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父与子很早以前读过,这次是补了屠格涅夫最后一部长篇处女地,写作技法上屠格涅夫一直是最高一档的,文笔也相当之出色,读起来很流畅没啥障碍,节奏安排的很妥当,这本书被诟病比较多的人物塑造,在我读来并不算什么短板,主要还是思想上的纠结并没有想到出路,屠格涅夫作为当时精英阶层,他笔下的主角都是哈姆雷特型,从前夜父与子里的慷慨激昂到处女地里的心灰意冷从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一方面他向往行动派也觉得只有他们可以带来改变,另一方面在他的反思中并不觉得这是一条皆大欢喜之路,所以他是动摇的也是坦诚的
世上哪有一个活着的“虚无主义者”呢?
我到底有多爱屠格涅夫的《初恋》和《春潮》呢?就觉得俄国作家心中第二了。看这本的时候前面《父与子》还觉得可以,虽然最后把巴扎罗夫写死了看得我有点懵,不过这也没多大惊喜(大概是我期待值太高了,我还特地找了巴金翻译版本),后面《处女地》实在喜欢不起来,又到了没事找事的时候,最后我实在是读不进去了,原谅我吧,我下次换个版本,想看看有没有骆家的版本,不然我难受。
巴老的译笔没得说,小说本身不太灵。人物基本都刻板,核心人物巴扎罗夫给活活写死……
终于读完,跟着纳博科夫的一本书。父与子和处女地都感觉写的很差。就故事性来说,父与子强于处女地,就文字技巧而言,处女地优于父与子。纳博科夫讲过父与子了,我谈下处女地,该故事的革命行为完全是边缘人物的革命,而社会中心人物根本不想革命,边缘人物处于两个边缘状态,对于中心人物的边缘,对于底层农民(更边缘人物)的边缘。他们看不起中心人物,认为他们太落后,又不熟悉他们要发动的群众,从而造成了他们只在话语上(革命话语)占优势,其他别无长物。就该书而言,明明是去讲一堆恐怖分子的行动。可行动了什么、怎么行动都不谈,着重于构建阶级落差和人物心理,最后死也死的莫名其妙。
补标
小时候家里有个书柜,整柜硬皮烫金的屠格涅夫、契诃夫等等俄国经典文学名著,但俄国人名对于刚上初中的我过于劝退,一本也没读。看剧前终于读完了《父与子》,看完剧应该还会再读一遍。
巴金翻译得不错,但是屠格涅夫写得不好,情节是有的,但不曲折,人物塑造得太不生动了,没能刻画好典型人物。巴扎罗夫,很单调地直接告诉读者,这是个虚无主义者,反对一切。。。。。
只读了 父与子,无感
知识青年下乡记
革命需要先开明智。 空有热忱,缥缈激昂的热情,无法推动革命事业。 真实的似平民般的生活,去吃苦,去感受,才能站在历史的浪潮一边。 涅追求的是自己是个有用的人的感觉,如果能从事一份正经的职业,真实的生活而非空口说什么改革,他会不会有机会变成索一样的人。
看完了巴金翻译的《处女地》,展现了俄罗斯社会变革前夕的社会风貌,其实任何被卷入社会大潮中的人,又有谁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命运的召唤呢,从社会横切面来看,都是小人物细枝末节的拼凑。 活的长寿的好处就是,能亲身体验各种变动,看到大风大浪中作为个人的不自知的沉浮。 在主动忽略掉精确人名的情况下,读起来挺顺畅的,大家翻译还是不一样。喜欢对索洛明的描。
> 巴金译父与子 处女地
4 有用 Quentin 2021-12-21 09:56:58
父与子很早以前读过,这次是补了屠格涅夫最后一部长篇处女地,写作技法上屠格涅夫一直是最高一档的,文笔也相当之出色,读起来很流畅没啥障碍,节奏安排的很妥当,这本书被诟病比较多的人物塑造,在我读来并不算什么短板,主要还是思想上的纠结并没有想到出路,屠格涅夫作为当时精英阶层,他笔下的主角都是哈姆雷特型,从前夜父与子里的慷慨激昂到处女地里的心灰意冷从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一方面他向往行动派也觉得只有他们可以带来改变,另一方面在他的反思中并不觉得这是一条皆大欢喜之路,所以他是动摇的也是坦诚的
0 有用 区区向往 2022-05-15 00:37:49
世上哪有一个活着的“虚无主义者”呢?
