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 约翰·马尔科夫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译者: 郭雪
出版年: 2015-11-16
页数: 350
定价: 79.9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书系
ISBN: 9787213068515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译者: 郭雪
出版年: 2015-11-16
页数: 350
定价: 79.9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书系
ISBN: 9787213068515
内容简介 · · · · · ·
约翰·马尔科夫在他的重磅新作《与机器人共舞》一书里,从多个维度描绘了人工智能从爆发到遭遇寒冬再到野蛮生长的发展历程,直击了工业机器人、救援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语音助手Siri等前沿领域,进而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AI)与智能增强(IA)的终极关系,而马尔科夫也会剖析“人与机器谁将拥有未来”这一机器时代的核心伦理问题。《与机器人共舞》是国内首套最权威、最重磅、最系统、最实用的“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书系之一!是迄今为止最完整、最具可读性的人工智能史著作。约翰·马尔科夫重新定位了人与机器的关系,是目前关于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内极具力度的深思之作。
作者简介 · · · · · ·
约翰·马尔科夫,《纽约时报》高级科技记者,普利策奖得主,被誉为“硅谷独家大王”。他对互联网发展有着惊人的洞察力与敏锐度,他是最早对互联网进行报道的记者,将互联网誉为“信息时代的藏宝图”;并最早对首个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蠕虫病毒进行了报道。有40多年的媒体从业经历, 专注于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报道。他是报道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第一人,更是乔布斯等业界大咖极为信赖的记者。
目录 · · · · · ·
中文版序 智能机器时代的抉择
前言 是谦逊地生存,还是傲慢地死去
01 人与机器,谁将称王
无论机器人是否在现实世界帮助了我们,人工智能已经不可辩驳地日益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今时今日,麦卡锡和恩格尔巴特最为核心的冲突仍然悬而未决—— 一种方法要用日益强大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组合取代人类;另一种方法则要使用相同的工具,在脑力、经济、社会等方面拓展人类的能力。需要再次注意的是,若软件和硬件机器人都足够灵活,它们最终都会变成我们在程序中为它们设计的模样。
◇ 比尔• 杜瓦尔,在AI 和IA 中游走的第一人
◇ 两大阵营的奇点之争:主人、奴隶还是伙伴
· · · · · · (更多)
前言 是谦逊地生存,还是傲慢地死去
01 人与机器,谁将称王
无论机器人是否在现实世界帮助了我们,人工智能已经不可辩驳地日益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今时今日,麦卡锡和恩格尔巴特最为核心的冲突仍然悬而未决—— 一种方法要用日益强大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组合取代人类;另一种方法则要使用相同的工具,在脑力、经济、社会等方面拓展人类的能力。需要再次注意的是,若软件和硬件机器人都足够灵活,它们最终都会变成我们在程序中为它们设计的模样。
◇ 比尔• 杜瓦尔,在AI 和IA 中游走的第一人
◇ 两大阵营的奇点之争:主人、奴隶还是伙伴
· · · · · · (更多)
中文版序 智能机器时代的抉择
前言 是谦逊地生存,还是傲慢地死去
01 人与机器,谁将称王
无论机器人是否在现实世界帮助了我们,人工智能已经不可辩驳地日益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今时今日,麦卡锡和恩格尔巴特最为核心的冲突仍然悬而未决—— 一种方法要用日益强大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组合取代人类;另一种方法则要使用相同的工具,在脑力、经济、社会等方面拓展人类的能力。需要再次注意的是,若软件和硬件机器人都足够灵活,它们最终都会变成我们在程序中为它们设计的模样。
◇ 比尔• 杜瓦尔,在AI 和IA 中游走的第一人
◇ 两大阵营的奇点之争:主人、奴隶还是伙伴
◇ 人机交互,机器的终极智慧
◇ 悬而未决的伦理困境
02 无人驾驶汽车,将人类排除在外
DARPA 大赛是两个世界的分界线——在一个世界中,机器人被视作玩具或研究人员的玩物;而在另一个世界中,人们开始接受机器人能够在世界上自由移动的事实。如今,“半自动”汽车已经在市场上出现,它们给交通的未来开启了两条路—— 一条路配有更智慧、更安全的人类司机;而在另一条路上,人类将成为乘客。机器智能时代的到来
◇ 特瑟的自动驾驶汽车挑战赛
◇ 问鼎冠军,威廉•惠特克的复仇
◇ 塞巴斯蒂安•特龙,用科技重塑交通系统
◇ 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的诞生
◇ 2014,无人驾驶汽车商业化元年
◇ Mobileye,无人驾驶汽车的另一种可能
◇ 应对分心,将人类完全排除在驾驶之外
◇ 手推车难题,是否选择“更小的恶魔”
03 跨越2045 年,人类将去往何处
随着机器学习能力的增强,它们日益呈现出了极强的独立性,而这一新机器时代正掀起一场十分严酷的工业革命,可以将一名工厂工人置于不被雇用的地步。奇点临近,到底谁才是人类命运的主宰者? 2045 年,对人类来说究竟将是艰难的一年,还是会掀起一场技术盛宴的一年,抑或是两种可能同时发生的一年?
