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该书集中反映了美国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研究生院团队长达七年的研究成果。该团队发展了一组幼儿数学核心概念,并以此依据指导了多种类型的幼儿教师培训。七年来,该中心以幼儿数学核心概念为指导的幼儿教师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幼儿教师的数学教学和儿童的学习成绩。
作者简介 · · · · · ·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作者不是独立的个人,而是一个荟萃早期教育和幼儿数学教育专家的团队。该团队成员都来自美国芝加哥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研究生院的早期数学教育项目。她们分别是:
珍妮·欧娜·布劳内尔( Jeanine O'Nan' Brownel,科学硕士。珍妮是早期数学教育项目的副主管,她有着丰富的课程撰写经验。她曾就职于芝加哥大学的小学数学与科学教育中心(现在的STEM中心),在职期间她参与修改在美国广泛使用的《每日数学》一年级教材(第三版),并独立撰写《幼儿园每日数学》一书。
陈杰琦(Chen Jie--i),哲学博士。陈博士是埃里克森研究生院主管教学的资深副校长、教务长。她是早期数学教育项目的创史人。作为儿童发展方向的教授,在埃里克森工作了二十余年。她出版了八本专著,发表了大量的文章。
陈博士是全美幼儿教育协会2009年杰出教师教育奖章的获得者,富...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作者不是独立的个人,而是一个荟萃早期教育和幼儿数学教育专家的团队。该团队成员都来自美国芝加哥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研究生院的早期数学教育项目。她们分别是:
珍妮·欧娜·布劳内尔( Jeanine O'Nan' Brownel,科学硕士。珍妮是早期数学教育项目的副主管,她有着丰富的课程撰写经验。她曾就职于芝加哥大学的小学数学与科学教育中心(现在的STEM中心),在职期间她参与修改在美国广泛使用的《每日数学》一年级教材(第三版),并独立撰写《幼儿园每日数学》一书。
陈杰琦(Chen Jie--i),哲学博士。陈博士是埃里克森研究生院主管教学的资深副校长、教务长。她是早期数学教育项目的创史人。作为儿童发展方向的教授,在埃里克森工作了二十余年。她出版了八本专著,发表了大量的文章。
陈博士是全美幼儿教育协会2009年杰出教师教育奖章的获得者,富布莱特基金会资深教育专家,哈佛大学零点项目暑期学习班的讲师,以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教育部的顾问。
丽莎·吉内特(Lisa Ginet),教育学博士。丽莎是早期数学教育项目的主管。
玛丽·海因斯-贝里(Mary Hynes-Berry-),哲学博士。玛丽是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研究生院的资深教师,早期数学教育项目的资深项目开发人她曾任《大英百科全书》早期数学项目的总监,这一项目加深了她对基础数学的理解。她出版过两本专著并发表了多篇与儿童数学、科学、口头叙述有关的文章。
瑞贝卡·伊茨科维茨(Rebeca Itzkowich),人文硕士。瑞贝卡是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研究生院的资深教师,早期数学教育项目的资深项目开发人。
唐娜·约翰逊(Donna Johnson),科学硕士。唐娜是早期数学教育项目的副主管。她有着长达八年的私立小学数学教学的经历。
詹妮弗·麦格蕾( Jennifer McCray),哲学博士。詹妮弗是早期数学教育项目的总负责人,埃里克森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她的论文关注幼儿园教师的数学知识,曾荣获由美国教育研究协会教学与教师教育分会颁发的“教学与教师教育杰出论文奖”和全美幼儿教育协会颁发的“杰出论文奖”。
译者简介:
张银娜,200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攻读博士期间参与了早期数学教育项目的研究,探讨幼儿教师的数学学科教学知识及其对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影响,并应用本书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进行了幼儿数学教学实践。
侯宇岚,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译有《数学不仅是数数》,参与《思考一数学核心经验》课程策划。
田方,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早期儿童数认知发展与教育、学前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参与编写《思考数学核心经验资源包》,《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
目录 · · · · · ·
第二章 数感:发展有意义的对数量的感知
第三章 数数:不仅仅是1,2,3
第四章 数运算:每个运算都蕴含一个故事
第五章 模式:识别重复性和规律性
第六章 测量:均等的比较
· · · · · · (更多)
第二章 数感:发展有意义的对数量的感知
第三章 数数:不仅仅是1,2,3
第四章 数运算:每个运算都蕴含一个故事
第五章 模式:识别重复性和规律性
第六章 测量:均等的比较
第七章 数据分析:提出问题寻求答案
第八章 空间关系:定位我们周围的世界
第九章 图形:理解图形的概念
· · · · · · (收起)
喜欢读"幼儿数学核心概念"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幼儿数学核心概念"的人也喜欢 · · · · · ·
幼儿数学核心概念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全程有趣并不断思考,蹦出新的想法
> 更多书评 2篇
-
朝朝赴朝朝 (谁?)
