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副标题: 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译者: 王宇光
出版年: 2015-12-1
页数: 360
定价: CNY 48.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03466779
内容简介 · · · · · ·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是由全球久负盛名的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集聚全美杰出新闻记者和非虚构作者,分享他们独到的创作经验。涵盖各个方面,从寻找一个好的主题、搭建故事的叙事结构、塑造作品品质,到撰写和出版你的第一本书,是新闻、电视、广播、纪录片等从业人员,以及自由撰稿人的必读参考。
作者简介 · · · · · ·
马克•克雷默(Mark Kramer),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总监和驻留作家。
温迪•考尔(Wendy Call),驻西雅图的自由职业作家和编辑。她的叙事非虚构作品发表在六个国家的杂志和文集中。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叙事的邀请
陆丁译
故事之重
深入私人生活
叙事性作品的想法
巨好玩的难度新闻
第二章 寻觅、研究和报道话题
陆丁译
引言
寻找好的主题:一个作者所提的几个问题
寻找好的主题:一个编辑所提的几个问题
为讲故事而做的采访:10个窍门
录音还是不录音
访谈:加过了速的亲密
心理访谈
参与式采访:把自己送进监狱
身临现场
别一直身临现场
跨文化采访
报道自己人
从现场笔记到完整底稿
采访有够吗
故事:从想法到发表
从没上过新闻学院的人的(叙事性)新闻学院
第三章 文类细分
魏春亮 译
引言
人物特写
抽象阶梯
所有的特写都是史诗
人物特写的局限
游记:内在和外在的旅程
个人散文和第一人称角色
第一人称,有时就是写你自己
专栏:私密的公开对话
书写历史
在历史中冒险
调查性的叙事写作
公共广播:讲述社区的故事
第四章 建立结构
魏春亮 译
引言
叙事作家能从编剧身上学到什么
开头的开头
叙述距离
倾听对象的声音:引述和对话
倾听对象的声音:保证事实和真实
故事结构
概述VS戏剧性的叙事
将故事和观念融合
结尾
第五章 塑造作品品质
灵子 译
引言
人物
细节的重要
塑造人物
重建场景
一个重建的场景
设置场景
掌控时间
排序:线性文字
写复杂的故事
如何找到重点
故事的情感内核
讲故事,讲真话
谈声音
第六章 伦理
王歆慈 译
引言
事实与虚构的界线
叙事记者的伦理守则
公正对待当事人
赢得许可
真相与后果
应对危险:保护你的对象与你的故事
浸入式新闻的两难境地
个人写作中的伦理准则
说话的自由:真相的伦理
出处的伦理
要不要尾注?
第七章 编辑
王宇光 译
引言
谈风格
一次作者和编辑的对谈
修改复修改
100个笔记本变成35000个词
如何以小取胜
四个类别的叙事
系列叙事
编辑和作者的照管手册
第八章 新闻组织里的叙事
王宇光 译
引言
叙事之初
报纸叙事小史
在新闻编辑室培育叙事
一份叙事词汇表
作为日常习惯的叙事
建立叙事团队
两种视角,一个系列:作者与编辑的讨论
团队叙事
讲故事的摄影师
叙事颠覆家:启动叙事小组
第九章 在报刊业规划职业生涯
王宇光 译
引言
做自由撰稿人
不停手:作者的时间管理
评委会的心得
与代理合作
好书是怎样炼成的
出书:从写一本书的主意到合同
书和市场
跨界
写作的热情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关于旅游最有意思的部分跟饭店和邮轮没半毛钱关系。那是一种对与你自己的世界截然不同的世界的发现。而你并不需要在地理上走很远,就可以有这种发现。对于住在曼哈顿的人来说,Bronx南边的世界就足够遥远了,可能比巴黎和伦敦更远。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5页 -
在历史写作上,有两个误区:1.是猎奇。过去的人并不比现在简单,他们并没有更愚蠢,更善良,或者更有风度。同时呢,也别落尽历史发展论的误区,世界并不总是在进步的。第二,是历史学家所谓的表现主义(?)。故事的中心不能是向读者解释为什么我们成为我们现在的这个样子。学者会认为这对于我们了解现在或者过去并无卵用。探寻我们为什么是今天的样子当然是读历史的重要原因,不过并不是唯一原因。 你得问问,当你看见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你的脑子里都有哪些问题?如果你没有被现实世界的条条框框束缚住头脑的话? 历史叙述就如同其他类型的写作一样。将你自己浸没在目标传主的世界里,将你的读者浸没在传主的世界里。 