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对赌让银行楚楚动人
20世纪80年代后期,“银行信用证”与最新发明的信用违约互换(CDS)成为转移信用风险的两种方法。高盛通过运用信用违约互换产品帮助希腊成功加入“欧元区”,自己也获得了高额的回报。
第2章 走向缓冲垫
风险价值(VAR)和场外交易衍生品(OTC)的推出使得交易头寸和银行利润都开始呈现快速增长。但在1998年,该模式的弊病因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崩溃而显露出来,可在这次让华尔街濒于毁灭的事件中,交易员与监管者却都没有正确地吸取教训,使金融系统深陷更为严重的灾难之中。
第3章 免费午餐上的加工食品
一群聪明绝顶而野心勃勃的交易员,在几位数学奇才的辅助下,成功地将一批高风险投资包装成了AAA级资产。这一切是通过令人咋舌的新型担保债务凭证(CDO)市场实现的,原本小心谨慎的银行现在希望在不承担多余风险的前提下,寻求新的投资组合多元化之路,在评级机构的支持下,它们成功将这些风险蔓延至整个欧洲。
· · · · · ·
(
更多)
第1章 对赌让银行楚楚动人
20世纪80年代后期,“银行信用证”与最新发明的信用违约互换(CDS)成为转移信用风险的两种方法。高盛通过运用信用违约互换产品帮助希腊成功加入“欧元区”,自己也获得了高额的回报。
第2章 走向缓冲垫
风险价值(VAR)和场外交易衍生品(OTC)的推出使得交易头寸和银行利润都开始呈现快速增长。但在1998年,该模式的弊病因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崩溃而显露出来,可在这次让华尔街濒于毁灭的事件中,交易员与监管者却都没有正确地吸取教训,使金融系统深陷更为严重的灾难之中。
第3章 免费午餐上的加工食品
一群聪明绝顶而野心勃勃的交易员,在几位数学奇才的辅助下,成功地将一批高风险投资包装成了AAA级资产。这一切是通过令人咋舌的新型担保债务凭证(CDO)市场实现的,原本小心谨慎的银行现在希望在不承担多余风险的前提下,寻求新的投资组合多元化之路,在评级机构的支持下,它们成功将这些风险蔓延至整个欧洲。
第4章 心碎综合征
在JP摩根与德意志银行的推动下,担保债务凭证高歌猛进,为它们带来了巨额的销售额与交易量,但是要想赚到真金白银,交易员们还得设法把这些风险隐藏得更巧妙些。这需要利用布莱克-斯科尔斯式的信用,这套全新的数学模型似乎能让信用风险马上消失于无形。评级机构在这场金融创新之中也不甘落后,在收取数十亿美元佣金的同时,悄悄地掩盖住了大多数客户的不满之声。
第5章 管制捕获论
20世纪90年代,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主张金融监管不能阻碍金融创新的步伐,并且在1998年的新法规中放松了对大型银行的监管。但是,监管者显然不具备监督银行滥用金融创新的能力与技能,因此只能听之任之。
第6章 房地产市场化为灰烬
由于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参与,CDO产品市场需求旺盛。 交易商发明了信用违约互换产品,通过将次级债券打包成CDO满足了这一需求。对推广该类产品的交易商而言,他们需要类似美国国际集团这样的保险公司,为交易中最为安全的部分购买违约互换,他们也需要类似保尔森基金这样的对冲基金公司来对冲次级风险。但随着2006年年底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开始破灭,交易商只能将其自身交易进行对冲,并将其出售给毫不知情的投资者。
第7章 撒旦之眼
交易商看似安全的投资充斥着整个市场,这些投资中部分属于次级债券。在此之后,交易商设立了影子银行以购买相关资产。为追求更高的收入,评级机构也鼓励这一新兴市场的发展。华尔街将这些机械的结构性投资工具(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s)视为购买次级CDO产品的理想客户,为此专门设立了该类机构。但在2007年的第一波危机中,投资者纷纷从这一市场逃离,导致这些机构一夜间覆灭。银行不得不将该类机构分离出来,这进一步引发了银行的次级债务问题。
第8章巨额担保损失
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运行体制,需要依赖透明的价格机制,来保持各方的市场信心,但由于大量复杂的有毒资产的存在,其价值无法评估,市场信心受到了侵蚀。像高盛这类聪明的公司利用其交易实力,制造价格信息,帮助他们从像AIG这类交易对手那里攫取了巨额担保赔款。当市场价格暴跌并开始损害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时,灾难就已经降临,金融危机开始从美国蔓延开来。
后记
致谢
注释
· · · · · · (
收起)
0 有用 草木芃 2024-12-04 10:23:09 广东
弃。
1 有用 懂一点幽默 2018-11-05 08:30:02
衍生品的故事。要义在魔鬼二字。衍生品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引无数个人、机构甚至政府投身其中。但也有如此巨大的威力,转瞬间就可能毁灭一切。看着那些教科书上的人名以如此鲜活的形象出现在书上是种别样的体验。不过本书的体系不是很清晰。
1 有用 喵喵喵 2021-06-07 02:54:14
并不是结构性强的学术类书籍,不具有清晰的论证,更类似社科的科普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