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村上春樹的自傳性隨筆,首度面對全世界
「本書是村上春樹自述如何寫小說的書。幾乎等於他的生活自述。」
──知名文學翻譯.評論家柴田元幸
一個人,三十五年,十三部長篇小說
為誰寫?
如何寫?為什麼繼續寫?
寫小說心要多強?
村上春樹第一次真正面對全世界讀者,深入思考、詳盡敘述自己所寫小說的現場,和背後文學涵養。出乎讀者預期的一本書,終於出現!
雖然擁有享譽全世界的高知名度,但許多事情始終包覆在神秘的面紗中,全書十二章變化豐富的結構,滿載自傳性故事,伴隨趣味幽默,坦誠揭開秘密。
村上的讀者是誰,男女各半,還是美女居多呢?收到多少讀者來信?芥川獎、諾貝爾獎等時常圍繞作家身邊的「文學獎」,村上怎麼想?為什麼,以什麼形式,從什麼時候開始離開日本,經過什麼樣的惡戰苦鬥之後,朝世界出走?一度視為「可逃場所不足」的學校,如今如何看待求學?對於經歷過311福島核災的日本...
村上春樹的自傳性隨筆,首度面對全世界
「本書是村上春樹自述如何寫小說的書。幾乎等於他的生活自述。」
──知名文學翻譯.評論家柴田元幸
一個人,三十五年,十三部長篇小說
為誰寫?
如何寫?為什麼繼續寫?
寫小說心要多強?
村上春樹第一次真正面對全世界讀者,深入思考、詳盡敘述自己所寫小說的現場,和背後文學涵養。出乎讀者預期的一本書,終於出現!
雖然擁有享譽全世界的高知名度,但許多事情始終包覆在神秘的面紗中,全書十二章變化豐富的結構,滿載自傳性故事,伴隨趣味幽默,坦誠揭開秘密。
村上的讀者是誰,男女各半,還是美女居多呢?收到多少讀者來信?芥川獎、諾貝爾獎等時常圍繞作家身邊的「文學獎」,村上怎麼想?為什麼,以什麼形式,從什麼時候開始離開日本,經過什麼樣的惡戰苦鬥之後,朝世界出走?一度視為「可逃場所不足」的學校,如今如何看待求學?對於經歷過311福島核災的日本,看出什麼樣的問題?當初為什麼選擇小說家這樣不可思議的職業,此後,近四十年漫長歲月,如何能以不衰退的創造力直到現在繼續寫下去?
上述一切問題,關於「作家-村上春樹」的種種,誠實而強壯的思考軌跡,盡在於此。村上說:「寫小說時最重要的寶藏,就是具體細節的豐富收藏。」寫作像人生一樣,不要失去健全的野心。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簡介
村上春樹
一九四九年生於日本京都府,出生後不久即搬到兵庫縣。早稻田大學戲劇系畢業。一九七九年以《聽風的歌》獲得「群像新人賞」,新穎的文風被譽為日本「八○年代文學旗手」。除了暢銷,村上獨特的都市感及寫作風格也成了世界年輕人認同的標誌。作品中譯本至今已有60餘本,包括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散文及採訪報導等。
譯者簡介
賴明珠,一九四七年生於台灣苗栗,中興大學農經系畢業,日本千葉大學深造。回國從事廣告企畫撰文,喜歡文學、藝術、電影欣賞及旅行,並選擇性翻譯日文作品,包括村上春樹的多本著作。
目录 · · · · · ·
第二回 剛成為小說家的時候
第三回 文學獎
第四回 關於原創性
第五回 那麼,寫什麼好呢?
第六回 和時間為友──寫長篇小說
第七回 從頭到尾是個人的體力行為
第八回 學校
第九回 要讓什麼樣的人物出場?
第十回 為誰而寫?
第十一回 到海外去。尋找新邊境
第十二回 有故事的地方?回憶河合隼雄先生
後記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假如一味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凝望世间万物,世界难免会被咕嘟咕嘟煮干。人就会身体发僵,脚步沉重,渐渐变得动弹不得。可是一旦从好几处视点眺望自己所处的立场,换句话说,一旦将自己的存在托付给别的体系,世界就会变得立体而柔软起来。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就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姿态。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3页 -
如果你希望自由地表达什么,也许应该在脑海中尝试着视觉化。 尤其是青年时期,应该尽可能的多读书。优秀的小说也罢,不怎么优秀的小说也罢,甚至是极烂的小说也罢,都(丝毫)不成问题,总之多多益善,要一本本地读下去。让身体穿过更多的故事,邂逅大量的好文章,偶尔也邂逅一些不太好的文章。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作业。它将成为小说家必不可缺的基础体力。趁着眼睛健康,时间有余,先把这事儿踏踏实实地做好。实际练笔写文章大概也很重要,不过从先后顺序而言,我觉得再往后排一排也来得及。 其次要做的,我觉得应该是养成事无巨细,仔细观察眼前看到的事物和现象的习惯。习惯来来去去的各色人物、周围起起起落落的种种事情,不问三七二十一,认真仔细地加以观察,并且深思细想、反复考虑。虽说是“反复考虑”,却没有必要急于对事物的是非价值作出判断。要尽可能地保留结论,有意往后拖。重要的不是得出明了的结论,而是把那些来龙去脉当做素材,让他们以原汁原味的形态,历历可见地留存在脑海里。 即使没有这种威猛张扬的经历,人们其实也能写出小说来。不管多么微不足道的经历,只要方法得当,就能从中发掘出令世人震惊的力量。 假如你立志写小说,就请细心环顾四周——这就是我这篇闲话的结论。世界看似无聊,其实布满了许许多多魅力四射、谜团一般的原石。所谓小说家就是独具慧眼、能够发现这些原石的人。而且还有一件妙不可言的事,这些原石基本都是免费的。只要你拥有一双慧眼,就可以随意挑选、随意挖掘这些宝贵的原石。 让我们相比于任何东西,更相信自己的真实感受吧。不管周围的人们说什么,都无关紧要。对作者来说,抑或对读者来说,胜过真实感受的基准,在什么地方都不存在。 因为做一项长期工作时,规律性有极大的意义。 而所谓讲故事,就是要下降到意识的底层去,下降到心灵黑暗的底部去。要讲规模宏大的故事,作家就必须下降到更深的地方。这就好比想建造高楼大厦,地基就必须越挖越深。而越是要讲...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身為職業小說家(限量硬壳精装版)"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身為職業小說家(限量硬壳精装版)"的人也喜欢 · · · · · ·