虽然,写历史的时候,你没法像其他类型的写作一样去采访你的对象,不过可以看历史资料啊,日记,书信,普查数据,税收数据,城市指南,地图,收据等等等 过去就如同一个陌生的国度。这当然是老生常谈,不过就像所有的老生常谈一样,它是一个绝对真理。所以,在去往陌生国度之前,尽量多做些准备。第一手的材料当然也重要,所以,去参观你的对象曾经去过的地方,看看他们曾经住过的地方的地形地貌,寻找,触摸他们曾经拥有过的物件。跟博物馆的策展人聊聊,请求他们允许你不仅是看看,也同时触摸,甚至使用一下你的写作对象使用过的东西。去不知名的历史学会问问,也许你会有意料之外的发现 当你开始写作的时候,一些熟悉的叙事技巧会对你大有裨益。比如说,“抽象阶梯”(交流中使用的抽象概念由高到低,最高的一层最抽象,最低的一层最具体,最下面的两层是bessie和cows)。作为一个历史叙述者,最起码你得达到比bessie和cows更高点儿的等级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哈佛非虚构写作课"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哈佛非虚构写作课"的人也喜欢 · · · · · ·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2 条 )
> 更多书评 62篇
-
风撼斜阳 (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餘生)
一、叙事的邀请 - 故事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联结体,不管你是去分析教育税还是韩国政治,而在每件事的心脏处,都是一个独属人类的元素,一个能通向世界上最美的三个字的元素。那就是:「然后呢?」如果你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你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 对于一个写非虚构性文字的作者来说,他应该跟那些只有「私人生活」的人在一起,跟那些虽然只有私人生活,但他们的生活却能够代表一种更大的意义的人在一起。 - David Halberstam:《...2016-03-17 22:08 9人喜欢
一、叙事的邀请 - 故事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联结体,不管你是去分析教育税还是韩国政治,而在每件事的心脏处,都是一个独属人类的元素,一个能通向世界上最美的三个字的元素。那就是:「然后呢?」如果你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你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 对于一个写非虚构性文字的作者来说,他应该跟那些只有「私人生活」的人在一起,跟那些虽然只有私人生活,但他们的生活却能够代表一种更大的意义的人在一起。 - David Halberstam:《出类拔萃之辈》《消防队》《队友们》。想法事关生死(The idea is vital),你必须把你的故事跟某种更大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如人的生存状况)。对于报道来说,四处跑的工作是关键的、必不可少的,也是最有趣的部分。你之所以会跑来干这份工作,其实是因为你真的喜欢跟人聊天。读好的侦探小说。 二、寻觅、研究和报道话题 - 寻找好的主题——作者的问题:旁观受访者的生活;见证已经发生了的、重要的事情在当下的后果;留意受访者和其他人物的日常对话;受访者是不是有某种「顿悟」;故事的 big idea 是什么。 - 如果你能在一个故事里发现一个带有普适性的真理,哪怕这真理很傻,傻到像「人就是喜欢在酒吧里乐呵一下」这么傻,那也是很重要的。当你在这种普适真理的层面上进行思考的时候,你就把你的主题放到了一个框架之中,而有了这个框架,你的主题就不再仅仅是某一个酒吧里的某一个人,而是变成了某种人人都能理解和体会的象征或者符号。 - 寻找好的主题——编辑的问题: 1. 什么是时下最持久的议题?什么才是具有普适性的主题?怎样才可以让读者从某个人的具体生活中把这些议题看出来? 2. 那个出现在头条里的人,是不是还有别人跟他过一样的日子?这个头条故事能不能从普通人的经验和眼光出发而得到更好的理解?例子:在莱温斯基成为头条的时候,去写其他白宫实习生的个人生活。 3. 常理(conventional wisdom)的反面是不是也有故事呢?例子:《When Money Is Everything, Except Hers》 4. 什么地方值得深挖?什么地方需要把镜头推近了给特写? 5. 在一个大故事里,是不是还有哪儿是模棱两可的? 6. 还有什么未被讲出的背景故事吗? 7. 一个故事的结尾,会不会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端? - 叙事性的采访窍门: 1. 