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必然》的作者凯文·凯利,被称为“硅谷精神之父”和“世界互联网教父”。前两部《失控》和《科技想要什么》在中国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书中凯文·凯利对十二种必然的科技力量加以详细的阐述,并描绘出未来三十年这些趋势如何形成合力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
作者凯文·凯利基于过往从业经历和对未来趋势的敏锐观察对十二个关键词“形成”“知化”“流动”“屏读”“使用”“共享”“过滤”“重混”“互动”“追踪”“提问”“开始”一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断,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种种生动的案例,给我们指明了科技新物种不断变迁的12条道路。它们每一个都是一种正在发生的趋势。同时,生活中的种种迹象也表明这些趋势将持续至少三十年。
书中对未来的展望趣味十足,充满画面感,比如书中说道“未来,你的薪水高低将取决于你能否和机器人默契配合。90%的同事将会是看不到的机器,而没有它们,你的大部分工作将无法...
《必然》的作者凯文·凯利,被称为“硅谷精神之父”和“世界互联网教父”。前两部《失控》和《科技想要什么》在中国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书中凯文·凯利对十二种必然的科技力量加以详细的阐述,并描绘出未来三十年这些趋势如何形成合力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
作者凯文·凯利基于过往从业经历和对未来趋势的敏锐观察对十二个关键词“形成”“知化”“流动”“屏读”“使用”“共享”“过滤”“重混”“互动”“追踪”“提问”“开始”一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断,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种种生动的案例,给我们指明了科技新物种不断变迁的12条道路。它们每一个都是一种正在发生的趋势。同时,生活中的种种迹象也表明这些趋势将持续至少三十年。
书中对未来的展望趣味十足,充满画面感,比如书中说道“未来,你的薪水高低将取决于你能否和机器人默契配合。90%的同事将会是看不到的机器,而没有它们,你的大部分工作将无法完成。”今天我们对未来充满无限期待,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描述它,但真正伟大的东西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未来令人是难以置信的,但是,我们须相信那些不可能之事,我们尚处在开始的开始。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向哪些方向前行,必然而然。
——亚马逊编辑简单的华丽
《必然》不是一本科技著作,也不单纯是一本思想著作,而是一个人倾尽心力为未来30年人类命运做的一次掐算。读过《失控》的人都知道,凯文·凯利说对了此前的30年。
你愿意相信他所猜想的后30年吗?
你的创业创新在不在未来的风口上?
你的职业规划在不在未来的潮流中?
你的行动会不会得到那个“新物种”的认可?
吹一句牛——率先看到这本书的读者,就是比其他人领先完成一次思想升级。
作者简介 · · · · · ·
凯文·凯利 (Kevin Kelly)(1952~),《全球概览》(乔布斯最喜欢的杂志)的编辑和出版人,之后担任《连线》杂志主编,并在《纽约时报》、《经济学人》、《时代》、《科学》等重量级杂志发表多篇科技文章,为全球科技迷们狂热追随。凯文·凯利 (Kevin Kelly)已出版多部畅销书,其中《失控》、《科技想要什么》、《新经济新规则》在中国的科技爱好者中掀起热潮,作者数次被邀请来华,均引起轰动。
目录 · · · · · ·
丛书信息
喜欢读"必然"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必然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20 条 )






“产消者”引发的“必然”时代
-
cavalier (讀古人書,友天下士)
预测未来是困难的 第一章,形成(生态系统的持续更新) * 持续更新将慢慢形成重大创新,拒绝小升级到时候将造成创伤。 * 进托邦?乌托邦只导致极权 * 你永远是菜鸟 * 网络成为电一样的基础设施,成为场景 * 今天之于30年以后,是处女地 第二章,知化 * 人工智能将基于网络形成,连接70亿人大脑,网络,传感器,设备,历史数据 * 自我改进,机器自我学习 * ibm的人工智能沃森诊断机器人 * 人工智能应用:自动相机,化学分析,语言...2016-06-01 10:02:43 11人喜欢
预测未来是困难的 第一章,形成(生态系统的持续更新) * 持续更新将慢慢形成重大创新,拒绝小升级到时候将造成创伤。 * 进托邦?乌托邦只导致极权 * 你永远是菜鸟 * 网络成为电一样的基础设施,成为场景 * 今天之于30年以后,是处女地 第二章,知化 * 人工智能将基于网络形成,连接70亿人大脑,网络,传感器,设备,历史数据 * 自我改进,机器自我学习 * ibm的人工智能沃森诊断机器人 * 人工智能应用:自动相机,化学分析,语言学习,法律学习,投资,音乐,洗衣,营销,房产,护理,公共场合管理,设计,伦理,玩具,体育。谷歌用搜索改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 * 三大突破开启人工智能 - 廉价的并行计算(GPU运行神经网络变成云计算常规技术) - 大数据(学习的材料) - 更好的算法(深度学习算法) * 云,价值随规模递增。 * 人机合作(半人马)参与国际象棋比赛 * 人工智慧(意识+智能) * 心智分类学,心智矩阵(人类心智,机器心智,其他心智) * 人类的身份危机,重新定义人性。 * 机器取代清洁工,司机、白领,咨询师,医生,程序员,等等。 * 巴克斯特机器人,能感知周围环境,力反馈感知,动作学习。 * 机器人将比上一次工业革命更彻底颠覆制造业。未来的成本主要是物流成本,因此通过就近制造解决问题。 * 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工作分四类: - 1、人类能做而机器能做得更好, - 2、人类做不了而机器人能做(至少人类能知道该做什么) - 3、机器能做那些人类不知道该干什么的工作(基于新技术新流程的工作),目前无法想像 - 4、人类与机器人共生 * 人与机器的分工将是模糊的, 第三章,流动 * 互联网是最大的复印机,信息的流动 * 物流,uber汽车,不间断的更新都是流动的一部分 * 计算时代三阶段: - 1,新媒介模仿所取代的媒介(如模拟办公室比喻),类似计算机取代工业时代。批处理模式 - 2,引入网络组织,页面和流览器。日清日结模式。 - 3,流(信息流,视频流)。实时模式,速度为王。按需即时购买。 * 万物流动,即在云端。流,标签,云端。 * 被复制品最先改变的行业,是音乐。 * 复制品是一种有超导性的流体。复制导向免费,使得无法复制的东西反而变得昂贵。如信任 * 免费时代八种能收费的(稀缺)东西——原生性: - 及时性(如首映,测试版,首发版等) - 个性化 - 可靠性 - 获取权(委托云端照料数字仓库) - 实体化(纸质书,现场演出演讲) - 可赞助(粉丝与创作者建立联系,前提:1、付费方式简单,2、金额合理,3,支付后能有收益,4、能让人感到能让创作者获益) - 可寻性(在海量中能被寻到,排行榜,朋友推荐,指南,读者评论,推荐引擎),为寻找付费 * 重要的不是流媒体的数量而是流动得多顺畅(链接,标签,列表,评论,注释) * 数字化具超导属性,使音乐,文字作品,视频,社交都变成流媒体 * 艺术民主化,人人变成创作者:排版,制图,拍照,摄影,录像。 * 书籍,印在纸上后: 书页,版本,介质,完成度一成不变。电子书(包括扫描古籍)的版本介质甚至内容都会变成个性化和不断改进。 * 流动四阶段 - 1,固定、罕见(中心化) - 2,免费、无所不在(山寨) - 3,流动、分享(碎片化,要素重新组合,延伸应用) - 4,开放、变化 - 再对1进行数字化,成为“正确的持续流动” * 减物质化,去中心化 第四章,屏读 * 从言语沟通变成固化文字,形成专家文化,人类变成书籍之民(对社会法律,教育影响深刻) * 从书籍之民变成屏幕之民,非逻辑性,无权威性,碎片化,快速变化,行为受算法影响。【阅读写作的泛化(博客,微博,脸书,推特等),深度阅读变得稀缺】。 * 视觉化的屏幕成为主流,将改变书籍、图书馆、电影、学习、教育。 * 书籍能让人沉静其中的文字空间,改变脑回路,形成深度阅读。而屏读不同,更为碎片化,稀释注意力 * 电子书的形式,使书不再是制品而是一种流程(思考、写作、研究、编辑、改变、分享、社交、知化、组合、营销、随时间更新),连接了读者与作者的关系。其实,这才是书的本质:被人批注、标注、标记、收藏、总结、参考、链接、分享、传播,交流)。 * 阅读变得社交化,智能化,每本书都会与其他书超连接成网络化的世界。成为万能图书馆。已经超越作为纸质化的书能有的功能。全世界的图书馆都可以数字化,建立超链接,形成“元书籍”,录下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的书本文章论述歌曲图像电影视频网页。