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理论》的原文摘录

  • 因为乡村是本,都市是末,乡村原来是人类的家,都市则是人类为某种目的而安设的。在某种事实上说,都市固也不可少;如是政治的关系越是上级行政机关,越要设在一个中心点,非如下级行政机关之可以设在乡村。所以有政治中心而来的都市是必要的。再就都市上的联合组织说,也需要有一个中心。其他如教育、文化,都要有一个中心。小图书馆,乡村可以设立,更大的图书馆则必须设在县里或省里;小学可以设在乡村,大学必须设在都市。从政治、经济、教育各方面看,都需要一个中心,故都市为不可少。都市即由此而来的。如果都市由此而来,就合乎乡村为本,都市为末的意思了。其所从来在是在乡村,下级都在乡村,大家联合起来而有这个中心,先有本,后有末,末从本来就对了。可是现在的都市不是如此,乃是一种倒置的。现在的社会,都市不但是中心,而且是重心;以都市为重心就完全错误了!重心本应普遍安放,不可在一处;中心可以集中于一点,可以在一处。若重心在一处,则非常危险!如将这块黑板平放在地上,则凡是着地之点皆为重心,如此再平稳不过了;但若把它立起来使其一边找地,其重心只在着地的一边,则一边不稳,非倒不可。此刻的社会结构,即重心在一处——置重心于都市,这是顶不平稳的一种构造。都市好比一个风筝,下面有许多线分掣于各乡村;风筝可以放得很高,而线则是在乡村人手里牵着,乡村能控制都市,这个就对了。若都市来控制乡村的时候,那就是少数人用力量以统治多数人,这是不对的,不是常态。现在我们从乡村起手求组织,是自下而上,自散而集,正合乎常态,合乎人类的正常文明。这样的一个人类文明,就完全对啦! (查看原文)
    如林 2017-11-18 06:17:13
    —— 引自第153页
  • 农民所接触的是广大的自然界,所以是他心里宽舒安闲;工商业者居于人口密集的狭窄的都市中,睁眼所碰到的就是高强。所以是他的性情非常褊急不自然。农民的宽舒自然的性情,很适于理性的开发 (查看原文)
    厚切西红柿 1赞 2012-09-29 09:03:42
    —— 引自第166页
  • 我没有将复杂问题一眼看透彻的聪明,但我有抓住问题不放手的研索力,就会有被我弄通了的一天。从这困勉功夫也能将高明人见到的而我也见到了。这本书,就是困勉研索的结果,正好给高明人的话做注解,给不明白的人做桥梁。 (查看原文)
    如林 1赞 2017-11-17 12:54:18
    —— 引自第3页
  • 我敢断言,如果这上层动力与下层动力总不接气,则中国问题永不得解决;而上下果一接气,中国问题马上有解决之望。 (查看原文)
    如林 1赞 2017-11-18 12:18:32
    —— 引自第270页
  • 在执政的共产党,本以国营农场或农业公社为理想目标;但阅历二十年,结局却在当初所不注意的农业合作社;用尽心力,辛苦备尝,而后得的事实教训如此,还有什么话说呢?所谓事实最雄辩,这比多少思想辩论都深刻啊! (查看原文)
    如林 1赞 2017-11-18 21:25:04
    —— 引自第336页
  • 一切办法都是以遵从他的法则来制驭他。 (查看原文)
    画舫 2011-09-28 14:28:03
    —— 引自第8页
  • 然所求无非彼此感情之融合,他心与我心之相顾。此和与顺,强力求之则势益乖;巧思取之则情益离;凡一切心思向外用力者,皆非其道 (查看原文)
    文刀力 2013-08-09 15:24:39
    —— 引自第37页
  • 大概初兴之时只见长处不见短处,到末后却只见短处不见长处。 (查看原文)
    如林 2017-11-17 18:05:06
    —— 引自第54页
  • 现在许多人咒骂剥削,其实中国离剥削尚远,没有秩序那能谈到剥削!中国现在只是一种争夺之局,而说不上剥削之居;不是有一个不平等的秩序,而是没有秩序。 (查看原文)
    如林 2017-11-17 18:47:02
    —— 引自第63页
  • 只有有头脑有眼光较高明的人,能想得通,看得透,对于事实能为多方面的了解,不执着于一偏;眼光短浅的人往往执着于一面。但事实上变迁,则让人不得执著;不执著,一切才有办法。 (查看原文)
    如林 2017-11-18 04:48:30
    —— 引自第138页
  • 我常喜欢说:当一个人心里没有事情,你同他讲话最能讲得通的时候,就是理性。理性就是强暴与愚蔽的反面,除了这两样以外就是理性。所谓理性,即“平静通晓而有情”也。 (查看原文)
    如林 2017-11-18 05:05:16
    —— 引自第150页
  • 第四层:农业最适宜于家庭的经营,工商业则不然;男工、女工、童工,部分分散到工厂做功。可以说,农业是巩固家庭的,工商业则是破坏家庭的。 (查看原文)
    如林 2017-11-18 05:13:55
    —— 引自第152页
  • 此间分际,很难定说,都是要慢慢的试探从习惯上来确定。当习惯养成的时候,分际才能确定——确定靠公认,公认靠习惯的养成。 像这种习惯的培养,除了从乡村着手以外,其他没有合适的地方。 (查看原文)
    如林 2017-11-18 06:51:21
    —— 引自第155页
  • 今再申明一句:有形的事实是乡村,无形的道理是理性。这两个地方,原来就是中国社会的根,除此外都不算。我们现在就是从这根上来生出新芽。 (查看原文)
    如林 2017-11-18 08:18:16
    —— 引自第156页
  • 农民看着不好联合,而其实必然还是他。……知识分子今后要想在解决中国问题上表见力量,非与农民联合起来,为农民而说话,以农民作后盾不可。 (查看原文)
    如林 2017-11-18 12:24:35
    —— 引自第271页
  • 若将政府除外,中国国家原来是统一的。 (查看原文)
    如林 2017-11-18 12:26:40
    —— 引自第272页
  • 质言之,在一国里面必须有此一较强势力隐然为中心支柱才行。 (查看原文)
    如林 2017-11-18 15:41:07
    —— 引自第274页
  • 川局即为中国之缩影,研究中国问题者最好看四川。 (查看原文)
    如林 2017-11-18 15:45:45
    —— 引自第275页
  • 所以有两个原则要记住:一是植根不深,便没有力量;一是新力量要在养中用,用中养,不得其养则力量不成。 于是我们又有两个原则要记住:一是人类的力量在理智,缺乏理智便没有力量;一是力量生于积极活动,若只消极的要求不成其为力量。 (查看原文)
    如林 2017-11-18 15:53:42
    —— 引自第277页
  • 说到此处,几乎智穷路绝。然而天下事,许多办法凭你想是想不出的,事实却会来凑泊你,殆有所谓天不绝人者。于是就有近十年来的乡村运动发生。从乡村运动不费力地就解答了上面两个难题。 (查看原文)
    如林 2017-11-18 16:50:04
    —— 引自第279页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