身為職業小說家(限量硬壳精装版)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身為職業小說家(限量硬壳精装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00 条 )



阅读村上春树6小时,写了38条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 元宵节出门会友,途径昆明书城,买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今天很冷。穿着长衫出门。 2 村上春树说:号你作家的人基本上都是自私的人种,毕竟大多数家伙自尊心很强,竞争意识旺盛。同为作家的一伙人终日群居的话,交往不顺的情况要远远多于和睦相处。我自己便有过几... (展开)
村上春树是怎么写作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一书,是村上春树讲述自己写作经历、经验、体会的文集,反复强调是他个人经验,喜欢他跟不喜欢他的人看到同样这些内容必定会有很不同的态度,我整理了其中一部分所谓干货,也是对我自己有启发的部分。 谈到如何开始写小说时,他回忆: “似乎有什么东西... (展开)
-
......每天跑步游泳,每年一次全程马拉松,后来也参加铁人三项竞赛...... 那样的生活累积下来,我常常感到,自己身为作家的能力也逐渐一点一点提高,创造力似乎也变得更坚强、更安定了。虽然我不能秀出客观的数值「你看,这样多」来说明,不过我心中就是有自然的触感和真实感。 即使我这样说,周围很多人还是完全没有理会,反而好像嘲笑的人比较多。尤其大约十年以前,人们几乎不理解这件事,还有些人说「每天早晨跑步的话,变...
2016-02-08 14:16 4人喜欢
......每天跑步游泳,每年一次全程马拉松,后来也参加铁人三项竞赛...... 那样的生活累积下来,我常常感到,自己身为作家的能力也逐渐一点一点提高,创造力似乎也变得更坚强、更安定了。虽然我不能秀出客观的数值「你看,这样多」来说明,不过我心中就是有自然的触感和真实感。 即使我这样说,周围很多人还是完全没有理会,反而好像嘲笑的人比较多。尤其大约十年以前,人们几乎不理解这件事,还有些人说「每天早晨跑步的话,变得太健康了,会写不出好的文学作品哦」。本来文艺世界里,对于锻炼身体就有从头瞧不起的风潮。 ...... 我只是建议您多注意一点身体的事情会比较好,这只是非常简单而务实的建议。 这种思考方式、生活方式或许并不符合世人对一般小说家所抱持的印象。我自己一边这样说,一边渐渐被不安所袭。或许世人现在依然还在心中期待着那种古典的小说家形象--过着自甘堕落的生活,不顾家庭、把太太的和服拿去当铺换钱(这种形象有点太古老吗?)有时酗酒、有时迷恋女人,总之任性胡为,像这样从破绽和混沌中产生文学的反社会性文人--或者在心中向往去参加西班牙内战,在枪林弹雨下继续啪嗒啪嗒敲着打字机般的「行动派作家」。其实可能谁也不稀罕住在安稳的郊外住宅区,过着早睡早起健康生活,每天不能缺少慢跑,喜欢做青菜沙拉,关在书房每天固定时间工作的这种作家。我只是到处去把人们所怀抱的浪漫幻想,无谓地浇冷水而已,不是吗? 例如有一位叫做安东尼·特洛勒普的作家。十九世纪英国作家。发表了多篇长篇小说,当时非常受欢迎。他一边在伦敦邮局上班,一边只是因兴趣写着小说,终于以作家成功了,成为风靡一时的流行作家。但他一直没辞掉邮局的工作,每天上班前提早起床面对书桌,把自己定量的稿子勤快地继续写下去,然后才去邮局上班。 一八八二年,他以遗稿所留下的自传死后被刊登出来。他那样不浪漫的规律日常生活模样第一次公诸于世。过去特洛勒普是怎样的人,一般人不太知道,但实情明朗之后,评论家和读者都大感愕然,或感到气馁失望,据说此后,作家特洛盖普在英国的声望和评价一落千丈。 引自 从头到尾是个人的体力行为 回应 2016-02-08 14:16 -
小离 (An ordinary person.)
“能判断的,只能交给每一位读者” 突然感觉写故事其实相较于演戏、唱歌、拍照来讲,有一项不知道算不算得上但我觉得应该算得上好处的好处就是,针对的群体其实会更限定一些。要看戏买票就可以了,只要有钱谁都可以买票,要听歌、看图片也是这样。但要读一本故事,容易也不容易。只要识字都可以看,但要细细读完一本长篇,你至少还需要一定的耐心。有耐心愿意安静的去听你讲一个长故事的读者,至少已经双向选择过一轮了。这大概...2017-07-05 15:30
-
-
【第一回】 所謂小說家是把不必要的事情刻意變成必要的人種。 那些不必要的地方,拐彎抹角的地方,才正是真實和真理潛藏之處。 居住的這個世界,是由效率好而機敏的東西和效率差而迂迴的東西,互為表裡,多層存在所成立的。缺少了任何一方(或一方成為絕對的劣勢),世界可能就會變得歪斜扭曲了。 只有自己一個人認可,「嗯嗯」默默地點頭而已。 「剃刀的鋒利」「柴刀的鋒利」「斧頭的鋒利」 【第二回】 我想世間還留下相當多類...