◇ 诺伯特• 维纳,一位科学家的反叛
◇ 技能错配,技术性失业的元凶
◇ 奇点临近,人类会否被机器取代
◇ 生产力之争,回归还是告别
04 从寒冬到野蛮生长,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
虽然很多人相信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Shakey 预示了人工智能的未来,但其商业化进程却不甚理想。20 世纪80 年代初,人工智能公司一家接一家地走向崩溃。现如今,新一波人工智能技术预示着新“思维机器”的出现。而随着微软、谷歌等公司的加入,新一波人工智能浪潮再次被唤起。
◇ 世界首个机器人Shakey,引爆人工智能大爆炸
◇ 约翰•麦卡锡,“人工智能”概念之父
◇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语音识别技术滥觞
◇ 汉斯•莫维拉克,人工智能最坚定的信徒
◇ 人工智能商业化的冬天
◇ 像人脑一样思考,人工神经网络出现突破
◇ 机器学习重燃人工智能研究
◇ 人工智能再现巨浪
05 以人为本,重新定义“机器”智能
在交互式计算的前50 年中,计算机更多的是在增强而非取代人类,人工智能遭遇了“滑铁卢”,很多人背离过往,将自己职业生涯的剩余时间贡献给了“以人为本”的计算,也即智能增强。他们“遗弃”了人工智能圈,将注意力从建造智能机器转到了让人类变得更聪明上。
◇ 人机共生,AI 与IA 重塑的新世界
◇ AI vs. IA,数十年的科学家大战
◇ “理性主义”与“以人为本”之争
◇ 拟人化界面,来自人机交互的冲击
◇ 软件助手,数字化生存之道
06 学会协作,人类与机器共存
马文• 明斯基、杰夫• 霍金斯和雷• 库兹韦尔等多位电子工程师都宣称,实现人类级别的智能的方法是发现并整合那些人类大脑中隐藏着的认知的简单算法。这通常能制造出有用、有趣的系统。或许,与机器人交互的那种自由、放松之感,正是因为在连线的另一边并不是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人类。也许,这根本与人际关系无关,更多的在于是取得控制成为主人,或者,是成为奴隶。
◇ 让工具变成玩具
◇ 是伙伴不是敌人
◇ 虚拟机器人,更自由、更放松的人机交互
07 救援机器人,从模拟智慧到智能增强
霍姆斯泰德 - 迈阿密举行的机器人大赛让一件事情变得清晰起来,那就是,有两个不同的方向能够定义即将到来的人类与机器人的世界:一个迈向人机共生的世界,而另一个则在向着机器取代人类的方向发展。正如诺伯特• 维纳在计算机和机器人的启蒙时期所意识到的一样,其中一种未来对于人类来说可能将是凄凉黯淡的,而走出这条死路的方法是将人类放置在设计环节的中心,重新塑造个人计算,把它作为增强人类智慧的终极工具。
◇ 从机械兽到机械展馆
◇ 仿生机器人,进入极端环境作业
◇ 安迪• 鲁宾,移动机器人时代的预言家
◇ 谷歌的机器人帝国计划
◇ 巅峰之战:DARPA 机器人挑战赛
◇ 机械手,触摸的科学
◇ 加里• 布拉德斯基,将机器视觉技术融入机械手臂之中
◇ 智能增强,以人类为中心重塑计算
08 收购Siri,苹果正式踏入智能增强阵营
收购Siri是乔布斯在为苹果铺平通向未来的道路——迎接将来人机交互的另一次重要转换。在计算机世界最后的一幕,乔布斯选择落地,径直走进了智能增强阵营:让人类控制他们自己的计算系统,站在了增强和合作的阵营。
◇ 收购Siri,乔布斯的最后一件事情
◇ 汤姆•格鲁伯,从建模知识到建模策略
◇ Intraspect,流星般的人机交互系统
◇ Web2.0,群体智慧改变一切
◇ 亚当•奇耶,下一个恩格尔巴特
◇ Siri核心创始团队的建立
◇ 携手苹果,让人类与机器优雅地合作
结语 选择,一切与机器无关
致谢
译者后记
· · · · · · (收起)
前言 是谦逊地生存,还是傲慢地死去
01 人与机器,谁将称王
无论机器人是否在现实世界帮助了我们,人工智能已经不可辩驳地日益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今时今日,麦卡锡和恩格尔巴特最为核心的冲突仍然悬而未决—— 一种方法要用日益强大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组合取代人类;另一种方法则要使用相同的工具,在脑力、经济、社会等方面拓展人类的能力。需要再次注意的是,若软件和硬件机器人都足够灵活,它们最终都会变成我们在程序中为它们设计的模样。
◇ 比尔• 杜瓦尔,在AI 和IA 中游走的第一人
◇ 两大阵营的奇点之争:主人、奴隶还是伙伴
◇ 人机交互,机器的终极智慧
◇ 悬而未决的伦理困境
02 无人驾驶汽车,将人类排除在外
