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良露(1958-2015)/文字
美食家、旅行家、生活家、作家、非典型知識分子、公益文化推廣者;種種興趣、專長、投入與身分,讓她成為豐厚多元的文化人。
十六歲開始於詩刊發表現代詩,開啟寫作之門,寫作觸角廣及影評、散文、電視和電影劇本等,曾獲台北文學獎、新聞局優良劇本獎、廣播金鐘獎、電視金鐘獎多項殊榮。二○○六年起,成立「南村落」,以藝文社會企業方式介入推廣、舉辦超過千場文化活動,重新詮釋在地文化,並因此榮獲二○一三年「台北文化獎」個人獎,被盛讚為「城市的文化魔術師」。二○一五年,以《良露家之味》榮獲圖書類金鼎獎。
平日喜歡研究星象、蒐集地上城鎮,著有《狗日子‧貓時間:韓良露倫敦旅札》《樂活在天地節奏中:過好日的二十四節氣生活美學》《良露家之味》《文化小露台》《台北回味》《韓良露全占星系列》《微醺》《雙唇的旅行》《浮生閒情》等多部作品。
韓良露原來規劃與她一生的摯愛朱全斌,多相陪伴,一起過生活,也從事更多寫作、出版、電影等文化投入。但因緣果熟,於二○一五年三月三日捨報,留給她的夫婿、家人、朋友和眾多讀者豐美的著述和回憶,以及一門人生叩問真善美的修行功課。
2 有用 嘉育 2017-03-26 11:44:32
作为一本书籍来说,真的不算太合格。良露如还在人世,定不会让这样一本重复性内容太多得书,未经她亲自修订出版的。 作为一本京都旅行书籍来说,也不太合适,良露与京都三十年的情缘,并不想作为一本旅游宝典,只是她对她絮絮叨叨的爱。 但若将此看成一本纪念性的书,不算太差。良露对京都的喜爱,与上一本对伦敦的感受是明显有差别的,伦敦是她生活几年下来的一本总结,客观,写实。而京都,是放在心间的,三十年来去伴随三... 作为一本书籍来说,真的不算太合格。良露如还在人世,定不会让这样一本重复性内容太多得书,未经她亲自修订出版的。 作为一本京都旅行书籍来说,也不太合适,良露与京都三十年的情缘,并不想作为一本旅游宝典,只是她对她絮絮叨叨的爱。 但若将此看成一本纪念性的书,不算太差。良露对京都的喜爱,与上一本对伦敦的感受是明显有差别的,伦敦是她生活几年下来的一本总结,客观,写实。而京都,是放在心间的,三十年来去伴随三十年成长,每每看到书中良露对命运的解读,总是有些黯然,是否冥冥之中良露对自己的命运已有所知才有所感呢? 如良露所说,京都是一个属于35岁以后的城市,在那之前还是把她力推的寿岳章子的书仔细读一读更合适。 (展开)
0 有用 马戏团🎪 2021-02-18 09:45:54
非常同意作者说的:京都是属于三十五岁以后的城市。它乍看到处都是闪光点,但是领会它的奥义却门槛不低。京都很清很淡,且幽长。韩良露往来京都三十年,确实抓住了不少精髓,就书的编排来说,如果能删掉最后一章演讲稿是最好,毕竟在那里看到不少与前文的重复,实在没必要加进来。
0 有用 淮钦 2021-05-16 21:46:01
很多文字在讲京都的吃食,但是食物必须得去吃才知道呀!另外,在传统文化上的对比引申到“庶子”和“嫡子”,实在不是一个好的定义。我们总在京都去怀念中国的唐朝,却在当代中国去怀想京都,啧,还是去单纯地感受京都吧。
0 有用 籽 2019-12-05 06:19:00
可能是二十三四岁的时候开始读到良露姐姐写的京都,那时候还没有机会和储备前往,便已埋下了种子。直到2010年之后一发不可收拾,京都的四季,小巷之漫步,她的贪玩,还有那些流连与留恋,想到全斌老师写到的良露姐姐在生命里最后一个冬天与最爱之地作别的怅然,读来真是心碎。在良露往生后又四次到访京都,给自己留了很多时间像她那样体会,后来我把这本偶得的珍贵的笔记带到了移居的欧洲,在她絮絮叨叨的文字里重新回到自己与... 可能是二十三四岁的时候开始读到良露姐姐写的京都,那时候还没有机会和储备前往,便已埋下了种子。直到2010年之后一发不可收拾,京都的四季,小巷之漫步,她的贪玩,还有那些流连与留恋,想到全斌老师写到的良露姐姐在生命里最后一个冬天与最爱之地作别的怅然,读来真是心碎。在良露往生后又四次到访京都,给自己留了很多时间像她那样体会,后来我把这本偶得的珍贵的笔记带到了移居的欧洲,在她絮絮叨叨的文字里重新回到自己与她共鸣的京都版图里。惦记与良露姐姐一起散步在南村落的某个夏天午后。❤️ (展开)
0 有用 莉莲莲 2021-07-25 22:32:38
真好,我如今立在生命中年,如意与虚空,都懂得了,半分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