并用屏读方式阅读。【整体大于个体总和,这就解释了书读第一本时很慢而且知识吸收非常有限,此后读得越多越快知识量积累的越多】 * 链接与标签tag,词语,使所有的点形成智能自网络。独立的事实价值微乎其微。所有优秀、美丽、真实的事物都是互偶部分和相关实体组成的生态系统。 * 书被数字化后,一方面可以自组织网络化,另一方面被拆分重排,变成个性化书架(播放列表)。 * 当所有书籍变成流动织网后: - 1,边缘作品将找到受众(长尾之外) - 2,增进对历史的理解 - 3,培育新权威,对人类文明形成更宏大的认识,现在的文化权威将变得普通。 - 4,文化生活的平台 * 网络化的书籍,不会写完,将是文字的信息流。去中心化,到处是边缘。但书籍更高层组织方式,将专注于注意力。每本书都是注意力单位。 * 屏读成为生活方式。屏幕将不仅读取目光,还将读肢体动作,情绪等等。引导更深层文化参与。 * 书籍培养人深思头脑,增强分析能力和专注;屏幕鼓励功利思考,快速建立模式整合信息,培养实时思想。屏幕用激发取代劝阻。任何人事物都依赖链接“存在”。 * 屏读,无处不在,成为与任何事物知化互动工具。【单体书中的可能错误将在被接入网络后得以纠正:大数据的作用,相关性分析和验证】并以此了解自己,记录自己。 * 屏幕成为链接网络世界的入口。 第五章,使用 * 使用比占有重要,使用权大于所有权。以下五个深层科技发展趋势 * 一、减物质化 - 更轻更薄功能更强大,更好的设计,材料创新,网络连接——软件吃掉一切东西。 - 硬件生产本身成为服务的一部分。产品鼓励所有权而服务不主张,因为服务不存在伴随所有权的排他性,控制性和责任类特权。 - 【粉丝经济】通过服务化,消费者参与生产,共同进步,如软件,电视,手机,旅店airbnb,会员制工具店,衣服,玩具,家具,健康,收容,度假,学校。【去中介,通过网络直接连接双方】 * 二、即时性。 - 服务的及时性,以优步uber为例,延展到其他服务业如送花,洗衣,技术支持,医生出诊,合法大麻快递,家政。业务流程外部化+基于平台的服务供需要素自由匹配和自组织=提高整体市场效率并积累数据。继续延伸:快递,设计,房地产租赁。 - 大多数公司无法成功,因为模式易被大公司复制。 - 共享,租赁业的兴起。因为更新太快,短期化使用成为常态,租赁共享成为风口。 - 传统实体租赁业靠规模效应,数字化产品行业如电影无此限制,租赁胜过拥有。 * 三、去中心化 - 信息因层级和传播手段的变化(电缆)而使原有的不对称被打破之后,去中心化和扁平化变得理所当然。原有业务须使用适合的应对方式。即以业务单位拉动资源。 - 货币去中心化。比特币,去中心化、分步式货币,最重要的创新是“区块链”-借用点对点系统建立货币信任,对政府信任转为对数学的信任。【摘录】 - 点对点区块链可以应用到其他需要建立信任和核实的复杂交易领域,同时实现民众公有。用胜于有。 * 四、平台协同 - 传统:内部化~市场+企业。现在:外部化~平台+个人。 - 第一代平台:操作系统。第二代平台:itunes,基于手机应用。第三代:从双边到多边,Facebook ,围绕人的需求展开营销服务。 - 构成生态系统,共同进化,参与者不断更新并保持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平台上共享的默认设置,更少的隐私更多的剽窃。 - 对开源硬件的所有权可以有修改和控制,但会越来越少。下一代平台要解决共享物的个性化、调整能力和权力。 * 五、云端 - 云端的核心是动态分布,存储超链接数据,用于深度共享数据。云端的固有备用和分布特性使之成为是现存机器中可靠性更高的。 - 手机是云端的窗口。存在云里,可多地协同工作,从“我的”变为“我们的”。同时人工智能从云端对工作作核查。 - 云端把“我”放在上面,成为灵魂的延伸。对生活工作的全面备份。 - 目前云是商业化的。创业者可直接订阅云端架构。下一步是不同云结合成“互联云”,大云端。阻碍是数据是各云的黄金储备。 * 社会向去中心化,点对点演进。如今的大互联网公司是中心化的。如2014香港学生的点对点通讯fire chat 无人拥有的广播云端(无线网格网络)。现有法规都将面临去中心化的系统的挑战。 - 以上五点促进用胜于有。数字原住民。 第六章,共享 * 维基是指通过协作而产生的文档集合,任何人都能创建、增删、修改其中的文字内容。协作网页,知识共享。数字化“社会主义”。不同于政治上的失败的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 * 数字社会主义:共享经济,网络共产主义。所有权的消亡。《未来是湿的》:共享-合作-协作-集体主义。 - 分享-是基础 - 合作-聚合网站三重收益:用户的分类评价收藏;方便其他用户标签点赞推荐;集体行为创造整体附加值,“增益付出,超需回报”,整体优于部分之和,做到社会主义国家想通过政权做的。 - 协作-有组织协作优于临时协作,尽管没有金钱回报但获得信誉地说声望享受满足和体验。在线协作工具使成果保留在生产者手中。 - 集体主义-技术共享视为同时提升个人和群体的操作系统。第三条路,【去中心化与共享结合】,市场与非市场混合。开源项目,参与者之众且免费不是企业能承受得了的。自组织+共享机制。参与者的动机是“学习新技能”而非政治改革者。物联网是由分配意愿趋动的作品。未来管理模式将是维基百科+瑞典民主社会主义。未来将共享一切。免费广告共享颠覆现有广告业,病历共享,阅读、思考、财务、等等。 * 社会化协作技术,推广应用领域,包括自由市场无法解决的领域,效果令人惊奇。教育,药品。谷歌脸书推特都基于此。 * 等级架构变为网络化,中心化领导变为去中心化网络机制。方式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大众参与和精英机制(或专业用户被授权管理)的结合】。单方面都做不到。“每个成功的无政府体系中总会存在一个长老会组织”,大的互联网公司必须更像政府而非公司。 * 蜂巢思维寓智于愚。以往技术用于自上而下的控制,现在可以兼容混乱与控制。蜂巢思维既愚笨又聪明: - 1,自下而上的蜂巢思维,群体想象远比个体预想更聪明【数据量越大越智能】 - 2,是解决问题最佳开始方式,快速廉价且不为人控制,低成本的规模化。市场是由成千上万个小众市场构成。 * 另一种共享技术:众筹:观众为王,创作者通过众筹获益(粉丝经济),粉丝成为买者、营销主力。【众筹见另一本书】股权众筹是共享经济的金矿。 * 众包:产品创意评选,商业方案竞选。 * 共享将覆盖到:思想,情绪,金钱,健康,时间。共享新事物,共享新方式,包括对失败的共享。 * 众包:平台+自组织个人。 第七章,过滤 * 空前海量信息,多到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而必须依靠某种方式选择:守门人(权威、父母、专家);媒体;管理者(商店、博物馆等机构);品牌;政府;文化环境(社会道德规则约束);朋友;自身(喜好与判断)【分得不好】 * 作者的理想的过滤器: - 1,个人喜好:网站根据以往流览通过算法推荐可能喜欢,优点:相关性分析,基于极细微的行为习惯可能本人还不察觉,有效。缺点:自我强化,“过适overfitting”。 - 2,朋友的喜好(而自己尚不知的),如果太相似也易过适,所以需要朋友的朋友的喜好 - 3,建议目前不喜欢但想尝试的。(类似伟大的老师会有窍门将令人讨厌的知识以不吓退人的方式传递给不情愿的学生) * 网站过滤器的算法是商业机密,除了提升幸福感,还优化(延长)上网时间。脸谱为优化时间,亚马逊为最大化销售(网页与产品信息个性化定制),谷歌的定制个性化搜索和再次搜索机率最优化(提供你认为最好的:协同过滤规则)。还有uber,airbnb, *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同样能用于教育医疗运输零售。 * 个人化身在网上,所有实体世界服务吃穿住行由人工智能和过滤器提供推荐选择,分析朋友社交信息提供互动推荐,甚至包括工作医疗等等。未来30年,所有云端会被过滤以提升个性化程度。 * 反面:审查也是过滤。后稀缺世界的诅咒——被过滤后与宏大世界的一小部份连接,修正方式是提供互补性过滤器。 * 过滤器两端:内容、人的注意力。信息丰富世界中,缺乏的是人的注意力【免费书中所述】。注意力是唯一有价值资源(廉价无法贮存),金钱跟着走。 * “商品注意力”,平均时间注意力价值很低,但互联网以规模、算法(对不同细分市场人群在特定时间与页面位置的精准广告投放,通过流览追踪判断需求)创造新价值。 * 谷歌,满足广告商、网页发布者、读者利益同时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不同时段不同位置卖给价值高者)。通过追踪、分类、知化、过滤的注意力管理系统,将面临爆发期。例如专门的广告平台,点对点去中心化的广告,新型广告体制(根据收看量付费),把征集广告提案作为广告活动,众筹广告网络(广告的制作发布都不再由专业人士实施,粉丝经济) * 注意力未曾开发的组织形式:比如根据付费排名决定收看优先序列,厂商预测消费者消费总寿命期开销给不同力度折扣(或者消费大礼包,营销功能),由小众影响者构成的网络(找网红代言) * 交换、管理注意力和影响力的方式,对有影响力的数据流的编排(追踪过滤共享混合)使信息处理规模达到更高复杂性。 * 技术进步促使大量过剩,向免费方向发展。(《免费》)真正有价值的是注意力和随之的消费体验:行为与过程,既是要花钱的地,也是能挣钱的地方。人们将利用技术生产商品,并避免自己成为商品。伴生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到底要什么。 