2019-09-19 07:18 1人喜欢
【第一回】
所謂小說家是把不必要的事情刻意變成必要的人種。
那些不必要的地方,拐彎抹角的地方,才正是真實和真理潛藏之處。
居住的這個世界,是由效率好而機敏的東西和效率差而迂迴的東西,互為表裡,多層存在所成立的。缺少了任何一方(或一方成為絕對的劣勢),世界可能就會變得歪斜扭曲了。
只有自己一個人認可,「嗯嗯」默默地點頭而已。
「剃刀的鋒利」「柴刀的鋒利」「斧頭的鋒利」
【第二回】
我想世間還留下相當多類似「空隙」般的地方,只要努力找到適合自己的空隙的話,就有辦法活下去。
寒冷的夜晚只能緊緊抱著幾隻貓睡覺。貓也拼命抓緊我們。
提到「社會經驗」,說得太白了或許有點愚蠢,不過就是長大成人的意思。
如果您現在正處於某種苦境中,因而覺得相當難過的話,我會想說「現在可能很辛苦,不過以後可能會有好的結果。」不知道這算不算安慰,不過請抱著這樣的想法努力向前走吧。
無可救藥地不知人間疾苦
語言擁有確實的力量,但那力量必須是正確的才行。至少必須是公正的才行。語言無法獨自行走。
streetwise 「擁有可以在都會中生存下去的實用智慧」
我的天性與其說適合學術性的東西,不如說更適合這種實際貼近現場的東西。
……不過我有「喜歡的事,會毫無怨言地拼命做」的這點長處。
epiphany 「有一天突然有什麼在眼前忽然出現,因此很多事情的模樣也跟著瞬間改變」
「反正也寫不出什麼高明的小說。不如捨棄所謂小說就是這種東西,文學就是這麼回事的既成觀念,把感覺到的事,腦子裡浮現的東西,隨心所欲、自由自在地寫出來就行了吧。」
不管腦子裡擁有多少多麼複雜的想法,都實在無法照那形式表現出來。只能把內容盡量改成以簡單的語言來說,把意圖轉換成容易理解的說法,描寫時盡量削掉多餘的贅肉,縮小整體型態,以便放進空間有限的容器裡,當時不得不採取這樣的程序,結果文章變得相當粗糙。不過這樣一邊辛苦琢磨一邊寫下去之間,漸漸產生屬於我自己的文章節奏般的東西來。
而且我那時候發現,就算詞彙和表現數目有限,如果能有效組合的話,由於搭配運用方式的不同,其實感情表現、意思表達都可以發揮得相當巧妙。換句話說就是「不需要用困難的詞句也可以」、「不必用美麗的表現手法也能感動人心」。
是我親手找到的文體。
我的目標反倒是排除多餘的修飾,以「中立的」且活動自如的文體書寫。……而以自己自然的聲音來「說」小說。
不過語言本來就是堅強的東西。擁有漫長的歷史為印證的強韌力量。無論被誰多粗暴地對待,都不會損傷那自律性。想盡辦法嘗試,用不同方法去實驗語言所擁有的可能性,將語言有效性的範圍盡可能推廣出去,是所有作家被賦予的固有權利。
在寫小說時,與其說有「正在寫文章」的感覺,不如說更接近「正在演奏音樂」的感覺。那種感覺我現在還珍惜地保持著。換句話說,與其用頭腦寫文章,不如用身體的感覺寫文章。確保節奏、發現美好的和音、相信即興演奏的力量。
【第四回】
在頭腦裡把「沒有也行」的內容一一捨棄掉,凡事以「減法」單純化、簡化下去,或許並不像頭腦所想的、口頭所說的那麼簡單。
我這樣想,(或者說,這樣希望),唯有這樣自由且自然的感覺,才是我寫小說的根本精神。那成為一股原動力。以汽車來比喻就是引擎。所有一切表現作業的根幹,經常必須要有豐富的自發性喜悅才行。所謂原創性,也就是想把那樣自由的心情、無拘無束的喜悅,盡可能鮮活地傳達給許多人時,背後的慾望和衝動所帶來形式上的結果而已,沒有其他。
如果您希望自由地表現什麼的話,與其問「自己在追求什麼?」不如問「沒有追求什麼的自己本來是什麼樣子的?」
「新鮮的、充滿活力的、而且不會錯是屬於那個人自己的東西。」
【第五回】
恐怕要比實際動手寫文章更優先要做的——應該是養成對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和現象,仔細觀察的習慣。周圍的各種人,周圍發生的各種事情,不管什麼,總之要仔細地注意且深入地觀察。而且對此東想西想,想方設法盡量去思考。不過雖說「盡量去思考」,對事情的是非或價值,卻沒有必要快速下判斷。結論之類的東西盡可能先保留,甚至刻意延後。重要的不是整理出明瞭的結論,而是把那些事事物物的模樣,當成素材=原料,盡量以接近現狀的形式鮮活地留在腦子裡。
因為很難整體全部原樣記憶(或者說,因為就算記憶了可能立刻又忘記),於是用心挑出幾個個別的具體細節,以容易想起的形式保管在頭腦裡。這就是我所謂的「最小限度的資料處理」。
會讓你覺得「咦」的那種,具體有趣的細節。
筆記要經常隨身攜帶很麻煩,而且一旦化為文字之後,往往因為放心反而就那樣忘了。如果在腦子裡就那樣放進各種事情的話,該消失的會消失,該留下的會留下。我就是喜歡這種類似記憶的自然淘汰。
