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黄昏》的原文摘录

  •   我的一项职责是处理皇上的外文信函。在北京邮局的安排下,皇上的一切西方来函都送到了我这里。坦白说,大部分信件的旅程到我这里就结束了。信函内容林林总总,并非全都有益。有的是一些无名女士想入后宫,成为皇妃;有的是一些无害的请求,比如想要皇帝的亲笔签名。有一封信中,他自称是正在美国流亡的合法俄国沙皇,他想建立一个退位君主协会,以协调复辟行动。他劝皇上加入协会,成为终身成员。我把这封信转交给了皇上。皇上觉得建立一个由退位君主组成的协会这一想法非常有趣。他幽默地说,如果每个退位皇帝都会一项乐器,就可以组成一支管弦乐队,其成员全部是曾戴过皇冠的首领,这肯定能给世界各国带来不少乐趣。我们一致认为,用紫禁城中御花园里相当有名的牡丹来代替失去的皇位非常恰当。而皇上用在乾清宫大典使用的乐器——锣、钟、鼓和编磬中选择一件乐器。他们奏出的“韶乐”可能并不那么好听,但也不会比我教过他历史上的管弦乐队的演奏差到哪里去。我还提议,那个由退位君主组成的协会可隐居到一个荒岛上,在那里建立一个政权。如果采用共和制,选举一位总统,那简直是太有趣了。皇上当场就批准了我的这个提议。 (查看原文)
    翳生 1回复 8赞 2012-07-10 21:09:17
    —— 引自第1页
  • 从理论上讲,慈禧太后拥有更高的等级,但她之所以获得如此之高的等级,不是因为能力出众,而因为她是长辈;从现实方面看,她的地位使她凝聚了帝国中所有的保守派,共同反对维新。保守派围着她转,不是因为她治国有方或者充满智慧,只是因为她可以成为一个好斗的保守派领袖。 中国缺少真正的男子汉,直到今天,也很少有人慷慨大度地对光绪表示尊敬和怀念。 (查看原文)
    momo 4赞 2018-06-18 20:34:17
    —— 引自第1页
  • 有清以来,在官方语言中,一直称自己为“大清国”而非“中国”。满族君主在入关之前就自称“大清”,在占领了整个中国的广阔疆域之后仍然沿袭旧称。如此代代相袭,“大清国”就成了中国的代名词,中国人并不把自己的国家称为“中华帝国”,也不称他们的皇帝为“中国皇帝”,否则就违背《大清律》。只有在与西方国家打交道时,中国才称作“中华帝国”,皇帝才叫作“中国皇帝”。这种内外有别的称呼令人无所适从,也让日本人有机可乘。 慈禧的确是一个工具,但她是一个心甘情愿的工具。捉弄她的不是命运,而是那些狭隘而阴险的顽固派官僚。他们利用慈禧达到自己卑劣的目的,而慈禧的眼界、见识和修养都很有限,这使她很容易被顽固派所愚弄,成为他们的保护伞和替罪羊。 威海卫人的愚昧和冷漠,似乎代表了很多中国人的反应。为数众多的中国民众根本不知道共和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共和制的建立会对他们的生活和前途产生怎样的影响,所以他们对共和制的优劣毫不关心。 政治气候阴晴不定,一会儿东风,一会儿西风,今天还作为英雄和爱国者被夹道欢迎,明天就可能被当作罪犯和卖国贼,而后天可能又成了英雄和爱国者。 (查看原文)
    momo 4赞 2018-06-18 20:34:17
    —— 引自第1页
  • 虽然清朝实际上统辖了全中国,但我们仍然可以把“大清皇帝”理解为“某个朝代”的统治者而不是“某个区域”的统治者。 (查看原文)
    momo 4赞 2018-06-18 20:34:17
    —— 引自第1页
  • 为了实现宏图霸业,袁世凯和他的奉迎者们不择手段。他们制造了数以千计的请愿书和电报,谎称代表国民公意,要求民国恢复帝制,将“洪宪”作为新王朝的年号。这些人还一再声称,新王朝的第一个皇帝非袁世凯莫属。随后,袁世凯的代理人召集了所谓的“国民代表大会”,君主立宪制正式获得通过。几天之后,袁世凯发布公告,宣布称帝,同时一再强调这是为了顺应民意,并不是他本人的意思。 其实,人生就像是一个蓄电池,电量都是一定的,如果你过早地将其消耗殆尽,那么生命也就结束了。为此,我曾向朱先生写过一封道歉信,不过他没有回信,也不知道他收到没有。 每天清晨,夏天是早上五点半钟,冬天是六点钟,一直到七点半钟,是陈宝琛老师的课,这样安排也符合皇帝每天要早朝的习惯;八点半左右到十点,是满文师傅伊克坦的课;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则由朱益藩老师讲授;到下午一点半钟的时候,是我的授课时间,照例是两个小时。早上七点半过后,是师傅们特定的膳食时间。一般来说,师傅们想吃什么,只要说出来,御膳房就会准备好端上来。师傅们的膳食是非常好的,大都是山珍海味。御厨做菜很卖力气,当然,他们从中得到了不菲的收益。 (查看原文)