第八章,重混 - 所有新技术都源自现有技术的组合。 * 新媒介同理。 - 重混-同人小说,视频,gif。 - 互换性-不同形式间。 - 创作工具的简易化,大多数靠混。 - 弹幕 - 视频重混,重新配音, - 数字电影,图层,素材库的组合。 - 静态摄影领域,蜂巢思维合成无限图片素材库 - 3D模型领域,电影素材数据库,拍电影像写作一样随意创作。 * 可检索性——可视化智能:电影要像文字一样能被数字化标签和超链接,可以被引用,检索,重排,添加注脚,可视化摘要。(目前仅是做预告片或像黄片一样选出若干帧画面)目前能对照片进行简单人工智能识别,未来要延伸到视频(加入时间维度)。届时图像将获得与文字一样的流动性。 * 可回放性——像书一样可以被反复读,且有些作者会暗设线索用于再读或仔细研究时发现的,如此,形成新的艺术形成。 - 目前新闻视频被重排多用于政客专家的立场表达。 - 长剧开始设置情节 - 音乐,游戏、沉浸式环境和虚拟现实都有回滚功能。 * 未来很多事都将被记录并能反复流览,如监控摄影,每个人的过去都是可以查阅的。 * 重混的法律问题 - 比特的特点类似观点而非不动产,个人创作无法用财产观念排他性占有,农耕时代的准则已不适用。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律对重混和传播构成“障碍”。特别当全球“用胜于有”大背景下。 - 解决思路:将重混视为转化,而非复制。 第九章,互动 * 虚拟现实。“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流行” - 高分辨率屏幕和动作传感器是实现虚拟现实的关键。未来电影(恐怖片色情片惊悚片)、电子游戏。 * 现场感与互动效果是虚拟现实的两大亮点。 - 1、现场感:第二代VR依靠“光场”投射技术。投入眼睛并与现实世界重叠。“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可模拟办公室,会议,培训等等。 - 2、互动:突出现场感“存在感”同时,还要有互动效果。游戏《第二人生》3d版(一半人为了虚拟性爱),《我的世界》等增强互动性(更多为了社交而非游戏)。 * 头戴式虚拟现实设备增加眼动追踪设备,形成可感受的现实感。用以网页关注度和区域价值分析,包括汽车仪表板上。功能 - 1,侦测人脸(相机,身份识别,情绪判断,以控制所看页面是否需要注解或者快进) - 2,设备配置更多探测人的感官反应的功能,如视觉,听觉,触觉,甚至人的情绪和全身状态。——形成整个身体和所有感官都在与机器交流。类似电影场景,以后的交互将手势语言、语音。 * 未来所有的设备都要互动,对新生代来说更是如此。如nest家庭感应器,可穿戴设备,智能衣服。 - 外部:可穿戴设备:帮助人感知周围信息,同时是进入云的端口。 - 植入身体——芯片 - 脑机界面技术BMIs * 未来技术方向 - 1、对已有事物增加传感器和感官功能:视、听、gps、温感、分子检测(嗅觉,含氧量,癌症检测)。达到双向技术提升。 - 2、互动区域更为亲密 - 3、最大程度互动是我们进入技术本身,技术成为第二皮肤 * 无人机+虚拟现实眼罩、自由探索类电子游戏、《荒野大镖客:救赎》,模拟危险境地探险,游戏-既定游戏情节与自由互动的徽妙平衡,负责平衡和趋动的是人工智能。 * 虚拟现实被全面监控和被追踪记录。而现实世界也会随着各种传感器和交互界面被随时量化记录,使普通生活被游戏化。 * “扰乱”社会发展的技术,依次为个人电脑、移动电话、虚拟现实。 *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游戏,旅游,公司办公,会议,运动健身,甚至模拟小动物-带来的问题:如何判断对方是人?需依靠每个人独特的生物特征来判定。 第十章,追踪(见大数据一书) * 传感器和自我追踪装置:构建自我量化,用于研究健康,医疗,人类行为。了解个人生理特点。 * 以建立个人化身体医疗数据库(包括完整基因序列)为例,可获得个人情况正常值以作对标,比大人群平均值要精确。而大人群数据产生的值往往起到安慰剂效应。个人值基于历史跟踪。 * 人类的数学直觉很差,自我追踪远超数字化范畴——传感器与身体感觉产生联接——加强了人类进化形成的感官系统(基于匮乏和短缺形成的自适应系统) * 自我追踪系统能覆盖整个生活“生活流”:所有经历发生的都形成电子化生活文档(照片通信语音软件日历),按时间排列,还能混入其他的“流”。(苹果,脸书都有),包括主动记录和无意识被动记录。(人们用录音带、摄像机、随身相机记录,电脑记录所有使用情况)。对“生命记录”的完全储存,能被使用于搜索。 * 使用生活记录四条好处:一是365*7*24实时监控身体数据;二是生活社交行为的完整记录;三是个人生产的事物(脑力劳动结果)的存档,提升效率和创造力;四是提供一种组织构造解读生活的方式。帮助个人归纳分析改善行为。个人医疗记录能帮助个人提升生活品质同时帮助改善医疗手段。 * 目前的担心:一是隐私泄露问题;二是海量数据可读性。针对的方案:廉价的人工智能能对生活记录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分析找出规律。 * 所有的东西都会被增加设备追踪使用情况作为对使用行为的计费的依据。(物联网+云端)。民用被追踪的包括:汽车、高速公路,拼车软件,长途旅行,无人机,邮政信件,公用设施,民用摄像头,手机记录,商用空间,智能家居,家居监控,各种互动设备,商场会员卡,国税局,信用卡,电子钱包,人脸识别,网络活动追踪,社交媒体,搜索记录,流媒体服务,读书历史,健康追踪。 * “老大哥”的担心:目前上述数据尚末被整合,政府行动慢于技术发展且有隐私法案,企业追踪数据不受限制,成为政府代理方。但预见未来,一切将被追踪,追踪无法停止,互联网是最大的复印机也是最大的追踪器。重点不在阻止追踪而应在技术伦理和使用追踪数据的法律规范上。 * 信息大爆炸,目前仍有大量信息末被追踪,末被数字化,同时还有大量须被建立的信息的信息——元信息,是一种财富。 * 使用信息和追踪须增加透明度,互相监督,做到信息对称,防止滥用危胁公民隐私。 - 互相监督形成一种权利义务,有权获得自己的数据并尊重信息的完整和接受监督。 - 应出台让追踪者负法律责任的法规 - 保持个人化+透明度(无隐私),或者保持隐私+平均化。当技术让人选择,则选前者。人类本性:分享(虚荣)战胜了隐私。 - 保持适当的匿名(保护偶尔的告密)有利系统,当太多时则危害系统。大量的匿名则释放恶。 * 字节:吉、太、艾、泽、尧,zillion * 更高的数量级带来差别。无限多需要的技术、计算机、硬件无法想像,机会多多。重组重建重用重设重混,让比特按机器和人工智能方式而非人类理解方式编排。 * 未来是将我们追踪和创造的信息(商业教育娱乐科学社会)解绑分类放到最原始级别理解,成为机器可读信息,由人工智能接管人类。 第十一章,提问 * 维基百科,集体放大的力量超越有野心的个体,蜂巢型心智。 * 以往认为不可能的(基于以往技术结构导致人的消极行为)正在成为现实(变得积极)。那些不可能的事体现了一种更高级的新型结构,产生新的文化和技术体系。一切刚起步,人类处于形成全球组织的进程刚开始。 * 人类的负面(罪行、骗局、战争、欺诈、折磨、腐败、垃圾信息、污染、贪婪)也会去中心化,并以数据为中心。之前所有改变同样对犯罪集团有影响。 * 极大极快速的(巨型机器、星球级别)的结构性变化将超越人的理解和控制。将创造人的新特性,人性将变化。 * 人类越发想看到极端的情况,获得极致的体验。并成为常态。极端主义拓宽极限同时导致对平凡的不满。 * 知识不再确定,任何事实都有一个反事实,任何一个观点都有反观点。任何专家都有其反专家。 * 全球化时代人对事物把握反而变弱了。试图从各种碎片的并不确定的信息中拼凑获得事实。自己的想法被流动的思考方式(设想、临时想法、主观直觉)吸引,并倾向于流动的媒体。浏览网页像在做一场清醒的梦(上网无目的跟随链接,变得出神,分不清工作还是娱乐)——令人上瘾地对时间的浪费。而相反的好处是,创意就来源于此,并且一有想法就马上行动,上网寻找信息。 * 新技术对思考方式产生影响。问题将随着知识量的增长而更快增量。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提供高质量答案越来越多,并同时生成的问题也越多。答案将是廉价的而问题将越来越昂贵。好问题,背后代表的是挑战现存答案,与有无答案无关,会启发思考,创造新思维领域,重构答案,是创新的种子,不能被预测,是机器要学习的最后一样东西,代表受教育的头脑,能生成其他好问题。 第十二章,开始 * 新时代刚刚开启,把所有的事物通过网络和传感器连接起来,变成巨大的有机体。核心是人类,并且人与人的大脑也将连通。 * 心智圈,作者命名“霍洛斯”-包括所有人的集体智能、所有机器的集体行为、自然界的智能相结合形成的整体以及出现在这个整体中的任何行为。人的搜索点击都是在给霍洛斯编程。 * “相变”,旧文化力量将消失,新的将出现。未来高度的知化将使一切成为超级有机体。 * “奇点(越过边界变得不可知)”: - 硬奇点,人工智能将自我学习和自我制造并超越人类,成为人类最后的发明。 - 软奇点:人类与机器共生。
回应 2016-06-01 10:02:43 -
《必然》是美国作家凯文凯利(KK)出版于2016年的一本社科类著作,主要从科技发展的角度对未来进行预测与猜想,KK在开始创作这本书时已经60岁,而本书面世时,作者已经64岁了——昨天刚看完时我就感慨,在我的固有思维中,60岁出头似乎已经是一个年长的人了,但KK却仍然能进行这样深度地研究,对最新的科技发展如数家珍,确实啊,60多岁正是知识和经验厚积薄发,老当益壮的年岁。 本书一共分12个篇章:形成becoming,知化cognif...