5条教学策略: 1)将我们周围的世界数学化——利用有意义的情景,而不是通过“虚假”或设定好的与幼儿生活毫无关系的活动来帮助幼儿思考数学。 2)数学不能局限于操作——数学应该用多种形式来表征,幼儿需要在具体经验、象征符号、图像和余元之间建立联系。实物、图像和符号表征之间的联系需要通过不断设计活动,引导幼儿在实物、图像和符号表征之间进行转换。通过提供多种方式来理解同一个概念。 3)识别接受性理解——小孩能...2020-04-16 16:51:13 2人喜欢
5条教学策略:
1)将我们周围的世界数学化——利用有意义的情景,而不是通过“虚假”或设定好的与幼儿生活毫无关系的活动来帮助幼儿思考数学。
2)数学不能局限于操作——数学应该用多种形式来表征,幼儿需要在具体经验、象征符号、图像和余元之间建立联系。实物、图像和符号表征之间的联系需要通过不断设计活动,引导幼儿在实物、图像和符号表征之间进行转换。通过提供多种方式来理解同一个概念。
3)识别接受性理解——小孩能够指出装有4块积木的碗(接受性理解),不能用碗装起来4块积木(产出性理解)
4)幼儿借助手、脚、耳、目学习数学——在所有发展阶段,学习者使用的学习方式越多,学习就越深入。只有用多种形式呈现新概念,才能帮助学习者把这些新概念与已经熟悉的其他事物建立起更多的联系。
5)支持幼儿构建自己的思考——建构主义教学法,教师的作用是在充分考虑幼儿发展轨迹的前提下,安排丰富的问题情境来引导他们构建自己的思考。
回应 2020-04-16 16:51:13 -
谢谢谢。 (似乎夜间比较适合生活。)
1️⃣将我们周围的世界数学化。 2️⃣数学不能局限于操作。 3️⃣识别接受性理解。 4️⃣幼儿借助手、脚、耳、目学习数学。 5️⃣支持幼儿建构自己的思考。 实物和书写符号分别是概念表征的最基本和最高级(抽象)的表现形式。与真实物体只有一步之隔的实物图像能够在这两者之间搭建桥梁。 最高级别的事概念表征,而实物作为直观思维是最基本的理解。所以在给幼儿进行最基本的数学概念讲解时应该要从实物开...2021-05-25 07:27:21
1️⃣将我们周围的世界数学化。
2️⃣数学不能局限于操作。
3️⃣识别接受性理解。
4️⃣幼儿借助手、脚、耳、目学习数学。
5️⃣支持幼儿建构自己的思考。
实物和书写符号分别是概念表征的最基本和最高级(抽象)的表现形式。与真实物体只有一步之隔的实物图像能够在这两者之间搭建桥梁。 引自 第一章 集合:根据属性来定义组合 最高级别的事概念表征,而实物作为直观思维是最基本的理解。所以在给幼儿进行最基本的数学概念讲解时应该要从实物开始。
至于数学理解力,经常有这样的情況:一个孩子能够比较2只碗,并从中选出装有4个方块的碗,却未必能从一个装满方块的碗中数出4个方块。或者他能够指出装有4个方块的碗(接受性理解),却不能用碗装起4个方块来(产出性理解)。 引自 第一章 集合:根据属性来定义组合 我们应该识别孩子的接受性理解,并在接受性理解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确认、强化、或帮助幼儿澄清他们试图表达的想法。
和幼儿一起生活或工作的人都知道,没有什么比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幼儿喜欢的活动和故事更让他们开心了。如果最初的体验是积极的,就会对每个重温者产生“附加”影响。然而如果没有新的挑战,没有好玩的感觉,或者因为曾经做过就不再鼓励幼儿取得的小进步,那么重复就成了训练,而训练会扼杀一切!从某种角度说,数学具有记忆成分,比如每个人最终都会记得数词并按照正确的顺序说出来,但只有当你把它们和真实有趣的事物联系起来,比如今天来了多少个孩子,或距离班级派对还有多少天,这些词才变得更有意义,也更容易学习。 引自 第一章 集合:根据属性来定义组合 实际上无论是做任何事情,如果不够有趣都不足以支撑幼儿“玩”下去,所以在启蒙中语数外启蒙都需要充分的趣味性。不带趣味性的训练完全是毁灭性的,抹杀兴趣。
讨论,即良好的对话,能让幼儿有机会去创造和检验理论,这才是更有效地维持和产生新想法的学习机制。 引自 第一章 集合:根据属性来定义组合 标准化测试能在一定层度上检验孩子达到的水平,但是讨论才能更多激发孩子的潜能。
回应 2021-05-25 07:27:21 -
朝朝赴朝朝 (谁?)
