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从艺术哲学、艺术创作理论、艺术批评方法论和艺术史方法论四个角度出发,综合国内外名家有关艺术的论述,致力于形成一个认识艺术(美术、视觉艺术)的更具融贯性和前沿性的理论框架。本书采取史论结合、以问题为中心的叙述方式,从现实生活中有关艺术的真实困惑出发,以真实世界中存在的艺术现象和艺术理论为研究对象,就如何理解和评价艺术、如何看待艺术发生发展的逻辑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见解。追求知识的融贯性、理解的整体性与思考的彻底性是本书的特色。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师生使用,也可供同等学力教育及广大艺术爱好者使用。
作者简介 · · · · · ·
陈岸瑛,1973年生于湖北武汉,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今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现任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理论、美学、视觉文化研究和现当代艺术。
目录 · · · · · ·
1.1 艺术创作视角
1.2 艺术批评视角
1.3 艺术史视角
1.4 艺术哲学视角
第二章 艺术的定义与再定义
2.1 美术与工艺的分离
2.2 美学作为美术的上层建筑
2.3 反美学思潮
2.4 重新定义艺术的尝试
第三章 美的分析
3.1 美感与审美情感
3.2 简单观念与复杂观念
3.3 多样性的统一
3.4 内感官
3.5 想象力
第四章 心理学美学
4.1 心理学与哲学
4.2 实验心理学
4.3 格式塔心理学
4.4 移情心理学
第五章 趣味与标准
5.1 品与味
5.2 休谟论趣味的标准
5.3 康德论趣味判断
5.4 低俗趣味
第六章 艺术与认知
6.1 古典摹仿论
6.2 反映论与典型论
6.3 诗与画的界限
6.4 绘画与摄影
6.5 摹仿与纪实
第七章 艺术与形式
7.1 表现论美学
7.2 符号论美学
7.3 有意味的形式
7.4 媒介的纯粹性
7.5 意境说.
第八章 艺术与生活
8.1 艺术为人民服务
8.2 心理积淀说
8.3 美是生活
8.4 人人都是艺术家
8.5 感人、关切、艺术
第九章 艺术与现代性
9.1 现代与传统的断裂
9.2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第十章 都市现代性与现代主义的兴起
10.1 本雅明的拱廊街研究计划
10.2 都市现代化与法国印象派
第十一章 机器美学与经典现代主义
11.1第一机械时代
11.2 未来主义与机器美学的起源
11.3 纯粹主义与无形的机器
11.4 机器美学与现代主义的两面性
第十二章 抽象艺术的观念基础
12.1 色彩与形式的独立
12.2 空间观念的转变
第十三章 观念艺术的起源
13.1 达达主义
13.2 杜尚与观念艺术
13.3 超现实主义
13.4 达利与超现实物品
13.5 波普艺术与丹托的现成品理论
第十四章 当代艺术趋向
14.1 全球化与大尺度资源整合
14.2 明星化、品牌化与集体生产
14.3 艺术市场与创意经济
14.4 传统的复兴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盲目的爱与基于了解的爱,二者的差在日常生活中一目了然,之所以引人困惑,只是因为人们在进行抽象概括时忘记了,无论是对一个人的欣赏,还是对一件艺术品的欣赏,除了有爱,还得有了解。了悟爱情之人无不知道基于了解的爱胜过盲目的崇拜,因为盲目的爱并非爱真实的对方,而是爱自己臆造的幻影。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认识艺术的理论视角 -