2021-11-26 16:33:55 3人喜欢
《必然》是美国作家凯文凯利(KK)出版于2016年的一本社科类著作,主要从科技发展的角度对未来进行预测与猜想,KK在开始创作这本书时已经60岁,而本书面世时,作者已经64岁了——昨天刚看完时我就感慨,在我的固有思维中,60岁出头似乎已经是一个年长的人了,但KK却仍然能进行这样深度地研究,对最新的科技发展如数家珍,确实啊,60多岁正是知识和经验厚积薄发,老当益壮的年岁。
本书一共分12个篇章:形成becoming,知化cognifying,流动flowing,屏读screening,使用accessing,共享sharing,过滤filtering,重混remixing,互动interacting,追踪tracking,提问questioning,开始begining。这12个篇章,按照作者的话来说,他们“不仅仅是动词,还是一种现在分词,这些力量正是处在加速中的动作”。
在读完全书后,我理解的意思是,我们正在生活着的这个世界、正在使用的网络,正在通过一次次最普通的升级,成为一个具有很高智能程度的全球化的AI系统。每一次看似不起眼的升级,都建立在海量用户使用和上传信息、数以亿次的点击交互、不断地过滤与用户选择的基础上;现在,用户既是使用者,又是生产者,用户越来越多的是行使使用权,而放弃所有权;对于AI来说,只需要对世界上所有用户每日上传的信息进行学习,对用户的行为进行跟踪,自然可以形成最庞大驳杂丰富的数据库,在进行选择时,只需在数据库内进行分析比对,就能创造出符合规律甚至更有新意的任意产品。
在这种趋势下,人类会面临一个问题:我们希望机器来做什么?在分布式系统覆盖全球的未来,答案会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廉价,考验我们的将是我们会提出怎样的问题。
分布式系统正在发展,正在覆盖,正在将我们的生活纳入其中,今天的每一个人都站在开端。
这本书写的着实非常厉害,我看完一遍后只觉得,我要再多看两遍。信息的新鲜程度和密度都太高,以至于我理解起来很有难度。有些模模糊糊的想法一闪而过,难以抓住,难以深究。几个想法,记录如下:1.对于分布式系统和比特币的了解加深了。目前我对这两个概念的模糊理解是:比特是计算机中的一种很小的计量单位,分布式系统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建立在网络和软件上的系统。所谓去中心化就是没有一个集合的系统或者机构或者中心去指挥和监控各方的行为——每一次动作都在分布式系统中的每一个用户那里有记录,大家都有记录,自然不需要中心了,而比特币也是在这种监控之下进行交易。
2.用户不再是一个确定的产品的使用者,而是兼具使用者和生产者两个身份,譬如微博,大家使用平台进行内容输出,也在上面获取信息并进行意见表态。用户的力量不容小觑,未来任意一个平台能够发挥出用户的作用,就可能是下一个商业巨头。
3.过滤和信息茧房是一体两面,技术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带来问题的是使用他的人。系统会根据之前的行为推荐未来的信息流是必然的,作为用户,如何在舒适的同时接触到外界新鲜的信息也是自己的功课。4.顺其自然的发展,信息的廉价会是一个趋势,人为构建壁垒是难以遏制历史趋向的,在这个潮流中,把自己的内容和产品做的更加个性化、可定制才是我们打工人应该思考的。5.技术终将发展,新技术的诞生过程可能比新技术本身还要有价值:将新流程应用在老内容上,重新混合,或许就会产生爆款。人要做的不是担心新技术抢了自己饭碗,而是在有新技术出现时,帮这个技术成长,并且自己带着心得经验去做其他事——反正也阻止不了,还不如加入。6.人工智能其实不像人一样思考,更像是一种外星生物:出生时就有储存着世界上全部知识和方法的芯片,他在遇到问题时只要在脑中对知识和方法进行组合计算,得出各种成功概率,最后选择成功率最高的一种就好。所以我认为可以说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更强大的,人类作为提出问题的那个人,要知道,究竟什么才是这次的北极星指标。就像是哈利波特的有求必应屋,拉文克劳的王冠一直都放在那里,就看我们小朋友能不能发现了。
暂时就这些,这是一本值得在不同阶段多次去看的书,推荐!