选定话题之前,思考怎样才能让读者感到欲罢不能。John Mcphee的《盆地与山林》中的小诀窍,用不断的小问题引导读者的思路。 2. 保证获得好「路子」(采访途径)。事先做好功课,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找到「有实感的生活」。 3. 找到那个能提供叙事线的正要展开的情节。 4. 在情节里寻找能提示人物性格的细节。 5. 通过细致的感官感觉来发现合适的场景细节。 6. 探寻受访对象的情感体验,而不是自己的情感体验。考虑读者的反应,更重要的是呈现人物的反应。 7. 对故事所处的语境做严格的调查研究。提供必要的故事的框架背景,绝大部分调查研究留到采访过程的后期去完成,这样就可以更方便地筛出跟故事有关的信息。 8. 把故事的要点提炼出来,找到故事的归宿(destination)。一个结尾,必须带给人某些收获。 9. 写作后期,调整好你的观点和受访人观点之间的差别。保证读者能理解、感受受访人的视角。 10. 珍惜那些你在采访过程中想到的隐喻以及那些跟结构有关的主意。记笔记啊亲! - 加过了速的亲密(accelerated intimacy):记者和受访者的关系:类似relationship,受访者处于非常舒服的状态,乐于披露自己的信息。 - 心理访谈:开场问题「你最初的记忆是什么?」访谈中,问的主要是经历和想法,而不是感觉和意见。「从本质上说,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只不过是变老了的高中生而已。」 - 参与式采访:Ted Conover《Newjack》,监狱故事。跟一个群体共同生活,既做参与者,也做观察者。 - 身临现场:像受访者一样生活,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同时保持应当保持的距离;围绕受访者的世界构建一个世界;一个故事需要有一个地理学的心脏(住民宿、和当地店主聊天、读当地报纸、去当地教堂转转);和受访者分享自己的故事,调节到受访者的节律上去。「重要的东西,是那些当你做采访的时候,在你面前展现出来的细小的、被你观察到的细节。正是这些东西,才构成了你身临现场的一部分。」 - 现场笔记:努力写下所有可见、可触、可闻的事实,以及那些所听到的东西。有了这些,就有完整通向记忆的通路,足以回想起当时的感受和想法。 - 保持安静,注意倾听,让自己委身于每一个「当时」。 三、非虚构流派细分 - 人物特写:问有深度的问题,动机、价值观、生活方式,抽象的问题和具体的问题夹杂。让受访者成为会讲故事的人,问有层次和奇特的问题,问一些需要描述才能回答的问题,一些不直接相关的细节,帮助受访者回到那个时刻。写作时需要生动的细节,将自己与对象拉开一定距离。定稿测试:问对写作对象一无所知的读者:你认为这个人的特点是什么?读完文章后,你是否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欢这个人。 - 人物特写分类(Jacqui Banaszynski) 从摇篮到当下的特写(Cradle-to-Current Profile):了解一个人的一生,需要大量调查。 定位特写(Niche Profile):相对简短,准确说明一个人的新闻点,关键是服务文章主题的生动细节和引语。 段落特写(Paragraph Profile):篇幅最短小,反映人物个性,和更宏大的主题紧密相连。 - 抽象阶梯:顶端是抽象的语言和概念,底部是最具体、最明确的话语。阶梯顶端的写作是言说,它呈现概况;阶梯底部的写作是展示,它呈现细节;而抽象阶梯却可以帮助写作者弄明白如何在顶端表达意义,又如何在底部举出具体例子,并且避免中部的浑浊状态。 - 人物特写的角度:对象的复杂性(类似阴暗面),对象背负着沉重的负担(需找到ta的苦痛,去理解ta),对象有所求(寻求什么?希望达成什么?),对象有着史诗般的故事。 - 「人物特写应该多些社会学的东西,少些心理学的东西。很多描写个人的人物特写应该描写亚文化,个人是检验一个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一种方式。」——Malcolm Gladwell - 游记:最有趣的旅行和邮轮公司及餐厅无关,它需要你进入自己世界以外的世界。做到这些,你不必走太远。 - 无论作为作者还是读者,我们都应该寻找外在旅程能够反映内在旅程的方法。这不仅是优秀游记的意义,也是生活本身的意义。 - 个人散文(第一人称):把自己构建为一个人物。和自己保持一定距离,从一个高度审视自己;从自己的怪癖入手,将小小的不同点最大化,并戏剧化地投射出去;在情感上真诚并暴露自己内在的特质;放任自己最天马行空最古灵精怪的想法,让自己真实、有趣。 - 「我不断质疑自己和自己的感觉,这使我成为一名更好的专栏作家、一个更不可预测的报纸上的声音。唯一不变的东西是我的两个目标:让人们了解我是谁,以及在报纸中夹藏点乐观主义的私活。」 ——Donna Britt - 调查性的叙事写作:1.故事中的反面角色是你的向导,往往可以揭示不合理的社会环境;2. 