核心概念的三个标准: 1)最核心并系统化的数学内容。核心概念包括最主要的数学概念和技能,可以作为幼儿早期教育阶段教与学的组织架构。 2)与幼儿的思维保持一致。核心概念建立在幼儿非正式的、每日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帮助他们科学地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并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3)影响未来的学习。核心概念为将来的数学学习提供基础,促进数学能力的长远发展。2020-04-16 16:41:20 1人喜欢
-
这一章更清晰地梳理了测量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关键细节,而这些是我平时的教学中有所忽略的。 在我的逻辑中,测量起源于对量的比较,最早进行的比较的目测(A),因为一些物品无法单凭目测进行比较,于是产生了自然测量(B),即书中的间接测量,随着自然测量的深化,幼儿获得了关于测量的一些技能 ,并产生了“拥有共同的测量工具,以达到共识”的需要,于是标准测量(C)就出现了。这样的推演也是合理的,但这本书中将里面的推导...
2018-08-15 20:50:40 1人喜欢
这一章更清晰地梳理了测量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关键细节,而这些是我平时的教学中有所忽略的。
在我的逻辑中,测量起源于对量的比较,最早进行的比较的目测(A),因为一些物品无法单凭目测进行比较,于是产生了自然测量(B),即书中的间接测量,随着自然测量的深化,幼儿获得了关于测量的一些技能 ,并产生了“拥有共同的测量工具,以达到共识”的需要,于是标准测量(C)就出现了。这样的推演也是合理的,但这本书中将里面的推导细节更详细地列举了出来,有一些还是关键的。
A.目测不止是测量的起点,在它向B过渡时还有着较长的历程。书中反而将较多的着墨放在目测这阶段。幼儿对量的感知从笼统开始,物体的特性也决定了在进行目测时,需要逐渐形成”对同一维度进行确定“的共识。对两个不规则的物体,确定一致的维度进行“目测”也是一个关键经验。
为了正确地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只能测量相同的维度。 引自 第六章:测量 当孩子用更准确的词汇来描述不同的量,这也为他们理解事物的多维度,为今后进行“公平”测量的讨论提供支撑。
明白语言发展与数学思维的交互作用是理解测量的关键。 引自 第六章:测量 另外,在进行测量的学习活动时,在“情感态度目标”上不妨加上对于“公平”意识的培养。
B.C.对单位的使用似乎是我教学过程中的盲点。事实上,在与田田的互动中,我已经发现4岁多的她对于量的单位难以理解。事实上,测量单位是一种“抽象概念”P114。也正因为如此,用自然物作为量具,使测量单位具象化,是让孩子理解抽象的测量单位的很好的媒介。
计数不仅可以用来比较两种物体的数目 ,也能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P118 引自 第六章:测量 对于不连续量的计数,和连续量的测量,其实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不连续量的比较通过柱状图等方式,变为可视化的连续量;而连续量的测量,实质上也是对量细分为以测量单位为单元的集合再计数的过程。
通过量化比较单元化和计数,有效地增加了描述属性大小的信息。……将数字运用于测量使得我们可以进行高级的计算,而这恰 恰 是建筑学和工程学的基础 。P119 引自 第六章:测量 回应 2018-08-15 20:50:40
-
教学策略: 1. 将周围世界数字化,数学和数学问题情境存在于生活各个角落 2. 数学不能局限于操作,应该用多种形式来表征,具体经验、象征符号、图像和语言之间建立联系;实物和书写符号是概念表征的最基本和最高级(抽象)的表现形式;引导幼儿在多种表征间切换; 3. 识别接受性理解;产出性理解较难;识别出幼儿的接受性理解,积极反馈如确认、强化或帮助幼儿澄清他们试图表达的想法,有助于幼儿语言发展;数学语言通常是抽象...