张彦远并不打算将同时期的艺术家分为有序的团组,也不打算在时间中追溯前后相关联的艺术运动,或发现艺术品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他的书只是一长串艺术家的名录,缺乏历史写作所需要的那种历史目的性”。埃尔金斯所谓的黑格尔因素,自然是从黑格尔的《美学讲演录》(1835)开始的,指将艺术的风格演变视为一个有内在历史目的性的发展过程。在此之前的温克尔曼( 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1717-1768)的《古代艺术史》(1764),虽然也将古希腊艺术发展与衰落分为四个阶段和四种风格,恐怕也很难被归入此列,因为它也同样缺乏一种带有融贯性的历史观。在埃尔金斯看来,虽然很多人都批评黑格尔,并试图寻找与之不同的艺术史写法,但只要是将艺术史当作历史来讲述,就免不了与黑格尔类似的写法。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1.3 艺术史视角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艺术概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艺术概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
把绘画比作音乐的关键在于,是把绘画比作哪种音乐。音乐作为一种喻体,在西方画论中通常有两种含义,第一,音乐是抒情的,是情感的表现,绘画摹仿音乐,意味着绘画脱离再现而趋向于情感的表现;第二,音乐是结构性的,是有着内在数理结构的和谐整体,绘画摹仿音乐,意味着以音乐家作曲的方式来作画,也即去发现一种高度数理化和结构化的作画方式。 (2回应)
2021-10-19 13:49:41 3人喜欢
-
盲目的爱与基于了解的爱,二者的差在日常生活中一目了然,之所以引人困惑,只是因为人们在进行抽象概括时忘记了,无论是对一个人的欣赏,还是对一件艺术品的欣赏,除了有爱,还得有了解。了悟爱情之人无不知道基于了解的爱胜过盲目的崇拜,因为盲目的爱并非爱真实的对方,而是爱自己臆造的幻影。 张彦远并不打算将同时期的艺术家分为有序的团组,也不打算在时间中追溯前后相关联的艺术运动,或发现艺术品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
2020-11-14 20:47:32 3人喜欢
盲目的爱与基于了解的爱,二者的差在日常生活中一目了然,之所以引人困惑,只是因为人们在进行抽象概括时忘记了,无论是对一个人的欣赏,还是对一件艺术品的欣赏,除了有爱,还得有了解。了悟爱情之人无不知道基于了解的爱胜过盲目的崇拜,因为盲目的爱并非爱真实的对方,而是爱自己臆造的幻影。 引自 第一章 认识艺术的理论视角 张彦远并不打算将同时期的艺术家分为有序的团组,也不打算在时间中追溯前后相关联的艺术运动,或发现艺术品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他的书只是一长串艺术家的名录,缺乏历史写作所需要的那种历史目的性”。埃尔金斯所谓的黑格尔因素,自然是从黑格尔的《美学讲演录》(1835)开始的,指将艺术的风格演变视为一个有内在历史目的性的发展过程。在此之前的温克尔曼( 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1717-1768)的《古代艺术史》(1764),虽然也将古希腊艺术发展与衰落分为四个阶段和四种风格,恐怕也很难被归入此列,因为它也同样缺乏一种带有融贯性的历史观。在埃尔金斯看来,虽然很多人都批评黑格尔,并试图寻找与之不同的艺术史写法,但只要是将艺术史当作历史来讲述,就免不了与黑格尔类似的写法。 引自 1.3 艺术史视角 审美态度说本身却很难自圆其说。例如,一个趣味低下的俗人,即便转换了态度、以非功利性的心态欣赏一幅画作,也并不必然保证他能领略其中的妙处,产生恰如其分的快感;而对于原本就旨在刺激感官的作品而言,对待它的恰当态度恐怕并不是超脱欲望的审美。用好茶、好画招待不解风情之人无异于对牛弹琴,以阳春白雪之心观赏低俗的娱乐片,又何尝不是一种鸡同鸭讲。二者都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错配,前者因为缺乏能力,后者因为错识了对象,归根结底都是对所欣赏的对象缺乏足够的了解。这就是将审美能力化为审美态度所来的问题。 