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晓鹏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副标题: 中华帝国的治乱得失
出版年: 2015-10
页数: 328
定价: 55.00
装帧: 平装
丛书: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
ISBN: 9787517704010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副标题: 中华帝国的治乱得失
出版年: 2015-10
页数: 328
定价: 55.00
装帧: 平装
丛书: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
ISBN: 9787517704010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为《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系列作品的第1卷,本卷的落脚点是中华帝国的治乱得失。书中首先勾勒出了陆权与海权文明发展与较量的轮廓,并从地理、经济、政治等细节问题入手,解读了以海陆二权的此消彼长为线索的东西方历史进程。随后便展开帝国画卷:从三大“圣君”到雄猜之主,从门阀政治到科举革命,从边疆烽火到腹地平乱,从贫富分化到反腐风暴……这些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全面梳理,颠覆了很多人们对历史的评断,对于时下复兴阶段的中国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作者简介 · · · · · ·
李晓鹏,重庆江津人,经济学博士,剑桥大学访问学者。曾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研究员。主要著作有《这个国家会好吗: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城市战略家》《学习改变命运》等书。此外,还撰写了许多影响十分广泛的政治经济评论文章,诸如《澄清谣诼,还清白于毛泽东》《年轻人,你活着不是为了看K线》《强权特首的回归与李嘉诚的出走》《我们为谁而战——柴静“穹顶之下”存在的问题以及舆论争议背后的政治博弈》《乌克兰局势:美国重大战略性失误及其体制根源》等等。
新浪微博:李晓鹏1982
微信公众号:鹏友圈1982
目录 · · · · · ·
引 子 1
第一章 海权时代 5
一、海权崛起:西方国家的近代化之路 7
二、陆海对决:鸦片战争与日俄战争的成败得失 12
三、中共逆袭:游击战大师的阵地战胜利 14
第二章 农耕中国 19
· · · · · · (更多)
第一章 海权时代 5
一、海权崛起:西方国家的近代化之路 7
二、陆海对决:鸦片战争与日俄战争的成败得失 12
三、中共逆袭:游击战大师的阵地战胜利 14
第二章 农耕中国 19
· · · · · · (更多)
引 子 1
第一章 海权时代 5
一、海权崛起:西方国家的近代化之路 7
二、陆海对决:鸦片战争与日俄战争的成败得失 12
三、中共逆袭:游击战大师的阵地战胜利 14
第二章 农耕中国 19
一、跛脚巨人:并不完美的抗美援朝 21
二、农耕中国:汉武帝的反击 23
三、大河文明:农耕帝国起源之谜 25
四、天佑中华:华夏文明的特殊之处 28
五、帝制时代:郡县制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32
六、秦亡汉灭:汉武帝的“反封建”斗争 36
七、魏晋风度:门阀政治的终极产物 42
八、杨坚复辟:中央集权的回归 47
九、科举革命:走向鼎盛的帝国 49
第三章 帝国宿命 53
一、盛极而衰:中华帝国无法突破的300年大限 55
二、黄巢起义:藩镇的崛起与关中地区的兴衰 57
三、苟且偷生:“杯酒释兵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61
四、大元进士:在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中抉择的汉民族精英 66
第四章 布衣天子(上) 69
一、另类“暴君”:不被理解的朱元璋 71
二、反腐风暴:布衣天子的心路历程 79
三、发动群众:朱元璋的特殊反腐手段 84
四、官不聊生:明初官员的工资水平分析 86
五、山头之争:建国初期的权力斗争 90
六、宰相造反:胡惟庸谋反案 92
七、孤注一掷:胡惟庸造反的真伪与可行性 97