2019-10-27 13:14:59
教学策略:
1. 将周围世界数字化,数学和数学问题情境存在于生活各个角落
2. 数学不能局限于操作,应该用多种形式来表征,具体经验、象征符号、图像和语言之间建立联系;实物和书写符号是概念表征的最基本和最高级(抽象)的表现形式;引导幼儿在多种表征间切换;
3. 识别接受性理解;产出性理解较难;识别出幼儿的接受性理解,积极反馈如确认、强化或帮助幼儿澄清他们试图表达的想法,有助于幼儿语言发展;数学语言通常是抽象的,较难理解;和比较有关的都是数学语言;
4. 借助手足耳目学习数学;在所有发展阶段,学习者使用多种感官和行动系统参与学习,学习越深入;没有新的挑战或好玩的感觉,重复就成了训练,训练会扼杀一切;数字和真实有趣的事物联系起来才变得更有意义;多种形式呈现新概念,有助于学习者与已有事物建立关联;
5. 支持幼儿构建自己的思考;充分考虑幼儿的发展轨迹的前提下,安排丰富的情景来引导他们构建自己的爱考;
作业和标准化测量容易忽略幼儿真实的理解水平;讨论有助于幼儿创造和检验理论,这才是有效的维持和产生新想法的学习机制;
回应 2019-10-27 13:14:59
-
日历记录表已经成为许多幼儿园和开端计划教室的主要活动形式,但这并不是上个能提升幼儿数感和数数技能的好活动。首先,每个月都要从开始的那天用不同的方法填满7列和5行的空格,而每个月的第一天在表格上还是不断变化的。此外,7还是一个非常“不友好”的数字一许多人都发现7个一数是极大的挑战;这在0-9的数序中是一个不自然的中断,而且也没有使用自然的数数工具一手和手指。这种日历记录表的形式中完全不能体现十进制的数字...