引自 2.2 美学作为美术的上层建筑 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艺术观最深刻的地方,正体现在他们不是把艺术家的主观创造,而是把作品与世界的关系看得更为重要。在海德格尔看来人们的行动与决断成就了历史,并由此开启了世界;艺术家不过是世界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一条通道,“正是在伟大的艺术中,艺术家与作品相比才是某种无关紧要的东西,他就像一条为了作品的产生而在创作中自我消亡的通道” 引自 2.3 反美学思潮 新批评派的瑞洽兹(I.A.Richards,1893-1979)曾在《文学批评原理》(1924)第32章中,仔细辨析过“想象”一词在英文中的不同用法,如运用比喻性的语言、同情地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发明新东西、将不相干的东西联系到一起等,但在他看来,唯有“经验的重新组织”才是“想象”在文艺理论中的主要含义。 引自 3.5 想象力 在休漠看来,成为一个文艺鉴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敏锐的感官( strong sense),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得以提升、通过比较得以完善、扫除了一切偏见的精细感觉( delicate sentiment)。也就是说,趣味并不仅仅是一种基于感官的感觉而且还包括学习、比较、反省和去除偏见的知性成分;这些知性活动对于感觉的细化、趣味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休谟通过论证趣味中包含着理知成分,说明趣味是感觉与判断、感性与知性的结合,而不仅仅是种因人而异的主观感觉。 引自 5.2 休谟论趣味的标准 本雅明进一步指出,肉眼所见的世界是混的、经常处于无意识状态,而摄影机却能以机械的手段对时空进行无微不至的分析,“即使一个人对人怎样走路有一个总体认识,他对于每一个瞬间的步态也还是一无所知。伸手抓打火机或汤的动作司空见惯可我们根本搞不清我们的手是怎样伸向这些金属物品的,更不必说它与我们波动的情绪之间的微妙关系了。依靠下降与升高,中断与隔离,扩张与加速,放大与缩小,摄影机在这里有了它的用武之地。摄影机把我们带入视觉的无意识领域,就如同心理分析医师把我们带入驱力的无意识领域。 引自 6.4 绘画与摄影 表现是赋予感觉与情感以形式的直觉过程。处在直觉线以下的是混沌的感觉和莫可名状的情感,唯有赋予它们以形式,人们才能明确地感受到它们。克罗齐说,人们常觉得自己有伟大的思想而表达不出来,其实这是一种错,检验它的方式是“这里有笔,写出来”;如果写不出来,也就不可以说自己有这个思想。克罗齐将某个混沌的感受在直觉中获得形式的过程称之为成功的表现,并将它视为ー切艺术活动的本质。 引自 7.1 表现论美学 西方人对形式的理解,受源于毕达哥拉斯的和谐论影响较深。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所谓的形式美,多体现为某种数学秩序。西方近代美学虽然从客观的宇宙秩序转向了主观的心意秩序,但这种在形式中见出秩序的倾向却一直存在。 引自 7.5 意境说. 自由主义将现代化理解为一场争取个人自由的过程,然而在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看来,这一过程正好相反,现代化所带来的那种理性化标准化的社会控制方式,恰好构成了对个体自由的压迫。如果说现代化体现为对社会的一种理性化管理的话,那么这一管理模式首先是在工厂中体现出来的,随后才进入日常生活领域。如前所述,阿多诺与霍克海姆在《启蒙的辩证法》(1947)中,对文化工业( culture industry)进行了批判,认为资本主义使得文化成为一种批量化、标准化的生产,从而使得“工具理性”开始占领工作之外的休闲生活领域。后来的法国新左派、情境国际领袖居伊・德波( Guy Debord,1931-1994)将这一过程称为“日常生活的殖民化”,认为资本主义在日常生活领域对人实施一种无所不在的控制。 