回应 2021-11-26 16:33:55
-
cavalier (讀古人書,友天下士)
预测未来是困难的 第一章,形成(生态系统的持续更新) * 持续更新将慢慢形成重大创新,拒绝小升级到时候将造成创伤。 * 进托邦?乌托邦只导致极权 * 你永远是菜鸟 * 网络成为电一样的基础设施,成为场景 * 今天之于30年以后,是处女地 第二章,知化 * 人工智能将基于网络形成,连接70亿人大脑,网络,传感器,设备,历史数据 * 自我改进,机器自我学习 * ibm的人工智能沃森诊断机器人 * 人工智能应用:自动相机,化学分析,语言...2016-06-01 10:02:43 11人喜欢
预测未来是困难的 第一章,形成(生态系统的持续更新) * 持续更新将慢慢形成重大创新,拒绝小升级到时候将造成创伤。 * 进托邦?乌托邦只导致极权 * 你永远是菜鸟 * 网络成为电一样的基础设施,成为场景 * 今天之于30年以后,是处女地 第二章,知化 * 人工智能将基于网络形成,连接70亿人大脑,网络,传感器,设备,历史数据 * 自我改进,机器自我学习 * ibm的人工智能沃森诊断机器人 * 人工智能应用:自动相机,化学分析,语言学习,法律学习,投资,音乐,洗衣,营销,房产,护理,公共场合管理,设计,伦理,玩具,体育。谷歌用搜索改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 * 三大突破开启人工智能 - 廉价的并行计算(GPU运行神经网络变成云计算常规技术) - 大数据(学习的材料) - 更好的算法(深度学习算法) * 云,价值随规模递增。 * 人机合作(半人马)参与国际象棋比赛 * 人工智慧(意识+智能) * 心智分类学,心智矩阵(人类心智,机器心智,其他心智) * 人类的身份危机,重新定义人性。 * 机器取代清洁工,司机、白领,咨询师,医生,程序员,等等。 * 巴克斯特机器人,能感知周围环境,力反馈感知,动作学习。 * 机器人将比上一次工业革命更彻底颠覆制造业。未来的成本主要是物流成本,因此通过就近制造解决问题。 * 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工作分四类: - 1、人类能做而机器能做得更好, - 2、人类做不了而机器人能做(至少人类能知道该做什么) - 3、机器能做那些人类不知道该干什么的工作(基于新技术新流程的工作),目前无法想像 - 4、人类与机器人共生 * 人与机器的分工将是模糊的, 第三章,流动 * 互联网是最大的复印机,信息的流动 * 物流,uber汽车,不间断的更新都是流动的一部分 * 计算时代三阶段: - 1,新媒介模仿所取代的媒介(如模拟办公室比喻),类似计算机取代工业时代。批处理模式 - 2,引入网络组织,页面和流览器。日清日结模式。 - 3,流(信息流,视频流)。实时模式,速度为王。按需即时购买。 * 万物流动,即在云端。流,标签,云端。 * 被复制品最先改变的行业,是音乐。 * 复制品是一种有超导性的流体。复制导向免费,使得无法复制的东西反而变得昂贵。如信任 * 免费时代八种能收费的(稀缺)东西——原生性: - 及时性(如首映,测试版,首发版等) - 个性化 - 可靠性 - 获取权(委托云端照料数字仓库) - 实体化(纸质书,现场演出演讲) - 可赞助(粉丝与创作者建立联系,前提:1、付费方式简单,2、金额合理,3,支付后能有收益,4、能让人感到能让创作者获益) - 可寻性(在海量中能被寻到,排行榜,朋友推荐,指南,读者评论,推荐引擎),为寻找付费 * 重要的不是流媒体的数量而是流动得多顺畅(链接,标签,列表,评论,注释) * 数字化具超导属性,使音乐,文字作品,视频,社交都变成流媒体 * 艺术民主化,人人变成创作者:排版,制图,拍照,摄影,录像。 * 书籍,印在纸上后: 书页,版本,介质,完成度一成不变。电子书(包括扫描古籍)的版本介质甚至内容都会变成个性化和不断改进。 * 流动四阶段 - 1,固定、罕见(中心化) - 2,免费、无所不在(山寨) - 3,流动、分享(碎片化,要素重新组合,延伸应用) - 4,开放、变化 - 再对1进行数字化,成为“正确的持续流动” * 减物质化,去中心化 第四章,屏读 * 从言语沟通变成固化文字,形成专家文化,人类变成书籍之民(对社会法律,教育影响深刻) * 从书籍之民变成屏幕之民,非逻辑性,无权威性,碎片化,快速变化,行为受算法影响。【阅读写作的泛化(博客,微博,脸书,推特等),深度阅读变得稀缺】。 * 视觉化的屏幕成为主流,将改变书籍、图书馆、电影、学习、教育。 * 书籍能让人沉静其中的文字空间,改变脑回路,形成深度阅读。而屏读不同,更为碎片化,稀释注意力 * 电子书的形式,使书不再是制品而是一种流程(思考、写作、研究、编辑、改变、分享、社交、知化、组合、营销、随时间更新),连接了读者与作者的关系。其实,这才是书的本质:被人批注、标注、标记、收藏、总结、参考、链接、分享、传播,交流)。 * 阅读变得社交化,智能化,每本书都会与其他书超连接成网络化的世界。成为万能图书馆。已经超越作为纸质化的书能有的功能。全世界的图书馆都可以数字化,建立超链接,形成“元书籍”,录下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的书本文章论述歌曲图像电影视频网页。并用屏读方式阅读。【整体大于个体总和,这就解释了书读第一本时很慢而且知识吸收非常有限,此后读得越多越快知识量积累的越多】 * 链接与标签tag,词语,使所有的点形成智能自网络。独立的事实价值微乎其微。所有优秀、美丽、真实的事物都是互偶部分和相关实体组成的生态系统。 * 书被数字化后,一方面可以自组织网络化,另一方面被拆分重排,变成个性化书架(播放列表)。 * 当所有书籍变成流动织网后: - 1,边缘作品将找到受众(长尾之外) - 2,增进对历史的理解 - 3,培育新权威,对人类文明形成更宏大的认识,现在的文化权威将变得普通。 - 4,文化生活的平台 * 网络化的书籍,不会写完,将是文字的信息流。去中心化,到处是边缘。但书籍更高层组织方式,将专注于注意力。每本书都是注意力单位。 * 屏读成为生活方式。屏幕将不仅读取目光,还将读肢体动作,情绪等等。引导更深层文化参与。 * 书籍培养人深思头脑,增强分析能力和专注;屏幕鼓励功利思考,快速建立模式整合信息,培养实时思想。屏幕用激发取代劝阻。任何人事物都依赖链接“存在”。 * 屏读,无处不在,成为与任何事物知化互动工具。【单体书中的可能错误将在被接入网络后得以纠正:大数据的作用,相关性分析和验证】并以此了解自己,记录自己。 * 屏幕成为链接网络世界的入口。 第五章,使用 * 使用比占有重要,使用权大于所有权。以下五个深层科技发展趋势 * 一、减物质化 - 更轻更薄功能更强大,更好的设计,材料创新,网络连接——软件吃掉一切东西。 - 硬件生产本身成为服务的一部分。产品鼓励所有权而服务不主张,因为服务不存在伴随所有权的排他性,控制性和责任类特权。 - 【粉丝经济】通过服务化,消费者参与生产,共同进步,如软件,电视,手机,旅店airbnb,会员制工具店,衣服,玩具,家具,健康,收容,度假,学校。【去中介,通过网络直接连接双方】 * 二、即时性。 - 服务的及时性,以优步uber为例,延展到其他服务业如送花,洗衣,技术支持,医生出诊,合法大麻快递,家政。业务流程外部化+基于平台的服务供需要素自由匹配和自组织=提高整体市场效率并积累数据。继续延伸:快递,设计,房地产租赁。 - 大多数公司无法成功,因为模式易被大公司复制。 - 共享,租赁业的兴起。因为更新太快,短期化使用成为常态,租赁共享成为风口。 - 传统实体租赁业靠规模效应,数字化产品行业如电影无此限制,租赁胜过拥有。 * 三、去中心化 - 信息因层级和传播手段的变化(电缆)而使原有的不对称被打破之后,去中心化和扁平化变得理所当然。原有业务须使用适合的应对方式。即以业务单位拉动资源。 - 货币去中心化。比特币,去中心化、分步式货币,最重要的创新是“区块链”-借用点对点系统建立货币信任,对政府信任转为对数学的信任。【摘录】 - 点对点区块链可以应用到其他需要建立信任和核实的复杂交易领域,同时实现民众公有。用胜于有。 * 四、平台协同 - 传统:内部化~市场+企业。现在:外部化~平台+个人。 - 第一代平台:操作系统。第二代平台:itunes,基于手机应用。第三代:从双边到多边,Facebook ,围绕人的需求展开营销服务。 - 构成生态系统,共同进化,参与者不断更新并保持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平台上共享的默认设置,更少的隐私更多的剽窃。 - 对开源硬件的所有权可以有修改和控制,但会越来越少。下一代平台要解决共享物的个性化、调整能力和权力。 * 五、云端 - 云端的核心是动态分布,存储超链接数据,用于深度共享数据。云端的固有备用和分布特性使之成为是现存机器中可靠性更高的。 - 手机是云端的窗口。存在云里,可多地协同工作,从“我的”变为“我们的”。同时人工智能从云端对工作作核查。 - 云端把“我”放在上面,成为灵魂的延伸。