詹姆斯·喬伊斯說「想像就是記憶」斷言得真簡潔。而且我也認同正如他說的那樣。詹姆斯·喬伊斯說得真對,所謂想像正是缺乏脈絡的片段性記憶的組合。
節奏。
必須始終保持確切而堅實的節奏才行。
chord(和音)
free improvisation 自由的即興演奏
世間一般被視為輕的東西,隨著時間經過,卻獲得無法忽視的重量。一般被想成重的東西,不知不覺間卻失去那重量而骨架化。持續不斷的創造性是眼睛看不見的力量,能獲得時間的幫助,會帶來那樣激烈的逆轉。
「不要失去健全的野心」
各個世代在面臨要創造什麼的時候,只要分別往「擅長領域」勇往直前地推進就行了。把自己擅長的、得意的語言當成武器,把自己眼裡看得最清楚的東西,以自己容易使用的語言繼續記述下來就行了。沒有必要對其他世代感到自卑。或奇怪地擁有優越感。
如果你有志想寫小說,請用心注意地環視周圍看看——這就是我這次談話的結論。世界看起來好像很無聊,其實卻充滿了許多有魅力的、謎樣的原石。所謂小說家就是擁有能看出原石的眼睛的一些人。還有一件很棒的事,那些都是免費的。你如果擁有一對準確的眼睛的話,就可以盡情地選擇、盡情地撿拾那些貴重的原石。
【第六回】
「照常營業」
把自己放進這種固定模式中,藉著確定生活和工作的週期,才可能寫長篇小說。
丹麥女作家伊薩克·狄尼森說,「我沒有希望,也沒有絕望,每天各寫一點。」就像這樣,我每天寫十頁稿紙。非常淡泊。
寫長篇小說時,工作的時間固然重要,但什麼也不做的時間也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
……有所謂「養生」階段。讓產品和素材「睡覺」。
當作品某種程度成形時,我會先把原稿給妻子讀。……有如音樂的「基準音」一般。
讀的人對某個部分有什麼意見時,不管那意見的方向如何,其中多半含有某種問題。換句話說,因為那個部分,小說的流勢,或多或少會被堵塞住。於是我的工作就是要把那堵塞去除。要如何去除,由作家自己決定就行了。
瑞蒙·卡佛……「寫一篇短篇小說,慢慢仔細重讀,拿掉幾個逗號,然後再重讀一次,再把逗號放回原來的位置時,我知道這短篇小說完成了」。
……在那個時間點自己已經盡了全力。……至少以長篇小說來說,我既沒有因為接受邀稿而寫,也沒有被截稿時間逼迫。而是把自己想寫的事,在想寫的時候,以想寫的方式寫下。只有這一點我有自信可以斷言。因此絕對不會在日後後悔「那個地方如果這樣寫就好了。」
時間,是在創作作品上非常重要的要素。尤其長篇小說,「醞釀」比什麼都重要。這是在自己心中培養起來的小說的新芽,讓它茁壯的「沉默期間」。在自己心中培養出「想寫小說」的心情。這種醞釀所花的時間,將那化為具體形式的期間,把成形的東西放在陰涼的地方慢慢「養生」的期間,把那拿到外面讓自然光曝曬,把凝固變硬的東西仔細檢查,再用鐵鎚敲打下去的時間……像這樣的每一個過程,是否都一一充分花夠了時間,這只有作家可以實際感覺到。而且那樣作業的每一個步驟,所花時間的品質一定會化為作品的「認可度」呈現出來。雖然眼睛或許看不見,卻會在那裡產生明顯的差異。
珍惜時間,慎重地、禮貌地對待時間,就等於是把時間拉攏過來當成夥伴。
瑞蒙·卡佛 「……如果所寫的故事,不是竭盡力量所寫的最佳成品的話,為什麼要寫小說呢?畢竟我們所能帶進墳墓裡的,也就只有竭盡所能達到的滿足感,費盡心力工作的證據而已。……不要抱怨。不要找藉口。」
要把時間拉到自己的陣營,某種程度必須能依自己的意志控制時間才行,這是我的主張。……換句話說不要變被動,要自己積極主動有計劃地去做。
讓我有可能做到那樣的寫法的,專屬自己的固有系統,是我花了漫長的歲月作出來的,非常仔細用心注意的整備起來,珍惜地維持下來。
如果讀者能在我的作品中,以肌膚的感覺稍微感受到一點類似溫泉水的真實深度溫暖感的話,那我真欣慰。因為我自己就是一直在追求那樣的「真實感」而讀了很多書,聽了很多音樂直到現在。
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真實感」。不管周圍的人怎麼說,那些都沒關係。
【第七回】
無論在什麼樣的地方,人想寫小說的場所全都是密室,可攜帶的書房。
因為有「想寫小說」這種強烈的個人意念,深深感覺到這種內在的力量,才能那樣辛苦地努力寫小說。
誰也無法幫他或她整理頭腦裡的東西,誰也無法幫忙從哪裡找到適當的字句。一旦自己開始的事,就只能自己推進,自己完成。
每天每天都像蓋章似的,重複過著同樣的生活。
「One day at a time」「一次一天踏實地過」