八、血流成河:朱元璋的艰难选择 103
第五章 布衣天子(下) 107
一、监察独立:设立锦衣卫的制度意义 109
二、《逆臣录》:蓝玉谋反的证据与动机 111
三、反腐疑云:诛杀功臣还是反腐倡廉? 114
四、分封之弊:朱元璋的私心与制度设计 117
五、东厂太监:特务机构还是监察机构? 121
六、洪武之治:朱元璋的反腐败失败了吗? 124
第六章 大明盛世 135
一、远迈汉唐:郑和下西洋与明朝疆域的扩张 137
二、天子戍边:土木堡之变与定都北京的战略意义 144
第七章 成化中兴 149
一、烽烟四起:成化初年的国家乱局 151
二、荆襄平乱:少年皇帝的铁血政策 157
三、编户齐民:军事镇压之后的社会治理 167
四、政通人和:古代专制政府存在的价值 171
五、专家治国:科举考试和人才历练制度 174
六、储君之路:明朝的太子培养制度 176
七、鸟尽弓藏:韩雍致仕与两广治理 180
第八章 太监汪直 183
一、贪腐黑幕:死在西厂大牢里的军分区司令 185
二、弹劾西厂:内阁与六部九卿的强烈抗议 189
三、反戈一击:被妖言击落的帝国首辅 194
四、狠心治国:不换思路就换人的成化皇帝 198
五、文官堕落:社会精英的利益集团化 203
六、成化犁庭:屠灭建州女真 206
七、奇袭威宁海 209
八、帝国铁骑:冶金技术与中原王朝的盛衰 217
九、英雄末路:汪直获罪与明宪宗晚年怠政 226
第九章 儒家圣君 233
一、尧舜之君:弘治皇帝的人生理想及其破灭 235
二、以德治水:弘治年间治理黄河的教训 238
三、以德制夷:蒙古入贡与王越之死 244
四、叶淇变法:政商结盟与“开中法”的废弃 249
五、千年一问:财富都去哪儿了? 253
六、党争误国:开拓西洋与征讨越南的搁浅 256
七、清理门户:文官精英利益集团化的再加强 259
八、虞台岭之败 260
第十章 治乱得失 263
一、三大“圣君”:汉文帝、宋仁宗和明孝宗的施政得失 265
二、儒家理想:人性中的善恶与政府治理的首要任务 276
三、武周革命:唐太宗与武则天的治国方略及其效果 286
四、雄猜之主:朱元璋、武则天、毛泽东和汉武帝的铁腕治吏及其效
果 291
五、景武霸业:汉景帝的汉朝酷吏政治的发端 296
六、仁不秉政:“仁宣之治”与明朝衰落的开始 299
七、盛世基业:大繁荣的政治基础与潜在的危机 309
尾 声 313
· · · · · · (收起)
第一章 海权时代 5
一、海权崛起:西方国家的近代化之路 7
二、陆海对决:鸦片战争与日俄战争的成败得失 12
三、中共逆袭:游击战大师的阵地战胜利 14
第二章 农耕中国 19
一、跛脚巨人:并不完美的抗美援朝 21
二、农耕中国:汉武帝的反击 23
三、大河文明:农耕帝国起源之谜 25
四、天佑中华:华夏文明的特殊之处 28
五、帝制时代:郡县制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32
六、秦亡汉灭:汉武帝的“反封建”斗争 36
七、魏晋风度:门阀政治的终极产物 42
八、杨坚复辟:中央集权的回归 47
九、科举革命:走向鼎盛的帝国 49
第三章 帝国宿命 53
一、盛极而衰:中华帝国无法突破的300年大限 55
二、黄巢起义:藩镇的崛起与关中地区的兴衰 57
三、苟且偷生:“杯酒释兵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61
四、大元进士:在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中抉择的汉民族精英 66
第四章 布衣天子(上) 69
一、另类“暴君”:不被理解的朱元璋 71
二、反腐风暴:布衣天子的心路历程 79
三、发动群众:朱元璋的特殊反腐手段 84
四、官不聊生:明初官员的工资水平分析 86
五、山头之争:建国初期的权力斗争 90
六、宰相造反:胡惟庸谋反案 92
七、孤注一掷:胡惟庸造反的真伪与可行性 97
八、血流成河:朱元璋的艰难选择 103
第五章 布衣天子(下) 107
一、监察独立:设立锦衣卫的制度意义 109
二、《逆臣录》:蓝玉谋反的证据与动机 111
三、反腐疑云:诛杀功臣还是反腐倡廉? 114
四、分封之弊:朱元璋的私心与制度设计 117
五、东厂太监:特务机构还是监察机构? 121
六、洪武之治:朱元璋的反腐败失败了吗? 124
第六章 大明盛世 135
一、远迈汉唐:郑和下西洋与明朝疆域的扩张 137
二、天子戍边:土木堡之变与定都北京的战略意义 144
第七章 成化中兴 149
一、烽烟四起:成化初年的国家乱局 151
二、荆襄平乱:少年皇帝的铁血政策 157
三、编户齐民:军事镇压之后的社会治理 167
四、政通人和:古代专制政府存在的价值 171
五、专家治国:科举考试和人才历练制度 174
六、储君之路:明朝的太子培养制度 176