    momo 4赞 2018-06-18 20:34:17
    —— 引自第1页
  • 其实,他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孩子,但是命运偏偏把他推到了一个不平凡的位置上。有些时候,他自己也知道被人耍了,可是没办法,谁让他必须维持起所谓的君权神授呢?有时候,某些满清遗老历尽千辛万苦前来紫禁城参拜皇上,他虽然感动,却没有欣喜,因为他比谁都明白自己是一个平凡人。 那个时候,皇上热切地希望自己能够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就连这个小小的愿望,在当时的处境下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我常常看到他在空闲时,爬上御花园最高的假山,偷偷地眺望外部的世界,那样子让人看了眼睛发酸。偶尔获得一点外部世界的消息,他都会欣喜若狂。越是不让他出去,他心中的欲望就越强烈。 有了电话以后的皇上开朗了许多,他不仅利用电话和身边的人开玩笑,而且还和京城里面的一些菜馆联系过。 一个人去见一个人,本也没有什么稀奇。清宫里一位十七岁的少年,处的境地是很寂寞的、很可怜的,他在这寂寞之中,想寻找一个比较也可算得是一个少年的人来谈谈,这也是人情上很平常的一件事。不料中国人脑筋里的帝王思想,还不曾刷洗干净。所以这一件本来很有人情味的事,在新闻记者的笔下,便成了一条怪诧的新闻了。 皇上被驱逐出紫禁城后,一直束缚他的内务府消失了,他终于堂堂正正地成了一个自由人,虽然这份自由现在还没有得到。遗憾的是,这个自由并不是他靠自己的力量争取过来的,而是被武力逼迫着接受的。 以往在紫禁城里面的时候,他总觉得自己是个囚徒,如今离开了那里,他又发现自己成了没有家的可怜小孩。 (查看原文)
    momo 4赞 2018-06-18 20:34:17
    —— 引自第1页
  • 作为反满宣传的组成部分之一,尽管革命党人宣称“异族”王朝践踏人权,奴役国家,但罗伯特哈特博士看到的却是,“清朝统治下的百姓享受着完全的自由,确确实实的自由”。翟理思博士的评价也与此类似。“每一个生活在中国的人,只要用心观察都会注意到,即使是天子统治下最卑贱的臣民也享有最广泛的人身自由。” (查看原文)
    野蔷薇味道 3赞 2020-11-07 10:11:42
    —— 引自章节:六 1911年:辛亥革命
  • 在后革命时代,孙逸仙时常抱怨他的同胞,先前不是没有自由,而是太过自由。 “中国人民并没有直接受过很大的专制痛苦......中国人因为自由过于充分,便不去理会。好比房中的空气太多,我们便不觉得空气有什么重要。......中国人为什么是一盘散沙呢?使得我们成为一盘散沙的,正是过多的自由。......今天的中国是十几个列强的奴隶,所以毫无自由可言。” (查看原文)
    野蔷薇味道 3赞 2020-11-07 10:11:42
    —— 引自章节:六 1911年:辛亥革命
  • 后来我有幸在后革命时代进入紫禁城,从内部观察这个帝国的体制,之后我得出如下的结论:尽管上述大部分因素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加快了帝制的覆灭,但摧毁帝制的所有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来自内务府——或称皇家事务部的日益紧缩的束缚。我曾经把这个内务府比喻为吸干了满清王朝鲜血的吸血鬼 (查看原文)
    野蔷薇味道 3赞 2020-11-07 10:11:42
    —— 引自章节:十四 内务府
  • 1898年戊戌新政时,内务府曾暗中支持反对派,为废黜光绪皇帝而自鸣得意,还曾为慈禧太后采取行动把朝廷和义和团联合而拍手称快。最后,当革命来临之际,清廷大势已去,无力挽回,它又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清室优待条件上。内务府之所以赞成那些“条件”——有理由相信是内务府促成并协助草拟了这些条件——并非是因为这些条件真正有利于皇帝的权益,而是因为这些条件是维持内务府自身存续的最可靠保证 (查看原文)