2022-08-17 11:50:11
日历记录表已经成为许多幼儿园和开端计划教室的主要活动形式,但这并不是上个能提升幼儿数感和数数技能的好活动。首先,每个月都要从开始的那天用不同的方法填满7列和5行的空格,而每个月的第一天在表格上还是不断变化的。此外,7还是一个非常“不友好”的数字一许多人都发现7个一数是极大的挑战;这在0-9的数序中是一个不自然的中断,而且也没有使用自然的数数工具一手和手指。这种日历记录表的形式中完全不能体现十进制的数字系统。 此外,对幼儿来说,心理时间要比钟表时间或者日历时间更重要,心理时间和规则的单元(如分钟,小时、天、星期或者月份)是完全不相符的。尽管幼儿可能会机械地背诵一个星期中的每一天,或者一年中的每个月份(译注:英语中的星期和月份的名称不是根据数字进行排列的,而是不规则的单词,所以需要机械背诵),但时间单位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他们可能认为还需要等很久很久才能到下个礼拜的生日;但是如果很快乐的话,同样的一周时间似乎又过得很快。幼儿可能能在“星期歌”中唱出一周中每一天的名字,却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你的生日在星期二,那么你生日前一天是星期几?” 在幼儿园做日历记录活动有许多方法,有助于幼儿发现一个月里的日期数字是如何变化的。有人发现制作一个每天增加一环的纸环链,可以形成一个不断增长的迷人的视觉画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日历”有助于幼儿理解数系统中“加1”的结构模式。做纸链时,上学的日子可以使用一种颜色,不上学的日子可以使用另一种颜色。 还有人发现制作一个线状日历地很有效。每个月教师会拿出一长卷纸,从1到28、30或者31做好标记。在某些日期上方的气球里标记预期的事件,如生日、郊游、假日。如果某一天发生了特殊的事件,也可以做上标记。每天都做一下标记,比如用一个大夹子夹住当天,第二天再移动一下。在月底的时候,全班幼儿一起来回顾这个月里发生的事情,这样这个日历就成了班级的时间记录表。这种方法有助于幼儿增强时间概念,因为这种线性记录让幼儿可以用视觉来“测量”距离下一个计划事件还有多久,让他们对一事情是刚刚发生还是很久以前发生有更实在的感受和体会。 引自 第三章 数数:不仅仅是1,2,3 回应 2022-08-17 11:50:11 -
全面、熟练掌握10以内数的理解数数能力,需要2-3年的发展过程。对于多数幼儿来说,理解数数一般从5岁左右出现,到大班,许多幼儿能熟练掌握20或者25以内的数概念。多数的大班幼儿,甚至是一年级的儿童还不能确切理解50和100以上的数到底表示“多少”。这对于我们的教学是很有启发的。在小数字的数数基本原则概念建立之前,过分强调机械的大数字口头唱数,可能会对理解数数能力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只要稍作留心,你会发现,虽然...
2022-08-17 11:48:46
全面、熟练掌握10以内数的理解数数能力,需要2-3年的发展过程。对于多数幼儿来说,理解数数一般从5岁左右出现,到大班,许多幼儿能熟练掌握20或者25以内的数概念。多数的大班幼儿,甚至是一年级的儿童还不能确切理解50和100以上的数到底表示“多少”。这对于我们的教学是很有启发的。在小数字的数数基本原则概念建立之前,过分强调机械的大数字口头唱数,可能会对理解数数能力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只要稍作留心,你会发现,虽然幼儿能口头数到100,但事实上他们只能理解20或10以内物体数量的“多少”。 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数数的基本原则,关键是要通过真实情境和数学对话来开始理解小数字的意义。 引自 第三章 数数:不仅仅是1,2,3 回应 2022-08-17 11:48:46 -
数学活动写真 今天班里没有人缺勤。当数到最后几个幼儿时,全班一起唱数:“…15,16,17。”卡米老师总是会在这个数数环节之后问幼儿:“今天我们班级里来了多少个孩子呢?”孩子们回答:“17。”她知道幼儿理解了最后一个数字代表这个集合的总数。 基数原则看起来似乎比较简单,但是要理解基数的概念其实会涉及到数字的2个不同用法:第一,幼儿要给点数过的物体赋予数名称,同时还要使用正确的数序(固定顺序原则),每个元素...
