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现在谈真相还有点早
这书的翻译出来走两步?
看完电视剧再来补的原著,不是很尽如人意,或者说电视剧改编的很棒。一是书名,原版和中文版的书名似乎都不是很贴切,二是翻译的小错误不断,不通顺的地方相当多,最后可能是读习惯了译文的纪实作品,这本人物的访谈和还原的经过交叉进行的行文看着不太适应,而且某种程度上还削弱了当时的紧张感。
警钟长鸣
这是一本根据采访写就的书,强处是当事人说了很多官方报告不会记录的细节,不足是作者非核能专业人士,一些专业的事情说不清楚,整体不错,对了解福岛事故是个不错的窗口。
2020/54 人物多事情复杂,整体读来流畅感不够。但真实事件的情感渲染太强烈了,明年就是10周年了,现在回想起那时看新闻的心情,现在再看书中具体的描述仍然十分紧张。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感谢那些奋不顾身的人们,让我对这个世界还存有些美好。
2012
纪实文学嘛还不错
把太多的关注投注到了东电员工及外协团队的“人”的出彩表现上,一直在调动感情,用力地扑出纸面地诉说着。作者似乎疏忽了这样一本有关“核事故”的纪实著作,应该更加客观、理性、科学,工程性。这方面不够充实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作者自己也没有充分掌握吧? 最后的“结语”里面提出的反思,为本书加了分。对福岛核事故灾难为什么没能避免发生的思考,引入美国“911”事件之后的采取的各种对策作为对照,并提到2004年12月发生的苏门答腊里氏族9.3级地震给出的提醒…这些都未能引起重视,降低灾难,最终都归结到两点:一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远远不足,二是包括经营企业和政府机构在内,都在“安全”之前,优先选择了“经济”。 福岛和切尔诺贝利是地球上最高等级的核事故,不知道中国核电站在其中吸取了哪些教训?期待来自中国的专著。
对于纪实文学来说里面融入大量的情感元素,随着事故推进,描写巧妙之处在于不是站在上帝视角描述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原因,而是从每个当事人,小人物身上的感触入手,这个事件的影响在于对那些身临其境的人,当地居民和那些丧生者和亲属来说,有人的命运就此改变了。里面有一节写“不来交班也可以哦”的时候五味杂陈。搭配NHK福岛纪录看就完整还原了。
还有几页,我想把这本记载了了不起的故事的书,留在明早看完。“巨大的海啸所带来的史无前例的核电站事故,在一切事物上都刻下了深深的伤痕”
吉田一弘说:“大家离开紧对室时,场面非常混乱。很多人都走了因为没有留下来的理由。我对年轻人说“离开吧。也有年轻人表示“要留下来。他们是出于责任感而这么说的吧。可是我猜他们心里是想要离开的,毕竞他们还年轻。我一说离开吧’,年轻人就走了。” 对于生死关时的场景,吉田到现在也不太愿意去回想 “谁留下,谁走了,我尽量不去想,怕对以后有不好的影响。至今工作在一起,我觉得你是技术人员,可以信得过的人,也有些离开了。我尽量不去考虑那些问题。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也去避难了。我个人觉得技术人员必须要留下来,但是大家几乎都到第二核电站避难去了。人心还是很脆弱的啊。” 那或许可以说是作为人的极限的修罗场。每个人各自有各自的家庭与人生,即使在同样的职场,大家肩负的责任也因人而异。
3.5出版社真是……连书名都改了。
不疼不痒。书名实在是
相比阿列克谢耶维奇写切尔诺贝利的书,情绪的感染力上有差距,但也算是宏大历史下关于普通人的叙事!脑洞大开的时候也会考虑类似的问题,我相信我们不缺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只是一定要对这些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温柔相待,保持最大的敬意!
这本书用大量的篇幅描述福岛核灾难期间发生在最“前线”的人和事,对于核电运行人员来说,这本书的切入角度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我几乎只用了半天时间就看完全书。其中,反应堆注水控制发展演变到几乎“无力回天”的极端局面所带给人性巨大的挑战让人印象十分深刻,“福岛五十勇士”让人联想到了大战期间“切腹”的日本军人,在核灾难面前,人真是渺小孱弱如虫蚁,尽管他们之中不乏真正的勇士。这本书对于核电从业人员尤其是一线的安工和运行人员来说非常值得一读
简单了解福岛核事故原因,了解五十勇士的奉献,最起码可以不像国人一样,嘲笑日本
> 福岛核事故真相
2 有用 BBpanda 2017-08-03 16:04:57
现在谈真相还有点早
0 有用 个人走舞王路线 2022-07-20 13:20:01
这书的翻译出来走两步?