    野蔷薇味道 3赞 2020-11-07 10:11:42
    —— 引自章节:十四 内务府
  • 年轻的皇上无意参与任何复辟阴谋。他经常向我保证说,在任何情况下,他也不会再一次扮演曾为张勋所拥戴过的那个角色了。我们已经达成共识:即便人民希望君主制复辟,他重登王位也是不可能的,共和制可能会站得住脚,至少在未来的几年内会存续下去。 (查看原文)
    野蔷薇味道 3赞 2020-11-07 10:11:42
    —— 引自章节:十六 复辟派的希望与梦想
  • 早在1920年末,皇上16岁之前,他就已经废除了一些限制他日常生活的习俗和礼仪。他自己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和嬉戏上。他宁愿信步走过或跑过庭院和宫廷内建筑物之间长长的胡同,也不愿乘坐那顶黄色的大轿。他冷漠和戏弄的轻蔑使宫廷里的官员们感到震惊,他也用这种态度去对待那些在官员们眼中至高无上的东西——宫廷礼仪,召见规矩和大礼仪式。完全明了自己不真实的地位之后,尽管官员们依然庄重以待,但他不愿意总是那么严肃地面对自己的臣下,这使得那些官员们苦恼不已。 (查看原文)
    野蔷薇味道 3赞 2020-11-07 10:11:42
    —— 引自章节:十七 紫禁城内的躁动
  • 逊帝大婚典礼的费用一共花了多少钱,这个数目很难说,总之是个极庞大的数字。中国各方面送致的礼物为数极多。大婚后不久,内务府印行一本“红册”,详记礼物名称及送礼人的姓名。送礼人中有很多是民国现任的官吏,这些人在前清是逊帝的臣工(自然,孙中山及其党人是没有送礼的)。“基督将军”冯玉祥送一柄白玉大喜如意,满族王公及宗室人等以及内务府官员师傅等的名字也在册中。下台总统徐世昌送礼金二万元,此外还有贵重礼物,计为:名贵瓷器二十八件,龙凤大地毯一张,大婚之日,这张名贵的地毯就铺在喜堂上。 (查看原文)
    现实以下俱乐部 2赞 2019-10-30 12:18:21
    —— 引自第160页
  • 我在毓庆宫教了两年后,逊帝请我替他取个英文名字。为什么有此举呢?原来中国皇帝的御名,从来不许臣民乱叫的,人人都要为皇帝避讳。逊帝在紫禁城里,有时手谕“臣工”,都是不署名字,因此他遇到写英文信给我,或与其他外国人通信,或在照片上签名,没有一个英文名就感觉很不方便了。于是我开了一堆英国君主的名字给他看,主张他取亨利(Henry)这个名。后来有些外国人写文章提到他的名字,叫他为亨利·溥,那是不伦不类的。溥不是他的姓,溥仪本是名,怎可以割取名的第一字来做姓呢? 译注:辛亥后,很多满族人恐怕受歧视,多改一个汉族姓,最常见的是姓金,溥心畲本姓爱新觉罗,名溥儒,字心畲,他如果有勇气,应当在名片上印“爱新觉罗·溥儒”才是。但他一向就不敢这样做,甚至1946 年他在北平奉命组织满族文化协会自任会长,也不敢认姓,只在名片上印这样的一个头衔,名字则溥儒而已。近日见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署名大书爱新觉罗·溥仪,下盖朱文“爱新觉罗”、白文“溥仪”二印。这样就是姓名齐全了。又溥仪曾取过一个别号,叫“浩然”,盖取《孟子》的“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之意。从前国内有人写文章称他为溥浩然先生,此事知者已少。 (查看原文)
    现实以下俱乐部 2赞 2019-10-30 12:24:56
    —— 引自第75页
  • 谁也不敢去问,皇帝作为一个人,在围墙内这样不自然的环境中长大,对其身心有何益处。谁也没问,皇帝身边围着一群游手好闲、卑躬屈膝的太监和阿谀奉承者,教他相信自己是半人半神,可又不能承担一国之君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这样对其性情,对其生活有何益处。 (查看原文)
    书林漫步 1赞 2013-06-05 20:33:41
    —— 引自第85页
