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窗 短评

热门 最新
  • 29 无人售票 2016-02-15 09:20:24

    拉金赋予庸常的现实以诗歌的奇迹

  • 22 思郁 2016-02-19 19:54:32

    2016年开始就读到了最好的诗歌,每晚临睡读两首,反复吟诵,可伴一宿安眠,“这是头一桩/我理解的事/时间是斧子的回声/响在树林里。”

  • 16 琴酒 2016-02-03 17:26:23

    拉金的跨行真是一个翻译的障碍,总是有强烈的中断感宣示着自己的存在,又并不阻碍意思的流通,这本里的翻译总是在阻碍和过于同顺的两级间游走。另外就是,气质上稍稍有点偏了,拉金嘛,被伪装过后的独断,微微的嘲讽和悲哀。不过这么全的译本能出真是很高兴。

  • 8 微笑迦朵 2016-02-20 17:31:37

    2016年已读018。“也许变老就是你的脑袋里有许多点亮的房间,而房间里的人,在演戏”“在那之外,是深湛的空气,昭示着虚无,乌有,无穷无息”。

  • 6 孟冬 2017-03-14 11:58:45

    通过一个对生活已无感,而且对无休无止的重复已习以为然的冷调诗人的视角,看到一个灰色,阴暗的世界,熟悉,亲切。“那就是生活;不再有上帝,不用在黑暗中为苦境而焦虑,也不必藏匿你对神父的看法。他和他的命运将顺着长长的滑道一路滑行,像自由的流血的鸟”高窗外,昭示着虚无,乌有,无穷无息

  • 4 mo酱 2017-03-04 02:55:54

    拉金难译,花十多年译出全本更是不易

  • 4 彼得潘耶夫斯基 2017-07-31 21:33:45

    昨日出生 去教堂 本质的美

  • 3 搓格子 2018-05-24 22:14:07

    读得很难受,到最后已经不耐烦了。拉金的诗歌应该是不可翻译的。

  • 2 恶鸟 2018-11-13 07:57:18

    这个丛书里算一般的,或许不是我的菜或翻译问题?

  • 3 三十郎 2016-07-25 01:31:43

    伟大的《晨歌》,可惜翻译的并没有在网上读到的版本好。整本诗集通读下来发现拉金越老反倒写得越好,有几首值得反复读。

  • 5 pullarz 2016-07-06 23:07:03

    顺便分享猛犸君侯上传的纪录片:《高窗》菲利普•拉金之地 https://www.acfun.cn/v/ac4985621?uid=3399007

  • 1 smile 2016-03-16 19:24:34

    今晚月亮是满的,刺疼了眼睛,这般清晰而明亮。假如它收拢所有的静谧与确知的财富,用以填一个满怀,或者另铸一个月亮,一座天堂,将会怎样?——因为它们远离尘世。 醒来,听见一只公鸡在远处打鸣,拉开窗帘,看见云在飞行——多陌生啊,因为无爱的心,和这些一样冷。 这是头一桩,我理解的事:时间是斧子的回声,响在树林里。 是什么在我的手底,我却没有察觉?是什么,暗夜中压低了我的双手?

  • 2 Aporiaaa 2016-05-17 16:27:37

    帮同学买的书……自己草草翻了下。死亡,孤独,女人,一边是面临神秘的沉默而焦灼万分,一边是在自我的长河前对停滞的过去无言以对。从来没有直呼过上帝,但却最深刻地体会到人性深渊的绝望体验。宗教性的光芒分明就要渗出来,可就是没有爱。

  • 2 Alain 2020-05-24 18:32:51

    柔顺、丰满的诗行撑开了日常的褶皱,原来生活在诗的透视下也能寻回叙事性,有时如同枕边念白,“你是否准备好迎接这个夜晚即将带来的一切?”

  • 1 LordAuch 2019-08-28 08:58:15

    断断续续在每个清早搭巴士上班的途中看完了,也断断续续地爱着拉金先生。

  • 1 不冬 2020-12-17 10:09:29

    冬天金色的太阳反射出/无尽的晴朗的骄傲

  • 2 momo 2021-02-20 00:03:30

    翻译差劲…

  • 1 素履之往 2021-07-11 12:39:22

    词语像雨水一样慢慢流入眼睛,有时湍急,有时缓慢,过程中在不断体验词语流的快感。 – 刚刚被惊艳的一处对生活的描述: “生活是一场动弹不得的,僵直的, 三只手之间的搏斗, 在你的需求、你的世界,以及(更糟糕) 那为你带来获取之物的 打不垮的迟钝机器之间较量。堵塞着, 它们围着一个关于责任、恐惧和脸面的 中空的壅滞来回拉扯。 日子不断地筛下。岁月。”

  • 4 胡了了 2021-10-11 22:14:10

    其实就是关于庸常与沉默的诗,没有更多的东西,本质上是很中产趣味的恼人姿态,和波德莱尔比差远了。虽然可以给过剩的“具有感”降温,但谦卑不可能从庸琐的见证中来。荒诞的独角戏也并不比希腊悲剧更现代。但中国的文艺消费者通常是不会去想他们读诗是在读什么的,他们只在乎自己是什么?这种温和也是绝对油盐不进的。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