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米拿达 短评

热门 最新
  • 12 helterskelter 2016-06-25 22:05:53

    非典型布朗肖作品,比布朗肖大部分其它作品都好。白昼颂白昼以赞歌,黑夜教黑夜以沉默。

  • 7 Black Tulip 2017-02-24 00:28:15

    翻至末页是覆盖了昨日的思念与迷惘书中降临的夜幕正如窗外是巨大的黑夜抚平疲惫的皱纹让记忆在梦境之彼岸不期而遇异域局外人他人地狱滚上滚下的石头永恒的你是整场梦的引路人却如此陌生

  • 9 独自退场 2017-01-10 23:42:17

    《亚米拿达》像我们展示了一种坏的文学,各种元素相叠加的古怪结合体,甚至不能说他像卡夫卡(被一个神秘手势召唤,进入巨大的房间,之后混混沌沌),而只是一种生硬的现代寓言,所呈现出来的是随处可见的强行牵制(“那个楼梯,”他说,“它是不是通往四楼?”守门人想了一下,回了一个含糊的手势、托马激动的回应:“我可以成为游客”、“可它就是一间赌室。”托马评论。“它还能是什么呢?”工作人员说、托马气喘吁吁,却淡定地回答道……),并不如后来删定的《黑暗托马》那样只展示过程与体验,可见后来布朗肖将《黑暗托马》删定到6万字是明智的。《亚米拿达》一直要到后半部分转入对黑夜的赞颂才稍好些,此时托马/多姆这一孪生角色出现了,不断消解——代言,去探索本真/非本真、自由/非自由(甚至相信与爱?)的关系。而此段也昭示了以后布朗

  • 6 小兔雷特 2018-06-28 15:41:37

    很难把它“推荐“给别人。就像很难祝福别人拥有犹豫这种品质。但是翻译的时候非常沉浸,它替我迷失和呐喊,我自己不用再费力气。

  • 7 克洛 2018-05-27 19:28:13

    乍一读像卡夫卡,后面的身份游戏其实更像罗伯-格里耶。大量捏他《审判》《城堡》《地洞》《中国长城》《布鲁姆菲尔德》等作品,此书就像一座没有出口的卡夫卡符号博物馆。然而它对意义的毫不吝啬却又如此远离卡夫卡,某些段落甚至能作为第三帝国前期的幽灵拓扑。还有那标志性的玄学笔触和噩梦场景,已经表明《亚米拿达》是从卡夫卡体腔内凿出的隧道,通向的依旧是布朗肖的夜。

  • 2 w 2021-10-03 23:21:08

    一部用意明显的向卡夫卡致敬之作,换句话说,模仿得像模像样,猜测是布朗肖早期作品。——翻到版权页发现我猜对了,原作初版于1942年,应该是紧接《黑暗托马》之后的一部作品。

  • 2 cosmicjoker 2017-04-06 12:42:28

    居然一口气读完了,虽然我可能理解或开悟了不足百分之十,高度的抽象化寓言式的精神体验。

  • 2 Icarus_Crane 2023-01-26 10:21:39 四川

    别失望。布朗肖只是布朗肖。你可以说他是卡夫卡的另一种形态,但到后面你会承认,我们也将成为他笔下的某个人。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发生。

  • 1 西北北 2020-04-03 10:41:53

    任何意义都无法匹配这样一种包含着巨大伤感的言语。每一个简单的词都必须完全失去它轻浮的透彻,才能承载如此多的绝望

  • 1 北茴 2020-08-31 22:50:08

    《至高者》的“现在,我现在说话。”与《亚米拿达》的“你们是谁?”,这样的结尾与开头应和,小说的完成也意味着一个完整空间的形成。这部小说中的芭布、露西、托马、多姆,构成了一组四角形关系,而且这个关系不断聚合交为中间一点,人物和角色统一起来。这样的尝试在小说中并不多见,可以说是布朗肖的独到处。《死刑判决》系列的四部是以“他”和“她”来包蕴所有人,而《至高者》与《亚米拿达》则是把一个人打散,完全是作者在房间对着墙壁自白。这两部较长的小说,叙事手法是极其复杂严谨的,需要一读再读。当然,布朗肖的每一部小说,实则都是在书写同一个故事,同一种氛围,但我认为他的叙述不能叫绵密,他是非常懂得收敛与歇笔的作家,每一句话都只能被这样说出,才是他的书写所展示出的神秘魅力。

  • 1 K. 2019-08-26 07:36:36

    整本书里只出现了一次亚米拿达这个名字。然而也无关紧要。整个故事读到最后才明白是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地点只是一个楼房,不断变换的只是房间,还有莫名其妙的人物,莫名其妙的对话。竟然读出了卡夫卡的感觉。“我们的痛苦来自于我们的无辜感。”

  • 1 用户Soperklaur 2019-05-11 08:38:09

    “白天不断将我们推向它,而黑夜又把我们从它身边赶走。”

  • 1 -Hyperion- 2020-03-24 13:10:27

    读到过半的时候有点理解布朗肖想表达什么 通俗一点讲是泥塑艺术 人的形象和内心究竟可以被外界动摇到何种程度呢?我以为这是他想发问和探讨的部分 布朗肖有一种急促感 沉浸下来就想赶快读完 所以...

  • 1 2020-07-04 15:10:47

    通过卡夫卡的眼睛读布朗肖。

  • 0 Visin 2017-03-18 17:20:19

    卡夫卡式的零度书写,楼房里的封闭空间营造了圆形监狱的氛围。

  • 0 杏仁豆腐 2017-10-19 15:03:21

    开学来一直想起这本。现在对内容印象最深的是近乎抽象(?)不断变动的空间和面目模糊的人。

  • 0 空空野 2019-08-13 17:22:17

    老肖這是寫了部極權「神話」「寓言」?畫了圖像來解析很恐怖_(:з」∠)_

  • 0 LordAuch 2021-04-04 17:31:32

    我已经分不清这本跟其他几本的区别了,布朗肖还是习惯将思想与房子建立结构,在这稍微单调的言语中寻找词语的星光。“他盯着黑暗,不说话了。”

  • 0 秋虫吊月 2022-03-03 17:11:06

    他者、凝视与审判。法国卡夫卡,更文学的纽约提喻法。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