DARPA 大赛是两个世界的分界线——在一个世界中,机器人被视作玩具或研究人员的玩物;而在另一个世界中,人们开始接受机器人能够在世界上自由移动的事实。如今,“半自动”汽车已经在市场上出现,它们给交通的未来开启了两条路—— 一条路配有更智慧、更安全的人类司机;而在另一条路上,人类将成为乘客。机器智能时代的到来
◇ 特瑟的自动驾驶汽车挑战赛
◇ 问鼎冠军,威廉•惠特克的复仇
◇ 塞巴斯蒂安•特龙,用科技重塑交通系统
◇ 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的诞生
◇ 2014,无人驾驶汽车商业化元年
◇ Mobileye,无人驾驶汽车的另一种可能
◇ 应对分心,将人类完全排除在驾驶之外
◇ 手推车难题,是否选择“更小的恶魔”
03 跨越2045 年,人类将去往何处
随着机器学习能力的增强,它们日益呈现出了极强的独立性,而这一新机器时代正掀起一场十分严酷的工业革命,可以将一名工厂工人置于不被雇用的地步。奇点临近,到底谁才是人类命运的主宰者? 2045 年,对人类来说究竟将是艰难的一年,还是会掀起一场技术盛宴的一年,抑或是两种可能同时发生的一年?
◇ 诺伯特• 维纳,一位科学家的反叛
◇ 技能错配,技术性失业的元凶
◇ 奇点临近,人类会否被机器取代
◇ 生产力之争,回归还是告别
04 从寒冬到野蛮生长,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
虽然很多人相信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Shakey 预示了人工智能的未来,但其商业化进程却不甚理想。20 世纪80 年代初,人工智能公司一家接一家地走向崩溃。现如今,新一波人工智能技术预示着新“思维机器”的出现。而随着微软、谷歌等公司的加入,新一波人工智能浪潮再次被唤起。
◇ 世界首个机器人Shakey,引爆人工智能大爆炸
◇ 约翰•麦卡锡,“人工智能”概念之父
◇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语音识别技术滥觞
◇ 汉斯•莫维拉克,人工智能最坚定的信徒
◇ 人工智能商业化的冬天
◇ 像人脑一样思考,人工神经网络出现突破
◇ 机器学习重燃人工智能研究
◇ 人工智能再现巨浪
05 以人为本,重新定义“机器”智能
在交互式计算的前50 年中,计算机更多的是在增强而非取代人类,人工智能遭遇了“滑铁卢”,很多人背离过往,将自己职业生涯的剩余时间贡献给了“以人为本”的计算,也即智能增强。他们“遗弃”了人工智能圈,将注意力从建造智能机器转到了让人类变得更聪明上。
◇ 人机共生,AI 与IA 重塑的新世界
◇ AI vs. IA,数十年的科学家大战
◇ “理性主义”与“以人为本”之争
◇ 拟人化界面,来自人机交互的冲击
◇ 软件助手,数字化生存之道
06 学会协作,人类与机器共存
马文• 明斯基、杰夫• 霍金斯和雷• 库兹韦尔等多位电子工程师都宣称,实现人类级别的智能的方法是发现并整合那些人类大脑中隐藏着的认知的简单算法。这通常能制造出有用、有趣的系统。或许,与机器人交互的那种自由、放松之感,正是因为在连线的另一边并不是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人类。也许,这根本与人际关系无关,更多的在于是取得控制成为主人,或者,是成为奴隶。
◇ 让工具变成玩具
◇ 是伙伴不是敌人
◇ 虚拟机器人,更自由、更放松的人机交互
07 救援机器人,从模拟智慧到智能增强
霍姆斯泰德 - 迈阿密举行的机器人大赛让一件事情变得清晰起来,那就是,有两个不同的方向能够定义即将到来的人类与机器人的世界:一个迈向人机共生的世界,而另一个则在向着机器取代人类的方向发展。正如诺伯特• 维纳在计算机和机器人的启蒙时期所意识到的一样,其中一种未来对于人类来说可能将是凄凉黯淡的,而走出这条死路的方法是将人类放置在设计环节的中心,重新塑造个人计算,把它作为增强人类智慧的终极工具。
◇ 从机械兽到机械展馆
◇ 仿生机器人,进入极端环境作业
◇ 安迪• 鲁宾,移动机器人时代的预言家
◇ 谷歌的机器人帝国计划
◇ 巅峰之战:DARPA 机器人挑战赛
◇ 机械手,触摸的科学
◇ 加里• 布拉德斯基,将机器视觉技术融入机械手臂之中
◇ 智能增强,以人类为中心重塑计算
08 收购Siri,苹果正式踏入智能增强阵营
收购Siri是乔布斯在为苹果铺平通向未来的道路——迎接将来人机交互的另一次重要转换。在计算机世界最后的一幕,乔布斯选择落地,径直走进了智能增强阵营:让人类控制他们自己的计算系统,站在了增强和合作的阵营。
◇ 收购Siri,乔布斯的最后一件事情
◇ 汤姆•格鲁伯,从建模知识到建模策略
◇ Intraspect,流星般的人机交互系统
◇ Web2.0,群体智慧改变一切
◇ 亚当•奇耶,下一个恩格尔巴特