引自 9.1 现代与传统的断裂 TJ克拉克意识到巴黎改造潜藏的政治含义,在《现代生活的绘画》中着力描写了巴黎改造对于城市生活造成的影响,当宽阔的林荫大道取代了蜘蛛网般的小巷时,巴黎也就从一个革命的城市转变为一个休闲的城市,热火朝天的交往形式也就被路人彼此之间冷漠的观看所取代,而这一冷漠的目光恰好构成了部分印象派画家呈现巴黎城市风光的视角。美国历史地理学家大卫・哈维( David Harvey)在《巴黎,现代性之都》(2003)一书中,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对巴黎改造的经济学动力进行了令人信服的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疏远,来自城市空间的重新布局,而这一布局,恰好符合垄断资本主义的利益。 引自 10.1 本雅明的拱廊街研究计划 就巴黎而言,我们可以粗略地说从1789年大革命开始到1848年革命失败,对应的是第一种现代性;从1848年到1870年,在路易·波拿巴当政和奥斯曼巴黎改造期间,产生了第二种现代性。在前一种现代性中,产生了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以及以城市为舞台的阶级斗争,资本主义对社会的规划主要体现在生产领域。在后一种现代性中,资本主义对社会的控制,主要体现在精于计算的商业逻辑入侵到工作场所之外的日常生活领域。克拉克借用情境国际的说法,将此称之为“日常生活的殖民化”,在这里,基于阶级、民族、城市等集体范畴的认同,逐渐被原子式的抽象生活所瓦解。抛开具体的经济学动因(比如,马克思所关心的资本主义运行模式)不谈,现代化首先意味着对人类社会的理性规划,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一个阶段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对工作和生产方式的理性谋划上,由此产生了第一种现代性,与此相关的主义或话语,主要是一种有关启蒙和解放的宏大叙事;第二阶段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对日常生活和休闲时间的理性谋划上(这种理性安排从根本上违背了人的感性本能,因此不断遭遇反抗),与此相关的,主要是一种事关个体生存感受的话语,艺术上的现代主义即属此列。 引自 10.2 都市现代化与法国印象派 他所成立的秘密面包协会,仅仅存在于他一个人的头脑。首先,应当烤一个15米长的面包,用两个人抬到鲁阿雅尔宾馆,然后请一帮工人把它安装在台架上,确切地说,这些人并不是工人,而是假扮成管道检修工的秘密面包协会成员;继第一个面包出现之后,第二个又在目瞪口呆的巴黎人的脑袋上炸开了!这个20米长的面包出现在凡尔宫花园里,它没有使怀疑这就是秘密面包协会干的;紧接着又出现了第三个,它把上流社会新闻、政治新闻、桃色新闻等通通从报上挤掉了,因为这第三次更惊人:几个30米长的大面包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欧洲几个国家的首都,第二天又传出美国出现40米长面包的消息。这个计划并没有付诸实现,不过,当达利漂洋过海来到美国时,他当真请船上的厨师烤了一条两米半长的面包,像拐杖一样拄着它来到记者面前。出乎他意料的是,在场的记者竟然对它视而不见。 引自 13.4 达利与超现实物品 回应 2020-11-14 20:47:32 -
哲学不是无边无际的思考,而是针对成问题的观念的思考。哲学所面对的需要被治疗的观念,来自每个人身上潜藏的“理论家”。好讲道理是人的天性,狼要吃小羊,还忍不住要编出一个吃小羊的理由,出租车司机虽然无权无势,却依旧喜欢评说天下大事。人自呀学语开始,便在家庭和社会中被灌输各式各样的大道理,这些大道理绝大多数与追求真理无关,而只和行动的借口和辩护相关。
2021-09-19 00:12:35
-
超现实主义诗人采用无意识的自动写作法,将两个互不关联的意象联结到一起,产生“手术台上一把雨伞和一架缝纫机碰在一起那样的美”,是为了打破资产阶级狭隘的现实观,革新现代人经验世界的方式。日常语言之所以充满了死隐喻,如“首先”“开心”“渴求”“盼望”“把握”“洞察”等,是因为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从根本上来说是以自我为中心、由切身经验出发的。隐喻式的造词法用旧的经验贯通新的经验,由近及远,推陈出新,是新...