塑造和他们本来面目那样复杂而有缺陷的人物,让读者更相信故事所阐述的问题;3.把数据和分析结果用图片表示。 四、建立结构 - 开头的开头:「我在报道中通常以我碰到的最紧张的时刻来开头,我以一个小点来开头,然后扩展开来。用近景开头,然后拓宽。我从具体细节开始写起,然后诠释整个故事。」 - 不单单写出人们说的话和感受,而是展现出他们真正想要说的话以及为什么要这么说,是什么是他们达到了生活的这个点而说出了这些。 - 引述和对话:引述要节制。比起直接叙述,对话更容易为读者所阅读,在文章中打开了一小片天地,给故事一些喘息的空间。不用直接引语,将对象的讲述浓缩,尽可能保留对象说话方式的那种精神气。 - 使用引述和对话时最重要的事是对自己的工作要有高度的谦卑,力求准确表达出说话人的意思。下负面判断时需要反复推敲。 - 故事是从叙事中挑选精华的部分,把它们和其他材料分离,并组织起来形成意义。意义是故事的本质。 - 在几乎所有故事里,人物都经历了一些变化,完成故事的关键就在于找到那个重要的转折点,挖掘出复杂性和意义。 - 故事的三个层次:叙事、主要人物对事件的感受(情感)、文章的节奏(唤起意义)。 - 讲故事和观念融合:有雄心的叙事记者必须做文献综述。做文献综述的过程会让作者赶得上主题的速度,并找到论辩中的枢纽点。在叙事性非虚构作品中,和声轨相当的是观念:一个有序的论点序列,它和故事情节同步前进。能够最好地表达这个过程的新闻术语是:路标(signpost)、告示牌(billboard)和果壳段(nutgraf)。在这几个地方,作者停止叙事而传达意义。叙事和分析的结合,才是做新闻的基本思路。 - 结尾:必须做的四件事:传达文章要结束的信号;强化中心要点;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及时结束。好的结尾:一个生动的场景;阐明文章主要观点的、令人难忘的奇闻逸事;一个生动的细节,象征着比它自身更大的东西,或者暗示故事可能的发展方向;一个用心安排的令人信服的结论。 五、塑造作品品质 - 只有能解释人物动机的信息才可以写入稿件,其他东西都不必要。 - 以人物为中心的故事,最有效的开篇往往从人物即将要开展的一个决定性行动写起,再及时回溯,解释他如何走到了这一时点。 - 作者的目标是理解笔下的人物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以及如何对各种事情做出反应,对人物非常熟悉之后,应该能预测人物的反应。 - 重建场景:精确,所有细节必须百分百精确;气氛,不单描述事物的样子,声音、气味、温度,甚至事物的质地,都非常重要;对话,人物必须有对话或互动,不然描述就会没有生气;情绪,采访当事人时,要问当时他们有何感受。 - 掌控时间:读者需要感受到时间流逝,但一定不能在时间中迷失。加速或放慢时间与标记时间同样重要。 - 叙述之线,有关顺序的原则: 1. 首先研究自然顺序:选择特殊时刻,过渡,强调重要部分,简述其他的。 2. 沿着一条清晰、简单的线采访与写作。 3. 放大:选择重要的小事放大,让故事更有力量。 4. 有力开篇,走向高潮:好故事是往上走的,先想好如何结尾,然后尽可能从接近这个结尾的方向开始故事。 5. 上饭前摆好桌子:把叙事主线里每一部分都精准排好。「如果你在第一幕中展示了一把枪,那它必须开火。」 6. 慢下来:当行动正在快速进行时(最好的材料)放慢速度。多分段,找出场景内自然的停顿。 7. 学会创造高潮:故事的结尾,或长篇里每一部分的结尾,你的叙述必须达到高潮。安静的瞬间常常更加意味深长。 - 「叙事写作就像在纸面上呈现一曲复杂的音乐。作家听到了,然后必须重现它。为了让读者也能如实听到,每一个音符——你故事中每一个部分——都必须以某种方式敲击,好让读者深入文章的体验。」 - 公共档案和私人文件的重要性:通常人们写出来的比告诉你的更有吸引力。 - 复杂的故事要求对材料有绝对的把控。在报道结束前,你对事情的了解应该跟你的采访对象一样多。这就是冰山效应:你展示在故事中的是浮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七读者看不到的部分支撑着这故事的基础。相信你的采访,将它嵌入你的故事之中。 - 是情感而非事实,最能吸引和振奋读者,这是大部分故事最终的内核。 - 需要向读者提供两种东西:有关社会环境的详细图景,以及一些起码的对人物心理的洞察。将环境视为水平面,个体视为垂直面。它们交集产生的线,就是故事。 - 在有关大城市的虚构或非虚构作品里,城市应该被当作人物一样对待,因为城市里充满着对道德基调的狂热。 - 「写电子邮件的时候偶尔瞄一眼角落里的CNN,在60秒热点里看看喀布尔的地震或者阿拉法特的死讯,与此同时屏幕下方文字报道的某地股票市场的崩溃,这不算参与世界。恰恰相反:这让人得以自我安慰——反正世界的运转快得令人眩晕,本来就难以真正思考事情。」 六、伦理 - 事实的重要性:不要增添未确认的信息、不要欺骗读者;只做观察,尽量不要干扰当事人;谦恭,努力接近真相,尊重不同观点。 - 叙事记者的伦理守则:同时对当事人和读者做到伦理的诚实。 - 在叙事故事中,几乎所有内容都可以作为需要核对的事实——包括类似于「她很享受落于她脸上的温暖阳光」这样的陈述。 - 如果你是一名叙事记者,又不去了解采访对象不想公开的事,那你就不是一名好记者。如果你不在这一问题上挣扎,那也许你并不是一个有人性关怀的人。同时与当事人亲近,又不纠结于什么应被公开,是不可能的。 - 保护你的对象与你的故事:尽可能地不要去改变事件的过程,介入往往会失去真实;为了避免改变人物的生活,可能不得不向读者隐瞒一些信息。 - 「要写自己的生活与家庭及朋友,就必须要接受利用自己与他人。要写你自己以及你生活中的人,那么就必须部分地接受你就是一个混蛋。你必须面对并理解你自己内心的恶魔。」 - 「我们的采访对象给予我们的远比我们所能回馈给他们的要多。我们出版他们的故事,接着赢得升迁、同事的称赞、普利策奖;而他们只是继续生活。不过,得知故事能够改变生活和观念还是令人振奋的。」 七、编辑 - 风格:让想法寓于语言的性质之中;复元磨损的词语,「用用让你皱眉头的词」;上一门艺术课;使用具体细节,富于感官的写作;控制步调,向前与停留;形式实验。 - 修改需要耐心和长时间的注意力,许多记者都缺乏这两项品质。 - Sonia Nazario《被天堂遗忘的孩子》:100个笔记本变成35000个词。减少长度,聚焦于故事的核心目的,只保留主要人物,收紧叙事,句子层面的缩减。 - 四个类别的叙事:微叙事:长篇新闻里的一个场景,小段故事;新闻驱动的叙事: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揭示新闻趋势的故事:具有普遍意义和时效性的故事,帮助人们理解大的社会问题和趋势;真实叙事:永不过时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故事,普遍观念的具体例子,最难找且最难写。 - 故事的引擎:勾住读者读下去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内在于故事,它不是题材或主题,而是使故事进行下去的生猛能量。例如《大白鲨》的引擎:谁会被鲨鱼吃掉? - 系列叙事:「一个需要时间的故事进入我们的生活时,不同于能一气吞下的东西。如果读者不能直奔结局,如果故事辗转超出了一昼夜的范围,某种其妙的事情发生了。晚上入睡时,人物及其麻烦留在我们的脑子里,还在展开,未决。它们渗进我们的意识,进入我们的梦境。第二天早晨醒来时,它们还活在我们心里。」 - 作者对编辑:把主要编辑看作第一个读者,耐心倾听反馈;采访时告诉编辑采访获得的材料,编辑的本能反应会告诉你什么值得写,什么不值得。 - 编辑对作者:每年选择三项希望作者重视或作者希望提高的技能,支持将会加强那些技能的任务;每月跟作者做一次「神奇标记练习」:找作者的五篇故事,选一个写作习惯,和作者一起过一遍,鼓励其在下个故事里重点解决这个写作问题;对初稿的反馈要具体。 八、新闻组织里的叙事 - 「那种深度的、洞察世态的严肃新闻——我称之为『亲密新闻』(intimate journalism)——记录普通人的行动和日常生活,在我们的行当里,这种记录太少了。这种故事记录人在生活里寻觅意义和目的时的行为、动机、感情、信仰、态度、不满、希望、恐惧、成就和渴望。它们帮助人理解自己在世界里的位置。」——Walt Harrington - John McPhee《Pieces of the Frame》 - 叙事管理方法: 1. 编辑早期介入:采访中的讨论,确保编辑理解正在发生什么;编辑提出问题,帮助记者锁定主题,确定要做哪些追加采访。 2. 信息管理:考虑用录音和文字记录采访,保证精确性。 3. 反馈环:从材料中整理出故事时,跟关键线人再一次核实关键场景和技术性描述。 4. 与其他部门合作:及早与文字编辑、设计师、摄影师、图片编辑沟通,确保作品各部分融洽的效果。 5. 最后阶段编辑和记者的协同打磨。 6. 检控式编辑:每一步,编辑都应斟酌证据,如果需要,搜寻更多证据。 7. 清晰的评述流程:为摄影师和所有编辑打印一份稿子,进行最后一轮编辑,处理所有意见,保证叙事清晰。 - Jack Hart《一份叙事词汇表》 - 如何找到日常生活中的好故事:出门,跟陌生人交谈;充实自己的生活;关注小人物;赞扬失败者;到酒吧逛逛,听听人们说些什么。「我们睁开眼睛,竖起耳朵,不再势利,见识到以前我们没听全的事,凭诚实的好奇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这时故事涌现了。有时,就像快乐的蓝鸲鸟,最好的故事落在自家的后院。」 九、在报刊业规划职业生涯 - 给杂志投稿,想一个只有你能写的故事主意: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专业技能和个人及职业资源考虑进来。考虑自己居住的地区、社区、长大的地方、周末做的事情。 - 开始写,不停手:永远随身带着手稿,笔记本和笔;想象笔下的人物如何看待自己看到的事情;永远不要把稿子扔开太长时间;把黄金时间用于你最在意的工作;记下你的梦;把桌子布置成一个每日度过时光的舒适场所;享受写作。 - 写作的热情:为什么要当作家?你爱语言吗?你好奇心强吗?你有点儿控制狂吗?你觉得世界和世上的人是一个奇迹吗?