節奏不亂,周而復始的日子一天一天穩穩地拉過來,往後面送。而且默默地繼續下去,某一天自己心中就會發生「什麼」。不過在發生那個之前,某種程度需要花時間。你必須耐心地等待才行。一天就是一天。沒辦法一次整批過兩、三天。
持續力。
鍛煉基礎體力。獲得強壯的、頑強的身體體力。站在自己身體的這邊,經常為身體設想。
我喜歡跑步,只是習慣性地繼續做適合自己性格的事情而已。無論意志力多強,如果是與性格不合的事情是不可能繼續三十年的。
我感覺跑步這個行為,好像把幾種「我的人生中不能不做的事情」的內容,具體而簡潔地表象化了似的。有這種籠統的、但強烈的真實感(體感)。
所謂說故事,換句話說,是要自己下降到意識的深層去。下降到心的黑暗底部去。
那心之強……是後天得到的。我因為刻意訓練自己,因而學會的。……至少只要努力,任何人都能某種程度學會。當然說到強的程度,就像身體的強度一樣,不是跟別人比較或競爭,而是為了保持自己現在狀態最佳形式的強。
……精神的「強悍」。
穿過迷惑,經歷嚴厲的批判,遭受親友背叛,碰到意外的失敗,有時失去自信,有時自信過度而挫敗、總之遭遇各式各樣現實的障礙,還是無論如何要繼續寫小說這東西的堅強意志。
「十全地生活」
活著這件事(多半的情況)是令人厭煩的,沒完沒了的長期戰。……肉體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就像車子的兩輪一樣。當雙方互相取得平衡,發揮機能時,才能產生最正確的方向,和最有效的力量。
這是非常單純的理論,卻是我從過去到現在的人生中親身經歷所學到的事。肉體力和精神力,一定要雙方保持良好平衡才行。一定要採取彼此有效地互補的態勢才行。戰爭越是長期,這個理論就越具有重大的意義。
【第八回】
知識的墓地
狗的性格 貓的性格 羊的性格
個人回復空間
【第九回】
「自動小矮人」
「這變速箱裡一定住著幾個小矮人,他們正分工合作操控著排擋。」
與其說是單純的人稱的改變,說得誇張一點或許是近乎觀點的根本改變也不一定。
幫人取名字,感覺怪不好意思的。
在寫著小說時,簡直像自己的心就赤裸裸地袒露在人前似的,非常羞恥。
小說家在創作小說的同時,自己的某部分,也被小說創作了。
【第十回】
所有的創作行為或多或少,都含有自我修補的意圖。換句話說,藉著將自我相對化的動作,也就是藉著把自己的靈魂套用到和目前不同形式上去,讓活著的過程中難免產生的各種矛盾、偏差、扭曲,得以消解——或昇華。……本能地在尋找這種自我淨化作用。
【第十二回】
「驅魔」方式
重要的是,投出去的球,對方能用雙手確實地接到,每個細節都理解到的感觸,不用說明、不必講理,這邊都能清清楚楚接收到反應。
【後記】
我只是想,自己身為小說家走過什麼樣的路,以什麼樣的想法走到現在,盡量具象地、實際地記錄下來而已。
……為了繼續保持那份驚訝的殷切營為。
我並不是擅長純粹只用頭腦思考事情的人。不太適合邏輯性的理論,和抽象性思考。只能靠寫文章,才能理出順序、思考事情。
回应 2019-09-19 07:18 -
松子 (对浪漫有着无可救药的痴迷)
其实我并没有打算写「非小说类」作品,只是把自己想象中名副其实的「非小说」或「不是小说的作品」写出来而已,结果似乎踩到了「非小说」之「圣域」守门虎们的尾巴。我不知道有这种东西存在,而且也从来没想过非小说类还有什么「固有规矩」,以至于刚开始时相当惊慌失措。 原来站在作家的本位上看,因为作品品类而划分竟然细分的这么清楚。感受到了村上君的一丝丝委屈。2018-05-31 13:23
-
松子 (对浪漫有着无可救药的痴迷)
要上到擂台很容易,要长久继续留在上面却不简单。 就像生活的种种状态一样,像工作,像学习某种技能,人生不是一场简单的角逐,但为了不被挤下去还是要不间断做出努力才行。#走出舒适区# 在村上看来,写小说虽然几乎没有什么门槛,但要长久的写下去并以此为生的话,大概还是需要「适度的才能」,「起码的气概」,「运气和资格」等几种条件才能够做到。然而即使这样,也并非就一定具备了成为小说家的类似「资格」的特质。2018-05-31 14:58
-
【第一回】 所謂小說家是把不必要的事情刻意變成必要的人種。 那些不必要的地方,拐彎抹角的地方,才正是真實和真理潛藏之處。 居住的這個世界,是由效率好而機敏的東西和效率差而迂迴的東西,互為表裡,多層存在所成立的。缺少了任何一方(或一方成為絕對的劣勢),世界可能就會變得歪斜扭曲了。 只有自己一個人認可,「嗯嗯」默默地點頭而已。 「剃刀的鋒利」「柴刀的鋒利」「斧頭的鋒利」 【第二回】 我想世間還留下相當多類...
