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苏秉琦 短评

热门
  • 4 长捲星_fake 2015-12-20 10:49:27

    一天消灭。内容很好,干货很多,特别是苏公早年的故事,很感人。不过作者感觉行文有老苏公家传特色,比较散漫,有时有点凌乱。照片被撤掉一些真是可惜,希望以后能给苏公出专门的影像集。另外,读了此书才知道苏公原来也有日记的,可惜早期的大多都因为政治形势被自家销毁,实在遗憾。再有,后期编辑还是有点疏忽,比如31页“北池子路口”,52页薛尔望死于道光年间,都是问题。

  • 5 辄馨 2016-01-14 13:31:35

    很值得一看。苏秉琦以土鳖行走江湖半个多世纪,串起秦周考古、北平研究院历史、打破“中原中心说”,以实证立身,比搞古文字的不知高到哪里去了。以后历史地位还会更高。

  • 4 文在兹 2018-01-21 06:35:26

    Kindle。活得长,学生多,晚年很过瘾。通篇没提夏鼐。

  • 1 aaaati 2018-06-11 00:46:05

    子回忆父,感情终究还是占据上风,使此书充满了温情,然而也正是此,使得此书对诸多中国现代考古学中的重大争论,比如所谓南北之争,比如史语所,比如社科院考古所,都含糊其辞。对于苏秉琦、夏鼐两位先生在考古学学理上的论争,本人非专业人士不敢妄议。但有两篇文章或可为有意者推荐:一是汤惠生201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夏鼐、苏秉琦考古学不同取向辨析》,此文据说引发考古学界巨大反响;二是北大一位研究生所写论文《谁之学派,何种考古学?》。

  • 1 彦良233 2024-02-01 12:16:09 山东

    "眼睛向下,这是做人的基本态度“,本书当时是与苏秉琦的《文明起源新探》配合一起看的,发现本书中内容的精彩程度不输《新探》,印象最深的是徐旭生跟作者探究毛和朱谁先到达井冈山的问题,当时可是1967年,窗外游行队伍喧闹,和屋内形成反差。史学要讲究实事求是。

  • 0 古籍萌主 2016-05-17 23:20:13

    满满下饭的八卦

  • 0 水桶妖 2017-09-08 14:55:53

    历来读的传记,以此书最佳。佳处在于子女代替一般的传记作者,包括自传的传主本人,拉开了与传主的距离,收集了很多前二者要么不能知,要么不会写的内容。相当于人类学家的工作。其独有的父子谈话、丰富的手稿底稿、旁听的学人交谈,都为本书增色,也是任何其他作者无法代替的。

  • 0 饭桌momo 2021-10-16 11:12:55

    一本非常精彩而引人思考的传记。作者本身是非考古专业,所处的认识层面和读者差不多,行文质朴流畅,没有掉书袋。

  • 0 衛斯理. 2023-11-21 14:22:10 湖南

    按需,不错的自述回忆录

  • 0 吱吱坐在五车书 2022-10-15 12:22:36 四川

    传记看起来总是温情

  • 0 爲己齋 2022-12-17 16:13:14 上海

    2022.12.17 16:11于世外办公室,今天通知为应对疫情,全市上网课。10月读的,昨今两日把笔记草草输入电脑。书里蛮有料的。

  • 0 智盎 2023-02-08 12:15:29 山东

    上一代的学者很了不起

  • 0 豆友198516117 2022-12-29 10:31:05 广东

    从为人子女角度描绘一个年七十方才在学界“四处奔走,游说有余”的老考古人生活与工作细节,印象最深的就是“做学问的人不能满足于做新闻人物,而要扎扎实实做研究工作,对科学的发展做出成绩来,争取做一个书本人物。”“

  • 0 o(`ω´ )o 2023-03-02 16:34:54 吉林

    理解了为什么大家都不打分;老师上课提了裴文中的一段才看了,忍到讲裴文中的那几页之后,感觉也就只有那段能看下去了

  • 0 杰小卡爱摸鱼 2023-02-26 22:24:23 四川

    一个生动的人

  • 0 弋江超人 2023-04-15 18:46:57 北京

    个人的角度切入涵盖了大半部中国考古史,忽然发现很多现在主流的提法都源于苏秉琦的理论基础。然而,缺憾在于对于夏鼐几乎没有着墨。

  • 0 百变小殷 2023-08-27 00:05:49 上海

    对事业的极度追求和奋进,对子女的铮铮教诲,堪称老一辈考古人的风骨典范!

  • 0 Olne 2022-08-25 01:40:55 北京

    非常感动

  • 0 momo 2022-06-21 16:55:43

    须得自己对考古学有些知识才能理解苏公的一生,因此学院的赠书两年前翻开根本没有读下去的兴趣,现在读来却屡屡感动,想必以后重读会有更多感受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