2019-03-01 11:01:40
-
把绘画比作音乐的关键在于,是把绘画比作哪种音乐。音乐作为一种喻体,在西方画论中通常有两种含义,第一,音乐是抒情的,是情感的表现,绘画摹仿音乐,意味着绘画脱离再现而趋向于情感的表现;第二,音乐是结构性的,是有着内在数理结构的和谐整体,绘画摹仿音乐,意味着以音乐家作曲的方式来作画,也即去发现一种高度数理化和结构化的作画方式。 (2回应)
2021-10-19 13:49:41 3人喜欢
-
哲学不是无边无际的思考,而是针对成问题的观念的思考。哲学所面对的需要被治疗的观念,来自每个人身上潜藏的“理论家”。好讲道理是人的天性,狼要吃小羊,还忍不住要编出一个吃小羊的理由,出租车司机虽然无权无势,却依旧喜欢评说天下大事。人自呀学语开始,便在家庭和社会中被灌输各式各样的大道理,这些大道理绝大多数与追求真理无关,而只和行动的借口和辩护相关。
2021-09-19 00:12:35
-
把绘画比作音乐的关键在于,是把绘画比作哪种音乐。音乐作为一种喻体,在西方画论中通常有两种含义,第一,音乐是抒情的,是情感的表现,绘画摹仿音乐,意味着绘画脱离再现而趋向于情感的表现;第二,音乐是结构性的,是有着内在数理结构的和谐整体,绘画摹仿音乐,意味着以音乐家作曲的方式来作画,也即去发现一种高度数理化和结构化的作画方式。 (2回应)
2021-10-19 13:49:41 3人喜欢
-
哲学不是无边无际的思考,而是针对成问题的观念的思考。哲学所面对的需要被治疗的观念,来自每个人身上潜藏的“理论家”。好讲道理是人的天性,狼要吃小羊,还忍不住要编出一个吃小羊的理由,出租车司机虽然无权无势,却依旧喜欢评说天下大事。人自呀学语开始,便在家庭和社会中被灌输各式各样的大道理,这些大道理绝大多数与追求真理无关,而只和行动的借口和辩护相关。
2021-09-19 00:12:35
-
现代化带来了文明和进步,也带来了野蛮与破坏,协助整理本雅明遗稿的德裔犹太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原子化、个人化的现代大众正是极权主义赖以滋生的温床。 在十几年的时间里遇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里几十年上百年的重大精神问题,我们需要思想家需要艺术家,我们需要不断失落的几代人民群众就这样埋没。
2021-08-09 10:26:07
论坛 · · · · · ·
有人有电子版吗 | 来自溺子笱 | 11 回应 | 2022-06-13 20:02:21 |
绪论里面好多哲学好难懂.... | 来自Yukina | 2021-06-23 13:24:06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专业书目 / 拓展视野 (宁止水)
- 西方美学&艺术学 (豆瓣用户)
- 室内设计 (!!)
- 书单|艺术 (和光同尘)
- 艺术、历史、天文……在华立图书馆厮混的日子 (走路的鸟会写诗)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艺术概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52 有用 δ 2017-12-17 08:52:57
终于把中央美院人化的自然+艺术生产+美的规律这套马克思主义三板斧扔了,着重当代,逻辑非常清楚,从美学发生,按照哲学发展的线索展开,全部围绕着审美何以可能解答。后半本的西方现代艺术史也用都市性、音乐性、机械美学、先锋艺术直到艺术市场艺术管理都有介绍,推荐这本
2 有用 Kinyuan 2021-04-09 14:13:04
比那些考研教材强多了。
1 有用 于成 2022-03-12 16:23:20
标题太误导人了,根本不是一本教材。全书结构还算清晰,但具体每节的行文思路就有点乱了。
1 有用 xiaoroubao 2021-04-02 23:31:30
半年前和现在再读,感到了陈老师很不学术腔,以及他说的我居然已经懂了。
1 有用 📽📹📸💡 2020-12-17 19:25:05
艺术观念比较进步开放,挺多问题说得很清楚,终于不是用马克思主义解释一切了。
0 有用 灰不溜殿下她爹 2022-08-13 19:48:01
非常庆幸我选的第一本艺术概论是这个书!
0 有用 unshow 2022-08-05 21:09:34
五星推荐吧,看之前最好学一遍中外美术史以及西方美学史。这样理解起来更好。细细扣,竟然觉得很有意思。难得一见的好读的教材。
0 有用 胤乐 2022-07-27 12:19:28
比较适合有一定艺术学基础的uh 看起来更像是名家理论总汇 对于学习艺术史理论确实有很大帮助~
0 有用 溪溪溪溪妹儿 2022-07-22 17:26:40
嗯。。。必学课
0 有用 彩虹糖 2022-06-13 12:24:29
大三上发现参考书换这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