回应 2016-03-17 22:08
-
David Halberstam: 每次采访结束,你一定要问这个问题:“我还应该去找谁?” Isable Wilkerson: 没有一个人在跟媒体说话的时候不是带着某种动机的 我把好多人从某种相对的匿名状态中拖拔了出来。对于他们,我感到一种巨大的责任,要把她们的故事讲得准确——而且,不仅是准确,还得用一种公平、持中的方式去讲。 Anne Hull: 从一开始,写作就是一场难于取胜的赌博。如果我们没写清楚,那我们所有的采访就等于是零。如果我们没...
2017-04-22 23:38
David Halberstam:
每次采访结束,你一定要问这个问题:“我还应该去找谁?”
Isable Wilkerson:
没有一个人在跟媒体说话的时候不是带着某种动机的
我把好多人从某种相对的匿名状态中拖拔了出来。对于他们,我感到一种巨大的责任,要把她们的故事讲得准确——而且,不仅是准确,还得用一种公平、持中的方式去讲。
Anne Hull:
从一开始,写作就是一场难于取胜的赌博。如果我们没写清楚,那我们所有的采访就等于是零。如果我们没有做好采访工作,那它一定会在我们写作中透露出来。如果我们炫耀自己,就会模糊真相。如果我们过分伤春悲秋,就会让整篇文章支离破碎。好的采访是胜利的关键。
Adrian Nicole Leblanc:
我会记下我对现场工作的感受是什么
Malcolm Gladwell:
我们往往在心理分析上聚焦过多。传统的人物特写在采访对象的童年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是心理学家并不能找到童年的经历和一个人的现状之间有什么联系。人物特写是心理分析的一种形式,必须尊重心理学的局限。即使你带着录音笔和笔记本与你的采访对象待了很长一段时间,你看到的也只是组成他们一生的千千万万个小时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假装得到了识别标志,但是并非如此。
我写关于观念的特写,是因为我深深怀疑仅仅描写个人的人物特写是否合理。人物特写应该多些社会学的东西,少些心理学的东西。很多描写个人的人物特写应该描写亚文化,个人是检验一个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一种方式。当我们将自己局限于对个人的认知,我们也就失去了对社会和亚文化提出更具有价值问题的机会。
Deneen L. Brown:
折磨安逸的人,安慰受折磨的人,这对记者提出了挑战。
作为记者,我们的工作是重塑一组群体对另一组群体的看法。我们必须必模式化的观念挖得更深。我们必须降低姿态,或高瞻远瞩,或设身处地。
Jack Hatt:
作为记者,我们被训练通过引用和观察来间接地描写行动。技巧成熟的叙事作家直接将读者放到那里,让他自己目击、经历、感受。
Debra Dickerson:
我见过一些记者不自觉地修改专业人士的语言,但不修改工薪阶层或者穷人的语言。记者对修改一个人的语法要有着清醒的决定。我不认为引语应该被打磨得很顺畅,引号就意味着引号内的话应该是一字不差的。
Jon Franklin:
新手们有时会犯这样的错误:试图通过周边环境的细节描写,来打造纸上的人物形象。很少有读者真的会关心被报道对象办公室里的高尔夫奖杯,除非他们能看到显著的意义。单纯的描述是无益的。记者如果不足够了解他的报道对象,就难以理解他周边环境的细节意味着什么。换句话说,只有能解释“动机”的信息才可以写入稿件,其它东西都不必要。
最有效的开篇往往从人物即将要开展的一个决定性行动写起,再及时回溯,解释他如何走到了这一时点。
Roy Peter Clark:
记者在描述信源和目击者的记忆时,实际上都是把新闻权威借给了某种虚构。
最好的新闻工作者在眼下所能提供的,只是以不同的框架呈现事件和问题。“报道真相?”他们问,“谁的真相?“
要很努力地接近事件和当事人,付出时间,前赴现场,成为场景的一部分,从而能够观察事件却不改变事件的状态。
在媒体热衷于逞能的文化环境下,策略性的谦恭就有了很大生存空间。这项美德告诉我们,真正的真相是难以企及的,然而即便你永远无法得到它,你还是可以努力达到它。谦恭也指向对不同观点的尊重。
Emily Hiestand:
叙事和科学一样,同时是大胆和谦卑的——提供暂时的真相。其实是在说,这是我们根据有限的知识,目前所能讲的最好的故事。
回应 2017-04-22 23:38 -
powerddt (神往八方云水客,禅居四库眷书人)