2022-08-17 11:27:30
数学活动写真 今天班里没有人缺勤。当数到最后几个幼儿时,全班一起唱数:“…15,16,17。”卡米老师总是会在这个数数环节之后问幼儿:“今天我们班级里来了多少个孩子呢?”孩子们回答:“17。”她知道幼儿理解了最后一个数字代表这个集合的总数。 基数原则看起来似乎比较简单,但是要理解基数的概念其实会涉及到数字的2个不同用法:第一,幼儿要给点数过的物体赋予数名称,同时还要使用正确的数序(固定顺序原则),每个元素必须且只能点数一次(一一对应原则);第二,当点数结束时,幼儿要用点数时说到的最后一个数字来命名这个集合的总数。最后一个数字名称不同于之的数字名词,因为它不仅是对最后一个物体的“命名”,也表示点数过集合的总数。 当幼儿点数时,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来观察他们是否已经掌握了基数原则: 1.当问到“一共有多少?”时,幼儿能说出点数过的最后一个数词,而不需要再次 点数。 2.幼儿能够数出物体对应的特定数词,创造一个已知数量的集合。当要求“拿出5个小正方体”,幼儿能够一一点数出5个,并把它们组成一个集合。 3.在给一个集合增加或减少一些元素时,幼儿能够接着数或者倒着数,而不用重新点数所有元素。当问幼儿:“萨姆有5辆玩具汽车,内娜又给了他4辆作为生日礼物,现在他一共有多少辆玩具汽车?”时,幼儿可能需要去点数实物玩具,但是会说:“他有5辆玩具汽车,又有了6、7、8、9一那他现在一共有9辆。” 4.幼儿知道即使物体的排列顺序发生变化,总数还是不变的。例如,当把5个直线排列的物体摆成一圈时,幼儿会回答:“这样仍然是5。” 引自 第三章 数数:不仅仅是1,2,3 回应 2022-08-17 11:27:30 -
作为成人,我们都非常清楚一一对应原则:即一个集合中的物体必须且只能点数次。这个原则对成人来说显而易见,但幼儿要完全掌握还需要大量的练习。也就是说,幼儿需要口手眼一致地将嘴里说出的数词与点数物体的动作和物体 一一对应起来,一个数字对应一个物体,直到所有的物体都被点数一遍。 在一一对应原则的发展过程中,幼儿常常容易犯3种错误(1)有时幼儿能够手眼一致地点每一个物体,但是说出的数词却是不正确的,有时是漏...
2022-08-17 11:17:06
作为成人,我们都非常清楚一一对应原则:即一个集合中的物体必须且只能点数次。这个原则对成人来说显而易见,但幼儿要完全掌握还需要大量的练习。也就是说,幼儿需要口手眼一致地将嘴里说出的数词与点数物体的动作和物体 一一对应起来,一个数字对应一个物体,直到所有的物体都被点数一遍。 在一一对应原则的发展过程中,幼儿常常容易犯3种错误(1)有时幼儿能够手眼一致地点每一个物体,但是说出的数词却是不正确的,有时是漏数,有时是数词顺序错误;(2)有时幼儿在数物体时会重复数某个物体,也称作双标记,(3)有时幼儿会忘记已经点数过某些物体,具体如下图所示: 引自 第三章 数数:不仅仅是1,2,3 回应 2022-08-17 11:17:06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我开书店一定要有的书(二) (河)
- 育儿书单 (青皮桔)
- 钟灵毓秀 (思源致远)
- 礼物&教育 (风扇啊喂喂喂)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幼儿数学核心概念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重度迷茫症病人 2019-11-12 23:11:58
很棒。看了以后,觉得自己以前学数学真是一窍不通。其中还是有很多囫囵吞枣的地方,还会二刷。
0 有用 人生最好是小满 2022-05-06 17:54:17
幼儿园数学认知工具书
0 有用 那就入夜 2022-05-28 11:19:41
长大后总觉得小时候学的数学没什么用,看来是自己带有偏见,自己应该是完全没有理解什么是数学。 强烈推荐,就算不教小孩子,也会对数学有新的认识。
0 有用 lianghao 2021-10-17 15:04:37
从同事那里翻看。幼教机构以前在做的事情,现在需要父母自己完成。
2 有用 梦游的爱丽丝 2020-04-21 15:15:31
方法科学,实用,有启发性。最好的教育在于见缝插针、随机应变、润物无声。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家长要脑子里要有货。所以,鸡娃不如鸡自己。
0 有用 胖哒🐼 2022-08-11 20:48:50
干货挺多,读到最后有点乏累🥱。
0 有用 丸子妈咪 2022-06-11 12:39:16
对于数学启蒙还是有很多学习的地方,
0 有用 那就入夜 2022-05-28 11:19:41
长大后总觉得小时候学的数学没什么用,看来是自己带有偏见,自己应该是完全没有理解什么是数学。 强烈推荐,就算不教小孩子,也会对数学有新的认识。
0 有用 人生最好是小满 2022-05-06 17:54:17
幼儿园数学认知工具书
0 有用 叮当嘟当葫芦娃 2022-04-30 17:27:19
非常通俗易懂的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