2019-09-19 07:18 1人喜欢
【第一回】
所謂小說家是把不必要的事情刻意變成必要的人種。
那些不必要的地方,拐彎抹角的地方,才正是真實和真理潛藏之處。
居住的這個世界,是由效率好而機敏的東西和效率差而迂迴的東西,互為表裡,多層存在所成立的。缺少了任何一方(或一方成為絕對的劣勢),世界可能就會變得歪斜扭曲了。
只有自己一個人認可,「嗯嗯」默默地點頭而已。
「剃刀的鋒利」「柴刀的鋒利」「斧頭的鋒利」
【第二回】
我想世間還留下相當多類似「空隙」般的地方,只要努力找到適合自己的空隙的話,就有辦法活下去。
寒冷的夜晚只能緊緊抱著幾隻貓睡覺。貓也拼命抓緊我們。
提到「社會經驗」,說得太白了或許有點愚蠢,不過就是長大成人的意思。
如果您現在正處於某種苦境中,因而覺得相當難過的話,我會想說「現在可能很辛苦,不過以後可能會有好的結果。」不知道這算不算安慰,不過請抱著這樣的想法努力向前走吧。
無可救藥地不知人間疾苦
語言擁有確實的力量,但那力量必須是正確的才行。至少必須是公正的才行。語言無法獨自行走。
streetwise 「擁有可以在都會中生存下去的實用智慧」
我的天性與其說適合學術性的東西,不如說更適合這種實際貼近現場的東西。
……不過我有「喜歡的事,會毫無怨言地拼命做」的這點長處。
epiphany 「有一天突然有什麼在眼前忽然出現,因此很多事情的模樣也跟著瞬間改變」
「反正也寫不出什麼高明的小說。不如捨棄所謂小說就是這種東西,文學就是這麼回事的既成觀念,把感覺到的事,腦子裡浮現的東西,隨心所欲、自由自在地寫出來就行了吧。」
不管腦子裡擁有多少多麼複雜的想法,都實在無法照那形式表現出來。只能把內容盡量改成以簡單的語言來說,把意圖轉換成容易理解的說法,描寫時盡量削掉多餘的贅肉,縮小整體型態,以便放進空間有限的容器裡,當時不得不採取這樣的程序,結果文章變得相當粗糙。不過這樣一邊辛苦琢磨一邊寫下去之間,漸漸產生屬於我自己的文章節奏般的東西來。
而且我那時候發現,就算詞彙和表現數目有限,如果能有效組合的話,由於搭配運用方式的不同,其實感情表現、意思表達都可以發揮得相當巧妙。換句話說就是「不需要用困難的詞句也可以」、「不必用美麗的表現手法也能感動人心」。
是我親手找到的文體。
我的目標反倒是排除多餘的修飾,以「中立的」且活動自如的文體書寫。……而以自己自然的聲音來「說」小說。
不過語言本來就是堅強的東西。擁有漫長的歷史為印證的強韌力量。無論被誰多粗暴地對待,都不會損傷那自律性。想盡辦法嘗試,用不同方法去實驗語言所擁有的可能性,將語言有效性的範圍盡可能推廣出去,是所有作家被賦予的固有權利。
在寫小說時,與其說有「正在寫文章」的感覺,不如說更接近「正在演奏音樂」的感覺。那種感覺我現在還珍惜地保持著。換句話說,與其用頭腦寫文章,不如用身體的感覺寫文章。確保節奏、發現美好的和音、相信即興演奏的力量。
【第四回】
在頭腦裡把「沒有也行」的內容一一捨棄掉,凡事以「減法」單純化、簡化下去,或許並不像頭腦所想的、口頭所說的那麼簡單。
我這樣想,(或者說,這樣希望),唯有這樣自由且自然的感覺,才是我寫小說的根本精神。那成為一股原動力。以汽車來比喻就是引擎。所有一切表現作業的根幹,經常必須要有豐富的自發性喜悅才行。所謂原創性,也就是想把那樣自由的心情、無拘無束的喜悅,盡可能鮮活地傳達給許多人時,背後的慾望和衝動所帶來形式上的結果而已,沒有其他。
如果您希望自由地表現什麼的話,與其問「自己在追求什麼?」不如問「沒有追求什麼的自己本來是什麼樣子的?」
「新鮮的、充滿活力的、而且不會錯是屬於那個人自己的東西。」
【第五回】
恐怕要比實際動手寫文章更優先要做的——應該是養成對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和現象,仔細觀察的習慣。周圍的各種人,周圍發生的各種事情,不管什麼,總之要仔細地注意且深入地觀察。而且對此東想西想,想方設法盡量去思考。不過雖說「盡量去思考」,對事情的是非或價值,卻沒有必要快速下判斷。結論之類的東西盡可能先保留,甚至刻意延後。重要的不是整理出明瞭的結論,而是把那些事事物物的模樣,當成素材=原料,盡量以接近現狀的形式鮮活地留在腦子裡。
因為很難整體全部原樣記憶(或者說,因為就算記憶了可能立刻又忘記),於是用心挑出幾個個別的具體細節,以容易想起的形式保管在頭腦裡。這就是我所謂的「最小限度的資料處理」。
會讓你覺得「咦」的那種,具體有趣的細節。
筆記要經常隨身攜帶很麻煩,而且一旦化為文字之後,往往因為放心反而就那樣忘了。如果在腦子裡就那樣放進各種事情的話,該消失的會消失,該留下的會留下。我就是喜歡這種類似記憶的自然淘汰。
詹姆斯·喬伊斯說「想像就是記憶」斷言得真簡潔。而且我也認同正如他說的那樣。詹姆斯·喬伊斯說得真對,所謂想像正是缺乏脈絡的片段性記憶的組合。
節奏。
必須始終保持確切而堅實的節奏才行。
chord(和音)
free improvisation 自由的即興演奏
世間一般被視為輕的東西,隨著時間經過,卻獲得無法忽視的重量。一般被想成重的東西,不知不覺間卻失去那重量而骨架化。持續不斷的創造性是眼睛看不見的力量,能獲得時間的幫助,會帶來那樣激烈的逆轉。
「不要失去健全的野心」
各個世代在面臨要創造什麼的時候,只要分別往「擅長領域」勇往直前地推進就行了。把自己擅長的、得意的語言當成武器,把自己眼裡看得最清楚的東西,以自己容易使用的語言繼續記述下來就行了。沒有必要對其他世代感到自卑。或奇怪地擁有優越感。