0 有用 波洛 2023-08-03 10:06:26 湖北
看完电视剧再来补的原著,不是很尽如人意,或者说电视剧改编的很棒。一是书名,原版和中文版的书名似乎都不是很贴切,二是翻译的小错误不断,不通顺的地方相当多,最后可能是读习惯了译文的纪实作品,这本人物的访谈和还原的经过交叉进行的行文看着不太适应,而且某种程度上还削弱了当时的紧张感。
1 有用 人月神话 2016-05-02 23:27:39
警钟长鸣
2 有用 Frank 2020-07-20 20:35:37
这是一本根据采访写就的书,强处是当事人说了很多官方报告不会记录的细节,不足是作者非核能专业人士,一些专业的事情说不清楚,整体不错,对了解福岛事故是个不错的窗口。
0 有用 哆啦哆啦 2020-07-22 10:20:38
2020/54 人物多事情复杂,整体读来流畅感不够。但真实事件的情感渲染太强烈了,明年就是10周年了,现在回想起那时看新闻的心情,现在再看书中具体的描述仍然十分紧张。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感谢那些奋不顾身的人们,让我对这个世界还存有些美好。
0 有用 村下秋树 2021-03-29 21:26:26
2012
0 有用 Crouse 2024-08-31 21:08:50 上海
纪实文学嘛还不错
0 有用 logosun 2021-05-11 21:47:24
把太多的关注投注到了东电员工及外协团队的“人”的出彩表现上,一直在调动感情,用力地扑出纸面地诉说着。作者似乎疏忽了这样一本有关“核事故”的纪实著作,应该更加客观、理性、科学,工程性。这方面不够充实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作者自己也没有充分掌握吧? 最后的“结语”里面提出的反思,为本书加了分。对福岛核事故灾难为什么没能避免发生的思考,引入美国“911”事件之后的采取的各种对策作为对照,并提到2004年12月发生的苏门答腊里氏族9.3级地震给出的提醒…这些都未能引起重视,降低灾难,最终都归结到两点:一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远远不足,二是包括经营企业和政府机构在内,都在“安全”之前,优先选择了“经济”。 福岛和切尔诺贝利是地球上最高等级的核事故,不知道中国核电站在其中吸取了哪些教训?期待来自中国的专著。
0 有用 秦罗敷 2017-11-17 22:38:58
对于纪实文学来说里面融入大量的情感元素,随着事故推进,描写巧妙之处在于不是站在上帝视角描述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原因,而是从每个当事人,小人物身上的感触入手,这个事件的影响在于对那些身临其境的人,当地居民和那些丧生者和亲属来说,有人的命运就此改变了。里面有一节写“不来交班也可以哦”的时候五味杂陈。搭配NHK福岛纪录看就完整还原了。
0 有用 阿博直接爱自己 2019-09-04 23:26:31
还有几页,我想把这本记载了了不起的故事的书,留在明早看完。“巨大的海啸所带来的史无前例的核电站事故,在一切事物上都刻下了深深的伤痕”
0 有用 dingding 2022-01-02 08:59:27
吉田一弘说:“大家离开紧对室时,场面非常混乱。很多人都走了因为没有留下来的理由。我对年轻人说“离开吧。也有年轻人表示“要留下来。他们是出于责任感而这么说的吧。可是我猜他们心里是想要离开的,毕竞他们还年轻。我一说离开吧’,年轻人就走了。” 对于生死关时的场景,吉田到现在也不太愿意去回想 “谁留下,谁走了,我尽量不去想,怕对以后有不好的影响。至今工作在一起,我觉得你是技术人员,可以信得过的人,也有些离开了。我尽量不去考虑那些问题。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也去避难了。我个人觉得技术人员必须要留下来,但是大家几乎都到第二核电站避难去了。人心还是很脆弱的啊。” 那或许可以说是作为人的极限的修罗场。每个人各自有各自的家庭与人生,即使在同样的职场,大家肩负的责任也因人而异。
0 有用 守则与诅咒 2017-04-22 16:45:57
3.5出版社真是……连书名都改了。
0 有用 梦幻在玩 2015-12-13 02:46:37
不疼不痒。书名实在是
0 有用 抬头仰望满天星 2019-12-18 12:58:49
相比阿列克谢耶维奇写切尔诺贝利的书,情绪的感染力上有差距,但也算是宏大历史下关于普通人的叙事!脑洞大开的时候也会考虑类似的问题,我相信我们不缺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只是一定要对这些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温柔相待,保持最大的敬意!
1 有用 🤩 2017-02-14 16:58:46
这本书用大量的篇幅描述福岛核灾难期间发生在最“前线”的人和事,对于核电运行人员来说,这本书的切入角度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我几乎只用了半天时间就看完全书。其中,反应堆注水控制发展演变到几乎“无力回天”的极端局面所带给人性巨大的挑战让人印象十分深刻,“福岛五十勇士”让人联想到了大战期间“切腹”的日本军人,在核灾难面前,人真是渺小孱弱如虫蚁,尽管他们之中不乏真正的勇士。这本书对于核电从业人员尤其是一线的安工和运行人员来说非常值得一读
0 有用 LHR 2018-02-06 17:26:49
简单了解福岛核事故原因,了解五十勇士的奉献,最起码可以不像国人一样,嘲笑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