对生活工作的全面备份。 - 目前云是商业化的。创业者可直接订阅云端架构。下一步是不同云结合成“互联云”,大云端。阻碍是数据是各云的黄金储备。 * 社会向去中心化,点对点演进。如今的大互联网公司是中心化的。如2014香港学生的点对点通讯fire chat 无人拥有的广播云端(无线网格网络)。现有法规都将面临去中心化的系统的挑战。 - 以上五点促进用胜于有。数字原住民。 第六章,共享 * 维基是指通过协作而产生的文档集合,任何人都能创建、增删、修改其中的文字内容。协作网页,知识共享。数字化“社会主义”。不同于政治上的失败的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 * 数字社会主义:共享经济,网络共产主义。所有权的消亡。《未来是湿的》:共享-合作-协作-集体主义。 - 分享-是基础 - 合作-聚合网站三重收益:用户的分类评价收藏;方便其他用户标签点赞推荐;集体行为创造整体附加值,“增益付出,超需回报”,整体优于部分之和,做到社会主义国家想通过政权做的。 - 协作-有组织协作优于临时协作,尽管没有金钱回报但获得信誉地说声望享受满足和体验。在线协作工具使成果保留在生产者手中。 - 集体主义-技术共享视为同时提升个人和群体的操作系统。第三条路,【去中心化与共享结合】,市场与非市场混合。开源项目,参与者之众且免费不是企业能承受得了的。自组织+共享机制。参与者的动机是“学习新技能”而非政治改革者。物联网是由分配意愿趋动的作品。未来管理模式将是维基百科+瑞典民主社会主义。未来将共享一切。免费广告共享颠覆现有广告业,病历共享,阅读、思考、财务、等等。 * 社会化协作技术,推广应用领域,包括自由市场无法解决的领域,效果令人惊奇。教育,药品。谷歌脸书推特都基于此。 * 等级架构变为网络化,中心化领导变为去中心化网络机制。方式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大众参与和精英机制(或专业用户被授权管理)的结合】。单方面都做不到。“每个成功的无政府体系中总会存在一个长老会组织”,大的互联网公司必须更像政府而非公司。 * 蜂巢思维寓智于愚。以往技术用于自上而下的控制,现在可以兼容混乱与控制。蜂巢思维既愚笨又聪明: - 1,自下而上的蜂巢思维,群体想象远比个体预想更聪明【数据量越大越智能】 - 2,是解决问题最佳开始方式,快速廉价且不为人控制,低成本的规模化。市场是由成千上万个小众市场构成。 * 另一种共享技术:众筹:观众为王,创作者通过众筹获益(粉丝经济),粉丝成为买者、营销主力。【众筹见另一本书】股权众筹是共享经济的金矿。 * 众包:产品创意评选,商业方案竞选。 * 共享将覆盖到:思想,情绪,金钱,健康,时间。共享新事物,共享新方式,包括对失败的共享。 * 众包:平台+自组织个人。 第七章,过滤 * 空前海量信息,多到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而必须依靠某种方式选择:守门人(权威、父母、专家);媒体;管理者(商店、博物馆等机构);品牌;政府;文化环境(社会道德规则约束);朋友;自身(喜好与判断)【分得不好】 * 作者的理想的过滤器: - 1,个人喜好:网站根据以往流览通过算法推荐可能喜欢,优点:相关性分析,基于极细微的行为习惯可能本人还不察觉,有效。缺点:自我强化,“过适overfitting”。 - 2,朋友的喜好(而自己尚不知的),如果太相似也易过适,所以需要朋友的朋友的喜好 - 3,建议目前不喜欢但想尝试的。(类似伟大的老师会有窍门将令人讨厌的知识以不吓退人的方式传递给不情愿的学生) * 网站过滤器的算法是商业机密,除了提升幸福感,还优化(延长)上网时间。脸谱为优化时间,亚马逊为最大化销售(网页与产品信息个性化定制),谷歌的定制个性化搜索和再次搜索机率最优化(提供你认为最好的:协同过滤规则)。还有uber,airbnb, *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同样能用于教育医疗运输零售。 * 个人化身在网上,所有实体世界服务吃穿住行由人工智能和过滤器提供推荐选择,分析朋友社交信息提供互动推荐,甚至包括工作医疗等等。未来30年,所有云端会被过滤以提升个性化程度。 * 反面:审查也是过滤。后稀缺世界的诅咒——被过滤后与宏大世界的一小部份连接,修正方式是提供互补性过滤器。 * 过滤器两端:内容、人的注意力。信息丰富世界中,缺乏的是人的注意力【免费书中所述】。注意力是唯一有价值资源(廉价无法贮存),金钱跟着走。 * “商品注意力”,平均时间注意力价值很低,但互联网以规模、算法(对不同细分市场人群在特定时间与页面位置的精准广告投放,通过流览追踪判断需求)创造新价值。 * 谷歌,满足广告商、网页发布者、读者利益同时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不同时段不同位置卖给价值高者)。通过追踪、分类、知化、过滤的注意力管理系统,将面临爆发期。例如专门的广告平台,点对点去中心化的广告,新型广告体制(根据收看量付费),把征集广告提案作为广告活动,众筹广告网络(广告的制作发布都不再由专业人士实施,粉丝经济) * 注意力未曾开发的组织形式:比如根据付费排名决定收看优先序列,厂商预测消费者消费总寿命期开销给不同力度折扣(或者消费大礼包,营销功能),由小众影响者构成的网络(找网红代言) * 交换、管理注意力和影响力的方式,对有影响力的数据流的编排(追踪过滤共享混合)使信息处理规模达到更高复杂性。 * 技术进步促使大量过剩,向免费方向发展。(《免费》)真正有价值的是注意力和随之的消费体验:行为与过程,既是要花钱的地,也是能挣钱的地方。人们将利用技术生产商品,并避免自己成为商品。伴生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到底要什么。 第八章,重混 - 所有新技术都源自现有技术的组合。 * 新媒介同理。 - 重混-同人小说,视频,gif。 - 互换性-不同形式间。 - 创作工具的简易化,大多数靠混。 - 弹幕 - 视频重混,重新配音, - 数字电影,图层,素材库的组合。 - 静态摄影领域,蜂巢思维合成无限图片素材库 - 3D模型领域,电影素材数据库,拍电影像写作一样随意创作。 * 可检索性——可视化智能:电影要像文字一样能被数字化标签和超链接,可以被引用,检索,重排,添加注脚,可视化摘要。(目前仅是做预告片或像黄片一样选出若干帧画面)目前能对照片进行简单人工智能识别,未来要延伸到视频(加入时间维度)。届时图像将获得与文字一样的流动性。 * 可回放性——像书一样可以被反复读,且有些作者会暗设线索用于再读或仔细研究时发现的,如此,形成新的艺术形成。 - 目前新闻视频被重排多用于政客专家的立场表达。 - 长剧开始设置情节 - 音乐,游戏、沉浸式环境和虚拟现实都有回滚功能。 * 未来很多事都将被记录并能反复流览,如监控摄影,每个人的过去都是可以查阅的。 * 重混的法律问题 - 比特的特点类似观点而非不动产,个人创作无法用财产观念排他性占有,农耕时代的准则已不适用。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律对重混和传播构成“障碍”。特别当全球“用胜于有”大背景下。 - 解决思路:将重混视为转化,而非复制。 第九章,互动 * 虚拟现实。“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流行” - 高分辨率屏幕和动作传感器是实现虚拟现实的关键。未来电影(恐怖片色情片惊悚片)、电子游戏。 * 现场感与互动效果是虚拟现实的两大亮点。 - 1、现场感:第二代VR依靠“光场”投射技术。投入眼睛并与现实世界重叠。“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可模拟办公室,会议,培训等等。 - 2、互动:突出现场感“存在感”同时,还要有互动效果。游戏《第二人生》3d版(一半人为了虚拟性爱),《我的世界》等增强互动性(更多为了社交而非游戏)。 * 头戴式虚拟现实设备增加眼动追踪设备,形成可感受的现实感。用以网页关注度和区域价值分析,包括汽车仪表板上。功能 - 1,侦测人脸(相机,身份识别,情绪判断,以控制所看页面是否需要注解或者快进) - 2,设备配置更多探测人的感官反应的功能,如视觉,听觉,触觉,甚至人的情绪和全身状态。——形成整个身体和所有感官都在与机器交流。类似电影场景,以后的交互将手势语言、语音。 * 未来所有的设备都要互动,对新生代来说更是如此。如nest家庭感应器,可穿戴设备,智能衣服。 - 外部:可穿戴设备:帮助人感知周围信息,同时是进入云的端口。 - 植入身体——芯片 - 脑机界面技术BMIs * 未来技术方向 - 1、对已有事物增加传感器和感官功能:视、听、gps、温感、分子检测(嗅觉,含氧量,癌症检测)。达到双向技术提升。 - 2、互动区域更为亲密 - 3、最大程度互动是我们进入技术本身,技术成为第二皮肤 * 无人机+虚拟现实眼罩、自由探索类电子游戏、《荒野大镖客:救赎》,模拟危险境地探险,游戏-既定游戏情节与自由互动的徽妙平衡,负责平衡和趋动的是人工智能。 * 虚拟现实被全面监控和被追踪记录。而现实世界也会随着各种传感器和交互界面被随时量化记录,使普通生活被游戏化。 * “扰乱”社会发展的技术,依次为个人电脑、移动电话、虚拟现实。 *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游戏,旅游,公司办公,会议,运动健身,甚至模拟小动物-带来的问题:如何判断对方是人?需依靠每个人独特的生物特征来判定。 第十章,追踪(见大数据一书) * 传感器和自我追踪装置:构建自我量化,用于研究健康,医疗,人类行为。了解个人生理特点。 * 以建立个人化身体医疗数据库(包括完整基因序列)为例,可获得个人情况正常值以作对标,比大人群平均值要精确。而大人群数据产生的值往往起到安慰剂效应。个人值基于历史跟踪。 * 人类的数学直觉很差,自我追踪远超数字化范畴——传感器与身体感觉产生联接——加强了人类进化形成的感官系统(基于匮乏和短缺形成的自适应系统) * 自我追踪系统能覆盖整个生活“生活流”:所有经历发生的都形成电子化生活文档(照片通信语音软件日历),按时间排列,还能混入其他的“流”。(苹果,脸书都有),包括主动记录和无意识被动记录。(人们用录音带、摄像机、随身相机记录,电脑记录所有使用情况)。对“生命记录”的完全储存,能被使用于搜索。 * 使用生活记录四条好处:一是365*7*24实时监控身体数据;二是生活社交行为的完整记录;三是个人生产的事物(脑力劳动结果)的存档,提升效率和创造力;四是提供一种组织构造解读生活的方式。帮助个人归纳分析改善行为。个人医疗记录能帮助个人提升生活品质同时帮助改善医疗手段。 * 目前的担心:一是隐私泄露问题;二是海量数据可读性。针对的方案:廉价的人工智能能对生活记录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分析找出规律。 * 所有的东西都会被增加设备追踪使用情况作为对使用行为的计费的依据。(物联网+云端)。民用被追踪的包括:汽车、高速公路,拼车软件,长途旅行,无人机,邮政信件,公用设施,民用摄像头,手机记录,商用空间,智能家居,家居监控,各种互动设备,商场会员卡,国税局,信用卡,电子钱包,人脸识别,网络活动追踪,社交媒体,搜索记录,流媒体服务,读书历史,健康追踪。 * “老大哥”的担心:目前上述数据尚末被整合,政府行动慢于技术发展且有隐私法案,企业追踪数据不受限制,成为政府代理方。但预见未来,一切将被追踪,追踪无法停止,互联网是最大的复印机也是最大的追踪器。重点不在阻止追踪而应在技术伦理和使用追踪数据的法律规范上。 * 信息大爆炸,目前仍有大量信息末被追踪,末被数字化,同时还有大量须被建立的信息的信息——元信息,是一种财富。 * 使用信息和追踪须增加透明度,互相监督,做到信息对称,防止滥用危胁公民隐私。 - 互相监督形成一种权利义务,有权获得自己的数据并尊重信息的完整和接受监督。 - 应出台让追踪者负法律责任的法规 - 保持个人化+透明度(无隐私),或者保持隐私+平均化。当技术让人选择,则选前者。人类本性:分享(虚荣)战胜了隐私。 - 保持适当的匿名(保护偶尔的告密)有利系统,当太多时则危害系统。大量的匿名则释放恶。 * 字节:吉、太、艾、泽、尧,zillion * 更高的数量级带来差别。无限多需要的技术、计算机、硬件无法想像,机会多多。重组重建重用重设重混,让比特按机器和人工智能方式而非人类理解方式编排。 * 未来是将我们追踪和创造的信息(商业教育娱乐科学社会)解绑分类放到最原始级别理解,成为机器可读信息,由人工智能接管人类。 第十一章,提问 * 维基百科,集体放大的力量超越有野心的个体,蜂巢型心智。 * 以往认为不可能的(基于以往技术结构导致人的消极行为)正在成为现实(变得积极)。那些不可能的事体现了一种更高级的新型结构,产生新的文化和技术体系。一切刚起步,人类处于形成全球组织的进程刚开始。 * 人类的负面(罪行、骗局、战争、欺诈、折磨、腐败、垃圾信息、污染、贪婪)也会去中心化,并以数据为中心。之前所有改变同样对犯罪集团有影响。 * 极大极快速的(巨型机器、星球级别)的结构性变化将超越人的理解和控制。将创造人的新特性,人性将变化。 * 人类越发想看到极端的情况,获得极致的体验。并成为常态。极端主义拓宽极限同时导致对平凡的不满。 * 知识不再确定,任何事实都有一个反事实,任何一个观点都有反观点。任何专家都有其反专家。 * 全球化时代人对事物把握反而变弱了。试图从各种碎片的并不确定的信息中拼凑获得事实。自己的想法被流动的思考方式(设想、临时想法、主观直觉)吸引,并倾向于流动的媒体。浏览网页像在做一场清醒的梦(上网无目的跟随链接,变得出神,分不清工作还是娱乐)——令人上瘾地对时间的浪费。而相反的好处是,创意就来源于此,并且一有想法就马上行动,上网寻找信息。 * 新技术对思考方式产生影响。问题将随着知识量的增长而更快增量。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提供高质量答案越来越多,并同时生成的问题也越多。答案将是廉价的而问题将越来越昂贵。好问题,背后代表的是挑战现存答案,与有无答案无关,会启发思考,创造新思维领域,重构答案,是创新的种子,不能被预测,是机器要学习的最后一样东西,代表受教育的头脑,能生成其他好问题。 第十二章,开始 * 新时代刚刚开启,把所有的事物通过网络和传感器连接起来,变成巨大的有机体。核心是人类,并且人与人的大脑也将连通。 * 心智圈,作者命名“霍洛斯”-包括所有人的集体智能、所有机器的集体行为、自然界的智能相结合形成的整体以及出现在这个整体中的任何行为。人的搜索点击都是在给霍洛斯编程。 * “相变”,旧文化力量将消失,新的将出现。未来高度的知化将使一切成为超级有机体。 * “奇点(越过边界变得不可知)”: - 硬奇点,人工智能将自我学习和自我制造并超越人类,成为人类最后的发明。 - 软奇点:人类与机器共生。
回应 2016-06-01 10:02:43 -
@cyber (时间)
kk.org 简单清爽的个人网站,赞!访问速度也很快! 问题是我有点没搞明白,中文版2016年1月就有了,为啥英文版6月才出。。。 在看KK的网站。。。对亚洲好好奇的宝宝。。。专门搞了个ASIA GRACE照片集。。。 嗯,我要吃饭去了。永保好奇的永远年轻的方式。2016-09-02 12:34:56
-
一、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有事物都在缓慢地分崩离析。 二、永远的菜鸟 无尽的升级都会把你变成一个菜鸟,在这个“形成“的时代里,每一个人都会成为菜鸟,并永远保持虚心。 三、科技元素带来永无止境的不愉快,我们不仅满足于生存,还要疯狂着去创造前所未有的新欲望。正是这种不满足触发我们创造,推动我们成长。 四、我们对当下未来的展望,实际会曲解新的事物,好让它适应我们已知的事物。 就是为什么最早拍摄出来的电影,都像...
2017-10-15 14:43:00 1人喜欢
-
冷物质 (生命就像是一场乌托邦的盛宴)
《必然》 1 高晓松 -美国教授-信息权威被打散 2 纸质书-电子书 mp3-磁带-演唱会 稀缺的、实物、复杂的是有价值的 3 逻辑思维-知识付费-深度思考丧失 4 低欲望社会-日本的现在是中国的未来 5 大数据的欺骗 -微数据的现实 6 论文的数据理解采样 著作 知识点 7 大众点评-豆瓣书评 8 无法回避的快速变化的世界 9 不能闭门造车 向学生学习 拥抱未来 10 定位 如何定位自己 学生 学校 番外 阶层固化 - 知识应用-实践演化-阅...2019-01-12 19:33:54
-
Олег (功我罪我,其唯春秋)
根据我所能找到的最新记录,这个星球上记录在各个地方的歌曲总数量是1。8亿首。使用标准的MP3压缩比率,人类所有现存的音乐可以收纳到一个20TB大小的硬盘里。而今天一个20TB的硬盘售价为2000美元。5年之后,这种容量的硬盘售价将为60美元,并且其体积小到可以装进你的口袋里。用不了多久,你就可以将人类的所有音乐装到你的裤兜里随身携带。但另一方面,既然这个音乐图书馆如此之小巧,你又何必费事地将其带在身上呢?因为那时...2022-03-26 11:42:26
根据我所能找到的最新记录,这个星球上记录在各个地方的歌曲总数量是1。8亿首。使用标准的MP3压缩比率,人类所有现存的音乐可以收纳到一个20TB大小的硬盘里。而今天一个20TB的硬盘售价为2000美元。5年之后,这种容量的硬盘售价将为60美元,并且其体积小到可以装进你的口袋里。用不了多久,你就可以将人类的所有音乐装到你的裤兜里随身携带。但另一方面,既然这个音乐图书馆如此之小巧,你又何必费事地将其带在身上呢?因为那时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直接从云端访问世界上所有的歌曲。 引自 第7章过滤 2016年出版至今也过了6年,哪有这么便宜小巧的硬盘?再者随便听歌,你得买多少个会员?