如果你有志想寫小說,請用心注意地環視周圍看看——這就是我這次談話的結論。世界看起來好像很無聊,其實卻充滿了許多有魅力的、謎樣的原石。所謂小說家就是擁有能看出原石的眼睛的一些人。還有一件很棒的事,那些都是免費的。你如果擁有一對準確的眼睛的話,就可以盡情地選擇、盡情地撿拾那些貴重的原石。
【第六回】
「照常營業」
把自己放進這種固定模式中,藉著確定生活和工作的週期,才可能寫長篇小說。
丹麥女作家伊薩克·狄尼森說,「我沒有希望,也沒有絕望,每天各寫一點。」就像這樣,我每天寫十頁稿紙。非常淡泊。
寫長篇小說時,工作的時間固然重要,但什麼也不做的時間也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
……有所謂「養生」階段。讓產品和素材「睡覺」。
當作品某種程度成形時,我會先把原稿給妻子讀。……有如音樂的「基準音」一般。
讀的人對某個部分有什麼意見時,不管那意見的方向如何,其中多半含有某種問題。換句話說,因為那個部分,小說的流勢,或多或少會被堵塞住。於是我的工作就是要把那堵塞去除。要如何去除,由作家自己決定就行了。
瑞蒙·卡佛……「寫一篇短篇小說,慢慢仔細重讀,拿掉幾個逗號,然後再重讀一次,再把逗號放回原來的位置時,我知道這短篇小說完成了」。
……在那個時間點自己已經盡了全力。……至少以長篇小說來說,我既沒有因為接受邀稿而寫,也沒有被截稿時間逼迫。而是把自己想寫的事,在想寫的時候,以想寫的方式寫下。只有這一點我有自信可以斷言。因此絕對不會在日後後悔「那個地方如果這樣寫就好了。」
時間,是在創作作品上非常重要的要素。尤其長篇小說,「醞釀」比什麼都重要。這是在自己心中培養起來的小說的新芽,讓它茁壯的「沉默期間」。在自己心中培養出「想寫小說」的心情。這種醞釀所花的時間,將那化為具體形式的期間,把成形的東西放在陰涼的地方慢慢「養生」的期間,把那拿到外面讓自然光曝曬,把凝固變硬的東西仔細檢查,再用鐵鎚敲打下去的時間……像這樣的每一個過程,是否都一一充分花夠了時間,這只有作家可以實際感覺到。而且那樣作業的每一個步驟,所花時間的品質一定會化為作品的「認可度」呈現出來。雖然眼睛或許看不見,卻會在那裡產生明顯的差異。
珍惜時間,慎重地、禮貌地對待時間,就等於是把時間拉攏過來當成夥伴。
瑞蒙·卡佛 「……如果所寫的故事,不是竭盡力量所寫的最佳成品的話,為什麼要寫小說呢?畢竟我們所能帶進墳墓裡的,也就只有竭盡所能達到的滿足感,費盡心力工作的證據而已。……不要抱怨。不要找藉口。」
要把時間拉到自己的陣營,某種程度必須能依自己的意志控制時間才行,這是我的主張。……換句話說不要變被動,要自己積極主動有計劃地去做。
讓我有可能做到那樣的寫法的,專屬自己的固有系統,是我花了漫長的歲月作出來的,非常仔細用心注意的整備起來,珍惜地維持下來。
如果讀者能在我的作品中,以肌膚的感覺稍微感受到一點類似溫泉水的真實深度溫暖感的話,那我真欣慰。因為我自己就是一直在追求那樣的「真實感」而讀了很多書,聽了很多音樂直到現在。
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真實感」。不管周圍的人怎麼說,那些都沒關係。
【第七回】
無論在什麼樣的地方,人想寫小說的場所全都是密室,可攜帶的書房。
因為有「想寫小說」這種強烈的個人意念,深深感覺到這種內在的力量,才能那樣辛苦地努力寫小說。
誰也無法幫他或她整理頭腦裡的東西,誰也無法幫忙從哪裡找到適當的字句。一旦自己開始的事,就只能自己推進,自己完成。
每天每天都像蓋章似的,重複過著同樣的生活。
「One day at a time」「一次一天踏實地過」
節奏不亂,周而復始的日子一天一天穩穩地拉過來,往後面送。而且默默地繼續下去,某一天自己心中就會發生「什麼」。不過在發生那個之前,某種程度需要花時間。你必須耐心地等待才行。一天就是一天。沒辦法一次整批過兩、三天。
持續力。
鍛煉基礎體力。獲得強壯的、頑強的身體體力。站在自己身體的這邊,經常為身體設想。
我喜歡跑步,只是習慣性地繼續做適合自己性格的事情而已。無論意志力多強,如果是與性格不合的事情是不可能繼續三十年的。
我感覺跑步這個行為,好像把幾種「我的人生中不能不做的事情」的內容,具體而簡潔地表象化了似的。有這種籠統的、但強烈的真實感(體感)。
所謂說故事,換句話說,是要自己下降到意識的深層去。下降到心的黑暗底部去。
那心之強……是後天得到的。我因為刻意訓練自己,因而學會的。……至少只要努力,任何人都能某種程度學會。當然說到強的程度,就像身體的強度一樣,不是跟別人比較或競爭,而是為了保持自己現在狀態最佳形式的強。
……精神的「強悍」。
穿過迷惑,經歷嚴厲的批判,遭受親友背叛,碰到意外的失敗,有時失去自信,有時自信過度而挫敗、總之遭遇各式各樣現實的障礙,還是無論如何要繼續寫小說這東西的堅強意志。
「十全地生活」
活著這件事(多半的情況)是令人厭煩的,沒完沒了的長期戰。……肉體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就像車子的兩輪一樣。當雙方互相取得平衡,發揮機能時,才能產生最正確的方向,和最有效的力量。
這是非常單純的理論,卻是我從過去到現在的人生中親身經歷所學到的事。肉體力和精神力,一定要雙方保持良好平衡才行。一定要採取彼此有效地互補的態勢才行。戰爭越是長期,這個理論就越具有重大的意義。
【第八回】
知識的墓地
狗的性格 貓的性格 羊的性格
個人回復空間
【第九回】
「自動小矮人」
「這變速箱裡一定住著幾個小矮人,他們正分工合作操控著排擋。」
與其說是單純的人稱的改變,說得誇張一點或許是近乎觀點的根本改變也不一定。
幫人取名字,感覺怪不好意思的。
在寫著小說時,簡直像自己的心就赤裸裸地袒露在人前似的,非常羞恥。
