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右手的优越:一项关于宗教两极性的研究 一篇人类学的论文,作者是涂尔干的学生。 作者认为,由于世俗与神圣的对立,所以代表着世俗的左手屈属于代表神圣的右手,即便这种利手的区别实际上不存在也将会被创造出来。左手,代表着一切坏的象征和符号:邪恶、世俗、丑陋、女人、虚弱等等;右手,代表着一切好的象征和符号…… 另外,由于这是一篇百年前的论文,所以其中的生物学依据过时了。之前人们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用手习惯是由大脑控制的,但近年来发现真正控制的可能是脊髓。数据来源《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lateralized fetal spinal gene expression underlies hemispheric asymmetries》
题为《死亡与右手》,第一篇关于二次葬的集体表征的研究要比第二篇关于左、右差别的表征研究要深刻、有意思。Hertz是涂尔干的学生,莫斯的朋友,若不是他英年早逝,估计会像Evans-Pritchard在序言中所说,继承他导师的遗绪。书中大部分论述都深受涂尔干的影响,例如第二章中对左右手表征的神圣、世俗二分法分析、全书对集体意识在丧葬仪式中的强调以及从图腾的角度探索信仰起源等。虽然该书对二次葬这一现象进行了详细的文化间的比较研究,并详尽解释了二次葬的成因和社会功能,但正如Evans-Pritchard 所指出,Hertz的理论基础,并表现出没有特别大的突破意义。
可以。其实很哲学。
象征人类学。被若男姐早年那篇文章安利来的。不过确实也没普里查德夸得那么好就是了。
重读“右手的优越”部分,感觉还是挺有趣的。具体的观点可能不同意,但赫尔兹论证还比较清楚。
更倾向于对“死亡”的书写,和纪录片《非凡仪式》有相同之处。“死亡”是新的开始,它不单是印刻在死者身上的,活着的人更是被“死亡”圈宥在一中仪式的遵从与禁忌之中。“尸体”可以被视为“死亡”的媒介,它关乎各种“灵”的抵达(活人的灵魂与亡灵、亡灵与死者世界之灵、亡灵与神灵、灵魂的不断死亡……)。至于“右手”优于“左手”,“右边”胜过“左边”,论述得挺枯燥,挺单调
作者真英年早逝啊
好读
用神圣-世俗的对立思维来解释右手的优越感觉还是有点跳跃(我觉得)。总的来说还是属于事实可能站不住脚但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解释都很有想象力的文章。
结论是开明的社会环境下,通过适当训练,人类机体可以得到更和谐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右边
偶然在书店看到,就堂而皇之躺在收款台最前面的一大摞上,题材切入点很诡异,对死亡文化史的研究很常见,但对丧葬尤其是二次葬宗教和仪式的田野调查可谓着实诡谲,充满好奇便也来了个半价拿下。虽然精神上能够理解想要把逝去的亲属的一部分血肉留在体内,希望能以最直观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留住亲属的点滴肉身,成为曾经来过的证明和联系,以及维系血脉的传承,但生理上确实无法接受尸油拌米饭,随意吃掉逝去之人的肉身各种部位,即使权当自助餐任意选择也下不了嘴……后半程关于左右手与生俱来肩负不同职责功能定位的研究还真不是一般的唯心,充斥着就那么一丢丢(配合意大利手势)貌似有道理的理论就在于排座位的时候到底左为上还是右为大,估计每个单位也有不同的自我解释。总之右手至高无上的理论狗屁不通,我就喜欢左手远超过右手,都不舍得用它干活。
后面那一篇对左右手现象以及功能的解释思路非常简洁直接,趣味性更强,前面葬礼部分确实一眼就能认出涂尔干的风味,对死亡的理解,对尸体的避讳在现在也没有太多变化,以前以为生命有进化的方向,现在看来生命不过是前后来回转的现象。
一本论文集,观点挺有趣的
很短的两篇论文,但是左与右的论述我还是很喜欢的,从人类学到空间的方位,其赋予的符码本质上可以被还原到人类的活动之中。ps:尸油拌饭确实是逆了天
简洁有趣易读,看到一些熟悉的联系比如最初的象征解释…… 又看到作者和法国社会学派的许多同学一同在1914-1915战死,本来想说些什么,又突然觉得……还是说说我们当下吧。
非常经典,希望有生之年能写一篇缜密的review。
涂哥学生的人类学作品,能让你看到各种初级形式,这次是葬礼。
赫尔兹若不是英年早逝,或许会成为与他的导师齐名的学者。或许有一天莫斯在他导师和合作者们的悼念会上也可以说:“法国将后继有人。”“或许,精力将得到恢复,另一粒种子落下去,将会萌生新芽。”(埃文斯-普里查德)
一般的论文。
身体人类学开端之作
> 死亡与右手
1 有用 纪鸟 2022-04-02 21:24:29
右手的优越:一项关于宗教两极性的研究 一篇人类学的论文,作者是涂尔干的学生。 作者认为,由于世俗与神圣的对立,所以代表着世俗的左手屈属于代表神圣的右手,即便这种利手的区别实际上不存在也将会被创造出来。左手,代表着一切坏的象征和符号:邪恶、世俗、丑陋、女人、虚弱等等;右手,代表着一切好的象征和符号…… 另外,由于这是一篇百年前的论文,所以其中的生物学依据过时了。之前人们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用手习惯是由大脑控制的,但近年来发现真正控制的可能是脊髓。数据来源《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lateralized fetal spinal gene expression underlies hemispheric asymmetries》