回应 2022-03-26 11:42:26 -
《必然》是美国作家凯文凯利(KK)出版于2016年的一本社科类著作,主要从科技发展的角度对未来进行预测与猜想,KK在开始创作这本书时已经60岁,而本书面世时,作者已经64岁了——昨天刚看完时我就感慨,在我的固有思维中,60岁出头似乎已经是一个年长的人了,但KK却仍然能进行这样深度地研究,对最新的科技发展如数家珍,确实啊,60多岁正是知识和经验厚积薄发,老当益壮的年岁。 本书一共分12个篇章:形成becoming,知化cognif...
2021-11-26 16:33:55 3人喜欢
《必然》是美国作家凯文凯利(KK)出版于2016年的一本社科类著作,主要从科技发展的角度对未来进行预测与猜想,KK在开始创作这本书时已经60岁,而本书面世时,作者已经64岁了——昨天刚看完时我就感慨,在我的固有思维中,60岁出头似乎已经是一个年长的人了,但KK却仍然能进行这样深度地研究,对最新的科技发展如数家珍,确实啊,60多岁正是知识和经验厚积薄发,老当益壮的年岁。
本书一共分12个篇章:形成becoming,知化cognifying,流动flowing,屏读screening,使用accessing,共享sharing,过滤filtering,重混remixing,互动interacting,追踪tracking,提问questioning,开始begining。这12个篇章,按照作者的话来说,他们“不仅仅是动词,还是一种现在分词,这些力量正是处在加速中的动作”。
在读完全书后,我理解的意思是,我们正在生活着的这个世界、正在使用的网络,正在通过一次次最普通的升级,成为一个具有很高智能程度的全球化的AI系统。每一次看似不起眼的升级,都建立在海量用户使用和上传信息、数以亿次的点击交互、不断地过滤与用户选择的基础上;现在,用户既是使用者,又是生产者,用户越来越多的是行使使用权,而放弃所有权;对于AI来说,只需要对世界上所有用户每日上传的信息进行学习,对用户的行为进行跟踪,自然可以形成最庞大驳杂丰富的数据库,在进行选择时,只需在数据库内进行分析比对,就能创造出符合规律甚至更有新意的任意产品。
在这种趋势下,人类会面临一个问题:我们希望机器来做什么?在分布式系统覆盖全球的未来,答案会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廉价,考验我们的将是我们会提出怎样的问题。
分布式系统正在发展,正在覆盖,正在将我们的生活纳入其中,今天的每一个人都站在开端。
这本书写的着实非常厉害,我看完一遍后只觉得,我要再多看两遍。信息的新鲜程度和密度都太高,以至于我理解起来很有难度。有些模模糊糊的想法一闪而过,难以抓住,难以深究。几个想法,记录如下:1.对于分布式系统和比特币的了解加深了。目前我对这两个概念的模糊理解是:比特是计算机中的一种很小的计量单位,分布式系统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建立在网络和软件上的系统。所谓去中心化就是没有一个集合的系统或者机构或者中心去指挥和监控各方的行为——每一次动作都在分布式系统中的每一个用户那里有记录,大家都有记录,自然不需要中心了,而比特币也是在这种监控之下进行交易。
2.用户不再是一个确定的产品的使用者,而是兼具使用者和生产者两个身份,譬如微博,大家使用平台进行内容输出,也在上面获取信息并进行意见表态。用户的力量不容小觑,未来任意一个平台能够发挥出用户的作用,就可能是下一个商业巨头。
3.过滤和信息茧房是一体两面,技术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带来问题的是使用他的人。系统会根据之前的行为推荐未来的信息流是必然的,作为用户,如何在舒适的同时接触到外界新鲜的信息也是自己的功课。4.顺其自然的发展,信息的廉价会是一个趋势,人为构建壁垒是难以遏制历史趋向的,在这个潮流中,把自己的内容和产品做的更加个性化、可定制才是我们打工人应该思考的。5.技术终将发展,新技术的诞生过程可能比新技术本身还要有价值:将新流程应用在老内容上,重新混合,或许就会产生爆款。人要做的不是担心新技术抢了自己饭碗,而是在有新技术出现时,帮这个技术成长,并且自己带着心得经验去做其他事——反正也阻止不了,还不如加入。6.人工智能其实不像人一样思考,更像是一种外星生物:出生时就有储存着世界上全部知识和方法的芯片,他在遇到问题时只要在脑中对知识和方法进行组合计算,得出各种成功概率,最后选择成功率最高的一种就好。所以我认为可以说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更强大的,人类作为提出问题的那个人,要知道,究竟什么才是这次的北极星指标。就像是哈利波特的有求必应屋,拉文克劳的王冠一直都放在那里,就看我们小朋友能不能发现了。
暂时就这些,这是一本值得在不同阶段多次去看的书,推荐!
回应 2021-11-26 16:33:55 -
极具智慧的记录手段会加快我们了解事情的速度并改变我们“了解”的方式。科学方法是一种认识的手段,但它向来都是从人类的视角出发的。当我们把一种新的智能加入科学方法,科学一定会以不同的方式去认识和发展。到那时一切都将改变。 如此一来,人工智能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起初所说的智能的含义。过去,我们或许会说,只有那种具有超级智能的人工智能才能驾驶汽车,或是在《危险边缘》以及国际象棋中战胜人类。但是当人工智能...
2021-08-09 13:42:48
-
过去30年已经开创出了不可思议的起跑线——可以建造真正伟大事物的坚固平台。但即将到来的将会不同,将会超越现在,将会成为他物。而最酷的东西尚未发明出来。 今天确实是一片广袤的处女地。我们都正在“形成”。这在人类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最佳开始时机。 你没迟到。
2021-08-09 13:40:08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限时抢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6)8.3分 5871人读过
-
Viking (2016)7.6分 103人读过
-
貓頭鷹 (2017)8.5分 36人读过
-
Penguin Books (2017)暂无评分 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所谓知识的另一种 (自娱者小五)
- 欣频老师创意书单 (蓝蓝的紫)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书】这天下 (自娱者小五)
- 2018年购书目录 (思郁)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必然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自娱者小五 2017-07-08 20:28:34
佩服作者看待未来的高度,KK以十几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人工智能应许我们的未来,除了屏读觉得地位略低,其他词尤其是使用,重混和追踪,完全同意。未来站在巅峰之人必是与人工智能最大程度合作之人,让该来的来,做该做的事。
2 有用 书茗 2017-04-12 23:36:34
2017.4 为什么觉得很啰嗦呢?凯大叔难道也无法跟上科技的飞速发展吗?“失控”的辉煌很难重现了!
0 有用 用心棒 2017-09-16 16:40:56
还是基于蜂巢理论,前面大部分都相当于对现实的描述,后面几章就科幻了,很有启发性
0 有用 高大玉 2017-07-04 14:27:03
看完这本书觉得,只要语料库足够丰富,同传被人工智能取代也是必然。那就不如到时好好翘着二郎腿享受生活了
1 有用 silence。 2020-09-01 14:21:43
KK眼中的“必然“是一种趋势:更多的流动、共享、追踪、使用、互动、屏读、重混、过滤、知化、提问以及形成。我们的生活不再是固定的某种稳定呈现,而是在信息流裹挟下的不断涌现。当底层技术和数据积累到足够庞大的级别,我们将趋向于去物质化的世界。在那里,真正有价值的将是稀缺的注意力,独一无二的个体生物数据和能够不断提出新问题的心智。
0 有用 杨 2022-07-03 16:05:07
解释了一下现在科技已经在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展望了未来能如何继续影响。
0 有用 moumo 2022-04-25 21:36:47
第一部《失控》是最惊艳的,我觉得第二部《科技想要什么》有些没读懂的地方,从进化的角度看技术发展是很棒的体验!看完第三部《必然》科技平民觉得面对现实生活也少了一些焦虑,接受必然发生的事,接受必然发生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出现,也接受现在看起来必然不可能发生的事出现。对于未来的乐观我还是蛮认同的!
0 有用 uniqFish 2022-04-22 09:10:54
没有看《失控》时候那么震撼,在2016年(可能写作于14年?)移动互联网、比特币已经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在这个环境下对一些趋势的预测就没有90年代通过动物组织的观察得出的预测让人惊讶了,那时是佛家般若级别的输出。不过,把名词“xx产品”转变为动词“以xx产品提供服务”是转变为2C思维的路径;使用替代拥有;去中心化和个性化等作为必然趋势的预测,还是比较好的思维学习和深度思考入口,推荐细读。
0 有用 erud 2022-02-14 16:57:46
“比特世界”遵循和“原子世界”不同的规律,在比特世界的发展中,不能用“原子世界”形成的观念和经验来寻找发展方向,这就是典型的缘木求鱼了,那么按照比特世界物理规律,他的发展趋势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凯文·凯利基于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推理提供了他的思考,时间会给我们带来答案。
0 有用 塞西蒙得 2022-02-13 20:55:41
预言书,一切正在发生,最大的变量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