小說家在創作小說的同時,自己的某部分,也被小說創作了。
【第十回】
所有的創作行為或多或少,都含有自我修補的意圖。換句話說,藉著將自我相對化的動作,也就是藉著把自己的靈魂套用到和目前不同形式上去,讓活著的過程中難免產生的各種矛盾、偏差、扭曲,得以消解——或昇華。……本能地在尋找這種自我淨化作用。
【第十二回】
「驅魔」方式
重要的是,投出去的球,對方能用雙手確實地接到,每個細節都理解到的感觸,不用說明、不必講理,這邊都能清清楚楚接收到反應。
【後記】
我只是想,自己身為小說家走過什麼樣的路,以什麼樣的想法走到現在,盡量具象地、實際地記錄下來而已。
……為了繼續保持那份驚訝的殷切營為。
我並不是擅長純粹只用頭腦思考事情的人。不太適合邏輯性的理論,和抽象性思考。只能靠寫文章,才能理出順序、思考事情。
回应 2019-09-19 07:18 -
据村上说,根据最新研究,脑内海马体神经元产生的数目可以藉由有氧运动而大幅增加。就是像游泳和慢跑等长时间适度运动。但是这样产生的新神经元并不能久存,需要机遇知性的刺激,去活化它,让它和脑内的网络连接,这样可以提高学习和记忆力。也能增强反应能力,创造力。换句话说,就是要运动加知性作业的结合。 我觉得就是既要读书思考又要运动的意思。
2018-08-06 11:26
-
松子 (对浪漫有着无可救药的痴迷)
珍惜时间,慎重地、礼貌地对待时间,就等于是把时间拉拢过来当成伙伴。就像对待女人一样。 村上本人写长篇小说,初稿完成之后放置两天,然后回头彻底修改,如此的流程要做三遍。然后会拿出已成雏形的小说给妻子看,接受周围也即世间人的意见,如此再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将小说讨论和修改。然后才会送至编辑手里,继续接受编辑的意见与自我的打磨,反复修改到直至自己当下一百分的满意为止才会定稿出版。就如村上本人所说,写小说这...2018-06-07 10:17
珍惜时间,慎重地、礼貌地对待时间,就等于是把时间拉拢过来当成伙伴。就像对待女人一样。 引自 和时间为友——写长篇小说 村上本人写长篇小说,初稿完成之后放置两天,然后回头彻底修改,如此的流程要做三遍。然后会拿出已成雏形的小说给妻子看,接受周围也即世间人的意见,如此再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将小说讨论和修改。然后才会送至编辑手里,继续接受编辑的意见与自我的打磨,反复修改到直至自己当下一百分的满意为止才会定稿出版。就如村上本人所说,写小说这件事本身,用尽量花很多时间,毫不吝啬的投入所有的能量的心态来对待。结果如何,现实和时间就会验证给我们看。
“如果有时间的话就会写出更好的东西”,这种假设是不存在的。就如瑞蒙·卡佛在《关于写作》中指出的那样,如果你选择写作这份工作,就要全力以赴的将才华和能力诚实的全部发挥出来,不要找借口,不要为自己辩解,也不要抱怨。
回应 2018-06-07 10:17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南海出版公司 (2017)8.3分 22379人读过
-
時報文化 (2016)8.6分 94人读过
-
スイッチパブリッシング (2015)8.5分 62人读过
-
新潮社 (2016)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身為職業小說家(限量硬壳精装版)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vicky 2016-05-23
想到若是一天没有村上的文字可以读,那是多么悲伤的事情。
1 有用 流萤常寂光 2016-04-25
评论里都是“村上老爷子”有点说不出的伤感,我村明明心态那么年轻!这个封面居然是荒木经惟拍的有点意外
1 有用 Shirleysays 2016-09-29
哎,村上都67岁了,让我悄悄地飙一会儿泪
9 有用 信然 2016-01-26
「讀書習慣一旦養成之後——這種習慣多半在年輕時候養成——就不會那麼容易放棄。」——《身為職業小說家》「其實不要臉地說,自己在性格或者愛好上面,有很多跟村上先生很相似的地方,大概也是為什麼這麼喜歡他的原因。但是我非常佩服他做為『職業小說家』這個身份,因為堅持下去實在是太難。」
0 有用 赵大宝 2016-06-15
说话太墨迹了,但总体来说,还是很有启发的。
0 有用 E 2021-02-24
「喜歡的事,會毫無怨言地拼命做。」
0 有用 冉冉 2021-02-13
特别喜欢6~11回,和读者坐下来谈心般的写法
0 有用 angus0984 2021-02-08
年假返鄉,整理書架時才發現這書放在老家,難怪在臺北的租屋處都找不到。這是我時常會想重讀的書,今年過年再來讀一次。
0 有用 mier 2021-02-06
不止小说家,对于从事创作类型需要长时间和自己奋战的人也会很有启发。尤其面对别人的批评和意见村上提出了很好的心态去面对。还有记录一句很喜欢的话:“重要的是,如果心想「不必當藝術家也沒關係」,心情就忽然變得輕鬆起來。小說家這種人,在成為藝術家之前,應該是個自由人。”
0 有用 清秋 2021-02-04
「 在自己喜欢的时间里,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对我而言这便是自由人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