3 有用 Roquentin 2019-08-03 09:30:28
题为《死亡与右手》,第一篇关于二次葬的集体表征的研究要比第二篇关于左、右差别的表征研究要深刻、有意思。Hertz是涂尔干的学生,莫斯的朋友,若不是他英年早逝,估计会像Evans-Pritchard在序言中所说,继承他导师的遗绪。书中大部分论述都深受涂尔干的影响,例如第二章中对左右手表征的神圣、世俗二分法分析、全书对集体意识在丧葬仪式中的强调以及从图腾的角度探索信仰起源等。虽然该书对二次葬这一现象进行了详细的文化间的比较研究,并详尽解释了二次葬的成因和社会功能,但正如Evans-Pritchard 所指出,Hertz的理论基础,并表现出没有特别大的突破意义。
0 有用 这么近,那么远 2019-01-03 15:10:31
可以。其实很哲学。
0 有用 绫懒遥 2020-04-21 15:32:16
象征人类学。被若男姐早年那篇文章安利来的。不过确实也没普里查德夸得那么好就是了。
0 有用 钝刀龙戈 2022-03-23 11:33:16
重读“右手的优越”部分,感觉还是挺有趣的。具体的观点可能不同意,但赫尔兹论证还比较清楚。
0 有用 乞力马扎骡 2022-03-31 11:27:39
更倾向于对“死亡”的书写,和纪录片《非凡仪式》有相同之处。“死亡”是新的开始,它不单是印刻在死者身上的,活着的人更是被“死亡”圈宥在一中仪式的遵从与禁忌之中。“尸体”可以被视为“死亡”的媒介,它关乎各种“灵”的抵达(活人的灵魂与亡灵、亡灵与死者世界之灵、亡灵与神灵、灵魂的不断死亡……)。至于“右手”优于“左手”,“右边”胜过“左边”,论述得挺枯燥,挺单调
0 有用 momo 2022-01-28 17:58:02
作者真英年早逝啊
0 有用 AhFloyd 2021-11-13 14:29:19
好读
0 有用 林林总总 2021-11-30 18:10:17
用神圣-世俗的对立思维来解释右手的优越感觉还是有点跳跃(我觉得)。总的来说还是属于事实可能站不住脚但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解释都很有想象力的文章。
0 有用 三三三四 2021-11-20 11:25:56
结论是开明的社会环境下,通过适当训练,人类机体可以得到更和谐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右边
0 有用 r 2021-11-16 23:19:14
偶然在书店看到,就堂而皇之躺在收款台最前面的一大摞上,题材切入点很诡异,对死亡文化史的研究很常见,但对丧葬尤其是二次葬宗教和仪式的田野调查可谓着实诡谲,充满好奇便也来了个半价拿下。虽然精神上能够理解想要把逝去的亲属的一部分血肉留在体内,希望能以最直观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留住亲属的点滴肉身,成为曾经来过的证明和联系,以及维系血脉的传承,但生理上确实无法接受尸油拌米饭,随意吃掉逝去之人的肉身各种部位,即使权当自助餐任意选择也下不了嘴……后半程关于左右手与生俱来肩负不同职责功能定位的研究还真不是一般的唯心,充斥着就那么一丢丢(配合意大利手势)貌似有道理的理论就在于排座位的时候到底左为上还是右为大,估计每个单位也有不同的自我解释。总之右手至高无上的理论狗屁不通,我就喜欢左手远超过右手,都不舍得用它干活。
0 有用 少女终末旅行 2023-05-13 22:54:59 广东
后面那一篇对左右手现象以及功能的解释思路非常简洁直接,趣味性更强,前面葬礼部分确实一眼就能认出涂尔干的风味,对死亡的理解,对尸体的避讳在现在也没有太多变化,以前以为生命有进化的方向,现在看来生命不过是前后来回转的现象。
0 有用 Akabrendia 2023-05-10 09:11:18 北京
一本论文集,观点挺有趣的
0 有用 Lukegeneis 2023-12-05 22:46:42 江苏
很短的两篇论文,但是左与右的论述我还是很喜欢的,从人类学到空间的方位,其赋予的符码本质上可以被还原到人类的活动之中。ps:尸油拌饭确实是逆了天
0 有用 罗女巫的手风琴 2023-10-13 23:19:02 上海
简洁有趣易读,看到一些熟悉的联系比如最初的象征解释…… 又看到作者和法国社会学派的许多同学一同在1914-1915战死,本来想说些什么,又突然觉得……还是说说我们当下吧。
0 有用 山音 2021-06-02 22:54:04
非常经典,希望有生之年能写一篇缜密的review。
0 有用 栲栳栳 2023-03-12 00:30:20 云南
涂哥学生的人类学作品,能让你看到各种初级形式,这次是葬礼。
1 有用 小时 2022-07-16 23:16:51
赫尔兹若不是英年早逝,或许会成为与他的导师齐名的学者。或许有一天莫斯在他导师和合作者们的悼念会上也可以说:“法国将后继有人。”“或许,精力将得到恢复,另一粒种子落下去,将会萌生新芽。”(埃文斯-普里查德)
0 有用 王雹博 2024-03-09 15:51:11 江苏
一般的论文。
0 有用 手艺青年 2024-01-24 16:21:41 四川
身体人类学开端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