七、鸟尽弓藏:韩雍致仕与两广治理 180
第八章 太监汪直 183
一、贪腐黑幕:死在西厂大牢里的军分区司令 185
二、弹劾西厂:内阁与六部九卿的强烈抗议 189
三、反戈一击:被妖言击落的帝国首辅 194
四、狠心治国:不换思路就换人的成化皇帝 198
五、文官堕落:社会精英的利益集团化 203
六、成化犁庭:屠灭建州女真 206
七、奇袭威宁海 209
八、帝国铁骑:冶金技术与中原王朝的盛衰 217
九、英雄末路:汪直获罪与明宪宗晚年怠政 226
第九章 儒家圣君 233
一、尧舜之君:弘治皇帝的人生理想及其破灭 235
二、以德治水:弘治年间治理黄河的教训 238
三、以德制夷:蒙古入贡与王越之死 244
四、叶淇变法:政商结盟与“开中法”的废弃 249
五、千年一问:财富都去哪儿了? 253
六、党争误国:开拓西洋与征讨越南的搁浅 256
七、清理门户:文官精英利益集团化的再加强 259
八、虞台岭之败 260
第十章 治乱得失 263
一、三大“圣君”:汉文帝、宋仁宗和明孝宗的施政得失 265
二、儒家理想:人性中的善恶与政府治理的首要任务 276
三、武周革命:唐太宗与武则天的治国方略及其效果 286
四、雄猜之主:朱元璋、武则天、毛泽东和汉武帝的铁腕治吏及其效
果 291
五、景武霸业:汉景帝的汉朝酷吏政治的发端 296
六、仁不秉政:“仁宣之治”与明朝衰落的开始 299
七、盛世基业:大繁荣的政治基础与潜在的危机 309
尾 声 313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1卷) 流 等到汉武帝决定“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是把儒家思想当做一个“统是治术”来使用的。秦朝独尊法家思想,刑罚过于残暴,人民不堪忍受,二世即亡;汉朝前期尊崇道家思想,政府无为而治,结果豪强横行,人民生活困苦。这种情况下,武帝乃决定用比较中庸的儒家来治国:既要宣传仁义道德,削减过于残暴的罚和苛刻的税负,又要“有为而治”,政府官员要积极行动起来,打击豪强、兴水利等。这个决定,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长期稳定,有利于提高政府治理水平。 从这个角度说,儒家思想是作为暴政的对立面出现的,所以它才片面强调仁义道德,而较少关注严刑峻法和军事效率。因为它所产生的时代,一点也不缺少严刑峻法和战争。不是孔子、孟子想法幼稚,忽视了人性之恶,而是他们的关注点不在这上面。 但是,等到中国进入帝制时代以后,国家长期处于整体和平的状态,儒家思想成了唯我独尊的官方意识形态。这个时候,孔孟思想的局限性、片面性就凸显出来了。 帝制时代,儒家士大夫组成的官僚集团,成为国家最大、最重要的一个利益集团。他们就利用孔子思想中的这个局限性,并进一步夸大,无限地上纲上线,来进一步削弱皇权,维护自己的集团的私利。 皇帝是通过战争来获得权力的,而战争的主要原则跟儒家思想无关。儒家学者无法掌握军权,他们能掌握的主要是两个:一是文化教育的权力,这个权力无论是军人还是太监都没法跟文官集团竞争;二是垄断了行政信息渠道,文官掌握着行政系统,深入到州、县、乡,基层官员更是每天都跟老百姓打交道。反之,军事系统和太监系统都无法深入帝国的社会基层组织。帝国的社会状况到底怎么样,文官集 团最了解,皇帝在这方面的信息来源只能依赖他们。 利用文化教育的权力,文官集团就可以按照他们的利益来记录和解释历史。皇帝从小所受的教育,都是严格按照儒家史观编写的,教学者也是儒...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二、儒家理想:人性中的善恶与政府治理的首要任务 276 -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搜索“朱元璋+反腐败”,前面好多页全都是反“元璋反腐败为什么失败”的文章。我左看右看,就是看不出来他哪里失败了?天下大治,民生幸福,国祚绵长。怎么就失败了呢? 一个出身最贫困家庭的叫花子,立志要杀尽天下贪官,在天下大乱之崛起统一中国,当了皇帝。在位31年,杀掉贪官无数。然后,他和那些反腐败剩下的官员们一起,建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帝国的辉煌延续了两个多世纪,为中国人带来了历史上最长的和平与繁荣的时光。皇帝本人也活了70多岁,善终。这叫失败,那我很想知道什么叫成功? 我们评价一个政治家的执政成败,不能用绝对的、理想的标准去评价。而应该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客观的评价。反腐败成功不成功,主要看最后有没有给人民带来好处。