◇ Siri核心创始团队的建立
◇ 携手苹果,让人类与机器优雅地合作
结语 选择,一切与机器无关
致谢
译者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书系 (共8册),
这套丛书还有
《虚拟人》,《人工智能时代》,《第四次革命》,《图灵的大教堂》,《人工智能的未来》 等。
喜欢读"与机器人共舞"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与机器人共舞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什么是话题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与机器人共舞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未来已来,ARE YOU READY?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无论在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中,我们早已经对机器人司空见惯了。但是,我们远没有为这一孕育之中的新世界做好准备。 ——约翰·马尔科夫” 我恰好在同一时段读了《与机器人共舞——人工智能时代的大未来》和《必然》,KK被中国互联网界奉为神明,但不得不承认,马尔科夫在人... (展开)
舞与武——人工智能简史
取代人类还是增强人类,这是一个问题。 过去50多年里,人工智能(AI)与智能增强(IA)之间的争论始终存在。被赋予了极大力量与责任的计算机科学家、黑客、机器人专家和神经科学家们,一次次在这两大阵营间做出抉择。 马尔科夫(John Markoff)的《与机器人共舞》,捕捉的正...
(展开)

人工智能相关史料趣事之合集
本书作者马尔科夫是一名很有名的科技专栏作家,通过本书讲述了AI(人工智能)、IA(智能增强)、无人驾驶汽车、救援机器人及Siri等技术的历史及发展。文字接近传记、新闻或趣事的合集,主要通过相关行业某几位技术专家的经历为线索,介绍相关技术,对于想了解这些技术的发展历...
(展开)
> 更多书评 6篇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Ecco (2015)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7.0分 42人读过
-
全场一本包邮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与机器人共舞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Blair 2016-02-02
关于智能汽车的两个章节很好。 后面的章节翻译生硬
0 有用 Dr Wu 2016-05-26
史话,提不起兴趣一半弃
1 有用 白云飘 2016-01-19
宣扬人工智能的书,相关的书读过很多本,所以这本并没有太多新的感受,作者最后是想表达把机器当朋友,平等对待,人和机器共同促进吗?这和kk的观点也算是一致的吧,kk认为人和机器没有严格的区分,人本来也是一台精密的机器。。。
0 有用 三岛由超人 2016-05-18
不知道是读的原因,翻译的原因,还是书写的原因,读得很累,没有一条主线,写的也非常细碎,不是一本历史书的写法,但是大多都是写历史。看不出清晰的叙事逻辑,反复是在讲AI和IA两派的各种发展,其中讲了HCI人机交互,作为IA派发挥的作用,那块但是写得或者说翻译得也很难读。
0 有用 00 2019-06-23
时间源头的极佳案例。这本书让我反省了自己对领域认识的浅薄。以及,没有意识到恩格尔巴特祖师爷地位的交互设计师,都不合格。
0 有用 唯风 2020-10-10
串联和梳理了泛人工智能的历史,从中了解了推动技术进步的大神的生平。因为结构原因,故事中的人物都没有很好的展开,所以自始至终得到的都是泛泛的信息。
0 有用 海歌 2020-08-15
无聊
0 有用 Linda 2020-06-11
with a AI character///啊,除了明白AI和IA的区别,别的一概不懂,啊-还不如那本量子物理懂得多,啊-
0 有用 刺玛咯 2020-05-31
3.5
0 有用 莫邪 2019-12-08
偏历史向的科普书,对上个世纪的ai圈重要事件与人物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也对未来发展有了一定的预测。第一本AI入门书籍,希望以后还会回来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