  • 四十年前,他们烧掉了圆明园。今天,紫禁城、颐和园是不是也要被烧成灰烬。洋人们是不是要重复他们在1860年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把颐和园中她美丽的新家化为废墟。这里本是她准备颐养天年之所,现在一切都将成为泡影。颐和园现在肯定已经被洋鬼子们抢掠一空,带不走的则焚毁殆尽,就像当年的圆明园一样。然后,洋鬼子们又将回到他们多山多石的荒岛上,而中国则又将恢复平静,昔日美好的一切将一一重现。虽然她不得不经历几个月的苦难,但这一切很快都会过去的。她知道洋鬼子们终将乞求她返回京城以恢复秩序。她的宫殿将在废墟上重建,尽管洋鬼子掠走、焚毁她的财宝,但新的金银财宝也将源源不断重新汇聚。这并非难事,因为她有四万万忠诚、恭顺的臣民,随时准备承担所有的一切。入侵蛮夷铁蹄的践踏声渐渐远去,她将再度恢复从前的生活。这绝不是臆想,一切都会实现。她要恢复过去所有那些令她向往的东西,看戏、画画、练书法、作诗。更要由那些崇拜她的贵妇和忠实的太监们簇拥陪伴,在宛如碧玉般的昆明湖上泛舟游弋。 (查看原文)
    小麥lisa 1赞 2015-04-07 22:23:39
    —— 引自第70页
  • Several years before I entered the service of the Manchu court and had access to fuller information, I described the empress-dowager as one "who through the pitiful misuse of her unrivalled opportunities must be held mainly responsible for the ignominious collapse of the most ancient of imperial thrones." I should now substitute "largely" for "mainly"; and I should add that her responsibility as a moral agent was limited by the facts that she was in the grip of a vicious system which was not her creation...Had she been..."the most remarkable woman sovereign the world has known," she could have loosened that vicious grip and set herself free from those corrupt traditions. She had neither the strength of character nor the will that would have been necessary for so great an accomplishment. (查看原文)
    1赞 2015-11-26 12:17:19
    —— 引自第55页
  • 1908年秋天的某日,光绪皇帝到宁寿宫履行自己的例行职责——给慈禧太后请安。此时,他已病入膏肓。在太监的搀扶下,他步履踉跄,头颅低垂。他深知自己命不久矣,却还勉力支撑来到慈禧太后的寝宫,准备像往常一样下跪请安。他的虚弱和憔悴让慈禧太后大为震惊,泪水贮满眼眶,划过脸颊。身旁的太监忙不迭地给她拭去。双方对视沉默着,空荡荡的宫殿里无声无息,死一般寂静。忽然,慈禧太后打破了沉寂,对光绪皇帝说:“免跪起身吧!”但疲惫的皇帝还继续跪着,用几不可闻的声音喃喃自语道:“跪着吧,这可能是最后一次了。” (查看原文)
    直布罗陀岩石 1回复 1赞 2018-12-26 15:27:41
    —— 引自第100页
  • “优待条件”是一份特别的文件,它不可能出自那些为皇帝或者民国实心办事的人之手。但是起草人并不愚蠢。他的才干使他能够炮制出这样一份文件,使敌对双方都受骗,都认为自己战胜了对方。而同时创造了把实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局面。 (查看原文)
    直布罗陀岩石 1赞 2018-12-28 15:29:04
    —— 引自第135页
  • 庄士敦忘不了自己在中国的三十多年。他以中国人的名义写了一本书,书名叫作《一个中国人对于在华教会人士的意见》,得罪了英美教士,很不为当时舆论所容。忧伤的庄士敦更感孤独,就用《紫禁城的黄昏》所得的稿费买了一个小岛,在岛上挂起了伪满洲国的国旗,怀念他的“皇上”。每逢年节,他就穿起清朝的服装,邀请亲友到岛上相聚。如此数年,从未放弃。他1938年去世,终身未娶。 (查看原文)
    drunkenstain 1赞 2019-04-07 07:53:01
    —— 引自第1页
<前页 1 2 3 4 5 后页>