从提高政府效率、增加老百姓的安全感、公平感和生活质量的标准去看,我们可以说:朱元璋的反腐行动,是成功的,而且是极大的成功。 现在那么多人不惜忽视如此显而易见的事实,也要一口咬定朱元璋的反腐行动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朱元璋杀人太过分、太恐怖了。为了避免这种恐怖血腥的情况再度发生,所以一定要把整个反腐行动的成效否定掉。 这种做法是一种掩耳铃的行为。朱元璋的反腐败,从最终的效果来看,就是成功的,我们不管立场如何,首先要学会尊重事实,而不是通过否定事实来否定自己不喜欢的观点。后世在借鉴学习的时候,对待贪腐行为,该严刑峻法就是要严刑峻法;另一方面,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冤案,而且带来的恐怖气导致政府人才素质下降,这些错误和教训也要充分吸取。我们不会因为肯定朱元璋的反腐成就,就要简单复制他的政策,而是应该在他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学习好他“严刑峻法与制度设计两手抓”的成功经验,反思其简单粗暴、过度株连的教训,争取比朱元璋做得更好。这样,才是真正实事求是的态度。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六、洪武之治:朱元璋的反腐败失败了吗? 124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共4册),
这套丛书还有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2卷》《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3卷)》《重现伟大中华史》
。
喜欢读"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1卷"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1卷"的人也喜欢 · · · · · ·
-
- 这个国家会好吗 8.5
-
- 帝制与盛世 7.0
-
-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8.3
-
- 生态社会人口论 8.2
-
- 八次危机 8.9
-
- 光变 8.8
-
- 估值逻辑 8.0
-
-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经济学 7.2
-
- 格雷厄姆谈投资 8.5
-
- 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 8.2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1卷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3 条 )
> 更多书评 33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1卷的评论:
feed: rss 2.0
16 有用 平川 2016-12-21 22:36:33
李晓鹏是经济学背景,而这本书最独特和犀利之处就是把经济学中的博弈思维引入历史中来。即,写史之人也有强烈的利益倾向,他们笔下的好皇帝不一定真的好,他们笔下的坏皇帝不一定真的坏。相反,文官集团才是最大的祸患。这种解构主义笔法还处处暗指当下,处处影射当下,而且作者生怕别人看不出影射来,多处直接挑明,这就有意思了。
4 有用 扁担 2016-10-18 23:47:47
【国图】对朱元璋有了全新的认识。是是非非,谁对谁错?
4 有用 Ray 2016-04-13 17:12:20
有句话很对,为什么宋、明几个皇帝治下被称为仁政,是因为他们被文官集团忽悠团团转,文官集团缺乏制约,日子爽,所以文官们在历史纪载里夸皇帝好。所谓屁股决定发言。
8 有用 苍梧之渊 2017-12-10 18:35:15
西方史学那一套他玩得很溜,脑子也不错,将整个中国文明用一种新的范式理解表达了一遍。算是将传播学和西方史学范式柔和起来书写的中国历史。正确的观点和忽悠的手法都非常的鲜明,史实上来说8成真2成假中再夹带一点自己的私货吧。那2成有问题的其实也不全是史实,而是他运用的一些其他史学范式和理解。据说是玩票性质的作品,在二阶历史中算是可以一读的了。比现今的大部分通史类作品都要优秀,但也都要气人。
5 有用 浮生 2018-04-24 22:27:06
有点意思,颠覆了许多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