摘自大咖读书会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 | 山人 1129 1万次阅读 11-28 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核心写作课教你撰写一个吸引人的好故事。 书名:《哈佛非虚构写作课》 作者:马克·克雷默 (Mark Kramer) / 温迪·考尔 (Wendy Call) 今日解读:山人 解读人简介:资深媒体人,书画研究者。 播音:贾逢韬,川台特约播音员 责编:胡潇方 音频编辑:陈子夫 01 听前思考 怎样撰写一个吸引人的好故事? 02 书中金句 任何时候当你生动再现一...2017-12-09 04:52
摘自大咖读书会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 | 山人 1129
1万次阅读 11-28
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核心写作课教你撰写一个吸引人的好故事。
书名:《哈佛非虚构写作课》
作者:马克·克雷默 (Mark Kramer) / 温迪·考尔 (Wendy Call)
今日解读:山人
解读人简介:资深媒体人,书画研究者。
播音:贾逢韬,川台特约播音员
责编:胡潇方
音频编辑:陈子夫
01 听前思考
怎样撰写一个吸引人的好故事?
02 书中金句
任何时候当你生动再现一个未曾亲历的场景时,都要让读者确知你不是在胡编乱造。读者应该知道你使用的每一个重要细节都有其来源。
场景比解释更能有效率地传达和确立非理性的、情绪性的、细腻的信息。作为作者,你应该发掘与读者分享复杂性的能力。开拓读者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说就是解放。
时间顺序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以及我们讲述的故事中自我定位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所有叙述性写作中,读者需要感受到时间流逝,但一定不能再时间中迷失。
在故事的结尾,或者一个长篇里每一部分的结尾,你的叙述必须达到高潮。这未必是一个响亮的时刻;安静的瞬间常常更加意味深长。
03 精华笔记
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每年秋天都会举办为期三天的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有关非虚构写作的,与会人员是上千名最著名的作者和编辑。有获得过普利策奖的《纽约客》资深作家,也有好莱坞的著名编剧。这本《哈佛非虚构写作课》就是来源于这些人发言,经过精心的编辑,集结了51位名家的91篇文章,来告诉读者到底应该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这本书解决了几个问题:
第一,如何寻找好的写作主题
寻找好的主题就是断定一个故事值不值得去讲。首先,你必须仔细考察,这个话题有没有情感价值。其次,你必须能够有某些特殊的途径,找到故事中的关键受访者,有办法让受访者对你敞开心扉,得到你想获取的信息。
第二,如何处理故事结构。
这本书告诉我们,故事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叙事,也就是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情。第二个层次是情感,也就是主要人物对事件的感受。第三个层次就是意义,告诉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什么东西。
第三,如何建立故事的场景。
这本书告诉我们,想要建立一个真实故事的场景,无外乎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我们自己观察到的,二是借助别人的观察重建的。无论是通过哪种途径,都应该让场景具备几个关键元素:精确,气氛,对话,情绪,让你的读者可以身临其境。
回应 2017-12-09 04:52 -
沙粒🌈 (so what)
故事是灵魂的食粮。 人物特写:当他要做一个重大决定时,问关于那一天的一切。做一些假设、给一些压力,让她印证假设,并与你辩论。 相关的、生动的细节。 这个人的特点;读者是否喜欢他? 结构: 1。故事在哪里开局? 2。开局在哪里结束?中间部分在哪里开始? 3。中间部分在哪里结束?结局又在哪里开始? 马丁·斯科塞斯说过:理想的电影场景就是三个人在一个屋子里。---群戏,让子弹飞的三人吃火锅。 不要告诉我某某说了什么...2018-01-19 11:27
故事是灵魂的食粮。
人物特写:当他要做一个重大决定时,问关于那一天的一切。做一些假设、给一些压力,让她印证假设,并与你辩论。
相关的、生动的细节。
这个人的特点;读者是否喜欢他?
结构:
1。故事在哪里开局?
2。开局在哪里结束?中间部分在哪里开始?
3。中间部分在哪里结束?结局又在哪里开始?
