在迎向希望的未來的畫面裡,或許這樣的結局正是書封所介紹的,這是卡夫卡最樂觀、最具喜劇色彩的小說,也才真正符合「失蹤者」這書名的寓意吧!
回应 2016-11-05 05:24 -
卡爾的機靈、嚴謹與認命的服從或許來自於卡夫卡自我的縮影, 如果能把表現主義發揮的既浪漫又寫實,那就只屬卡夫卡ㄧ人了~ 然而卡夫卡意圖寫本「狄更斯式的小說」,司爐則是以塊肉餘生錄作為基底,而我卻在後面的章節裡讀到了孤雛淚般的壓迫。 然而在這篇沒有完成的故事的結尾,卡爾—ㄧ個沒有身分證明換了並且換了ㄧ個可笑的名字,與徐徐進入山谷之間的火車ㄧ起失蹤了
2016-11-05 04:34
-
「他想回到舅舅身邊,這的確值得稱讚,而按照ㄧ般人的預感,會認為他這樣做將使舅舅特別高興。除非是他的不聽話已經讓舅舅太過生氣,這也不無可能,在這種情況下,他當然就留在這裡比較好。事實實在很難說,雖然我們兩個都是他舅舅的朋友,而且要在這份友誼中分出我和卜倫德先生的高下並不容易,但我們無法看透他舅舅的心思,尤其是此地與紐約相隔好幾公里。」
2016-10-29 05:24
在哪儿买这本书 · · · · · ·
-
购买全新书
- 京东商城 87.60 元
- > 查看1家网店价格 (87.60 元起)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中国书籍出版社版 2007-9 / 389人读过 / 有售
- RANDOM CENTURY版 1998-10 / 3人读过
- 上海三联书店版 2012-9 / 279人读过 / 有售
- 华夏出版社版 2008-1 / 120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永真 急制 [crafted by Aaron Nieh.] (释年)
- 卡夫卡 (赵松)
- ▓攒▓书▓如▓山▓倒▓ (不流)
- 港台| 2015, part 4 (Shownotes)
- 2015 書 (何阿嵐)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失蹤者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不流 2017-04-24
版本好漂亮
0 有用 貓公子 2018-09-17
乍讀頗有狄更斯的味道,但其中的陰鬱糾結之處仍充滿了卡夫卡風格。主人公的經歷模式頗可與《城堡》、《審判》參照。
0 有用 朱珺薌 2018-12-14
開始看的時候一直在問為什麼,讀到卡爾推走布魯內妲時又忽然覺得一切可以理解,不再需要問為什麼。
0 有用 凌晨罐頭 2019-08-15
卡尔的敏感 善良和一切逆来顺受的特质和决定都让我嗅出荒谬的气味。如果只是停在正文部分的结尾 我会觉得这是个忧郁的无力的荒谬结尾,但如果结尾定在最后他去网剧团的火车上 在山的波涛里 这就是个梦境似的荒谬结尾 有一点积极有一点期待。但更像是一个不实的梦境 卡尔以negro的身份继续在美国生活 一份新的工作 身份 旅程 身边是善意和顺利 进入的是到处是天使的地方 这样的顺利旅行 还是荒谬的像梦境
0 有用 是隻嗚嗚嗚嗚 2016-01-17
卡夫卡的小說越看越玄。
0 有用 凌晨罐頭 2019-08-15
卡尔的敏感 善良和一切逆来顺受的特质和决定都让我嗅出荒谬的气味。如果只是停在正文部分的结尾 我会觉得这是个忧郁的无力的荒谬结尾,但如果结尾定在最后他去网剧团的火车上 在山的波涛里 这就是个梦境似的荒谬结尾 有一点积极有一点期待。但更像是一个不实的梦境 卡尔以negro的身份继续在美国生活 一份新的工作 身份 旅程 身边是善意和顺利 进入的是到处是天使的地方 这样的顺利旅行 还是荒谬的像梦境
0 有用 朱珺薌 2018-12-14
開始看的時候一直在問為什麼,讀到卡爾推走布魯內妲時又忽然覺得一切可以理解,不再需要問為什麼。
0 有用 貓公子 2018-09-17
乍讀頗有狄更斯的味道,但其中的陰鬱糾結之處仍充滿了卡夫卡風格。主人公的經歷模式頗可與《城堡》、《審判》參照。
0 有用 肠子像烟花 2018-09-09
好看,一点也不亚于另外两部长篇,有很多独特的东西,描写感觉也比其他作品要好一点点。
0 有用 不流 2017-04-24
版本好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