0 有用 機器貓 2023-06-25 19:14:20 贵州
我到底有多爱屠格涅夫的《初恋》和《春潮》呢?就觉得俄国作家心中第二了。看这本的时候前面《父与子》还觉得可以,虽然最后把巴扎罗夫写死了看得我有点懵,不过这也没多大惊喜(大概是我期待值太高了,我还特地找了巴金翻译版本),后面《处女地》实在喜欢不起来,又到了没事找事的时候,最后我实在是读不进去了,原谅我吧,我下次换个版本,想看看有没有骆家的版本,不然我难受。
0 有用 郭爽 2019-08-03 14:00:57
巴老的译笔没得说,小说本身不太灵。人物基本都刻板,核心人物巴扎罗夫给活活写死……
1 有用 怀疑的一代 2018-12-23 09:53:38
终于读完,跟着纳博科夫的一本书。父与子和处女地都感觉写的很差。就故事性来说,父与子强于处女地,就文字技巧而言,处女地优于父与子。纳博科夫讲过父与子了,我谈下处女地,该故事的革命行为完全是边缘人物的革命,而社会中心人物根本不想革命,边缘人物处于两个边缘状态,对于中心人物的边缘,对于底层农民(更边缘人物)的边缘。他们看不起中心人物,认为他们太落后,又不熟悉他们要发动的群众,从而造成了他们只在话语上(革命话语)占优势,其他别无长物。就该书而言,明明是去讲一堆恐怖分子的行动。可行动了什么、怎么行动都不谈,着重于构建阶级落差和人物心理,最后死也死的莫名其妙。
0 有用 固埃 2020-07-19 01:21:23
补标
0 有用 兔偶得 2019-07-20 17:50:17
小时候家里有个书柜,整柜硬皮烫金的屠格涅夫、契诃夫等等俄国经典文学名著,但俄国人名对于刚上初中的我过于劝退,一本也没读。看剧前终于读完了《父与子》,看完剧应该还会再读一遍。
0 有用 carpe diem 2019-03-24 14:57:06
巴金翻译得不错,但是屠格涅夫写得不好,情节是有的,但不曲折,人物塑造得太不生动了,没能刻画好典型人物。巴扎罗夫,很单调地直接告诉读者,这是个虚无主义者,反对一切。。。。。
0 有用 陆沉 2019-09-26 16:45:52
只读了 父与子,无感
0 有用 shibbolet'sdie 2019-05-02 15:48:52
知识青年下乡记
0 有用 小岛 2021-07-19 13:18:27
革命需要先开明智。 空有热忱,缥缈激昂的热情,无法推动革命事业。 真实的似平民般的生活,去吃苦,去感受,才能站在历史的浪潮一边。 涅追求的是自己是个有用的人的感觉,如果能从事一份正经的职业,真实的生活而非空口说什么改革,他会不会有机会变成索一样的人。
0 有用 可可 2019-10-01 22:38:28
看完了巴金翻译的《处女地》,展现了俄罗斯社会变革前夕的社会风貌,其实任何被卷入社会大潮中的人,又有谁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命运的召唤呢,从社会横切面来看,都是小人物细枝末节的拼凑。 活的长寿的好处就是,能亲身体验各种变动,看到大风大浪中作为个人的不自知的沉浮。 在主动忽略掉精确人名的情况下,读起来挺顺畅的,大家翻译还是不一样。喜欢对索洛明的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