马丁·斯科塞斯说过:理想的电影场景就是三个人在一个屋子里。---群戏,让子弹飞的三人吃火锅。
不要告诉我某某说了什么,某某感受到什么。告诉我某某真正想要说什么,她为什么要这样说,是什么使他达到了生活的这个点让他说了这些。创造多维度的故事和人物,要深入。
当你写故事时,先写结尾。记住,结尾是你的目的地。当你已经知道你去往何处,剩下的文章就好写多了。
以人物为中心的故事,最有效的开篇往往从人物即将要开展的一个决定性行动说起,再及时回溯,解释他如何走到了这一时点。
暗示人物丰富的性格,但让观众自己决定(人物的好、坏)。 为了培养观众们的发现感,我们在全片中植入线索,悄悄预示重要的故事元素。
强有力的场景包括:
1。精确--的细节
2。气氛 场景的气氛 声音 气味 温度 事物的质地
3。对话 信件
4。情绪
排序:线形文字 读者的顺序体验 保持这条线的完整性。过多的形容词、副词会搅乱时间线。有关顺序的七个原则:
第一,首先研究自然顺序;
第二,沿着一条清晰、简单的线采访与写作
第三,放大 详细描述某一部分,用详细的细节叙述 让故事有力量
第四,有力开篇,走向高潮(从尽可能接近结尾的地方开始讲故事,让它能够聚焦,保持紧凑的时间线)
第五,摆好桌子--- 制造冲突、买好伏笔(契诃夫:如果你在第一幕中展示了一把枪,那它必须开火;反之亦然)
第六,慢下来 建立好紧张感,搭建好场景 让读者仔细看你想要他们看得东西,学会在何处和何时加快或放慢速度是关键。
第七,学会创造高潮
步调,长句子让读者放慢速度,短句子让他们在一个场景中加快脚步。
回应 2018-01-19 11:27
-
山茶花开时 (Every rose has its thorn.)
结构是叙事的关键。下面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任何讲故事的人都要回答的:故事是在哪里开局的?开局在哪里结束而中间部分又在哪里开始?中间部分在哪里结束而结局又在哪里开始的?在电影学院,这三个问题是作为经典的三幕剧式结构来学习的。这种结构在电影制作者那里几乎就是一种宗教,而在记者这里学习这种结构更像一种本能。2021-03-24 07:55
论坛 · · · · · ·
不小心多买了一本,免费赠书,邮费自付 | 来自懒鱼酱 | 2021-02-21 | |
从结尾开始讲故事|BetterRead | 来自希庇亚 | 2021-02-20 | |
我为什么要成为一名作家 | 来自发呆的鱼 | 2019-01-13 | |
文中出现好几处,请教一下什么叫做“果壳段”? | 来自阿肉肉肉 | 2 回应 | 2018-11-27 |
据说翻译很烂 | 来自独钓寒江 | 5 回应 | 2018-03-26 |
> 浏览更多话题
24 有用 粒粒橙 2016-01-08
比麦基的《故事》好得太多了。既是一本可以集中阅读的非虚构经验谈,又是一本可以当做案头工具的教科书。其中,也不乏打鸡血式的金句。遗憾可能更多的是对自己吧,离那样的写作好远。
5 有用 danyboy 2018-05-25
因为要写一个关于历史的东西,所以赶紧买来拆封即读一天半狼吞虎咽看完,榨干净后剩下的是一页小四号字A4纸的笔记。是经验之谈的汇编,不是那种教材式的结构,所以读起来会比较顺。我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关于历史的非虚构写作,所涉及的不太多,有两篇相关的把史景迁作为典范,但我觉得并不够。一些直接的经验我可能用不上,但刺激我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所以,这本书还是有其价值的。有若干处人名翻译前后不一致。
9 有用 李妙生 2016-05-26
趁娃睡觉的时候断断续续看完了。讲了很多技巧,也讲了很多深入的热情,蛮好看的书。
3 有用 迦南如意 2016-05-11
有几个章节不错,比如记者在写故事时候的分享,还有一些小技巧也很好,指的学习
3 有用 Taglioni 2016-04-02
书中每一个建议和细节为新闻写作提供了温度和包容度
0 有用 格兰芬多得十分 2021-04-12
虽然是对应美国媒介生态,但很多技巧和方法还是很通用的,就是分类结构不是特别清晰。
0 有用 杨三恨🌈 2021-04-08
你要知道,写作这件事也是练出来的。书中很多小技巧还是受用的,有些例文可以直接拿来用
0 有用 ETRMConverge 2021-04-06
常看常新
0 有用 山茶花开时 2021-04-06
干货满满,实用性强。并不是简单的罗列出要点和方法,而是汇集了一批作家、编辑们的经验之谈,以实例来讲述。
0 有用 熹兮 2021-03-31
好享受采访的过程,那是一个了解和探询的过程,每一个问题都需要深思熟虑和有感而发,需要做大量的背调和准备,拿到的文本后,再整理成文稿。天,这就是他/她的故事!原来我还可以有这样方式看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